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油气层水力压裂化学暂堵剂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戴彩丽 王子昭 +5 位作者 李琳 蒋田宇 刘津铭 董云博 赵明伟 吴一宁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2,共14页
深层油气储层普遍具有埋藏深、温度高、压力大、非均质性强、地层流体特征复杂、自然产能低,岩石塑性强等特征,油气层暂堵压裂技术一般通过化学暂堵剂来实现压力转向开启新裂缝,从而有效提高储层的增产改造体积。暂堵剂性能对于深层油... 深层油气储层普遍具有埋藏深、温度高、压力大、非均质性强、地层流体特征复杂、自然产能低,岩石塑性强等特征,油气层暂堵压裂技术一般通过化学暂堵剂来实现压力转向开启新裂缝,从而有效提高储层的增产改造体积。暂堵剂性能对于深层油气水力压裂形成复杂缝网至关重要。为此,通过对现有深层油气化学暂堵压裂技术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各储层应用条件、施工工况提出了深层油气暂堵剂关键应用材料的使用要求,然后通过对各类深层油气储层暂堵材料的作用机理及现场应用调研,明晰了深层油气层水力压裂暂堵材料研发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①现有深层油气层暂堵压裂技术针对不同储层特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施工工艺,缝口/缝内暂堵材料的性能要求主要集中在高温(>160℃)适应性、封堵后高承压能力(有效暂堵压力10~20 MPa)以及降解后低残渣率(降解率>99%);②现有缝口/缝内暂堵材料分别以金属合金及有机高分子类、树脂及凝胶类或复合类为主,室内岩心暂堵实验评价能够实现最高耐温160℃、缝口/缝内承压最高30 MPa/24.6 MPa;③针对耐温超160℃储层,暂堵材料研发主要面临高温封堵结构提前失效、混合致密承压材料降解后残渣率较高和暂堵压裂支撑裂缝导流能力差等问题,后续暂堵材料应从提升封堵结构致密性、优化暂堵剂结构、合理调整可降解材料中混合耐温材料占比等方面进行研发。结论认为,现有深层油气层暂堵转向压裂储层改造能力主要受关键暂堵材料影响,将来暂堵材料研发应向多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该成果可以为研发适用于超160℃油气层暂堵压裂关键材料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藏 水力压裂 暂堵转向 化学暂堵剂 非均质性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纳米颗粒与岩石表面间微观力学作用实验解析与润湿调控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袁彬 韩明亮 +1 位作者 张伟 李东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微观作用力决定了纳米颗粒在岩石壁面的吸附行为,进而影响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能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建立力学作用理论模型并分析其主控因素;进行纳米颗粒在壁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验... 微观作用力决定了纳米颗粒在岩石壁面的吸附行为,进而影响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能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建立力学作用理论模型并分析其主控因素;进行纳米颗粒在壁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基于力学机制建立预测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溶液离子浓度越大或离子价态越高,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越倾向于表现为引力,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可高效拟合二者间力学数据;二者间力学作用可由离子浓度、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分子的长度等因素调控,但离子浓度为主控因素;在双对数曲线中纳米颗粒在壁面的黏附功和壁面油相接触角的变化值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活性纳米颗粒 原子力显微镜 润湿调控 纳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塘湖盆地下石炭统新层系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3
作者 王伟明 胡美硕 +5 位作者 焦立新 杨斌 苗长盛 孙宏亮 周志超 曲希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1419,共19页
