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心络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何永生 朱丽萍 +2 位作者 严俊珍 古莲香 朱平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及HCY和血脂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HCY水平降低(P<0.01),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作用更明显(P<0.05)。(2)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心络能缓解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具有降低血浆HCY水平、调节血脂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绞痛 通心络胶囊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射频消融终点初探
2
作者 黄战军 谢建雄 +6 位作者 朱平先 王合金 于世龙 曾秋棠 张家明 何永生 陈建中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的射频消融终点。方法 在AVNRT患者中 ,对心房 A1 A2 和 A1 A2 A3程序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均呈连续性者为 组 ,A1 A2 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而 A1 A2 A3刺激呈不... 目的 探讨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患者的射频消融终点。方法 在AVNRT患者中 ,对心房 A1 A2 和 A1 A2 A3程序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均呈连续性者为 组 ,A1 A2 刺激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而 A1 A2 A3刺激呈不连续性者为 a组 ,房室结功能曲线均呈不连续性者为 b组。行慢径区域消融后 ,对组间的电生理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组非典型 AVNRT的诱发率高于 组 (2 7.3 % vs5 .6% ,P<0 .0 5 )。在 I组和 a组 ,消融后最长 A2 H2 间期 (A2 H2 m ax)均比消融前有所缩短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 b组则显著缩短 (3 76± 73 ms vs2 0 6± 5 6ms,P<0 .0 1)。消融后 组、 a组和 b组的最长 A3H3间期 (A3H3m ax)均比消融前显著缩短 (2 74± 71ms vs 196± 45 ms,P<0 .0 5 ;3 62± 91m s vs 2 2 6± 72 m s,P<0 .0 1;3 85± 88ms vs 2 19± 61ms,P<0 .0 1)。结论 非典型 AVNRT与房室结功能曲线的连续性有关。对于房室结功能曲线连续性的 AVNRT患者 ,消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功能曲线 房室结双径路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罗玉梅 姜文玲 +1 位作者 许丹焰 姜德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1-68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吡格列酮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阳性率的影响,为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重构寻找新的方法。方法:将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吡格列酮组(n=61),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降胆固醇、降糖等基础治... 目的:通过观察吡格列酮干预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阳性率的影响,为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动脉重构寻找新的方法。方法:将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吡格列酮组(n=61),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降胆固醇、降糖等基础治疗,吡格列酮组加用吡格列酮(15 mg/d),对照组加用安慰剂(维生素C)干预2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2组患者干预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阳性率,用日本日立7600-02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分析比较干预后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阳性率及各血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吡格列酮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P<0.05),其他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格列酮干预可改善代谢综合征组患者颈动脉重构,较基础治疗更显著地抑制其斑块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心血管重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盐饮食状态下醛固酮增多对大鼠主动脉纤维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旭升 黄战军 +3 位作者 周小欧 高妙品 朱平先 张勇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在正常盐饮食情况下,醛固酮增多对SD大鼠主动脉的影响、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和大鼠主动脉组织中与血清炎症因子相对应的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正常组和醛固酮组... 目的观察大鼠在正常盐饮食情况下,醛固酮增多对SD大鼠主动脉的影响、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和大鼠主动脉组织中与血清炎症因子相对应的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正常组和醛固酮组,每组8只,醛固酮组采用醛固酮皮下注射(20μg/d),常规饲养6周后,用Masson染色血管胶原沉积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组织炎症因子受体表达。结果 Masson染色可见醛固酮组大鼠主动脉有大量胶原沉积,醛固酮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MCP-1)较正常组明显上调[分别为(187.00±6.58)比(150.90±5.12)ng/L,(83.06±2.79)比(70.73±2.02)ng/L,均为P<0.01];与正常组相比,醛固酮组大鼠主动脉组织中的炎症因子相应受体(IL-6受体和MCP-1受体)的表达亦同步上调。结论醛固酮组大鼠主动脉胶原明显沉积,血清炎症因子和主动脉相应受体表达上调,提示醛固酮不仅是促纤维化因子,而且是促炎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 炎症因子 血管重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压及体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玉梅 姜德谦 +4 位作者 万新红 刘显庆 柴湘平 郭洪波 陈朝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高果糖诱导的代谢综合征(MS)大鼠血压及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代谢综合征模型组(n=39)。又将代谢综合征模型组分为4个亚组:模型...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高果糖诱导的代谢综合征(MS)大鼠血压及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代谢综合征模型组(n=39)。又将代谢综合征模型组分为4个亚组:模型对照亚组(n=10),非诺贝特亚组(n=8),吡格列酮亚组(n=11),非诺贝特+吡格列酮亚组(n=10)分别单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及二者合用干预。分析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对MS大鼠收缩压、体重等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P<0.01)。非诺贝特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ISI变化均不明显(P>0.05)。非诺贝特+吡格列酮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降低,ISI升高(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各药物干预亚组与模型对照亚组间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吡格列酮或合用非诺贝特干预明显改善MS大鼠胰岛素抵抗、降低收缩压,可更好地控制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大鼠模型 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 非诺贝特 吡格列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