1
|
大学人格培育之路径探索——以清华大学“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为例 |
彭林
顾涛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2
|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科的建立及产业化的发展——杨之廉教授访谈录(为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而作) |
白欣
杨舰
董丽丽
李欣欣
|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3
|
绘制思想知识的新图景--清华大学汪晖教授访谈 |
汪晖
邹赞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6
|
|
4
|
一流创新人才要怎样炼成: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思考 |
彭刚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7
|
|
5
|
“农民负担”问题的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学生农村调查报告之分析(四) |
秦晖
|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1
|
|
6
|
蒋廷黻与清华大学历史学系课程新模式的建立 |
蔡乐苏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2004 |
12
|
|
7
|
哲学的本质是逻辑——再访清华大学王路教授 |
杨红玉
王路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8
|
从清华大学两派看“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的对立和分歧 |
唐少杰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9
|
首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暨“华人死亡研究所”筹建倡议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 |
雷爱民
|
《中国医学伦理学》
|
2016 |
1
|
|
10
|
逻辑的观念与逻辑教学--访清华大学王路教授 |
张立娜
王路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1
|
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面批——清华大学写作课特色分析 |
苏婧
|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1
|
|
12
|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通识写作课开课理念与路径--以清华大学“工程师”主题写作课为例 |
曹柳星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8
|
|
13
|
民国时期大学转学转系制度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 |
张铭雨
李思楚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4
|
逻辑、语言与世界——访清华大学王路教授 |
戴冕
王路
|
《哲学分析》
CSSCI
|
2018 |
0 |
|
15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以清华学人为中心的考察 |
仲伟民
张铭雨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16
|
现代文学研究的“数字人文”方法刍议 |
严程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1
|
|
17
|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
戚学民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8
|
日本大学院信息公开的考察与启示 |
刘庆红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9
|
大学教育“通专之辩”与走向“清明”的通识写作课 |
苏婧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0
|
“指称”与“意谓”——一段分析哲学的历史 |
王路
|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
202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