基于三塘湖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程度最低、资源前景最不明朗的下石炭统,开展了新层系的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评价工作。采用野外露头、地球化学分析及储层薄片观察等研究手段,揭示了目的层纵向沉积环境演化、烃源岩及储层等成藏地质... 基于三塘湖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程度最低、资源前景最不明朗的下石炭统,开展了新层系的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分析评价工作。采用野外露头、地球化学分析及储层薄片观察等研究手段,揭示了目的层纵向沉积环境演化、烃源岩及储层等成藏地质特征。研究表明:三塘湖盆地早石炭世为残留海弧后盆地,具有浅海相沉积特征,下石炭统纵向沉积环境经历了岛弧火山活动和陆源碎屑充填、古洋封闭半深水—深水环境、挤压抬升陆源碎屑充填浅水环境和造山抬升盆地萎缩4个演化阶段。其中,封闭半深水环境和浅水沉积环境中烃源岩广泛分布,有机质类型达到中等烃源岩标准,岩石薄片中存在大量沥青,证实下石炭统烃源岩不仅具备生烃能力,而且也发生过大量排烃过程。下石炭统发育火成岩与碎屑岩两大类储层,尽管储层整体致密,但裂缝与溶孔发育,改善了储集油气条件,尤其是花岗岩裂缝的发育对溶蚀孔隙具有明显的连通作用。综合分析,围绕下石炭统烃源岩可发育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类油气藏。自生自储油气藏发育在远离油源断裂的构造稳定区,具有原生藏的特点;下生上储油气藏发育在石炭系内部油源断裂附近,与断层岩性油气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塘湖盆地 下石炭统 油气 储层 石油地质条件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区深层压力突变成因及预测方法
4
作者 何淼 周长铖 +4 位作者 王志远 王涛 谢海涛 高阳 吴芯政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深部地层压力突变问题突出,由于其压力成因不明导致预测困难,严重制约着安全高效钻井作业。为了解释目标区块压力突变特殊现象,采用综合Bowers法(加载-卸载曲线法)和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明确深部地层不同层位的成压...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深部地层压力突变问题突出,由于其压力成因不明导致预测困难,严重制约着安全高效钻井作业。为了解释目标区块压力突变特殊现象,采用综合Bowers法(加载-卸载曲线法)和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明确深部地层不同层位的成压机制以及岩性对压力突变的影响。进一步基于剔除高丰度有机质和纳米级有机孔隙影响的校正参数,考虑不同层位成压机制、岩性变化、岩石力学性质、岩石传导属性及岩石体积属性的多源因素影响,建立适用于深部压力突变地层的孔隙压力预测新模型。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区深部地层不同层段的成压机制和岩性显著差异性是导致压力突变的主要成因,平湖组中部压力激增主要由烃源岩的生烃作用以及非烃源岩的压力传递导致,平湖组下部压力反转主要由非烃源岩的构造挤压导致;结合研究区4口井实测数据,验证新模型的预测误差带小于5.0%,平均误差仅为2.3%,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压力突变 成压机制 多源因素 实测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凹陷惠州26洼古近系油气相态特征与成因机制
5
作者 刘华 韩晓 +4 位作者 彭光荣 龙祖烈 侯茂国 杨兴业 刘培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43,共13页
惠州凹陷惠州26洼古近系油气资源丰富,相态复杂多变且成因不明。综合原油物性、井流物组分和有机地化等资料,采用经验统计法和PVT相图法对研究区油气相态类型进行判识,并分析空间分布差异及成因机制。基于研究区深层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成... 惠州凹陷惠州26洼古近系油气资源丰富,相态复杂多变且成因不明。综合原油物性、井流物组分和有机地化等资料,采用经验统计法和PVT相图法对研究区油气相态类型进行判识,并分析空间分布差异及成因机制。基于研究区深层不同类型油气藏的成藏期次、成藏过程等综合分析,建立“一期油相充注”“两期油相叠加”和“早期油相-晚期气相”3种相态演化模式,以期为深层油气的高效勘探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惠州26洼古近系原油表现为“低密度、低黏度、低含硫量、高蜡”的特征,存在黑油、挥发油和凝析气3种相态烃类。其中黑油分布最广泛,挥发油和凝析气仅分布于惠州26-6和21-8构造带;纵向上,恩平组相态类型以挥发油和凝析气为主,文昌组黑油、挥发油和凝析气共存,部分井位表现为“油气相间”的分布特征。油气相态的空间差异主要受控于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以及油气差异充注过程,其中主要充注期对应的油气成熟度以及晚期高熟油气混入比例是研究区不同油气藏相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州凹陷 油气相态 凝析气 油气差异充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断缝带岩溶缝洞体储层结构分析与智能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凤磊 林承焰 +6 位作者 王蛟 任丽华 张国印 朱永峰 李世银 张银涛 关宝珠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31,共21页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断缝带岩溶缝洞体储层主要集中于断裂带附近,垂向深度大、水平宽度小,对储层识别精度要求高。常规缝洞体识别主要针对其振幅响应特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只能提供储层走向和储集体大致范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维Res-UNe... 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断缝带岩溶缝洞体储层主要集中于断裂带附近,垂向深度大、水平宽度小,对储层识别精度要求高。