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认识、整体保护、普遍推广——清华同衡名城保护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霍晓卫 《世界建筑》 2022年第12期34-37,共4页
基于对经历了4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基本判断,本文认为名城保护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与迭代,以有效应对新的现实需求与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清华大学的智库型企业清华同衡从事的名城保护实践,总结在名城保护技术方法的... 基于对经历了4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基本判断,本文认为名城保护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与迭代,以有效应对新的现实需求与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清华大学的智库型企业清华同衡从事的名城保护实践,总结在名城保护技术方法的3个创新:科学认识(科学评估价值、科学调查资源、科学评估管理),整体积极地保护(历史文化脉络的体系建构、地上地下协同保护、自然与人文资源结合的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的在地性),普遍意义的推广(从名城保护走向历史城市的保护、遗产观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40年 高校智库型企业 清华同衡 技术方法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名城保护四十年——历史城市保护思想的形成与坚守初心的矢志探索 被引量:1
2
作者 钟舸 霍晓卫 《世界建筑》 2022年第12期9-15,共7页
清华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科研传统与长期实践探索,以梁思成、吴良镛、朱自煊为先驱的一代代学者们薪火相传,探索并不断发展的历史城市保护学术思想,为我国历史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科研传统与长期实践探索,以梁思成、吴良镛、朱自煊为先驱的一代代学者们薪火相传,探索并不断发展的历史城市保护学术思想,为我国历史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重点关注了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研究和“北京古城整体保护思想”,以及由此奠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科学术传统;吴良镛先生和朱自煊先生的“积极保护和整体保护”思想,以及朱自煊先生在黄山屯溪老街和北京什刹海保护研究实践中,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相关理念和技术方法建立做出的贡献。结合3个重要阶段的名城40年发展历程,论文梳理了包括学院和规划院在内的清华历代学人和保护规划工作者,在历史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工作历程和重大成绩,展示了清华人在这一领域坚守初心的矢志探索,以及其中蕴含的对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城市保护 整体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梁思成 吴良镛 朱自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中遗产保护的阶梯式介入 被引量:7
3
作者 霍晓卫 徐慧君 +1 位作者 胡笳 陈旭娟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87,共7页
新时代城市更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待更新地区现存的历史资源和信息,包括法定保护的文化遗产和尚未法定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更新过程中如何采取合适的保护策略?又如何结合城市更新更好地促进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 新时代城市更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待更新地区现存的历史资源和信息,包括法定保护的文化遗产和尚未法定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更新过程中如何采取合适的保护策略?又如何结合城市更新更好地促进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实践案例中选择的更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保护与更新力度,在遗存保存现状情况与更新方式之间形成了一些对应的特征模式。将这些模式纳入整体性框架内进行对比与理解,并提出遗产保护阶梯式介入城市更新的模型。以期更好地推动遗产资源从保护走向传承,为未来的更新和保护融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城市更新 阶梯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区角度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 被引量:7
4
作者 霍晓卫 《住区》 2016年第3期22-25,共4页
我国的文化遗产一般被认为是国家或政府的资产,在认定、保护责任、利用等方面具有自上而下的行政特征,遗产的社区属性被弱化,保护的社区参与不足。文章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在"文化遗产的价值代表属性"、"文化遗产的单一社... 我国的文化遗产一般被认为是国家或政府的资产,在认定、保护责任、利用等方面具有自上而下的行政特征,遗产的社区属性被弱化,保护的社区参与不足。文章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在"文化遗产的价值代表属性"、"文化遗产的单一社区属性"、"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社区认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主流的、具有价值代表性的精英文化遗产并不能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部,应该鼓励从社区角度认可属于社区自己的文化遗产。即便是那些已列级的国家级、省级的文化遗产,也应该同时强调它们的社区归属与社区资源属性,鼓励从社区角度保护并妥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社区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与创新·清华与名城四十年”主题学术活动综述
5
作者 钟舸 霍晓卫 +1 位作者 张捷 徐慧君 《世界建筑》 2022年第12期4-6,共3页
2022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40周年。过去的4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40年,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40年。面对中华文明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在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前辈学者们... 2022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40周年。过去的4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40年,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的40年。面对中华文明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在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前辈学者们的历史城市保护思想和情怀的引领感召下,以1982年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为标志性起点,名城保护制度经历了40年长期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实现了国际先进理念方法的学习和借鉴、保护理论研究和学术思想的不断深化、保护方法手段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验证、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保护视野的不断创新和多元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得到初步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综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梁思成先生 文化保护传承 实践探索 传承与创新 前辈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6
作者 霍晓卫 宁志中 +3 位作者 康自强 相秉军 罗德胤 李裕瑞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64,71,共5页
长江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地区三种主要文化,根源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上游巴蜀文化依托于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与水资源,荆楚文化依托于中游江河水文特征,吴越文化依托于下游的湖泊水体与近海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孕育了早期文明与聚... 长江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地区三种主要文化,根源于所依托的自然环境,上游巴蜀文化依托于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与水资源,荆楚文化依托于中游江河水文特征,吴越文化依托于下游的湖泊水体与近海环境,自然环境因素孕育了早期文明与聚落的形成,在文化扩张与周边地区的交互中相互作用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文化 自然环境因素 近海环境 荆楚文化 早期文明 巴蜀文化 湖泊水体 文化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模式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飏 《世界建筑》 2022年第12期73-77,共5页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与内容,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实施模式,应植根于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格局、建筑遗存、特...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对象与内容,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实施模式,应植根于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格局、建筑遗存、特色功能、人文结构4个方面存在的重要历史文化特征,选择科学合理的具体做法。因此,在空间管控、建筑整治、功能发展、协同管理4个遗产特性方面,分别采取科学规范或合理适当的实施方式:在空间与建筑方面,应加强基础管控,严守底线,保护好街区丰富遗产;而在功能与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注重提升,综合协同,多元谋划持续发展。通过4个方面综合构成的复合实施模式,共同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实施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基础管控 多元发展 复合实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