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挫裂伤失语症患者高压氧不同压力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敏 冉春风 +7 位作者 高圣海 韩冰 石小峰 庄志坚 吴洪 彭小丽 吴夏媛 尹夕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压力高压氧治疗脑挫裂伤后失语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0例脑挫裂伤后失语症患者按入组时间顺序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脑外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采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1组采用0.18MPa压力,治疗2组采用0.20MPa... 目的:探索不同压力高压氧治疗脑挫裂伤后失语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0例脑挫裂伤后失语症患者按入组时间顺序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脑外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采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1组采用0.18MPa压力,治疗2组采用0.20MPa压力的高压氧治疗,高压氧1个疗程治疗10d,中间休息2d,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每个疗程结束后3个组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BDAE)的分级变化。结果:经2和3个疗程治疗后,2个治疗组BDAE分级评价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之间在脑外伤失语症的治疗结果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促进脑挫裂伤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恢复,患者经2—3个疗程治疗后其言语功能改善较明显,高压氧治疗压力0.18MPA和0.2MPA对脑挫裂伤失语症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建议采用0.18MPA的压力治疗脑挫裂伤后失语症可能更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治疗 脑挫裂伤 失语症 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精神障碍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浚 钟天安 +4 位作者 许亦群 贾军 赖连枪 周路球 叶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74-475,共2页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1年 2月间收治的 15 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精神障碍的情况 ,并与 2 0例无精神症状的重型颅脑损伤者对比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 ,占同...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1年 2月间收治的 15 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精神障碍的情况 ,并与 2 0例无精神症状的重型颅脑损伤者对比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 ,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 2 0 8% ,占同期全部脑外伤的 5 2 %。 15 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中 ,10 7例 (71 3 % )有下腔出血 ;2 7例 (18% )颅底骨折 ,而与同期无精神障碍的重型颅脑外伤者相比 ,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外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脑外伤伴意识障碍、谵妄是早期精神障碍的特征 ;记忆力障碍、情感障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结论 :出血性脑挫裂伤或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图像计分在判断颅脑损伤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林源泉 贾军 +2 位作者 尹夕龙 刘文峰 张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0-422,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CT图像计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521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行头颅10mm层厚CT连续平扫,测量CT图像计分,并分保守治疗组(312例),手术治疗组(209例),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依CT图像计分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CT图像计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521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行头颅10mm层厚CT连续平扫,测量CT图像计分,并分保守治疗组(312例),手术治疗组(209例),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依CT图像计分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5分)占22.6%(118例),中型(6~10分)占35.5%(185例),重型(≥11分)占41.8%(218例),各型之间的预后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图像计分能较好评估颅脑损伤的预后,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图像计分 颅脑损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对颅脑损伤颅内压及脑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林源泉 贾军 +1 位作者 刘文锋 张浚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63-964,共2页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脑组织PO2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组织氧代谢,使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亚低温 颅内压 脑组织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J-1和HSP27在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委 石小峰 +3 位作者 刘运生 李萃 肖志强 刘志雄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中癌基因蛋白DJ-1、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是否与侵袭性相关。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各20例组织中DJ-1和HSP2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DJ-1和HSP27蛋白水平与侵袭性的关系。结果:20例侵袭...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中癌基因蛋白DJ-1、热休克蛋白27(HSP27)的表达是否与侵袭性相关。方法: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各20例组织中DJ-1和HSP27蛋白的表达,并分析DJ-1和HSP27蛋白水平与侵袭性的关系。结果:2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DJ-1和HSP27蛋白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70%(14/20)和80%(16/20),20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DJ-1和HSP27蛋白表达的强阳性率均为10%(2/20),侵袭性垂体腺瘤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DJ-1和HSP27的表达水平与垂体腺瘤侵袭性之间均呈正相关(分别r=0.350,P<0.05;r=0.400,P<0.05)。结论:DJ-1和HSP2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基因DJ-1蛋白 热休克蛋白27 垂体腺瘤 侵袭性 WESTERN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亚低温治疗对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贾军 尹勇 +3 位作者 钟天安 叶宇 石小峰 尹学念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4,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来证实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亚低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取其血清标本检测MBP含量。