常规缝洞体识别主要针对其振幅响应特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只能提供储层走向和储集体大致范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维Res-UNet残差网络和标签数据优化相结合的断缝带缝洞储集体精细解释方法,通过提高二维训练样本更新频率和优化效率,修改Res-UNet残差网络结构,达到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的目的。本次研究中,将卫星图像、无人机扫描、现场踏勘和地质雷达等信息与地震资料初步解释成果相结合,明确了断裂、裂缝和锥形溶洞为主的地质模型。通过深度域三维地震数据体子波分析、成像测井、声波测井等提取地层和储层速度,选择20、25和35 Hz共3个主频雷克子波,制作了不同储层宽度正演模型,拟合出基于频率和地层速度的储层宽度与其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经验公式,通过钻穿储层的水平井轨迹、直井远探测数据和测井数据等,提取实际资料中的储层宽度与地震响应关系完成验证。基于这一公式,结合研究区目的层振幅属性,提取目的层的储集体宽度范围。同时,根据三维地震剖面分析,得出研究区储集体组合特征,通过分析、设计、验证和重新设计等试验流程,针对研究区正演模型设计最优的子波、偏移孔径和采样间隔等参数。建立起可实时更新的二维训练样本库,并利用合成缝洞数据和实际缝洞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缝洞标签进行迭代优化。基于这一样本库,开展二维Res-UNet残差网络训练与预测,解决深层网络的退化问题,最终实现了缝洞体结构的精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超深断控岩溶缝洞储层 深度学习 残差网络 样本库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层低渗储层成岩相及可压裂性分析——以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丁琳 傅筱涵 +6 位作者 李晓艳 李小平 靳子濠 王宇辰 吴琼玲 杨佳颖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产储层,通过划分主要成岩相类型、开展地层温压条件约束的岩石脆性验证实验等手段,明确了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压裂性,预估出压裂后储层增产效果,并提出各类储层下一步开发指导建议。结果表明:(1)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储层可划分为中弱压实-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Ⅰ类)、中等压实-弱胶结-中等溶解成岩相(Ⅱ类)、中强压实-弱胶结-强溶解(Ⅲ类)、中等压实-凝灰质高岭石(磷灰石)化-中等溶解成岩相(Ⅳ类)、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解致密成岩相(Ⅴ类)5类成岩相。(2)Ⅰ类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较好,自然产能高,无需压裂;Ⅱ类、Ⅲ类成岩相储层中—大孔多,压裂后能够被裂缝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明显,下一步可优先压裂;Ⅳ类成岩相储层压裂造缝仅可以连通其周围的少部分微孔隙,大部分微孔隙并未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一般,可作为试点区域;Ⅴ类成岩相储层质量差,压裂意义不大,不建议动用。通过成岩相与岩石可压裂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筛选出增产效果明显的储层类型,对低渗油气层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低渗储层 成岩相 地层温压 可压裂性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角度域信息精细识别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
8
作者 桂志鹏 张军华 +3 位作者 张银涛 王彭 孙冲 尹朋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8-1006,共9页
缝洞型储层有别于水平层状沉积储层,以“立式”走滑与溶蚀为主要特征。地震勘探中不同角度接收的地震信号包含不同的储层信息,这对缝洞型储层精细描述有一定的优势。为此,提出一种利用角度域信息识别缝洞型储层方法,通过对角度域信息的... 缝洞型储层有别于水平层状沉积储层,以“立式”走滑与溶蚀为主要特征。地震勘探中不同角度接收的地震信号包含不同的储层信息,这对缝洞型储层精细描述有一定的优势。为此,提出一种利用角度域信息识别缝洞型储层方法,通过对角度域信息的挖掘,拓展了缝洞型储层地震精细描述的资料来源与方向。首先利用全角度数据切片分析研究区的缝洞体的地震反射特征,再比较不同角度数据缝洞体的剖面特征;其次利用小角度数据的最大振幅属性进行内部构型刻画,运用全角度数据的主频属性进行断层连通性的分析;最后对大角度数据体提取能量团中心对应的最大振幅属性,并据此进行含油性与连通性的预测。实际应用表明:(1)全角度数据的相干属性能够更清楚地刻画缝洞型储层轮廓;(2)小角度信息比大角度信息能够更清楚地刻画缝洞型储层内部构型;(3)频率域信息能够有效识别断层连通性与油藏连通性。中国深层、超深层缝洞型储层均采用大排列勘探,具有很好的角度域资料条件,该方法可在类似工区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域 相干体 主频 时频谱 缝洞型储层 超深层 内部构型 储层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矿物溶解实验的砂岩次生孔隙定量计算模型及应用
9
