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车--莫古隆起的发育阶段及其对沉积体系的制约 被引量:1
1
作者 孔家豪 张关龙 +8 位作者 许淑梅 王金铎 曾治平 王千军 任新成 武向峰 舒鹏程 马慧磊 崔慧琪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1-649,共19页
【研究目的】准噶尔盆地车—莫同沉积古隆起是影响侏罗系结构样式和储层分布特征的重要地貌单元,研究其发育过程有利于认识准噶尔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和油气藏的聚集规律。【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盆地腹部41口井的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侏罗... 【研究目的】准噶尔盆地车—莫同沉积古隆起是影响侏罗系结构样式和储层分布特征的重要地貌单元,研究其发育过程有利于认识准噶尔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和油气藏的聚集规律。【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盆地腹部41口井的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侏罗系砂体和地层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等时性对比,重点阐述车—莫古隆起阶段性发育与准噶尔盆地周缘造山带,尤其是博格达山的协同演化及这种协同演化对盆地边界和沉积格局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车—莫古隆起在侏罗纪的演化可划分为初始发育、快速隆升和隆升后剥蚀等三个阶段。早侏罗世车—莫古隆起的初始发育对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展布和结构样式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研究区由西北部扎伊尔山和东北部克拉美丽山供源,主要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为车—莫古隆起的快速隆升阶段,除了西北部扎伊尔山和东北部克拉美丽山供源之外,博格达山也同步隆出水面开始供源,导致盆地边界、地层分布及结构样式的重大转变,使得西山窑组一段、二段大面积超覆、西山窑组三段沉积缺失或遭受剥蚀,沉积体系也随之发生转变,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和滩坝共存的沉积体系组合;中侏罗世晚期和晚侏罗世车—莫古隆起隆升出水面则导致头屯河组和齐古组的剥蚀缺失,形成了与白垩系的区域不整合面。【结论】车—莫古隆起在侏罗纪的形成和演化不仅影响到盆地的沉积地貌,也使盆地边界、物源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并导致沉积体系、地层结构样式和分布规律等的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莫古隆起 侏罗系 沉积体系 构造演化 油气勘查工程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群岛北部海域一次低云下沉形成海雾过程分析
2
作者 蒋曰超 衣立 +4 位作者 田翔宇 李玉 李昕蓓 王晓宇 刘一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8,共12页
千岛群岛附近区域是全球海雾最多的海域之一,目前该海域的海雾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该区域南风下的海雾主要为平流冷却雾,但对北风下的海雾生成机理尚不清晰。2019年8月21日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号”科学考察船在... 千岛群岛附近区域是全球海雾最多的海域之一,目前该海域的海雾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指出该区域南风下的海雾主要为平流冷却雾,但对北风下的海雾生成机理尚不清晰。2019年8月21日执行中国第十次北极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号”科学考察船在千岛群岛北侧海域观测到北风下低云下沉成海雾现象,本文主要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此次海雾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海雾发生期间,在太平洋高空存在缓慢移动的切断低压和阻塞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缓慢向鄂霍茨克海西北部移动,海雾覆盖区域位于高压系统东侧的鄂霍茨克海东部。稳定的环流形势为海雾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在2019年8月19—21日期间,在对流层大气的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系统间的东风的控制下,堪察加半岛自东向西的过山气流持续增强,加强了半岛西岸925~950 hPa间从陆地向海洋、由北向南的暖空气平流。干暖空气移至湿气团上方,使得逆温增强、逆温层底层高度降低,促进了云层降低形成海雾。同时,在北风的控制下,云下气团受到鄂霍茨克海东部的暖海面持续蒸发的影响,比湿增加,移动到千岛群岛的冷海面后冷却,使相对湿度饱和,促进云层向下发展形成海雾并继续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低云 北风 过山气流 千岛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海东北部海域生源硫化物的分布特征和释放通量及其对中尺度涡旋的响应
3
