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介入医疗器械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基容 储爱民 +2 位作者 王书晗 吕孔鹏 吴海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6-74,共19页
植介入医疗器械在手术过程中会直接接触人体器官组织、血管壁及血液,进而引发一系列如炎症、血管痉挛、血栓等副作用,在器械表面应用生物相容性材料构建涂层可以有效避免组织损伤和减少副作用。近年来,随着涂层技术和材料种类的迅速发展... 植介入医疗器械在手术过程中会直接接触人体器官组织、血管壁及血液,进而引发一系列如炎症、血管痉挛、血栓等副作用,在器械表面应用生物相容性材料构建涂层可以有效避免组织损伤和减少副作用。近年来,随着涂层技术和材料种类的迅速发展,涂层的功能性也得到了拓展,出现了亲水、疏水、抗菌、抗凝和载药等不同功能的涂层。综述了上述5种植介入医疗器械涂层的研究进展,从材料学角度探讨了涂层的组成成分和表面结构优化对其功能性的影响。其中,涂层的组成成分主要是高分子聚合物,例如聚乙二醇、聚两性离子、聚四氟乙烯等,将抗菌、抗凝以及其他药物掺杂在这些材料内构建涂层,可实现抑菌、抗凝、载药等目的。常见的表面结构优化策略主要通过在器械表面对涂层进行仿生微纳结构修饰等,形成纳米或微米尺度的结构,从而改变涂层的表面能、接触角、粗糙度等特性,以影响涂层的生物相容性、细胞附着和生长行为。总而言之,表面涂层可以显著改善植介入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性能。然而,植介入医疗器械涂层在长期效果、材料耐久性和标准化制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最后,结合目前蓬勃发展的新型材料和制作工艺,对植介入医疗器械的涂层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介入医疗器械 涂层 涂层材料 涂层技术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拟通络祛浊方对两种不同方法诱导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模型的干预效果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金毅 吕爱贞 +6 位作者 黄宝明 邢伟 郑又铭 张金龙 杨雯 徐愉林 李静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3-869,共7页
目的研究通络祛浊方对化学性肝损伤或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模型的干预效果,并探索作用机制。方法四氯化碳(tetrachloride,CCl4)造模实验设置溶媒组、CCl4模型组和通络祛浊方预防组(简称预防组);高脂饲料造模实... 目的研究通络祛浊方对化学性肝损伤或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模型的干预效果,并探索作用机制。方法四氯化碳(tetrachloride,CCl4)造模实验设置溶媒组、CCl4模型组和通络祛浊方预防组(简称预防组);高脂饲料造模实验设置空白对照组、高脂饲料模型组和预防组。测定血生化、肝脏脂质含量、细胞色素P450主要亚酶活性,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代谢组学分析等。结果通络祛浊方明显降低两种不同方法诱导的大鼠NAFL模型的肝脏脂质含量,降低肝脏质量及肝脏系数,对血中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有双向调节作用。CYP酶活性在CCl4模型组有明显降低,并在预防组有明显恢复。通络去浊方干预CCl4诱导的模型主要通过磷脂类物质代谢通道,而高脂饲料模型引起变化的主要代谢物质为游离脂肪酸类。结论通络祛浊方对两种不同因素诱导的大鼠NAFL模型具有较明显的保肝降脂的干预效果,其在不同方法诱导的NAFL中发挥干预作用的主要代谢产物及代谢通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 四氯化碳 高脂饲料 通络祛浊方 甘油三酯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诱导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模型的CYP酶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金毅 邢伟 +5 位作者 吕爱贞 张金龙 杨雯 徐愉林 王茜 李静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5-83,共9页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模型在不同时间段对主要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 proteins,CYP)酶活性的影响,并与高脂饲料诱导大鼠NAFL模型相比较。方法将实验动物...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4)诱导大鼠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模型在不同时间段对主要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 proteins,CYP)酶活性的影响,并与高脂饲料诱导大鼠NAFL模型相比较。