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血清中TNF-α、IL-2,6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57
1
作者 邹玉红 杨静 陈春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299-1301,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6(IL-2,6)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口腔科就诊的68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ROU组),另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6(IL-2,6)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取口腔科就诊的68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ROU组),另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测定两组血清及龈沟液中TNF-α,IL-2,IL-6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免疫细胞(CD3^+、CD4^+、CD4^+/CD8^+)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TNF-α,IL-2,IL-6与免疫细胞的关系。结果:ROU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2,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U组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可知,血清中TNF-α与IL-2,IL-6及CD4^+/CD8^+呈正相关(P〈0.05),而与CD3^+、CD4^+无相关性(P〉0.05)。结论:复发行口腔溃疡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有关,通过测定TNF-α可反映免疫功能状态,有利于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star大鼠口腔颌面部微血管铸型制作 被引量:5
2
作者 毕振宇 刘阳 +2 位作者 孙培栋 杨宇超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通过Wistar大鼠头面部微血管铸型标本制作与扫描电镜观察,旨在建立毛细血管真实的三维空间显示方法,以便于毛细血管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 8周龄Wistar大鼠从腹腔以下断除,从主动脉插管冲洗后,灌注树脂材料。恒温水浴箱放置24 h后,... 目的通过Wistar大鼠头面部微血管铸型标本制作与扫描电镜观察,旨在建立毛细血管真实的三维空间显示方法,以便于毛细血管三维数字化重建。方法 8周龄Wistar大鼠从腹腔以下断除,从主动脉插管冲洗后,灌注树脂材料。恒温水浴箱放置24 h后,解剖大鼠头颈部,形成皮肤标本、舌标本、下颌骨标本、上颌骨标本。将标本腐蚀、冲洗、干燥。用离子镀膜机进行喷镀金,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血管铸型的解剖形态、走形、以及毗邻结构。结果成功制备了Wistar大鼠的皮肤标本、舌标本、下颌骨标本、上颌骨标本的毛细血管铸型,清晰显示局部毛细血管的形态与走形结构,扫描电镜下可显示微观毛细血管三维空间结构。结论建立了Wistar大鼠头面部的毛细血管铸型方法,为研究微血管的形态学三维重建提供了方法,也为毛细血管的3D打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 WISTAR大鼠 微血管铸型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碱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分泌含miR-155-5p外泌体诱导人口腔成纤维细胞的活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黄永祺 喻伟 游月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7,共8页
目的探讨槟榔碱(ARE)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外泌体内miR-155-5p水平诱导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向成纤维表型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单核细胞系(THP-1)与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系(HOMF)为研究对象。实验设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ARE刺激组... 目的探讨槟榔碱(ARE)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外泌体内miR-155-5p水平诱导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向成纤维表型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单核细胞系(THP-1)与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系(HOMF)为研究对象。实验设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ARE刺激组、ARE刺激后THP-1培养上清刺激组(CS)、ARE刺激后THP-1外泌体刺激组(EXO)、ARE刺激后THP-1无外泌体上清刺激组(NES)、miR-155-5p过表达组(miR-155-5p mimics)、ARE刺激后EXO处理对照组(NC+EXO-ARE)和miR-155-5p抑制联合ARE刺激后EXO处理(miR-155-5p inhibitor EXO-ARE)组。以流式细胞术检测THP-1细胞极化情况。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HOMF细胞迁移能力。DCFH-DA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qRT-PCR检测细胞α-SMA、I型胶原和SOCS1的mRNA转录水平。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α-SMA、I型胶原与SOCS1蛋白表达。结果流式检测显示,相较于对照组,ARE组THP-1细胞由M0趋向M1极化。ARE对THP-1和HOMF细胞的刺激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CS组与EXO组HOMF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上调;细胞内miR-155-5p水平升高;细胞内α-SMA、I型胶原mRNA转录增多(1.90±0.08 vs 3.17±0.08;3.19±0.05 vs 5.65±0.01,P<0.05),SOCS1的m RNA转录减少(1.08±0.06 vs 0.34±0.02,P<0.05);α-SMA、I型胶原蛋白表达上调,SOCS1蛋白表达下调。miR-155-5p操纵实验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55-5p mimics组HOMF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细胞内α-SMA和I型胶原蛋白表达上调;而与NC+EXO-ARE组相比,miR-155-5p inhibitor组HOMF细胞迁移能力减弱,细胞内α-SMA和I型胶原mRNA转录减少(5.84±0.08 vs 2.00±0.98;7.32±0.51 vs 2.33±0.43,P<0.05);α-SMA、I型胶原蛋白表达下调。