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态固化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试验与应用研究
1
作者 王明 刘振忠 +2 位作者 薛泽 叶梓 陈龙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948,共8页
深基坑、管廊肥槽、桥涵台背等工程常需要进行回填作业,流态固化土由于其自密实、自流平、自硬化的优势,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具备替代传统碾压夯实回填材料的潜力。本文依托宁波西洪大桥某管廊回填工程,研究了不同固化剂配比下流态固化... 深基坑、管廊肥槽、桥涵台背等工程常需要进行回填作业,流态固化土由于其自密实、自流平、自硬化的优势,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具备替代传统碾压夯实回填材料的潜力。本文依托宁波西洪大桥某管廊回填工程,研究了不同固化剂配比下流态固化土的无侧限强度、渗透系数、压缩特性与流动特性,并且结合现场试验探讨了其工程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添加减水剂组流态固化土的强度、渗透性等服役性能指标与施工和易性均显著提升。9%水泥掺量+1%膨胀剂+0.5%减水剂试样相较9%水泥掺量+1%膨胀剂试样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由0.79 MPa提升到1.36 MPa,上升了72%,渗透系数下降了20.6%,压缩模量提升了25.7%;该配比的拌合后含水率为64.6%,拥有180 mm的坍落度。减水剂能有效增加固化土中的水化产物总量,形成网状络合结构链接内部土颗粒,具备良好的支撑效应,提高胶凝材料的聚合度,保证其内部结构更为致密。现场试验发现,流态固化土7 d无侧限抗压强度达0.61 MPa,抗渗性能大幅提高,但较试验室数据性能损失近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态固化土 废弃土 资源化利用 回填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限有限元的隧道围岩最短路径非等比强度折减分析
2
作者 路喆津 周华龙 +2 位作者 杨峰 黄鼎中 丁战恒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8-174,共7页
针对传统强度折减法中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等比例折减的局限性,将强度折减最短路径理论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有效结合,构建基于MATLAB的高阶单元+间断线的上限有限元强度折减程序;结合马蹄形隧道围岩稳定性算例,揭示非等比例强度折减下,黏聚... 针对传统强度折减法中黏聚力与内摩擦角等比例折减的局限性,将强度折减最短路径理论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有效结合,构建基于MATLAB的高阶单元+间断线的上限有限元强度折减程序;结合马蹄形隧道围岩稳定性算例,揭示非等比例强度折减下,黏聚力c_(0)与内摩擦角ϕ_(0)折减比例及围岩破坏范围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强度折减上限解与极限分析软件OPTUM G2及既有文献结果吻合良好;折减路径长度平方值L^(2)与比例因子ξ=F_(c)/F_(ϕ)呈先降后升的3次函数关系,其极小值点对应围岩最不利失稳状态,印证最短路径强度折减理论的合理性;最短折减路径下,黏聚力折减幅度始终大于内摩擦角,但二者差异随隧道埋深增大而减小;隧道埋深增大导致拱脚处高耗散能区域更加集中,围岩综合安全系数下降5.64%~7.12%,局部失稳风险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隧道稳定性极限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限有限元 围岩稳定性 强度折减法 最短路径理论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TOD规划实践——以深圳地铁16号线坪山段为例
3
作者 叶海飞 张彬 徐茜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2,共7页
城市边缘区交通发展水平较低,轨道交通的引入将冲击片区既有交通系统,有必要围绕轨道站点,优化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布局,打造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交通系统融合、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TOD社区,实现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以深圳地铁16... 城市边缘区交通发展水平较低,轨道交通的引入将冲击片区既有交通系统,有必要围绕轨道站点,优化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布局,打造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交通系统融合、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TOD社区,实现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以深圳地铁16号线坪山段为例,基于TOD规划设计理论,从轨道站点、站区、站群三个维度,系统探索城市边缘区轨道沿线TOD规划方法。规划实施后,地铁16号线沿线形成“四区互补、双心联动”的轨道发展轴带,各轨道站点用地差异化混合共享、街区营造精细生态、轨道接驳融合高效,实现轨道沿线TOD规划引领,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地区的集聚力、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轨道交通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街区营造 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成网背景下公交网络体系重构及线路优化关键技术分析
4
作者 颜建新 王涛 +2 位作者 胡欣媛 马洪生 吕楠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共12页