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和溶媒/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采用每周2次皮下注射40%CCl4,连续9周(CCl4模型)或连续给予高脂饲料9周(高脂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测定肝脏脂质含量及肝脏系数(肝脑比)等确认大鼠NAFL造模成功,并测定血生化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测定主要CYP酶活性变化。结果两种模型的组织病理学所见符合NAFL特点,肝内脂质含量及肝脑比均有显著性增加。在不同周龄,CCl4模型组的主要CYP酶活性(第4周CYP2B6除外)与溶媒组相比,有显著性下降(P <0. 001),且随时间延长有加重趋势;高脂模型的主要CYP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ALT和AST在CCl4模型组显著升高,而在高脂模型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肝脏组织中主要CYP酶活性可用于鉴别两种不同途径(CCl4或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NAFL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探针底物 肝S9 CY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B细胞制备CRP单克隆抗体及其ELISA检测体系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骏 山云 +3 位作者 刘谦 王晓炜 王洪涛 刘尧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用单个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结合Exip293真核表达系统制备hs-CRP单克隆抗体。方法:用重组CRP蛋白免疫小鼠,荧光标记探针和流式分选技术分离出表达CRP单克隆抗体的单个B细胞,通过PCR方法扩增出编码CRP单克隆抗体蛋白的轻重链核酸序列... 目的:用单个B细胞抗体制备技术结合Exip293真核表达系统制备hs-CRP单克隆抗体。方法:用重组CRP蛋白免疫小鼠,荧光标记探针和流式分选技术分离出表达CRP单克隆抗体的单个B细胞,通过PCR方法扩增出编码CRP单克隆抗体蛋白的轻重链核酸序列并构建重组质粒,质粒转染到Expi 293细胞中制备出单克隆抗体蛋白。结果:用间接ELISA法筛选出两个具有良好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20#,22#,将这两个抗体配对并建立ELISA双抗体夹心检测方法,CRP浓度在15~250 ng/ml范围内有较好的检测线性(y=0. 003x-0. 035 8,R2=0. 997 4),精密度分析的批内变异系数CV为6. 7%~9. 37%,批间变异系数为8. 52%~9. 10%,平均回收率为98%,与临床血清检测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达到CRP检测要求。结论:本研究所用的单个B细胞分离分选方法结合Expi 293真核表达系统在制备单克隆抗体方面具有省时、高效、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个B细胞 CRP 单克隆抗体 真核表达系统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及其在单克隆抗体制备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振宇 纪元 +2 位作者 李玉萍 刘尧 林骏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0,共6页
单克隆抗体是一类在疾病防治、药物开发、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活性蛋白质,目前已有多种制备途径。随着PCR技术的发展,单个细胞生产抗体技术迅速兴起;与其他制备技术相比,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依靠强大的光学分析与分选系统... 单克隆抗体是一类在疾病防治、药物开发、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活性蛋白质,目前已有多种制备途径。随着PCR技术的发展,单个细胞生产抗体技术迅速兴起;与其他制备技术相比,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依靠强大的光学分析与分选系统能够精准高效地将免疫细胞分群,后续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单克隆抗体。利用该技术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具有可变区天然构象与抗原结合特异性强等显著优势,在病毒感染机制研究、抗肿瘤治疗、抗自身免疫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论文对单克隆抗体开发过程中各技术优劣对比与流式细胞分选在单克隆抗体开发中的过程、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制备 流式细胞术 单个B细胞分选 套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涤纶刺绣心电电极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20
6
作者 董科 李思明 +3 位作者 吴官正 黄虹蓉 林钟石 肖学良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6-62,68,共8页