结论ARE可上调THP-1胞内miR-155-5p并经外泌体途径转导和抑制HOMF胞内SOCS1蛋白表达,促进HOMF细胞的纤维化表型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碱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外泌体 口腔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科锥形束CT评价上颌前牙唇面形态对转矩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湘权 孔卫东 +1 位作者 蔡斌 陈敏莹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研究上颌前牙的唇面形态及牙冠牙根成角关系对转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中调整牙齿的转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6颗离体上颌前牙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切牙77颗、侧切牙68颗、尖牙61颗。利用牙科锥形束CT将全部牙齿进行扫描,在CT工具软件下... 目的研究上颌前牙的唇面形态及牙冠牙根成角关系对转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中调整牙齿的转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6颗离体上颌前牙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切牙77颗、侧切牙68颗、尖牙61颗。利用牙科锥形束CT将全部牙齿进行扫描,在CT工具软件下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并提取全部牙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利用AutoCAD软件测量图像,分别测量牙冠唇面4个不同高度的切线与牙冠长轴所成的角度,以及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所成的角度(冠根角)。结果当托槽高度为3.5~5.0mm时,其高度每变化0.5mm,上颌中切牙转矩变化约为1.5°,上颌侧切牙和尖牙的转矩变化约为2°。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的均数分别为0.88°、3.87°、-3.30°。结论牙体形态的生物学变化从多方面影响矫治后牙齿的转矩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前牙 解剖形态 冠根角 转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泡沫对正畸固定矫治患者牙周指数及牙釉质脱矿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孟秋菊 王磊昌 +1 位作者 杜熹 黄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氟化泡沫对正畸固定矫患者牙周指数及牙釉质脱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30例舌侧正畸治疗患者(600颗牙)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5例(297颗牙)和观察组15例(293颗牙),对照组采取常规口腔卫生措施,观... 目的:探讨氟化泡沫对正畸固定矫患者牙周指数及牙釉质脱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30例舌侧正畸治疗患者(600颗牙)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5例(297颗牙)和观察组15例(293颗牙),对照组采取常规口腔卫生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定期使用1.23%氟化泡沫。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牙釉质脱矿牙位分布、脱矿指数(EDI)、菌斑指数(PLI)和出血指数(BI)。结果:牙釉质脱矿主要分布于上颌侧切牙、上颌中切牙及下颌前磨牙等;观察组牙釉质釉质脱矿率11.26%明显低于对照组17.51%(χ2=4.666,P<0.05);观察组EDI、PLI、BI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9.947,4.435,7.789,P<0.05)。结论:舌侧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发生率较高,氟化泡沫有助于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釉质脱矿发生,降低牙周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侧正畸矫治 牙釉质脱矿 氟化泡沫 牙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种植体下颌骨颏部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政 刘阳 毕振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67,共4页
目的通过对右侧下颌第1磨牙为种植牙的下颌骨,颏部给予100 N水平力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揭示种植体对下颌骨应力传导的影响。方法利用CT图像,建立缺失第1磨牙的下颌骨和种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保持下颌骨的边界约束,给予颏部100 N的水平... 目的通过对右侧下颌第1磨牙为种植牙的下颌骨,颏部给予100 N水平力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揭示种植体对下颌骨应力传导的影响。方法利用CT图像,建立缺失第1磨牙的下颌骨和种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保持下颌骨的边界约束,给予颏部100 N的水平外力作用,分析下颌第1磨牙种植牙区域应力变化和整体下颌骨的应力变化。结果颏部受到水平外力100 N作用后,右侧第1磨牙种植区域断面应力变化:10.37 mm与86.38 mm位置出现应力最低,其最大应力峰值分别为9.005 Pa、9.067 Pa;52.97 mm位置处出现应力最大,应力的峰值94.962 Pa。左侧第1磨牙断面应力变化:10.82 mm与83.82mm位置出现应力最低,其最大应力峰值分别为18.227 Pa、8.867 Pa;54.66 mm位置处出现应力最大,应力的峰值93.912 Pa。下颌骨的整体应力变化:颏部受力部位最大,最大的应力峰值为260.524 Pa。结论一定条件下第1磨牙位置的种植体植入不影响下颌骨的正常下颌骨的应力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颏部 种植体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矫治前后软组织的改变 被引量:6
7
作者 彭明慧 孟秋菊 王磊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9-403,407,共6页
