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深埋地下工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研究 被引量:81
1
作者 王迎超 靖洪文 +2 位作者 张强 蔚立元 徐智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9-1194,共6页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开挖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烈度分级预测一直是岩石地下工程的世界性难题。针对岩爆烈度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建立了基于德尔菲法和正态云的综合评判模型。在系统分析影...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开挖建设过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烈度分级预测一直是岩石地下工程的世界性难题。针对岩爆烈度评估过程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建立了基于德尔菲法和正态云的综合评判模型。在系统分析影响岩爆发生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σc/σt、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σθ/σc、岩石脆性指数Is和弹性变形能指数Wet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科学方法确定其权重系数。基于云模型理论计算各评价因子隶属于岩爆级别的云数字特征,生成正态云滴,实现了岩爆烈度与评价指标值之间的不确定映射,保留了评估过程中的随机性。最后,利用国内外典型岩爆工程实例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其判别结果与实际岩爆等级相符,且准确率高于功效系数法和集对分析理论,表明采用云模型对岩爆烈度进行预测是可行的、有效的。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满足工程应用需要,在深埋地下工程岩爆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 深埋地下工程 云模型 确定度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巷道顶、帮、底全支全让O型控制力学模型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33
2
作者 高明仕 赵一超 +2 位作者 李明 曹志安 张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307-2313,共7页
软弱岩体的阶段性、持续性流变,导致软岩巷道围岩深度破坏和支护失效。软岩巷道顶、帮、底三者在围岩系统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应做到整体性和协调性支护。在分析巷道顶、帮、底相互作用效应基础上,针对软... 软弱岩体的阶段性、持续性流变,导致软岩巷道围岩深度破坏和支护失效。软岩巷道顶、帮、底三者在围岩系统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应做到整体性和协调性支护。在分析巷道顶、帮、底相互作用效应基础上,针对软岩巷道强流变四周均表现出大变形的破坏特征,提出了全断面、全支全让O型封闭控制的支护原理。该原理强调,开挖初期就应对软岩巷道顶、帮、底全断面进行强力支护,同时全断面又适时让压,在高阻支护力作用下又能适当释放围岩应力,达到对软岩巷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控制。通过力学模型对软岩巷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和表面位移与支护力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与支护力呈负相关关系。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支护原理有效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的大变形。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底相互作用效应 全支全让 O型控制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自工程实践的材料力学创新实验教学探索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志镇 杨玉贵 +2 位作者 高亚楠 彭维红 刘春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8-192,共5页
针对材料力学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从瓦斯抽采护孔管选型工程实践中,提炼出PVC、PE、PPR管材无孔和有孔试件的轴向拉伸、压缩和扭转实验,可获得各种试件的基本力学性质,并与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出发,提出... 针对材料力学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从瓦斯抽采护孔管选型工程实践中,提炼出PVC、PE、PPR管材无孔和有孔试件的轴向拉伸、压缩和扭转实验,可获得各种试件的基本力学性质,并与材料力学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出发,提出具体的工程建议方案。这种"工程—实验—理论—工程"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对材料力学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整体性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实践 材料力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地下工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RS-功效系数模型 被引量:9