针对大城市轨道交通成网后各层次公交线路功能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且与轨道交通融合不足等问题,从“3维体系、2维线网、1维线路”等多维度出发,重构“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体系,详细解析轨道交通-公交“双网”融合实... 针对大城市轨道交通成网后各层次公交线路功能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且与轨道交通融合不足等问题,从“3维体系、2维线网、1维线路”等多维度出发,重构“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网络体系,详细解析轨道交通-公交“双网”融合实施策略,分层次、分步骤地提出“快-干-支”公交线网优化方法及实施路径,并将理论方法应用于成都市公交线网体系改革。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公共交通线网一体化统筹与轨道交通-公交“双网”融合得到大幅改善,对于其他大城市系统性开展公共交通网络构建与分层次公交线网优化提供良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双网融合 分层次公交线网 公交快线 公交干线 公交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评估体系及改善对策研究
5
作者 颜建新 王涛 +1 位作者 吴璐帆 张彬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针对传统三网融合评估体系仅考虑轨道接驳设施的“有无”,而忽略设施运行的“好坏”,导致无法评估并解决因供需矛盾突出、出行体验较差而诱发的接驳不便问题;在保留部分“设施有无”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供需匹配”及“使用体验”层面的... 针对传统三网融合评估体系仅考虑轨道接驳设施的“有无”,而忽略设施运行的“好坏”,导致无法评估并解决因供需矛盾突出、出行体验较差而诱发的接驳不便问题;在保留部分“设施有无”指标的基础上,引入“供需匹配”及“使用体验”层面的指标,并系统性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评估体系,从设施融合、网络融合及运营融合等方面提出关键资源配置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评估体系可充分保障轨道接驳的便捷性、舒适性与安全性,对于大中城市系统性开展三网融合改善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三网融合 接驳评估体系 设施融合 网络融合 运营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原状花岗岩残积土非饱和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雪强 王坤 +2 位作者 刘攀 朱海平 林楷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06,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和微观结构等,借助变水头试验研究原状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性,结合非饱和三轴固结排水试验与原状土的微观试验,解释微观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对残积土的渗透系数、崩解及基质吸力等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土体土水特征曲线差异的原因。【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花岗岩残积土为残积黏性土,主要由高岭土、石英和云母等组成,土体内部孔隙大小不均匀且相互贯通。饱和状态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有效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分别为29.17 kPa和20.99°。【结论】结果表明,非饱和状态下,随饱和度的减小,基质吸力对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均有着明显的影响;Khalili给出的非饱和抗剪强度方程式对花岗岩残积土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花岗岩残积土 强度参数 饱和度 土水特征曲线 微观结构 基质吸力 力学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边坡水泥基生境基材外掺纤维改性研究
7
作者 刘振忠 党艳娜 +3 位作者 王明 刘黎明 杨旭 陈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4-232,共9页
分析外掺纤维对膨胀土边坡水泥基生境基材护坡性能的影响,为膨胀土边坡防护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外掺聚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和棕纤维制备3种不同的水泥基生境基材,通过边坡模型试验定期测定各边坡生境基材的物理、力学及生态... 分析外掺纤维对膨胀土边坡水泥基生境基材护坡性能的影响,为膨胀土边坡防护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分别外掺聚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和棕纤维制备3种不同的水泥基生境基材,通过边坡模型试验定期测定各边坡生境基材的物理、力学及生态指标。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CK组)相比,聚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及棕纤维的掺入可显著改善基材的内部孔隙结构,其渗透系数降低范围分别为28.43%~39.39%、5.58%~10.13%、31.36%~43.14%;纤维掺入提高了基材的抗剪强度,其黏聚力提高范围分别为28.37%~32.75%、12.23%~14.82%、32.52%~37.21%,内摩擦角提高范围分别为0.07%~1.62%、0.41%~1.21%、1.31%~2.07%。②纤维的加入通过改善基材的孔隙结构,促进了植物生长,从全期平均含量来看,3组外掺纤维组相较CK组的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6.38%、8.93%、51.06%。③边坡土体在经历自然降雨后,土体含水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外掺纤维组降雨前后含水率差值明显低于CK组,其作用效果依次为棕纤维>聚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综合分析得出:外掺纤维对膨胀土边坡水泥基生境基材的护坡性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综合环保及成本因素,棕纤维运用于实际工程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该研究成果可对膨胀土边坡生态防护提供理论支撑及技术指导,并对其他特殊土边坡生态防护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边坡 水泥基生境基材 外掺纤维 基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强度特征的深埋隧道围岩有限应变求解
8
作者 陈嘉骏 路喆津 +2 位作者 孟超 胡世红 赵炼恒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48-4160,共13页