目的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软组织在矫治前后的变化,以期为正畸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在矫治前及矫治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26个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并对矫治... 目的研究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软组织在矫治前后的变化,以期为正畸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8例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在矫治前及矫治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26个测量指标进行测量,并对矫治前后的变化和青少年与成人矫治前后的变化量进行比较。结果矫治后TUL-EP、TLL-EP、上下唇位置、Stoms-Stomi、U1-Ptm等减小,而上唇凹点厚度、上唇凸缘厚度、上下唇长度、上下唇倾角、鼻唇角、Z角、颏唇沟倾角等增加;青少年组上唇凹点厚度、下唇长度、A′-Ptm治疗后均增加,而成人组则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青少年组与成人组上唇长度、颏唇沟倾角、U1-Ptm的变化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垂直生长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病例在早期治疗更能改善侧貌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生长型 安氏Ⅱ类1分类 正畸治疗 拔牙 软组织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瓷修复技术在矫正成人轻度前牙错畸形及临床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邱伟江 郑学汜 +1 位作者 刘智飞 孟秋菊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全瓷修复技术在矫正成人轻度前牙错畸形中的临床疗效及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前牙拥挤错位、咬合不良或牙体变色等轻度错畸形就诊的62例患者(80颗前牙)作为本研究对象,按修复方法不同分为试验... 目的探讨全瓷修复技术在矫正成人轻度前牙错畸形中的临床疗效及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前牙拥挤错位、咬合不良或牙体变色等轻度错畸形就诊的62例患者(80颗前牙)作为本研究对象,按修复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采用全瓷修复体修复,对照组患者采用镍铬合金烤瓷冠修复。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满意度评分,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牙龈指数和治疗后6个月修复体美国公共健康协会的修正标准评分(USPHS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切端缺损、牙体表面缺损、畸形过小牙、牙间隙、牙着色和总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牙龈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牙龈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后6个月,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12个月牙龈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前牙修复体边缘着色和密合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瓷修复技术矫正成人轻度前牙错畸形疗效显著,优于镍铬合金烤瓷冠,适合前牙轻度拥挤错位、咬合不良或牙体变色等轻度错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瓷修复技术 轻度前牙错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DSPP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游月华 杜新雅 +1 位作者 武斌 谢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33-736,共4页
目的:对2个汉族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中的DSPP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对2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家系的成员进行全身基本情况及口腔专科检查,拍摄口内照,全景片,以及牙片,采集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基因组DNA,应用... 目的:对2个汉族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家系中的DSPP基因突变进行检测。方法:对2个遗传性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家系的成员进行全身基本情况及口腔专科检查,拍摄口内照,全景片,以及牙片,采集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基因组DNA,应用PCR及DNA测序技术,结合序列分析方法,对2个家系共15名家系成员(其中患者10名)的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基因1-5号外显子及其邻近序列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家系A中的患者在DSPP的第2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c.50C〉T(p.P17L);家系B的患者在DSPP第4外显子发生错义核苷酸改变c.506A〉G(p.D169G)。结论:DSPP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两个DGI-Ⅱ家系发病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DGI-Ⅱ) 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活性胶原支架对人牙髓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及可能分子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玉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活性胶原支架对人牙髓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细胞,接种在胶原支架材料(COL)、胶原-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材料(COL-BG)、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COL-BG-PCL),检测细胞生长...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活性胶原支架对人牙髓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细胞,接种在胶原支架材料(COL)、胶原-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材料(COL-BG)、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COL-BG-PCL),检测细胞生长能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COL-BGPCL组hDPSCs的吸光值、迁移率以及上清液中ALP含量均高于COL组、COL-BG组;COL-BG-PCL组的Oct4A、NICD、HMGB1、SDF1、DSPP、DMP-1含量均高于COL组和COL-BG组。结论:COLBG-PCL复合材料有助于促进hDP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可能的分子机制是增加Oct4A、NICD、HMGB1、SDF1、DSPP、DMP-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细胞 生物活性胶原支架 增殖 迁移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