4
作者 王迎超 靖洪文 +2 位作者 吉咸伟 牟泰安 张成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92-1997,共6页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其进行有效预测预报一直是地下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系统分析影响岩爆发生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c、岩石...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其进行有效预测预报一直是地下工程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系统分析影响岩爆发生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切向应力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比??/?c、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比?c/?t、弹性变形能指数Wet和岩石脆性指数Is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粗糙集理论,将各指标的权重问题转换为由现场实测数据来求解各指标属性重要性问题。然后,基于社会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功效系数法,针对各指标对岩爆的影响特征,构建其功效函数,最终建立岩爆烈度分级预测的RS-功效系数模型,对岩爆发生可能性及其烈度进行预测预报。运用所建模型对国内外一些典型地下工程岩爆实例进行分析计算,并与集对分析模型、物元可拓模型评判结果对比分析。研究表明:RS-功效系数模型评价结果可靠、精度较高且现场可操作性强,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岩爆 粗糙集 功效系数 分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开采中岩爆岩块弹射速度的理论与实验 被引量:18
5
作者 宫伟力 汪虎 +1 位作者 何满潮 杨春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69-2278,共10页
为预测岩爆灾害的破坏性,开展了岩爆过程中破碎岩块弹射速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行了真三轴卸载花岗岩岩爆的物理模拟实验,应用动态摩尔圆分析法,建立了岩爆过程中岩块弹射速度的理论模型;计算了岩块三种典型运动形式,即平抛弹射、斜... 为预测岩爆灾害的破坏性,开展了岩爆过程中破碎岩块弹射速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行了真三轴卸载花岗岩岩爆的物理模拟实验,应用动态摩尔圆分析法,建立了岩爆过程中岩块弹射速度的理论模型;计算了岩块三种典型运动形式,即平抛弹射、斜上抛弹射、斜下抛弹射的弹射速度,并与岩爆实验得到的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岩块弹射速度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建立的岩块弹射速度的理论模型中涉及的应力参数为静态应力,而静态应力值可以应用地应力测试、应力监测,开采或开挖形成的应力集中理论在岩爆发生前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爆预测 弹射速度 真三轴卸载 岩爆物理模拟 岩爆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水平下深部黏土力学特性微观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商翔宇 余海岁 +2 位作者 周国庆 王飞 陆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3-368,共6页
深部黏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已有试验结果表明高应力水平下正常固结饱和深部黏土的压缩指数和内摩擦角均小于中常压下相应值。为揭示深部黏土力学性质发生上述变化的内在机理,首先利用现有基于双电层理论推算... 深部黏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已有试验结果表明高应力水平下正常固结饱和深部黏土的压缩指数和内摩擦角均小于中常压下相应值。为揭示深部黏土力学性质发生上述变化的内在机理,首先利用现有基于双电层理论推算高压黏土压缩曲线的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计算,发现其低估了深部黏土在高压下的压缩性,分析表明原有的两黏土薄片中点无量纲势函数与黏土薄片无量纲距离参数的对数假设关系存在不合理之处,利用新提出的假设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获得的预测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然后利用弹性黏着摩擦理论对内摩擦角随应力水平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0.2 MPa作用下土的摩擦系数是1.6 MPa相应值的2倍,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黏土 高应力水平 力学特性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工程微观NPR锚杆钢静力拉伸及锚固抗剪力学特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陶志刚 任树林 +1 位作者 何满潮 夏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3-694,共12页