作者 张鹏飞 王成军 +3 位作者 邱贻博 倪蕊 赵汇珍 陈勇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及定量评价是深层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储层的现今温压条件以及对应地层水特征,利用高温高压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系统对储层地层水中矿物的溶解-沉淀行为进行了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 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及定量评价是深层储层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根据东营凹陷民丰洼陷沙四段储层的现今温压条件以及对应地层水特征,利用高温高压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系统对储层地层水中矿物的溶解-沉淀行为进行了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现今地层水和温压条件下,石英、斜长石可以发生溶蚀作用,且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方解石发生胶结作用,其沉淀量随着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总体集中在70×10^(-3)g/L左右。基于实验模拟结果,在充分考虑地层的渗流速率、沉淀速度、埋藏时间、孔隙度等因素下,建立了砂岩储层溶蚀次生孔隙数学模型。依据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丰8井中CaCl2水型在171℃矿物溶蚀对储层孔隙度的贡献值最大,为2.5235%,是模拟深度范围内最有利于次生孔隙带发育带。模型计算表明,渗流速率是影响次生溶蚀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实际储层的成岩现象与实验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石英和长石溶解,碳酸盐矿物以胶结物、交代物形式发育。本文建立的砂岩次生孔隙定量计算模型可以基于矿物溶解度、矿物含量、储层温压条件和地层水化学特征,对深层次生孔隙发育带进行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矿物溶解度 沉淀速度 水岩作用 溶蚀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须家河组二段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伊利石晶间孔成因
10
作者 崔蓉 杨田 +2 位作者 蔡来星 李政 刘飞扬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1-642,共12页
深层碎屑岩储层中微孔隙对天然气的储存与运移起重要作用,其中伊利石晶间孔为重要类型之一。为明确伊利石晶间孔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及对天然气运移和储集的有效性,以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 深层碎屑岩储层中微孔隙对天然气的储存与运移起重要作用,其中伊利石晶间孔为重要类型之一。为明确伊利石晶间孔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及对天然气运移和储集的有效性,以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等多种分析方法,深入分析深层碎屑岩储层中伊利石晶间孔的特征、形成过程及其微孔隙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西坳陷须二段储层孔隙中大多充填有网状或致密状伊利石,将储层中孔隙分割成微孔隙,孔隙直径为(1.4~553.4)×10^(2)nm,多为微米孔–纳米孔。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早期长石溶蚀形成的高岭石充填在原生粒间孔隙中,抑制了深层压实作用,从而保存了粒间体积。伴随着地温增高,高岭石进一步伊利石化,黏土矿物晶间孔体积增大,这些晶间孔的直径远大于甲烷分子,甲烷分子在其中能够进行达西渗流。因此,伊利石晶间孔是深层天然气储层中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晶间孔 黏土矿物 成岩作用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迪北地区阿合组储层致密过程与油气充注耦合关系
11
作者 景涛涛 李文浩 +3 位作者 董卫 陈一凡 王龙伟 杨懿芳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6-1168,共13页
下侏罗统阿合组是迪北地区致密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系,近年来迪北2井、迪北5井的钻探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表明了迪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迪北地区也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前人针对迪北地区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条... 