深埋隧道的围岩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且其具有高地应力这一显著特征使得准确评估隧道掘进过程中围岩的力学响应难以实现。引入岩石的非线性强度特征,建立深埋隧道围岩的对数应变方程,并考虑已有研究中大多忽略... 深埋隧道的围岩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变化,且其具有高地应力这一显著特征使得准确评估隧道掘进过程中围岩的力学响应难以实现。引入岩石的非线性强度特征,建立深埋隧道围岩的对数应变方程,并考虑已有研究中大多忽略的岩石应变硬化特性,在有限差分循环迭代过程中使用当前节点的塑性剪切应变进行内部变量求解,提出基于统一应变硬化−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和非线性剪胀模型的围岩弹塑性耦合有限应变解析方法。模型退化为小应变分析时,解析结果与经典理论解答基本一致,可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影响参数分析表明:忽略岩石剪胀系数的非线性衰减将低估有限应变围岩的塑性区范围;随岩石剪胀特性的增强,洞壁位移、残余区半径和塑性区半径逐渐增加,且其增加幅度随围压减小而明显。岩石应变软化特性主要影响围岩残余区和软化区的占比,引起围岩位移的变化,其特性增强将显著减小塑性区半径。是否考虑岩石应变硬化特性对围岩塑性区范围的评估至关重要,但应变硬化特性的增强对塑性区的半径影响较小,其特性增强主要表现为对围岩软化区和硬化区占比的改变。采用该方法可有效评估深埋隧道有限应变围岩的塑性区范围,并为支护结构体系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强度特征 剪胀特性 应变硬化−应变软化 深埋隧道 有限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掺磷石膏改性植被混凝土护坡植生性能研究
9
作者 刘振忠 段荣丰 +3 位作者 王明 董文豪 郝献省 刘黎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9-245,共7页
为有效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探究磷石膏对植被混凝土根系生长和固土护坡效果的影响,将不同含量磷石膏掺入到植被混凝土中,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植被混凝土物理力学特性、高羊茅根系生长特征以及植被混凝土根土复合体... 为有效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探究磷石膏对植被混凝土根系生长和固土护坡效果的影响,将不同含量磷石膏掺入到植被混凝土中,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植被混凝土物理力学特性、高羊茅根系生长特征以及植被混凝土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结果表明:①与对照组相比,磷石膏含量为2%,4%,6%,8%,10%的组,基材容重降低了3.72%~11.66%,孔隙率提高了2.54%~11.79%,黏聚力提高了4.46%~28.76%,内摩擦角降低了3.68%~11.91%。②磷石膏含量对高羊茅根系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磷石膏含量的增加,高羊茅的根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总长以及根地下生物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磷石膏含量为6%时达到最大值,根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总长以及根地下生物量分别提升了58.08%,17.19%,34.88%,23.53%。③随着磷石膏含量的增加,植被混凝土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也在磷石膏含量为6%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植被混凝土抗剪强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现为中层的抗剪强度最大。相关性分析和PLS-PM综合分析表明,在磷石膏的直接作用和基材物理特性的间接作用下,植物植生特性各指标方差均大于0.7,总体植生情况能够满足边坡生态修复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磷石膏 根系特征 物理力学性质 植生性能 生态护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淋洗剂对土壤中Cr(Ⅵ)的去除效果研究
10
作者 甘文涛 王政华 +1 位作者 臧翀 牛建敏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11-2615,共5页
选用了7种表面活性剂两两复配作为淋洗剂,考察其对土壤中Cr(Ⅵ)的洗脱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性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二甲基氧化铵(OA-18)相较于其他6种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洗脱率,且OA-18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混合而成的复配... 选用了7种表面活性剂两两复配作为淋洗剂,考察其对土壤中Cr(Ⅵ)的洗脱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性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二甲基氧化铵(OA-18)相较于其他6种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洗脱率,且OA-18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混合而成的复配淋洗剂的洗脱效果相较于单一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复配淋洗剂的洗脱性能均更好。当OA-18和SDBS以6∶4的体积比复配,复配淋洗剂浓度为1.2 g/L,溶液pH值为8,振荡淋洗时间为12 h,土水比为1∶15时洗脱效果最佳,对土壤中Cr(Ⅵ)的去除率为9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复配 六价铬 土壤洗脱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绿化设计中花卉植物造景手法的实践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穆頔 《花卉》 2024年第18期124-126,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城市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园林绿化逐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园林绿化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园林绿化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花卉植物进...