资源开采和地下空间建设逐渐向深部发展,给深部围岩支护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研发具有高强高韧、超强吸能、可施加高预紧力的围岩支护材料势在必行。基于此,自主研发了一种高强度、高延性,具有微观负泊松比效应的锚杆钢新材料,又称微观NP... 资源开采和地下空间建设逐渐向深部发展,给深部围岩支护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研发具有高强高韧、超强吸能、可施加高预紧力的围岩支护材料势在必行。基于此,自主研发了一种高强度、高延性,具有微观负泊松比效应的锚杆钢新材料,又称微观NPR(Negative Poisson’s Ratio)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被用于加工成锚杆、钢筋、锚索、钢带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应用材料。重点针对微观NPR锚杆钢的锚固剪切力学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介绍了PR(Poisson’s Ratio)材料、宏观NPR结构和微观NPR材料的基本概念及研发历史;开展微观NPR锚杆钢和普通PR锚杆钢的静力拉伸及锚固剪切实验;对比分析微观NPR锚杆钢的破坏形态、拉伸力学性能以及锚固抗剪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静力拉伸条件下,相较于普通锚杆钢,微观NPR钢拉伸曲线无屈服平台,具有恒阻大变形的准理想弹塑性特征,大大提高了锚杆材料的强度和变形性能,且其拉伸过程中均匀变形,破断后基本无颈缩;在锚固剪切实验条件下,加锚节理岩体在剪切荷载作用下具有显著的延性破坏特征,有效改善了无锚固节理岩体脆性破坏现象,微观NPR锚杆钢所能提供的抗剪强度远高于普通锚杆钢,并且其承受横向剪切变形能力是普通锚杆钢的2.5倍以上。实验证明微观NPR锚杆钢能够很好的平衡金属材料高强度和高延性的矛盾,极大提升了锚杆钢抗拉、抗剪能力,从材料本质上实现了锚杆的大变形超强吸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空间 微观NPR钢 能量吸收特性 锚固抗剪实验特性 静力拉伸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土工程磁力模型实验土体相似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瑞林 周国庆 +2 位作者 陈国舟 石高鹏 李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620-2623,共4页
岩土工程磁力模型利用电磁力场来模拟重力场进行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模型中模型尺寸缩小n倍,重力加速度增加n倍,材料的容重、粘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力学参数均可采用原型参数。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制了一种可用于磁... 岩土工程磁力模型利用电磁力场来模拟重力场进行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模型中模型尺寸缩小n倍,重力加速度增加n倍,材料的容重、粘聚力、内摩擦角、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力学参数均可采用原型参数。基于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制了一种可用于磁力模型的磁敏性土体相似材料,材料选用石英砂为骨料,膨润土和双飞粉为胶结料,铁氧体为掺料。实验表明,新材料的容重为19~25kN/m2;粘聚力为0~54kPa,内摩擦角7~31°,可在地质力学与岩土工程磁力模型实验中模拟范围较广的土体材料。对相似材料进行力学实验,研究了磁粉含量与材料力学指标的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模型实验 相似判据 磁敏性土体相似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软岩工程的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272
9
作者 何满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09-1417,共9页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增大、涌水量加大、地温升高等深部地质环境愈加复杂,深部工程灾害日益严重,深部软岩工程灾害尤其严重,给深部软岩工程问题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深部的科学定义为基础,从深部软岩吸水软化机理、深部含结...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增大、涌水量加大、地温升高等深部地质环境愈加复杂,深部工程灾害日益严重,深部软岩工程灾害尤其严重,给深部软岩工程问题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深部的科学定义为基础,从深部软岩吸水软化机理、深部含结构面软岩非对称大变形机理、深部软岩岩爆机理、高温高湿环境引起深部岩体软化大变形机理等方面论述了深部软岩工程变形破坏机理、试验方法和装备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深部软岩大变形设计方法和控制技术,以及以恒阻大变形锚杆为主体的深部软岩大变形控制新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深部软岩工程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 软岩工程 研究进展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原岩应力场有限元反演与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峰 王连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29-234,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深部原岩应力场有限元多元回归反演分析模型,为实际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针对有限测点原岩应力数据仅能反映局部应力场,远不能表达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的缺陷,在分析霍州矿区地质条件的... 