下侏罗统阿合组是迪北地区致密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系,近年来迪北2井、迪北5井的钻探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表明了迪北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迪北地区也是库车坳陷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前人针对迪北地区油气来源及油气成藏条件已经做了系统研究,但针对孔隙度演化定量表征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油气充注期次是两期还是三期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取迪北5井、迪探2井的砂岩样品,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SEM)、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手段,明确了阿合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厘定了成岩演化序列,运用反演回剥原理定量表征了储层孔隙度演化史,阐述了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迪北地区阿合组经历了压实、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导致阿合组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的主要原因;阿合组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早期方解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长石溶蚀—原油充注—晚期方解石、铁方解石胶结—方解石溶蚀、天然气充注-构造挤压等成岩过程,具有多期溶蚀、多期胶结的特征;阿合组储层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早期原油充注发生于康村组早期—中期(14.1~12.3 Ma),此时储层尚未致密,但原油充注规模较小,晚期天然气充注发生于康村组中期—晚期(10.2~8.1 Ma),储层已经致密(致密时间约为11 Ma),此时三叠系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包裹体较为发育,表明了天然气充注程度较高。因此,迪北地区阿合组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史之间耦合关系为“先致密后成藏”,这些认识有助于明确迪北地区阿合组油气富集规律,并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迪北地区 油气成藏 储层致密化 成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审视深层油气成藏模式: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可禹 杨鹏 +3 位作者 杨海军 刘建良 宋雅雅 魏心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20-2841,共22页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深层展现出了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同时也在成烃-成储-成藏等方面浮现出一系列科学问题。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深层油气成藏环境和生、储、盖成藏要素的特殊性,...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深层展现出了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同时也在成烃-成储-成藏等方面浮现出一系列科学问题。本文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深层油气成藏环境和生、储、盖成藏要素的特殊性,重点讨论了深层油气藏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需要深入关注的四个基本问题:(1)深层中的油气生成、储集空间形成、油气相态和运移等研究,均需要以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基本定律为前提开展;(2)深层经历了盆地演化全过程,需要从动态演化角度研究油气成藏;(3)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加大对深层液态烃稳定性与保存深度下限的研究;(4)注重多学科融合与多技术交叉,解决深层复杂的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层油气藏最为可能的两种成藏模式:(1)中—浅层油成藏、深埋保持型;(2)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凝析)气成藏型。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顺北地区和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储层地球化学分析、流体包裹体系列分析技术、方解石原位U-Pb定年技术和盆地模拟技术,对两个地区油气成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奥陶系深层油气藏为“早期中—浅层成藏、后期持续深埋保存”的成藏模式,油气成藏后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是油气藏能保持至今的关键因素;博孜地区白垩系现今超深层天然气藏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深层至超深层,“长期浅埋、晚期快速深埋”的构造-埋藏演化背景是该类型深层油气藏形成的关键,进一步佐证了深层油气藏的两种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在深化深层油气成藏理论认识和指导深层油气勘探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油气成藏模式 成藏年代学 流体包裹体 盆地模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中方位纵波远探测: 理论、实验与现场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远大 饶博 +4 位作者 孔令文 李盛清 谭宝海 庄春喜 唐晓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0-640,共11页
