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深圳、西藏正常人群骨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晓敏 赵文俐 +4 位作者 土登格利 李俊 张久樾 向青 刘忠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95-297,285,共4页
关键词 正常人群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北京 深圳 西藏 世界卫生组织 生活质量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颅底低剂量扫描的层厚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新红 林土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4-186,共3页
目的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探讨低剂量颅底扫描搭配最佳层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以常规扫描剂量150mAs为参照,以患者头颅周径为依据,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值等。对20名健康人和2... 目的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探讨低剂量颅底扫描搭配最佳层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以常规扫描剂量150mAs为参照,以患者头颅周径为依据,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值等。对20名健康人和20例颅底区域肿瘤和骨折出血患者行颅底低剂量(50mAs、40mAs)螺旋CT扫描,以评价5.0mm、3.75mm和2.5mm三种扫描层厚对颅底病变显示率的影响。结果颅底周径大于50cm的患者均采用120kV、50mAs、5.0mm层厚螺旋扫描,图像合格率达到100%。结论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反映噪声大小的图像相邻两点的密度差SD值等较客观数据的评价下,采用120kV、50mAs、5.0mm层厚颅脑扫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 颅底扫描 扫描层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pDEXA测量正常值调查结果 被引量:24
3
作者 赵文俐 林土兴 +1 位作者 尤薏萍 陈贤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64-67,63,共5页
目的 通过对使用DTX 2 0 0骨密度仪进行前臂尺桡骨骨密度人群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获得广东沿海地区本地人群的骨密度 (BMD)正常值。并对资料的年龄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MediTech公司的DTX 2 0 0骨密度仪 ,对... 目的 通过对使用DTX 2 0 0骨密度仪进行前臂尺桡骨骨密度人群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获得广东沿海地区本地人群的骨密度 (BMD)正常值。并对资料的年龄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MediTech公司的DTX 2 0 0骨密度仪 ,对广东沿海地区的本地籍人群 (男性 2 71人 ,女性2 75人 )进行前臂尺桡骨远段的BMD检查 ,对检查对象的一般信息 :身高、体重、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既往病史、女性月经史及生育哺乳史等进行详细记录。对测量的骨矿含量 (BMC)和面平均BMD按年龄组进行平均值和标准差的计算 ,根据 2 0~ 39年龄组计算男女骨峰值。结果 ①男性前臂远段骨峰值 :BMC =3. 96 0± 0 . 5 6 9,BMD =0 . 5 5 5± 0 . 0 6 0 ;女性为BMC =2 . 92 4± 0 . 35 9,BMD =0 . 4 72± 0. 0 39。男女BMD均在 30~ 39岁组达到高峰 ,但BMC达到峰值的年龄组均为 4 0~ 4 9。②各年龄组均值显示 :女性 15~ 19岁组BMD达到峰值的 91% ,而男性只达到 77% ;女性 6 0~ 6 9岁组BMD降到峰值的 72 % ,而男性降到 87% ;2 0岁以前 ,男女BMD差别较小 ;在达到峰值的年龄组 ,男女BMD差别较大 ,而BMC更为明显。③男性BMD峰值的标准差约为均值的 10 .8% ,女性约为 8 3% ;若按骨峰值降低两个标准差作为骨质疏松的判断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骨峰值 骨质疏松 女性 男性 诊断率 年龄组 前臂 正常值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深圳西藏三地人群骨折风险因子对骨密度的影响
4
作者 张智海 王亮 +10 位作者 刘忠厚 赵文俐 王晓敏 土登格利 李俊 林士兴 尤薏萍 王秀山 张久越 季颖 潘子昂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研究北京、深圳和西藏三地人群骨折风险因子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桡骨、尺骨远段的pDEXA对男性1465例,女性931例进行测试,并填写相关骨折风险因子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kg/m^2),进行SPSS统计分析。结... 目的研究北京、深圳和西藏三地人群骨折风险因子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桡骨、尺骨远段的pDEXA对男性1465例,女性931例进行测试,并填写相关骨折风险因子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kg/m^2),进行SPSS统计分析。结果北京、深圳、西藏三地男女人群骨密度按照年龄分布基本一致,即地域差异对于中国人骨密度并不显著。按体重指数计算骨密度测量结果分布有一定差异,其中男性骨密度曲线分布一致性非常好,三地到达峰值骨量的男性人群之间,身高、体重和BMI基本没有显著差异(P〉0.05)。女性则有一定差异。峰值骨量出现的年龄基本在34~35岁左右,三地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国人群很少得到骨折风险因子方面的量化数据和研究,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风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