【目的】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深部原岩应力场有限元多元回归反演分析模型,为实际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针对有限测点原岩应力数据仅能反映局部应力场,远不能表达原岩应力场分布规律的缺陷,在分析霍州矿区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大型通用软件ANSYS12.0建立了最大埋深达930 m的研究区域原岩应力场数值计算力学模型,并利用4个测点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原岩应力场有限元多元回归反演分析。【结果】多元回归的复相关系数为0.904 0,接近于1.0。研究区域内煤岩体3个主应力几乎全为压应力,原岩应力分布均匀,但分层现象明显,且受断层影响较大;310水平上2#煤顶板最大主应力为15.0~17.0 MPa,由于地质构造差异,在距离边界250~450 m处存在一个应力相对增高的地带。【结论】建立了原岩应力有限元反演分析模型,其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拟合程度较高,可为矿井建设和安全生产提供原岩应力基础资料,有较强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岩应力 应力场分布 反演分析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巷帮钻孔煤体损伤演化特征及钻孔围岩强度弱化机理 被引量:3
11
作者 丁可 张华磊 +2 位作者 王连国 郭嘉兴 孟尧尧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98-4821,共24页
煤层钻孔卸压技术是防治冲击地压灾害的重要手段。利用自行研制的实时CT扫描真三轴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孔径下的巷帮深部钻孔煤体(三向加载状态)和巷帮浅部钻孔煤体(双向加载状态)2种不同应力类型模型的力–应变规律、内部裂纹扩展... 煤层钻孔卸压技术是防治冲击地压灾害的重要手段。利用自行研制的实时CT扫描真三轴加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孔径下的巷帮深部钻孔煤体(三向加载状态)和巷帮浅部钻孔煤体(双向加载状态)2种不同应力类型模型的力–应变规律、内部裂纹扩展演化特征,建立了巷帮深、浅部钻孔煤体的峰前裂纹损伤关系,揭示了深部巷道卸压钻孔围岩强度弱化机理。结果表明:相比于未钻孔试样,不同应力类型的煤体试样受应力环境及钻孔孔径影响,随着钻孔的打设和孔径的增大,巷帮深部钻孔煤体试样在峰值应力后,应力跌落现象消失,有利于降低试样能量的突然释放,而巷帮浅部钻孔煤体试样则无法消除应力跌落现象;在内部裂纹扩展上,巷帮深部钻孔煤体试样裂纹发育较少,裂纹呈一定角度发育,而巷帮浅部钻孔煤体试样裂纹均近乎垂直发育,随着钻孔孔径的增加,巷帮深、浅部钻孔煤体试样裂纹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巷帮浅部钻孔煤体试样裂纹产生数量更多,钻孔煤粉封堵情况更明显,钻孔及孔径变化对巷帮浅部钻孔煤体试样影响程度更大。同孔径条件下巷帮浅部钻孔煤体更容易破坏且无法起到卸压减灾效果,进而基于巷帮深、浅部钻孔煤体的差异性,建立了不同孔径下巷帮深、浅部钻孔煤体裂纹损伤变量的函数表达式,揭示了深部巷道卸压钻孔围岩强度弱化机理,提出了深部巷道扩孔卸压理念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三轴实时CT 冲击地压 巷帮钻孔煤体 裂纹损伤 扩孔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热耦合作用下煤岩动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鹏龙 罗宁 +2 位作者 索云琛 柴亚博 孙锐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7,60,共11页
为了安全高效地进军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开展深地“三高一扰动”环境下煤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采用自主改进的∅50 mm高温同步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对25~200℃温度下煤岩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并改进ZWT粘弹性本... 为了安全高效地进军深部煤炭资源开采,开展深地“三高一扰动”环境下煤岩的动态力学特性和破碎机理研究,采用自主改进的∅50 mm高温同步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系统,对25~200℃温度下煤岩进行动态冲击试验研究,并改进ZWT粘弹性本构模型建立考虑温度效应的煤岩动态本构方程,基于有限差分-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高温效应对煤岩裂纹发育规律及其动态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温冲击作用下煤岩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压密阶段、弹性阶段、裂纹增长阶段和软化失效阶段;随着温度的增加,煤岩的动态抗压强度和动态弹性模量劣化明显,失效应变呈现增加趋势,吸收能则呈现W型波动趋势;破碎粒径减小,分形维数则呈现明显的线性增加,抗压强度越低,破碎程度越高,破碎模式更为复杂;基于ZWT改进后的动态本构模型良好地表达高温冲击后的应力应变关系,但对压密阶段的表达不甚理想;模拟和试验结果显示煤岩在150℃高温后水成分和吸附气体活跃析出,煤基质受热膨胀破裂,出现明显细观裂纹,并逐渐发育为贯通裂纹,其中以剪切裂纹为主。