能够测量井外数十米地质构造距离和方位的远探测声波测井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应用技术.1:1地层条件下井外含反射界面的远探测测量和分析为此技术提供了物理验证.本文首先利用虚源和柱面波展开理论推导了充液井孔中单极反射纵波方... 能够测量井外数十米地质构造距离和方位的远探测声波测井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应用技术.1:1地层条件下井外含反射界面的远探测测量和分析为此技术提供了物理验证.本文首先利用虚源和柱面波展开理论推导了充液井孔中单极反射纵波方位接收声场的解析形式,通过模拟证明了单井的声波辐射和接收与双井之间的辐射和接收的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两口模型井来实现方位纵波远探测实验,即在测量井中放置多方位反射纵波接收声系,在另一口副井中放置单极子声源向测量井定向辐射纵波以等效来自井外地质体的反射波,依托实验室的模型井群进行井中方位纵波远探测实验研究.实验测量结果表明井中接收反射纵波的幅度和到时对井外反射体(定向辐射波)具有较好的方位灵敏度,可由此来实现井外地质异常体的精准定位.在理论与实验指导下自主设计研制了方位纵波远探测仪器样机并开展了现场井测试成功获得高信噪比的方位反射信号,充分验证了方位纵波远探测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极纵波远探测 平行双井模型 实验测量 测井仪器 方位接收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力衰减法的低渗透储层高温敏感性评价实验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欣 苏文治 +4 位作者 单锴 孙昊 王超群 邱正松 张宇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171,共8页
低渗透油气藏在钻完井过程中易受到损害且难以解除,而利用传统的稳态驱替法评价低渗透储层损害存在适用性差及实验效率低等技术局限。为此,基于压力脉冲衰减法基本原理,分析了上游压力衰减规律及其与岩心渗透率的关系,以岩心损害前后压... 低渗透油气藏在钻完井过程中易受到损害且难以解除,而利用传统的稳态驱替法评价低渗透储层损害存在适用性差及实验效率低等技术局限。为此,基于压力脉冲衰减法基本原理,分析了上游压力衰减规律及其与岩心渗透率的关系,以岩心损害前后压力脉冲衰减时间为评价指标,建立了适用于低渗透储层损害评价的实验设备与方法,并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部低渗透砂岩岩心,开展了室温和150℃高温条件下的敏感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实验条件一定时,压力衰减时间仅与岩心的渗透率有关,压力脉冲衰减法可在无需计算渗透率的情况下对低渗透岩心的损害程度进行评价;(2)实验设备组成简单且操作便捷,避免了复杂的渗透率计算及其带来的误差,实验所需时间远低于常规的稳态法且可重复性良好,在低渗透气藏、特低渗透及超低渗透油藏具有很好的适用性;(3)高温环境明显加剧了储层的敏感性损害,深部高温储层损害特征及技术对策研究需要充分考虑高温的影响。结论认为,该认识解决了传统低渗透储层敏感性评价方法适用性差的难题,为高温低渗透储层保护技术对策研究提供了实验方法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压力衰减 稳态驱替 渗透率 储层损害评价 高温敏感性 储层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观流固耦合的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应力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姚军 王春起 +2 位作者 黄朝琴 周旭 李金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5,共11页
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强应力敏感性,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压力脉冲实验法和实时在线CT扫描法两种,压力脉冲实验法不能揭示产生应力敏感性的微观机理,而实时在线CT扫描法也无法模拟深部地层高压、高应力的条件。为解决应力敏感性实... 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强应力敏感性,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压力脉冲实验法和实时在线CT扫描法两种,压力脉冲实验法不能揭示产生应力敏感性的微观机理,而实时在线CT扫描法也无法模拟深部地层高压、高应力的条件。为解决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的不足,基于离散单元法与管道网络模型建立了微观流固耦合算法,编制了模拟器,并对模拟器力学计算和流固耦合模块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应力大小、加载方向和孔隙压力对岩心渗透率的影响,最后从微观上揭示了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应力敏感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应力通过增加与之垂直方向上喉道两侧的法向压力,减小喉道的水力半径,进而降低储层的渗透率;②较高的孔隙压力能够阻碍岩石颗粒在应力作用下的移动,从而减缓了孔隙和喉道的变形,使模型保持较高的渗透率;③致密砂岩气藏的渗透率受到应力和地层压力的共同控制,并且具有各向异性,在垂直于最小主应力方向上形成渗透率较大的优势通道;④异常高压阻碍了地应力的压实作用,有利于保护储层孔隙,使地层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和较高的渗透率。