作者 闫泽龙 徐锋 +3 位作者 单体兴 吴谨巍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7,共11页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 生源硫化物在海洋硫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于2020年7—8月对中国南海东北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水中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 DMS)、β-二甲巯基丙酸内盐(β-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DMSP)、二甲亚砜(Dimethylsulfoxide, DMSO)的时空分布,并探究了中尺度涡对其分布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表层海水中DMS、溶解态DMSP(DMSPd)、颗粒态DMSP(DMSPp)、溶解态DMSO(DMSOd)和颗粒态DMSO(DMS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3±2.39)、(2.89±2.11)、(6.56±3.41)、(10.84±7.58)和(7.44±4.88) nmol·L^(-1)。气旋涡控制区域的生源硫化物浓度明显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且中尺度涡边缘生源硫化物浓度高于涡内。生源硫化物均与叶绿素a(Chl a)存在较好的相关性,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南海有机硫化物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气团在经过Chl a高值区后,会为南海东北部带来更高的DMS大气混合比。夏季南海DMS海-气通量在0.16~19.88μmol·m^(-2)·d^(-1)之间,平均值为(5.86±6.16)μmol·m^(-2)·d^(-1)。由于气旋涡控制区域具有较高的海水DMS浓度,其海-气通量((5.86±6.16)μmol·m^(-2)·d^(-1))高于反气旋涡控制区域((3.71±4.73)μmol·m^(-2)·d^(-1))与中尺度涡影响区域((4.61±4.77)μmol·m^(-2)·d^(-1)),表明中尺度涡在控制生源硫化物的生产释放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硫化物 分布 海-气通量 中尺度涡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物源、砂体构型与储层特征研究——以准噶尔盆地永进—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冯怀伟 许淑梅 +5 位作者 王金铎 张关龙 曾治平 任新成 修金磊 王千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0-345,共16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物源、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等基于岩芯、录井、钻井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磷灰石及锆石年龄数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及储层沉积学的基本原... 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物源、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等基于岩芯、录井、钻井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磷灰石及锆石年龄数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及储层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三工河组二段物源方向、远近和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敞流盆地快速抬升/缓慢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退积式沉积序列,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中,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1、2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强烈冲刷,导致河道砂体叠置,微相类型单一,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砂体全区稳定分布,储集性较好。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3、5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冲刷不明显,形成河道“二元结构”,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粒度变细,储集性好;河口坝组合砂体见于第4砂组,在三角洲退积过程中,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形成河口坝,总体岩性向上变细,砂体不连续,储集性好,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见于第6、7砂组,砂体零星分布,储集性很差。在浅水、低可容纳空间、快速抬升/缓慢幕式沉降构造背景之下,浅水三角洲的物源的方向、远近及类型是影响沉积微相展布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砂体构型及其储层物性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砂体构型 储层物性 沉积微相 三工河组二段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北极地区低云转化为海雾的观测研究
5
作者 焦瀚 沈辉 +3 位作者 衣立 张苏平 王晓宇 刘一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1,共10页
2016年8月11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在82.75°N,163.25°W附近观测到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浮冰站通量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对海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在冰面的加强,增强了下沉... 2016年8月11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在82.75°N,163.25°W附近观测到一次海雾过程。本文利用船载观测数据和浮冰站通量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对海雾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高压系统在冰面的加强,增强了下沉运动,使逆温层高度明显降低。伴随低云云底高度下降,冰面能见度下降至不足1 km。在低云下降过程中,冰面气象要素表现为增湿和降温的特征。冷平流和冰面的冷却作用导致气温下降,高低压之间的偏南气流将楚科奇海的水汽输送到密集浮冰区,为海雾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冰面的升华和蒸发作用一方面对底层大气水汽增加有贡献,另一方面使冰面失去潜热导致冰面温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雾 低云 观测 机理 平流 高压下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输函数的二/三维全时空连续海洋中尺度涡旋流场实时可视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田丰林 王昊 +2 位作者 刘巍 马颖 陈戈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27,共16页