煤岩在100℃下动态压缩的裂纹发育从受撞击面发育贯通,高温劣化煤岩强度。研究结论为“三高一扰动”深部复杂地况下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岩 力-热耦合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动态本构模型 有限差分-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芦楠楠 陈永珩 +2 位作者 马占国 孙彦景 靖洪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共9页
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巷道围岩结构变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易引发较大的煤岩动力灾害。现有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监测技术基于单一物理量的数据采集,缺乏多物理量的联合监测与分析,无法准确判断围岩结构变形状态。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对... 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巷道围岩结构变化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易引发较大的煤岩动力灾害。现有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监测技术基于单一物理量的数据采集,缺乏多物理量的联合监测与分析,无法准确判断围岩结构变形状态。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对钻屑法、岩饼法、应力测量法、围岩变形监测法、电磁辐射法、声发射法、微震监测法、震动层析成像法等现有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监测技术的分析,提出了采用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技术构建多源、多场的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体系的设想,从数据感知、采集、传输、分析等方面阐述了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关键技术,并讨论了深部地下巷道围岩结构监测信息化面临的受限环境下传感节点供能、异构传感设备统一交互、时延敏感网络数据传输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下 巷道围岩 围岩稳定性 围岩监测 结构监测 信息化 多源多场监测 数据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力学实验考核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商翔宇 王奇石 +1 位作者 周国庆 鲁巨明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9-152,157,共5页
为了对土力学实验考核进行标准化研究,利用应变式直接剪切仪和三联固结仪,对标准砂、中砂进行大量的固结、直剪实验。通过对现有本科土力学实验流程以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一套标准化的实验流程和实验参考结果,方便对学生实验... 为了对土力学实验考核进行标准化研究,利用应变式直接剪切仪和三联固结仪,对标准砂、中砂进行大量的固结、直剪实验。通过对现有本科土力学实验流程以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一套标准化的实验流程和实验参考结果,方便对学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实验流程 标准化 离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分析中结构面优势分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腾蛟 茅献彪 +1 位作者 陈剑平 张文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5-603,共9页
复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主要取决于岩体结构面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常见的分析思路是:(1)采集边坡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2)分析优势结构面方向;(3)判断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但是,当结构面数目庞大、分布十分离散... 复杂结构岩质边坡破坏模式主要取决于岩体结构面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常见的分析思路是:(1)采集边坡岩体结构面产状数据;(2)分析优势结构面方向;(3)判断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但是,当结构面数目庞大、分布十分离散时,通常获得的统计优势结构面很可能无法充分代表所有结构面对边坡破坏模式的影响。