结论认为,根据离散元法结合孔隙网络模型建立的流固耦合方法可为理解超深层致密砂岩应力敏感性提供理论参考,并为超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科学高效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致密砂岩气藏 离散元法 流固耦合 渗透率 应力敏感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管中弯曲型Lamb波频散特征的理论和实验分析
16
作者 陈雪莲 程凤 +1 位作者 韩旺 唐晓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6,共7页
通过建立钻井液、套管和水泥等多层介质模型,理论模拟和实验测量相结合研究弯曲型Lamb波在套后耦合不同速度水泥时的频散、衰减以及全波波形。理论模拟结果发现若测量频段弯曲型Lamb波的相速度与水泥纵波速度相交,弯曲型Lamb波的频散曲... 通过建立钻井液、套管和水泥等多层介质模型,理论模拟和实验测量相结合研究弯曲型Lamb波在套后耦合不同速度水泥时的频散、衰减以及全波波形。理论模拟结果发现若测量频段弯曲型Lamb波的相速度与水泥纵波速度相交,弯曲型Lamb波的频散曲线在相交的频率点会出现速度跃变,频散曲线不再连续,且断点前后其衰减值差异大,接收到的直达弯曲型Lamb波也展现出两个紧凑的波包。实验结果也印证了频散曲线不连续的现象,实验测量波形提取的频散曲线与解析计算的频散曲线吻合。此现象为直接从频散曲线断点获取水泥的纵波速度以及区分套后耦合水泥的类型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型Lamb波 频散曲线 衰减曲线 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拓扑分析的断层连通性定量评价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南部H井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裴仰文 赵静茹 +3 位作者 郭伟 牟毅城 赵庆奇 苗正硕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7,共11页
受多期次构造叠加改造作用影响,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储层中发育大量的中小尺度断层,定量评价断层网络结构和平面连通性对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该地区H井区为例,在三维地震精细刻... 受多期次构造叠加改造作用影响,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储层中发育大量的中小尺度断层,定量评价断层网络结构和平面连通性对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该地区H井区为例,在三维地震精细刻画H井区深层页岩储层的中小尺度断层的基础上,基于拓扑学理论开展了该井区页岩储层断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和断层平面连通性评价,并结合已有页岩气井测试产气量进行关联性分析,定量评价了断层网络拓扑结构和平面连通性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断层节点和分支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分布特征,且与构造走向具有较高的吻合度,呈北东—南西向条带状展布,并集中分布于3个狭长背斜带,3个向斜区分布较少。(2)不同构造部位的断层平面连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背斜区平面连通性普遍较好,向斜区平面连通性较差;西部背斜带北段连通性最好,东部背斜带连通性次之,中部背斜带连通性最差;东部背斜带北段连通性较好,南段较差。(3)页岩气测试产量与断层平面连通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断层平面连通性的增强,页岩气测试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反映连通性高值区和低值区均不利于页岩气富集。结论认为,该认识对中小断层连通性评价具有重要价值,也对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 深层页岩气 断层 平面连通性 拓扑结构分析 定量评价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唐勇 贾承造 +8 位作者 陈方文 何文军 支东明 单祥 尤新才 姜林 邹阳 吴涛 谢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 基于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T2谱、接触角和油水两相界面张力等实验结果,揭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下二叠统风城组全粒序储层孔喉结构与原油可动性关系。