海洋中尺度涡旋可视化可以将海洋中尺度涡旋的运动规律以图形图像等直观的方式加以展现,是研究海洋中尺度涡旋强有力的工具。然而,现有的可视化方法存在一些不足,如时空连续可视化框架中的流线不能表现全时空连续的运动过程,应用到海洋... 海洋中尺度涡旋可视化可以将海洋中尺度涡旋的运动规律以图形图像等直观的方式加以展现,是研究海洋中尺度涡旋强有力的工具。然而,现有的可视化方法存在一些不足,如时空连续可视化框架中的流线不能表现全时空连续的运动过程,应用到海洋涡旋提取的特征值受阈值影响严重,交互式传输函数依赖用户经验等。为解决已有的不足,本文首次提出了全时空连续框架和传输函数标准形态模式,将基于区域的涡旋提取技术(Ω准则)应用到海洋中尺度涡旋可视化中,并提出了全时空连续可视化框架二维及三维的GPU实现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可视化方案达到了实时可交互的级别,对于海洋中尺度涡旋交互式可视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可视化 传输函数 时空连续 迹线 流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板块地层学的概念、模式、组成及失序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淑梅 孔家豪 +3 位作者 李三忠 舒鹏程 马慧磊 崔慧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着重介绍了洋板块地层的概念、模式、组成及失序变化特征。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是经历俯冲碰撞消亡后的古洋沉积记录,利用微体古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可以重建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的原始地层。洋板... 着重介绍了洋板块地层的概念、模式、组成及失序变化特征。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是经历俯冲碰撞消亡后的古洋沉积记录,利用微体古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可以重建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的原始地层。洋板块地层(学)是用来描述沉淀在洋壳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和火成岩序列的术语,其开始于洋中脊形成,终止于该洋中脊被移入到汇聚边缘增生楔。从造山带混杂岩中重建的古大洋地层的基本组成大体相似,但因大洋岩石圈的岩浆背景不同,造成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洋板块地层组成也会有差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不同类型洋板块地层进行分类,介绍了如何从经历碰撞造山过程的增生造山带进行洋板块地层的重建。引入“洋板块地层学”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因俯冲增生而消亡的具有洋壳基底的构造洋盆和边缘海盆地的地层单元进行重建,恢复已消失洋的地层组成单元,这对造山带地层解析、造山带构造古地理恢复、重大构造变革期古地理学研究和板块重建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板块 洋板块地层 造山带混杂岩 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输函数标准形态模式的海洋涡旋温盐和压力异常三维结构交互可视化
8
作者 田丰林 程亚强 +2 位作者 刘巍 马颖 陈戈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7-630,共14页
随着海洋观测技术和海洋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海洋学家已经能够获取海量的时空连续的海洋数据。但目前人们对于三维海洋大数据缺乏高效的交互可视探索手段,因此,利用科学可视化技术展现海洋数据,以及更深一步地挖掘时空数据规律是建立对... 随着海洋观测技术和海洋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海洋学家已经能够获取海量的时空连续的海洋数据。但目前人们对于三维海洋大数据缺乏高效的交互可视探索手段,因此,利用科学可视化技术展现海洋数据,以及更深一步地挖掘时空数据规律是建立对海洋大数据从感知到认知的关键技术桥梁。本文利用体绘制技术从传输函数特征点数量、特征颜色映射以及表现特征的线型三个方面,设计针对海洋温盐异常数据以及压力异常数据的传输函数标准形态模式,能够直观有效地表现海洋涡旋温盐和压力异常三维结构。本文优化了球面光线投射算法,在保证绘制质量的情况下,实现了大规模海洋三维涡旋实时交互展示;同时实现了三维数据的内部漫游功能,能够更加清晰且完整地表现局部海洋涡旋的三维结构。通过可视分析发现,处于黑潮延伸体附近的气旋涡(CE,Cy⁃clone Eddy)温度异常呈“上正下负”的三维结构;由于涡旋引起的海水升降运动,部分反气旋涡(AE,Anticyclone Eddy)盐度异常呈现出“上正下负”的三维结构;相较于温盐异常结构,海洋涡旋压力异常结构轮廓更为清晰且不会出现上下不一致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异常 压力异常 传输函数 涡旋可视化 三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作用模式 被引量:8
9