首先以270°∠50°为中心,生成一组结构面产状数据,假定270°∠70°、270°∠50°、270°∠20°、0°∠30°、90°∠45°5个不同方向的边坡面,经过分析指出,基于传统的优势分组结果、分析优势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关系判断边坡的破坏模式,可能出现误判情况。然后以长春市净月区杨家沟采石场边坡为例,利用无人机三维实景建模技术,获取边坡岩体结构面几何参数,采用萤火虫优化方法,分别将结构面分成2~10组,对比不同分组数目对应的优势分组结果的异同,分别绘制两组中优势结构面和9组中优势结构面与边坡面赤平投影图,对比分析两种优势分组结果下,边坡的破坏模式,结果显示,将结构面分为两组时,得到“边坡基本稳定”的结果;分9组时,得到“边坡可能发生顺结构面滑动”的结果。同时,分9组时,组内产状分布更集中,得到的9个优势结构面更能代表全部结构面对边坡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所得结果更加符合现场初步认识。得到以下结论,不同的优势分组方案,可能得到不同的边坡破坏模式。分组方案应充分考虑结构面对边坡的破坏作用,才能得到与实际相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 优势分组 复杂结构 岩质边坡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综放开采软岩巷道切顶卸压自成巷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于滨 高攀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8,共7页
针对鸟山井田深部综放开采软岩巷道支护难度大的难题,阐释了深部岩层非线性的应力应变特征,在综放面采用切顶卸压自成巷技术,同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试验,研究了深部留巷的可行性,将留巷过程分为三个区并提出了针对性控制对... 针对鸟山井田深部综放开采软岩巷道支护难度大的难题,阐释了深部岩层非线性的应力应变特征,在综放面采用切顶卸压自成巷技术,同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试验,研究了深部留巷的可行性,将留巷过程分为三个区并提出了针对性控制对策。将该技术在鸟山煤矿11031综放工作面回风巷道进行现场试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该巷道从掘进开始到回采结束,顶板下沉量表现出切缝侧大于巷中大于实体煤帮的规律,最大下沉量分别为155,128,81 mm,顶板离层量稳定时约119 m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切缝后顶板最大下沉量为175mm,有效控制了深部软岩巷道围岩变形,各项监测指标良好,验证了针对该综放面深部留巷设计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 支护设计 切顶卸压自成巷 沿空留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煤岩液氮冷却后巴西劈裂破坏及声发射演化特征
17
作者 薛熠 张家辉 +5 位作者 刘嘉 时旭阳 蔡承政 张志镇 高峰 张云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采用压裂技术提升煤层气储层渗透性是强化煤层气开发的重要途径。对于深部高温煤层气储层,液氮压裂技术通过在煤层中注入低温液氮形成显著热应力,基于冷冲击作用可实现对煤层气储层的致裂增渗。为研究液氮作用对高温煤岩的力学特性及损... 采用压裂技术提升煤层气储层渗透性是强化煤层气开发的重要途径。对于深部高温煤层气储层,液氮压裂技术通过在煤层中注入低温液氮形成显著热应力,基于冷冲击作用可实现对煤层气储层的致裂增渗。为研究液氮作用对高温煤岩的力学特性及损伤破裂特征的影响机制,对加热至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煤样进行液氮冷却处理,通过波速测试和巴西劈裂测试,研究液氮对高温煤样波速、强度、声发射和裂纹演化等特征及破裂模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高温煤样在液氮冷却作用后,力学性能出现了显著劣化,P波波速降低,超声频率分化严重,主频由51.10 kHz降至40.88 kHz。煤样逐渐由脆性破坏向延性破坏转变,巴西劈裂模量和脆性指数降幅最高分别为67%和75%。在巴西劈裂荷载下,煤样内部声发射信号均表现为低RA值、高AF值;煤样内部破坏形式主要为拉伸破坏,其次为剪切破坏。随着煤样初始温度的增加,煤样断裂面上形成多个起伏区域,3维形貌扫描的最大波峰与最大波谷高度差最高可达37.60 mm。液氮冷却诱导的微裂隙交叉扩展形成复杂的裂纹网络,进而导致局部失效区域的形成和煤样断裂面复杂化。表观裂纹分形维数在初始加热温度为100℃时达到最大值,由初始20℃时的0.50增加到1.83。研究结果可为深部高温煤层液氮压裂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 煤岩 热应力 巴西劈裂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研究
18
作者 石浩 张后全 +3 位作者 宋雷 李明 林钢 陆鹏举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286,共13页