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变化来证实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探讨亚低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取其血清标本检测MBP含量。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100例,分为亚低温组50例和常温组50例,分别于伤后早期及伤后不同时间采血,检测血清中MBP含量,比较其在伤后不同时期的血清MBP含量。结果10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MBP含量测定结果证实,正常人血清MBP含量与年龄、性别无关。常温组患者伤后血清MB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亚低温组与常温组患者相比血清MBP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BP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中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生化指标,由此我们推论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髓鞘碱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宇 李颖 +3 位作者 贾军 仪立志 黄凯雄 欧阳锡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和救治措施。方法:对33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9例,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和救治措施。方法:对33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9例,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11例。结论:迟发性颅内血肿和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导致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针对不同的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脑膨出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醇注射速度对留置针穿刺部位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周秀红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14期15-16,共2页
目的了解在25℃环境中以不同速度静脉注射20%甘露醇对兔耳静脉损伤情况。方法选择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取4只作为对照组,另32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8只。均于兔两耳留置静脉留置针。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ml/kg30min注入;另... 目的了解在25℃环境中以不同速度静脉注射20%甘露醇对兔耳静脉损伤情况。方法选择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取4只作为对照组,另32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8只。均于兔两耳留置静脉留置针。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ml/kg30min注入;另四组给予20%甘露醇5ml/kg分别于5min(A组)、10min(B组)、20min(C组)、30min(D组)注射完毕。均8h给药1次,连续3d。最后1次给药后处死兔,在穿刺点及以上2cm处取血管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栓形成情况与其余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实验组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D组血管壁增厚、血管周围炎症相对较多,A组血栓形成相对较多。结论注射甘露醇对穿刺部位血管均有损伤;根据注射甘露醇时的速度、持续时间不同,穿刺部位血管的损伤特点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注射速度 静脉留置针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创伤后救治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浚 赖连枪 +1 位作者 林源泉 贾军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救治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2年2月176例交通事故所致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GCS 6~8分颅脑创伤患者伤后1h内接受救治者,病死率为19.0%;随着救治时间的延长病死率呈上...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救治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2年2月176例交通事故所致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GCS 6~8分颅脑创伤患者伤后1h内接受救治者,病死率为19.0%;随着救治时间的延长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2h者病死率为26.1%,>2~5h者36.1%,>5h者42.1%,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GCS 3~5分颅脑创伤患者,伤后不同救治时间组之间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伤程度,原发伤愈重GCS评分愈低,其预后愈差;伤后救治时间愈早,患者预后相应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救治时间 急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0层3D-CTA联合3D打印脑动脉瘤成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3
10
作者 周路球 娄明武 +3 位作者 陈国昌 纠智松 申云霞 鲁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22-1227,共6页
目的术前通过颅内动脉瘤的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各种干预设计及进行"模拟手术练习",探讨其对提高手术质量的指导作用。方法将6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干预组患... 目的术前通过颅内动脉瘤的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各种干预设计及进行"模拟手术练习",探讨其对提高手术质量的指导作用。方法将60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手术,干预组患者则进行头部3D-CTA扫描,并将获得的影像学数据结合3D打印技术,将动脉瘤和毗邻重要结构打印出来,制造出该动脉瘤的全仿真模型,术前通过该全仿真模型对手术进行干预设计,制定手术方案(包括手术入路、动脉瘤夹的选择、放置的位置及角度、术中注意事项等),并通过该模型进行术前"模拟手术训练"。术中观察动脉瘤3D-CTA所见与手术所见吻合度,术后第1、3天行CT检查,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与手术相关的脑梗塞或出血;同时完成1次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且在术后3~6个月对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是否存在载瘤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瘤夹闭不全;术后进行3个月到半年的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60例患者术前3D-CTA所见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对照组9例发生近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干预组2例发生,发生率为6.7%;对照组11例发生远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7%,干预组4例发生,发生率为14.8%;对照组18例疗效良好,良好率69.2%,干预组25例疗效良好,良好率92.6%。干预组在近期及远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5.364,P=0.021;χ~2=4.841,P=0.028),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633,P=0.031)。结论全仿真模型对提高动脉瘤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3D-CTA 3D打印 颅内动脉瘤 模拟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切除大脑镰旁巨大脑膜瘤一例报告
11
作者 贾军 张浚 +2 位作者 黄仕春 赖连枪 仪立志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4期256-256,共1页
患者女,23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10年,视物不清6个月,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1 d,于2001年10月30日入院.体格检查:嗜睡,对外界反应淡漠,懒言,查体不合作.左额头皮表面静脉怒张,触之左额骨凹凸不平.
关键词 手术切除 大脑镰旁巨大脑膜瘤 脑膜瘤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