作者 舒鹏程 冯强汉 +4 位作者 许淑梅 池鑫琪 孔家豪 崔慧琪 马慧磊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5-1579,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通过偏光显微和超微扫描电镜深入观察了(含)膏云岩的孔隙类型及充填规律,分析了其岩溶作用特点,研究了以膏云岩为主的岩溶作用特征与传统碳酸...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通过偏光显微和超微扫描电镜深入观察了(含)膏云岩的孔隙类型及充填规律,分析了其岩溶作用特点,研究了以膏云岩为主的岩溶作用特征与传统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特征的区别,探讨了膏云岩发育区的岩溶作用模式。结果表明:硬石膏结核和石膏晶体以其强亲水性和远高于白云石、方解石的溶解度,极易率先吸水发生溶解形成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导致膏云岩层蜂窝状溶孔的形成。硬石膏的高溶解度和力学不稳定性使得研究区以膏云岩、白云岩和灰云岩互层的风化壳储层以膏模孔、扩溶膏模孔及与之伴生的胀缩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大小具有明显的自限性。岩性—(含)膏云岩和沉积微相—海平面低位期潮上带(含)膏云坪沉积是储层形成的先天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并因此直接导致(含)膏云岩储层的成层分布特征。表层膏云岩首先遭受淡水淋滤形成蜂窝状溶孔,多层成层分布膏云岩这种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风化壳内的岩溶水以弥散性渗透为主,这是膏云岩发育区岩溶作用特征和模式与碳酸盐岩产生重要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云岩 膏模孔 岩溶特征 岩溶作用模式 马家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古生界风化壳优质储集层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以桃2区块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强汉 许淑梅 +4 位作者 池鑫琪 舒鹏程 孔家豪 崔慧琪 马慧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37-854,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盆地西部包括桃2区块在内的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以(含)膏云岩、白云岩和灰云岩互层发育为主。借助岩心观察、偏光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超微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集层。盆地西部包括桃2区块在内的马家沟组马五1-4亚段以(含)膏云岩、白云岩和灰云岩互层发育为主。借助岩心观察、偏光显微分析和扫描电镜超微分析,识别出多层成层分布的(含)膏云岩;通过对硬石膏、白云石和方解石等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比研究,认为(含)膏云岩的膏模孔、扩溶膏模孔及与之伴生的胀缩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大小具有明显的自限性,受硬石膏结核和石膏晶体大小的制约;岩性((含)膏云岩)和沉积微相(潮上带(含)膏云坪)是储集层形成的先天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并导致(含)膏云岩储集层的层控分布特征;4期溶蚀作用过程中,硬石膏晶体和结核的组构选择性溶蚀和阶段性充填,是储集层形成的关键过程;储集层为层状相控、受岩溶作用影响,但岩溶地貌对储集层分布不再有决定性控制作用。(含)膏云岩发育区分散流的弥散性渗透溶蚀是大洞大缝不发育的主要原因。"层状相控岩溶作用岩性气藏"观点的提出将促使研究区下古生界从"岩溶古地貌气藏"向"相控岩性气藏"勘探的深刻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模孔 膏云岩孔隙结构 孔隙成因 岩溶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层物性—含油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金铎 许淑梅 +5 位作者 张关龙 任新成 曾治平 武向峰 舒鹏程 冯怀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9-1144,共16页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腹部沙窝地、莫西庄和征沙村三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物性—含油性差异大及控制因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岩芯描述、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依据物性数据及压汞资料,对研究区三工河组储集空间特征、孔渗特征及...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腹部沙窝地、莫西庄和征沙村三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物性—含油性差异大及控制因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岩芯描述、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依据物性数据及压汞资料,对研究区三工河组储集空间特征、孔渗特征及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隔夹层分析、岩屑成分及含量分析、成岩特征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制约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物性—含油性关系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沙窝地和莫西庄小区三工河组储层埋深相对较浅,主要以中粗孔喉和较细孔喉的原生(残留)孔隙为主;征沙村小区埋藏较深,以细孔喉和微孔喉的次生孔隙及裂缝发育为特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工河组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埋藏深度为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沉积微相和砂体成因类型为控制储层发育的基础;低地温梯度延迟了压实效应等,有效保存了原生孔隙;塑性岩屑含量、储层的隔层和夹层因素,即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砂体的储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物性—含油性 主控因素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 准噶尔盆地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大气中C_(2)~C_(8)非甲烷烃的来源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柳振飞 吴英璀 +2 位作者 乔浩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281-3289,共9页
