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花丹素体外抗细菌、真菌及其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欣燃 唐旭东 陈志宝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41-45,共5页
白花丹素是传统天然药用植物白花丹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对其所具有的抗癌活性研究较广,但对其抗菌活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菌类生物被膜的抗性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白花丹素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不仅分别考察了白花丹... 白花丹素是传统天然药用植物白花丹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对其所具有的抗癌活性研究较广,但对其抗菌活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对菌类生物被膜的抗性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白花丹素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不仅分别考察了白花丹素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悬浮菌的活性,同时还考察了其对上述三种菌所形成的生物被膜的作用活性。依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提出的M27-A标准,本研究采用96孔板进行微量稀释法检测白花丹素对三种菌悬浮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然后通过96孔板对上述三种菌分别建立生物被膜模型,最后考察白花丹素对三种菌的生物被膜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结果表明,白花丹素对上述三种菌的悬浮态和生物被膜态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白花丹素具有抑制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潜在开发价值,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活性提供了实验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丹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白色念珠菌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马胎中新的岩白菜素衍生物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被引量:16
2
作者 杨竹 黄敬辉 +1 位作者 王乃利 姚新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研究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Stapf.)的化学成分,采用DPPH法考察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IR、NMR、ESI-MS等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目的研究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Stapf.)的化学成分,采用DPPH法考察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IR、NMR、ESI-MS等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O-(3′,5′)-二甲氧基没食子酰基岩白菜素[(+)-3,4,10-trihydroxy-2-(hydroxymethyl)-9-methoxy-6-oxo-2,3,4,4 a,6,10 b-hexahydropyrano[3,2-c]isochromen-8-yl 4-hydroxy-3,5-dimethoxy benzoate,1]、(-)-岩白菜素[(-)-bergenin,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表儿茶素[(-)-epicatechin,4]。结论化合物1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3、4为首次从走马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马胎 结构鉴定 岩白菜素衍生物 1 1-二苯基-2-苦基苯肼(DPPH)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眼草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与活性测定 被引量:7
3
作者 李荣 王珏 +2 位作者 吴慧星 李玲 王乃利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研究猫眼草(Euphorbia lunulataBge.)全草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体积分数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技术分析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 目的研究猫眼草(Euphorbia lunulataBge.)全草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体积分数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技术分析确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对提取物、各流份及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从猫眼草体积分数6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层(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东莨菪素(scopoletin,1)、异嗪皮啶(isofraxi-din,2)、金丝桃苷(hyperin,3)、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narin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4)、quercetin-3-O-(6″-galloyl)-β-D-galactopyranoside(5)、quercetin-3-O-(2″-galloyl)-β-D-galactopyrano-side(6)、槲皮素(quercetin,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1~5首次从猫眼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6、7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眼草 活性追踪分离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DPPH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