研究表明:①随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粒级变小,较大喉道所连通孔隙体积和较大孔隙体积均呈减小趋势,喉道半径和孔隙半径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有序向小尺寸偏移;风城组非常规储层喉道半径、孔隙度和渗透率上限值分别约为0.7μm,8%,0.1×10^(-3)μm^(2);②风城组储层赋存滞留油、可动油的孔隙分布范围和峰值范围均随储层粒级变小而有序向小尺寸偏移;粒级较大储层样品赋存滞留油量、可动油量随驱动压力增大分别呈现更加明显的降低和升高趋势;③风城组各粒级储层中原油驱动压力随喉道半径增大而呈现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和趋于稳定3个阶段;原油驱动压力和各粒级储层原油驱动压力差异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喉道半径增大而降低。根据以上实验分析,推断地质条件下玛湖凹陷风城组深部页岩油具有较大的动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下二叠统 风城组 全粒序储层 孔喉结构 原油可动性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管和水泥环尺寸对CBL/VDL测井套管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雷 潘金林 +3 位作者 陈雪莲 马锐 田隆梅 周浩栋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3,共8页
深井超深井厚套管、薄水泥环等复杂井况下利用CBL/VDL测井评价固井质量时,是利用测量的套管波幅度或衰减评价水泥环的胶结状况。但截至目前,对套管中模式波传播机理的研究较少,精细固井质量评价缺乏理论支撑。为此,建立了柱状多层介质... 深井超深井厚套管、薄水泥环等复杂井况下利用CBL/VDL测井评价固井质量时,是利用测量的套管波幅度或衰减评价水泥环的胶结状况。但截至目前,对套管中模式波传播机理的研究较少,精细固井质量评价缺乏理论支撑。为此,建立了柱状多层介质的套管井模型,计算得到了套管模式波的相速度、衰减及灵敏度曲线,研究了非胶结因素、套管直径及水泥环尺寸等对套管波衰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CBL/VDL测井频段内存在3~4阶轴向振动模态的套管波,套管外径越大,振动模态越多;套后胶结水泥时,套管波幅度随着套管壁厚增厚明显增大,但自由套管的套管波幅度基本不变;灵敏度曲线表明,套管波衰减对水泥横波速度的灵敏度明显高于纵波,说明单极子声源激发的套管波主要通过剪切耦合向水泥环泄漏能量;另外,地层中纵横波声场快照表明,套管波沿着套管传播时还会向地层中泄漏能量,使水泥环厚度和岩性等的变化也影响套管波幅度。研究结果为复杂井况下固井质量的精细评价及套管波幅度校正图版的绘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波 水泥环厚度 频散 衰减 灵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茅口组滩相灰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以南川双河场剖面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磊 全力 +2 位作者 杨浩 徐芮 王广伟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0-1192,共13页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发育多种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潜力大,前期研究多关注白云岩和岩溶灰岩储层,针对滩相孔隙型灰岩储层成因的研究较少,对孔隙形成机理及储集作用了解薄弱。基于川东野外露头、薄片、物性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识...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发育多种类型的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潜力大,前期研究多关注白云岩和岩溶灰岩储层,针对滩相孔隙型灰岩储层成因的研究较少,对孔隙形成机理及储集作用了解薄弱。基于川东野外露头、薄片、物性和岩石地球化学等资料,识别了茅口组滩相灰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分析了孔隙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建立了滩相灰岩储层的孔隙演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茅口组滩相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亮晶生屑灰岩,局部发生白云石化的含云生屑灰岩、云斑生屑灰岩。含云生屑灰岩内白云石以自形、零散状分布,成簇状选择性交代生物碎屑和沿微缝合线分布。滩相灰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铸模孔﹑晶模孔和粒内溶孔,孔隙内壁普遍可见沥青衬边充填,生屑灰岩中的斑状白云岩发育少量晶间孔。岩石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压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和埋藏胶结作用。生屑灰岩储层孔隙的形成与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与选择性的白云石埋藏溶蚀作用紧密有关。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暴露溶蚀形成了少量零散分布的生物铸模孔。埋藏溶蚀孔隙主要沿缝合线或者裂缝分布,指示原油运移过程中的有机酸对输导通道周缘白云石选择性溶蚀的结果。相关成果认识为四川盆地茅口组灰岩储层的勘探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 茅口组 灰岩储层 孔隙演化 白云石化作用 大气淡水溶蚀 埋藏溶蚀 有机酸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