采用三级低温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了2021年10月东海大气中16种C_(2)~C_(8)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非甲烷烃(NMHCs)的浓度,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来源,并对其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气中NMHCs的浓度范围为1.15~18.05&... 采用三级低温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测定了2021年10月东海大气中16种C_(2)~C_(8)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等非甲烷烃(NMHCs)的浓度,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来源,并对其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气中NMHCs的浓度范围为1.15~18.05×10^(-9),平均值为(4.98±4.91)×10^(-9),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平均值分别为(2.11±2.02)×10^(-9),(1.18±1.04)×10^(-9)和(1.69±2.51)×10^(-9).东海大气不同NMHCs组分的浓度和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烷烃和芳香烃在整体上表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但烷烃不同站位间的浓度差异更小,而烯烃则呈现出相对均匀的分布特征,其均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源解析结果表明,船舶排放对东海大气NMHCs的贡献最高,达到(32±30)%,海洋释放源的贡献占比为(28±23)%.芳香烃是调查海域大气中NMHCs的关键活性组分,其对臭氧(O_(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贡献显著大于烷烃和烯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烃 空间分布 来源 环境效应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轻造山带洋板块地层
13
作者 马慧磊 许淑梅 +3 位作者 李三忠 舒鹏程 崔慧琪 孔家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2,共22页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显生宙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年轻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太平洋洋板块地层,也简要介绍了东古印度洋(东新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洋板块地层的重建情况。通过对阿拉斯加南部中生代增生地体、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显生宙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年轻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太平洋洋板块地层,也简要介绍了东古印度洋(东新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洋板块地层的重建情况。通过对阿拉斯加南部中生代增生地体、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侏罗纪—早白垩世增生复合体、日本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不同时期的增生复合体、菲律宾侏罗纪增生复合体和美国加州海岸山脉中侏罗世—古新世弗朗西斯卡杂岩体等不同单元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因逆冲导致的构造叠置和混杂失序特征及演化阶段的分析,重建了太平洋洋板块地层。其中加州海岸山脉中侏罗世—古新世弗朗西斯卡杂岩体的研究比较深入,对该区俯冲带上叠蛇绿岩(大峡谷群弧前盆地蛇绿岩)和弗朗西斯卡北部马林海岬杂岩体(原岩为洋中脊玄武岩)进行了有效区分,不仅还原了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过程,还厘清了与之伴生的弧前盆地裂陷和扩张过程。另外,板块俯冲的滞留和幕式增生在活动时间较短的板块俯冲体系中可能不容易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中生代 增生复合体 年轻造山带 洋板块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
14
作者 崔慧琪 许淑梅 +3 位作者 李三忠 舒鹏程 马慧磊 孔家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4,共12页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前寒武纪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包括由英国威尔士安格尔西岛新元古代莫纳超群混杂岩重建的太平洋洋板块地层、由澳大利亚西北部皮尔巴拉早太古代克里夫维尔绿岩带重建的古印度洋洋板...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前寒武纪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包括由英国威尔士安格尔西岛新元古代莫纳超群混杂岩重建的太平洋洋板块地层、由澳大利亚西北部皮尔巴拉早太古代克里夫维尔绿岩带重建的古印度洋洋板块地层。澳大利亚东皮尔巴拉地块大理石坝地区早太古代玄武岩—硅质岩—碎屑岩序列与日本二叠纪—三叠纪洋板块地层在岩石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一认识将为早太古代洋板块地层的沉积环境从高热流洋脊扩张区经过热点向低热流海沟陆源碎屑沉积区转变这一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增生造山带洋板块地层保存的岩石记录看,不同年代洋板块地层的主要物质组成和岩石类型相似,因此在地球38亿年的演化进程中,洋壳扩张、海洋沉积、俯冲及增生的过程并没有显著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年轻造山带洋板块性质和洋板块地层组成与古老造山带相比,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就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而言,前寒武纪的地幔温度略高,太古代局部熔融显著,熔融量大大超过洋壳扩张速率,因而没有形成席状岩墙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古老造山带 增生复合体 混杂岩 洋板块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东海海域氢气的分布、光化学产生与释放通量研究