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在城市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园林绿化逐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园林绿化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园林绿化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将花卉植物进行合理搭配是园林绿化设计要面临的问题。基于此,简要分析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根据花卉的造景原则,针对花卉植物造景手法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 花卉植物造景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作用下引入分形理论的浅层边坡入渗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小东 路喆津 +2 位作者 刘敏 杨峰 赵炼恒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0-150,共11页
为探究降雨过程中土体实际入渗能力动态变化对边坡降雨入渗规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从土体级配特征的角度出发,首先基于分形理论推导了不同级配特征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分析模型;进一步考虑入渗区椭圆形过渡带的影响,根据不同降雨历时下过... 为探究降雨过程中土体实际入渗能力动态变化对边坡降雨入渗规律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从土体级配特征的角度出发,首先基于分形理论推导了不同级配特征土体的饱和渗透系数分析模型;进一步考虑入渗区椭圆形过渡带的影响,根据不同降雨历时下过渡带与入渗区的厚度比例关系对入渗区等效渗透系数进行实时修正,提出了不同级配特征土体的改进GA入渗模型;最后,基于改进GA入渗模型建立了考虑土体抗剪强度随级配特征及降雨时间变化的浅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修正模型。与已有结果对比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准确地表征降雨过程中土体入渗状态及剪切强度变化特征。参数分析表明:土体孔隙分布特征与饱和渗透系数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直接影响坡体水分剖面分布及坡面径流出现时间;湿润峰推移速率随坡体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加快,致使相同降雨历时下入渗区过渡带占比减小,进而实时影响入渗区等效渗透系数;坡体过渡带稳定性受土体级配特征及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坡体容易在过渡带发生失稳破坏。故在强降雨作用下边坡的失稳分析中,需额外注意入渗区过渡带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降雨入渗规律 分形理论 渗透系数 初始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叶立交交织区冲突特征及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晖宇 丁瑞 +3 位作者 应聃 张宇豪 张河山 徐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6-258,共13页
为明确城市快速路苜蓿叶立交交织区的冲突特征及冲突严重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以重庆市北环立交为研究对象,使用无人机拍摄交织区车辆自然驾驶视频。搭建基于YOLOX和Deep-SORT的车辆目标检测和追踪框架,从航拍视频中获取10483条车辆轨迹... 为明确城市快速路苜蓿叶立交交织区的冲突特征及冲突严重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以重庆市北环立交为研究对象,使用无人机拍摄交织区车辆自然驾驶视频。搭建基于YOLOX和Deep-SORT的车辆目标检测和追踪框架,从航拍视频中获取10483条车辆轨迹数据,根据交互车辆的相对位置提取纵向和侧向冲突样本,并基于二维拓展碰撞时间指标将冲突事件划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考虑包括宏观交通流参数和车辆微观运动参数等17个解释变量,计算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和CatBoost模型的评估指标,并分别选择对纵向冲突和侧向冲突识别性能更优的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交织区内冲突严重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侧向冲突是苜蓿叶立交交织区的主要冲突类型,冲突持续时间较纵向冲突更长,碰撞风险更高;一般冲突在交织区内分布范围最广,严重冲突其次,轻微冲突分布最集中,主要分布于合流三角区附近;不同解释变量对冲突严重程度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纵向严重冲突与相对速度差和目标车长度等6种指标显著相关,对于侧向冲突,重要性前5的变量分别是相对速度差、平均车头间距、目标车速度、目标车横向位置及目标车纵向位置,且当相对速度超过20 km·h^(-1),车速超过60 km·h^(-1)及平均车头间距低于12 m时,侧向碰撞风险将大幅增加。研究成果可对苜蓿叶立交交织区危险驾驶行为预警系统的设计和主动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冲突严重程度 拓展碰撞时间 苜蓿叶立交 车辆轨迹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参数破坏准则的均质边坡稳定性上限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炼恒 赵伟龙 +2 位作者 韦彬 贾光龙 胡世红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8-199,共12页