研究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保障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双轴压缩模拟试验获取“天然”分布的裂隙,并分析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天然”分布裂隙进行提取,对其整体旋转0、90°、... 研究冲击方向影响下“天然”破裂砂岩强度特性保障地下工程结构的长效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双轴压缩模拟试验获取“天然”分布的裂隙,并分析不同围压下裂隙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天然”分布裂隙进行提取,对其整体旋转0、90°、180°及270°并移植至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颗粒流数值模型;最后,通过模拟动力加载研究“天然”破裂砂岩的冲击强度与双轴压缩强度、裂隙分布信息、冲击方向等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1)当双轴压缩围压较低时,试件滑移面相对清晰;随着围压的增加,滑移面的识别难度加大。2)随着双轴压缩轴压水平及围压的增加,试件冲击强度及其对应的时间基本均呈减小趋势;冲击强度大于20 MPa的试件,其应力–时间曲线在峰前弹性阶段的切线斜率基本一致。3)当冲击方向与双轴压缩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时,裂隙数量对冲击强度的影响更显著;当冲击方向与双轴压缩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时,裂隙数量对冲击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弱。4)为深入分析裂隙数量对试件冲击强度的影响,提出分布裂隙数量反值的概念;在不同冲击方向下,分布裂隙数量反值与冲击强度随试件双轴压缩强度的变化基本同步。5)冲击强度对冲击方向的依赖性与宏观破裂面具有重要关联;宏观破裂面的存在能够有效阻隔应力在试件中的传递,从而在不同冲击方向下改变冲击应力的传播路径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方向 “天然”分布裂隙 强度特性 颗粒流数值模拟 裂隙提取、旋转及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粗糙节理剪切力学特性与剪切行程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叶思哲 张强 +3 位作者 李涛 代万里 时林坡 王红英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53-1661,共9页
为探究粗糙节理面受循环剪切作用下力学特性的演化规律,采用自主研制的岩石节理双向动态循环剪切试验系统进行了循环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剪切行程下粗糙节理面的剪切应力、法向位移、剪胀角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正向剪切后的负向剪切... 为探究粗糙节理面受循环剪切作用下力学特性的演化规律,采用自主研制的岩石节理双向动态循环剪切试验系统进行了循环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剪切行程下粗糙节理面的剪切应力、法向位移、剪胀角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正向剪切后的负向剪切峰值随着剪切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首次剪切负向峰值强度从4.13 MPa降低至2.94 MPa;(2)随着剪切行程的增加,剪切刚度不断减小并趋于稳定,正向剪切刚度均值从473.69 MPa/m降至21.37 MPa/m,负向剪切刚度均值从413.82 MPa/m下降至8.95 MPa/m;(3)剪切行程较小时,法向位移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趋于稳定;剪切行程较大时,随循环次数的增加,法向位移会不断减小,但剪应力、剪胀角等参数的变化已趋于稳定,表明一定范围内的磨损作用对节理面力学性质的影响是有限的;(4)剪胀角的变化趋势与节理面形貌相关,总体上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剪胀角不断减小,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剪切试验 节理面 循环剪切 剪胀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恒阻装置尺寸设计的NPR锚索力学性能优化研究
20
作者 朱淳 徐佳俊 +4 位作者 何满潮 谭毅 陈佳敏 李海波 陈兵兵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3-1124,共12页
NPR锚索(恒阻大变形锚索)已广泛应用于采矿、水利、交通等工程领域,为适应深部工程复杂的地质条件,需适当调整NPR锚索的尺寸,以提高NPR锚索的力学性能,为此,本文开展了恒阻装置几何尺寸的设计参数对NPR锚索静/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NPR锚索(恒阻大变形锚索)已广泛应用于采矿、水利、交通等工程领域,为适应深部工程复杂的地质条件,需适当调整NPR锚索的尺寸,以提高NPR锚索的力学性能,为此,本文开展了恒阻装置几何尺寸的设计参数对NPR锚索静/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首先,使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NPR锚索的静/动力仿真数值模型,并基于室内力学试验结果对其精准性进行验证。其次,采用正交试验法制定恒阻装置尺寸参数数值模拟方案,对不同尺寸参数下NPR锚索的静力拉伸和动力冲击参数进行模拟试验。最后,通过极差分析确定恒阻装置各尺寸参数对于NPR锚索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NPR锚索恒阻装置各尺寸在静力拉伸试验中对恒阻力值及其波动程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与在动力冲击试验中对冲击阻力和能量吸收率的影响程度排序一致,影响程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恒阻体后端直径、恒阻套筒厚度、恒阻体长度、恒阻体平台厚度。试验结果可为NPR锚索恒阻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R锚索 静/动力学性能 ABAQUS 正交试验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