为制备一种生物相容性高的医疗级可穿戴电子服装用人体心电(ECG)监测电极,以碳纤维/涤纶复合长丝为电极导电材料,采用刺绣法开发了一种新型刺绣电极,对电极的电学性能和细胞毒性进行分析,并与镀银锦纶/涤纶刺绣电极进行对比;借助自行研... 为制备一种生物相容性高的医疗级可穿戴电子服装用人体心电(ECG)监测电极,以碳纤维/涤纶复合长丝为电极导电材料,采用刺绣法开发了一种新型刺绣电极,对电极的电学性能和细胞毒性进行分析,并与镀银锦纶/涤纶刺绣电极进行对比;借助自行研发的可穿戴带式心电监测系统评价织物电极采集ECG信号质量。结果表明:镀银电极电学性能较优,但在长期心电信号监测中,碳基电极的阻抗变化与镀银电极相近;对比医用凝胶电极,2种刺绣电极采集到的ECG信号质量良好,均能满足医疗诊断需求;镀银电极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其细胞存活率为3%,而碳基电极的细胞存活率为107%,细胞毒性为0级,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符合医疗体外材料测试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电极 碳纤维/涤纶复合长丝 可穿戴监测系统 心电信号 生物相容性 医疗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培养细胞球快速石蜡切片方法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冯珊珊 金毅 +4 位作者 娄东晓 魏孟超 谢泳娇 王汝仙 李静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7-61,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三维(3D)细胞培养模型的、简便快速的石蜡切片技术及其染色方法,为更便捷、快速地制作3D细胞切片并观察培养模型形态、功能,开展应用研究提供病理技术平台。方法利用超低吸附培养板将HepG2细胞或/和LX-2细胞培养成3D...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三维(3D)细胞培养模型的、简便快速的石蜡切片技术及其染色方法,为更便捷、快速地制作3D细胞切片并观察培养模型形态、功能,开展应用研究提供病理技术平台。方法利用超低吸附培养板将HepG2细胞或/和LX-2细胞培养成3D细胞球,制作石蜡切片,并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球组织形态和蛋白表达。结果建立了适用于3D细胞培养模型的快速石蜡切片方法,制作的切片细胞球结构完整、细胞界限清楚,抗原活性良好,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能准确检测3D细胞球的形态结构,蛋白表达和分布。结论该快速石蜡切片方法的建立,丰富了3D细胞培养模型研究手段,可促进其在基础研究,转化医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培养 细胞球 类器官 石蜡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模式对大鼠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明 冯珊珊 +8 位作者 金毅 黄宝明 贺碧霞 李玉 薛有安 王汝仙 谢泳娇 王茜 李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32-1840,共9页
目的:使用不同饮食模式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确认模型结果并探索饮食模式对大鼠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47只SD大鼠分别以正常饮食(维持饲料且自由摄食,n=25)、控制饮食(维持饲料但减量... 目的:使用不同饮食模式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确认模型结果并探索饮食模式对大鼠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47只SD大鼠分别以正常饮食(维持饲料且自由摄食,n=25)、控制饮食(维持饲料但减量20%,n=25)和高脂饮食(高脂饲料且自由摄食,n=97)分组喂养后注射低剂量STZ,以空腹血糖是否达到糖尿病造模标准再分为未成模大鼠和成模大鼠,追踪动物的摄食、饮水和体重,通过组织病理学分析各组大鼠肾脏病变,采集各阶段的血浆样品并检测内源性代谢产物进而开展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不同饮食模式联合低剂量STZ可不同程度诱发大鼠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管空泡变性,累及部分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高脂饮食组的糖尿病成模率(89.2%)和肾脏病变率均最高(造模前期7/10,造模后期57/59),控制饮食组肾脏病变率最低(造模前期0/12,造模后期3/13)。相比正常饮食组,控制饮食组能量代谢和糖异生作用有关的代谢产物[如L-肉毒碱,不饱和脂肪酸二十四碳四烯酸(24:4n-6),氨基酸及其衍生物L-胱硫醚、4-氯-L-苏氨酸、L-酪氨酸等]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促进大鼠糖尿病及其肾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适当限制饮食量可促进大鼠的能量代谢和糖异生作用,有利于减轻大鼠糖尿病早期肾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早期肾脏病变 饮食模式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