非线性特征是岩土体材料的固有特性.研究表明,在此特征条件下,基于旋转失稳机制的均质边坡潜在滑动面并非单一对数螺旋线.本文假定岩土体材料服从三参数非线性强度准则,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均质边坡旋转失稳机制;通过拟... 非线性特征是岩土体材料的固有特性.研究表明,在此特征条件下,基于旋转失稳机制的均质边坡潜在滑动面并非单一对数螺旋线.本文假定岩土体材料服从三参数非线性强度准则,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均质边坡旋转失稳机制;通过拟静力方法考虑地震荷载,基于力学平衡方程结合变分原理获得边坡临界滑动面及其应力分布的微分方程组,采用Runge-Kutta方法进行求解,并基于虚功率原理结合免疫算法获得边坡最小临界高度.通过与有限元极限分析法(FELA)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非线性上限变分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无量纲强度参数(T、A、n)、水平地震加速度系数(kx)、边坡倾角(β)等因素对边坡稳定系数(Fn)、潜在滑动面及其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本方法无需假定边坡潜在滑动面,丰富了边坡稳定性非线性分析理论,可为边坡的加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参数非线性破坏准则 边坡稳定性 上限变分分析 稳定系数 临界滑动面 免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工况下PHC能源桩的换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皓 韦彬 +1 位作者 张国柱 操子明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8,共8页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预制高强混凝土(precast high-strength concrete,PHC)能源桩换热性能的影响,建立PHC能源桩三维数值仿真分析模型,分析不同注浆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热交换管入口温度、桩体导热系数和PHC桩回填直径对PHC能源桩换热性能...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预制高强混凝土(precast high-strength concrete,PHC)能源桩换热性能的影响,建立PHC能源桩三维数值仿真分析模型,分析不同注浆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热交换管入口温度、桩体导热系数和PHC桩回填直径对PHC能源桩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C能源桩的换热量随注浆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的增加而增大;制冷工况下,提高热交换管的入口温度有利于提升PHC能源桩的换热量;桩体导热系数的增加会提高PHC能源桩的换热性能;PHC能源桩的换热量随着PHC桩回填直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通过田口法分析了不同因素对PHC能源桩换热性能的影响,热交换管入口温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注浆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和PHC桩回填直径,桩体导热系数的影响最小.研究结果可为PHC能源桩的工程设计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桩基础 PHC能源桩 换热性能 制冷工况 田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长期性能数值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韦彬 谢勇利 +1 位作者 张国柱 李承霖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41,共6页
为研究亚热带地区山岭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的长期性能,建立制冷模式下隧道衬砌换热器与热泵耦合的瞬态传热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现场热响应试验进行验证.以中国深圳市某隧道工程为依托,计算分析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持续运... 为研究亚热带地区山岭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的长期性能,建立制冷模式下隧道衬砌换热器与热泵耦合的瞬态传热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现场热响应试验进行验证.以中国深圳市某隧道工程为依托,计算分析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持续运行10 a的换热性能.计算结果表明:运行第10年的热交换管最高进、出口温度分别为36.96℃和33.46℃,满足热泵正常工作的温度范围,比第1年都仅提升了0.06℃;运行第10年的地源热泵最低能效比为4.76,满足地源热泵能效比的要求,且相较于第1年,最低能效比仅下降了0.01;系统运行10 a后,隧道围岩温度场的影响深度约为8 m.在山岭隧道洞内通风作用下,隧道衬砌换热器周围的围岩地温场可实现自恢复,山岭隧道衬砌换热器地源热泵系统用于亚热带地区建筑制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地热能 隧道衬砌换热器 数值模型 地源热泵 能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材料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
17
作者 李红艳 王月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51-155,共5页
以电镀厂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修复材料对土壤中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从而筛选出修复效果较好的单一材料。结果表明:(1)选用的20多种修复材料中对土壤Cu、Cr、Ni同时具有较好稳定化修复效果的主要是铁粉(4种不同粒径)... 以电镀厂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修复材料对土壤中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从而筛选出修复效果较好的单一材料。结果表明:(1)选用的20多种修复材料中对土壤Cu、Cr、Ni同时具有较好稳定化修复效果的主要是铁粉(4种不同粒径)、nano-HA(纳米羟基磷灰石)和硫化亚铁;(2)粒径为0.1μm的铁粉修复效果最佳,稳定30 d可以使污染土壤中Cu、Cr、Ni浸出浓度均下降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材料 稳定化 土壤污染 重金属 浸出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