15
作者 姜宇成 许高宾 +1 位作者 周立敏 张洪海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900-3908,共9页
于2021年10月对东海海域氢气(H_(2))的浓度分布,光化学产生速率与海-气通量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H_(2)的浓度范围为2.94~7.67nmol/L,平均值为(4.82±1.12)nmol/L.垂直分布上,H_(2)浓度高值出现在底层(11.86nmol/L)... 于2021年10月对东海海域氢气(H_(2))的浓度分布,光化学产生速率与海-气通量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H_(2)的浓度范围为2.94~7.67nmol/L,平均值为(4.82±1.12)nmol/L.垂直分布上,H_(2)浓度高值出现在底层(11.86nmol/L),结合沉积物培养实验表明沉积物释放是底层海水H_(2)的重要来源.表层海水中H_(2)的光化学产生速率范围为0.42~1.14nmol/(L·h),平均值为(0.72±0.25)nmol/L,其中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单位光量子产生速率之比为33:1.此外,表层海水中H_(2)的过饱和系数在7.14~24.37之间,显示海水中H_(2)处于过饱和状态.H_(2)的海-气通量范围为0.53~9.19μmol/(m·d),平均值为(3.50±1.86)μmol/(m^(2)·d),表明东海海域是大气中H_(2)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分布 光化学产生 海-气通量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东段及周缘侏罗系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16
作者 冯怀伟 许淑梅 +5 位作者 王大华 肖永军 张关龙 曾治平 王千军 王金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8-163,共16页
为研究柴北缘东部及周缘侏罗系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笔者等基于柴北缘东段红山、霍布逊及德令哈凹陷侏罗系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地层接触关系追踪、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岩性岩相突变特征分析,同时与中国西北地区其他典型的盆地... 为研究柴北缘东部及周缘侏罗系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笔者等基于柴北缘东段红山、霍布逊及德令哈凹陷侏罗系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地层接触关系追踪、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岩性岩相突变特征分析,同时与中国西北地区其他典型的盆地侏罗系发育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中国西北多个板块的相互作用的构造背景之下,柴北缘东段燕山期构造运动Ⅰ幕发生在早—中侏罗世,以古地理与古构造环境较为均一、发育粗碎屑凹陷、每个凹陷内具有幕式沉积充填特征,与中国西北其他盆地对比,此幕构造运动波及面大,但强度较弱,推测与中国西北周边各板块碰撞造山之后的伸展作用相关;燕山期构造运动Ⅱ幕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此幕构造运动导致古地理与古构造环境向新的环境转变,以中—上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白垩系及晚侏罗统的残缺不全为特征,推测与拉萨地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及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及Kolyma—Omolon地块的碰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发育特征 侏罗系 板块运动 柴北缘东段及周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PAFOG一维模式中引入温湿平流项对北极雾的个例研究
17
作者 陈昌硕 陈显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共9页
本文利用PAFOG(Parameterized Fog Model)一维模式研究了2012年8月12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巴罗的一次平流雾过程,通过引入温湿平流项,分析了平流过程对PAFOG模拟北极雾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温湿平流项后可以帮助PAFOG更好的模拟了... 本文利用PAFOG(Parameterized Fog Model)一维模式研究了2012年8月12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巴罗的一次平流雾过程,通过引入温湿平流项,分析了平流过程对PAFOG模拟北极雾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引入温湿平流项后可以帮助PAFOG更好的模拟了大气的温湿剖面、辐射冷却的强度和出现时间,从而更好的模拟雾的消散过程和垂直结构,使得雾的模拟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雾 PAFOG一维模式 平流项 辐射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