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周炎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9
1
作者 何勇 刘威 +6 位作者 王大明 熊建义 崔家鸣 陈洁琳 段莉 朱伟民 王大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87-990,共4页
肩周炎发病率较高,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各方向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长期遗留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目前肩周炎的疼痛机制仍不明确,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研究表明肩关节的神经分布、新生神经纤维和神经源性炎症等可能与肩周炎疼痛... 肩周炎发病率较高,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各方向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长期遗留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目前肩周炎的疼痛机制仍不明确,相关研究尚不够深入。研究表明肩关节的神经分布、新生神经纤维和神经源性炎症等可能与肩周炎疼痛相关。褪黑素可能在肩周炎夜间疼痛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肩周炎疼痛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希望为后续相关研究、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疼痛 夜间痛 CGRP 神经源性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大平 熊建义 +4 位作者 朱伟民 黄江鸿 段莉 陈洁琳 张巨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2年6月采用Nano-HA人工骨治疗的27例骨缺损患者,骨缺损范围为0.3cm×1.0cm^3.0cm×6.5cm,人工骨植入量为3~15 g。部位包括肱骨、桡...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Nano-HA)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2年6月采用Nano-HA人工骨治疗的27例骨缺损患者,骨缺损范围为0.3cm×1.0cm^3.0cm×6.5cm,人工骨植入量为3~15 g。部位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骨、跟骨。骨缺损原因包括骨折22例,骨肿瘤5例。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临床和X线片检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时间11个月~26个月,平均18.5个月,骨缺损区Nano-HA与宿主骨直接愈合,相容性好,与原骨界面间无间隙,术后观察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Nano-HA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羟基磷灰石 人工骨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柳海峰 吴冰 +2 位作者 梁达强 李皓 陆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探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MACI)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距骨软骨损伤并行MACI手术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 【目的】探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MACI)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距骨软骨损伤并行MACI手术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1.4)岁(21~48岁),平均损伤面积(3.4±0.8)cm^2(1.6~5.8 cm^2),Hepple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3例。第一次手术行软骨取样,经2~4周组织工程软骨制备后,返院行软骨回植手术。对比术前与术后VAS评分、AOFAS足踝功能评分、软骨修复核磁共振影像评分(magnetic resonance observati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MOCART)。结果患者随访时间(52.3±5.6)月(38~72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MOCART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0.8±0.6)vs(7.8±1.4),(94.8±1.9)vs(69.2±2.7),(6.5±0.4)vs(3.6±0.8),(P<0.05)。末次随访时MRI显示:肥厚性软骨完全覆盖6例,正常厚度完全覆盖11例;与周边正常软骨信号强度一致4例,基本一致13例。结论 MACI手术治疗软骨下骨全层距骨软骨损伤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距骨 软骨损伤 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铌基生物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熊建义 欧阳建安 +4 位作者 王大平 阮建明 朱伟民 费志强 张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4,共6页
目的制备多孔铌并评价其相关性能。方法采用新型的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制备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孔铌基材料。并借助分析天平、XRD、CS600碳硫测试仪和SEM对多孔铌的孔隙率、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观察,... 目的制备多孔铌并评价其相关性能。方法采用新型的泡沫浸渍法,以聚氨酯泡沫为载体制备出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多孔铌基材料。并借助分析天平、XRD、CS600碳硫测试仪和SEM对多孔铌的孔隙率、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测试及观察,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评价多孔铌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结果多孔铌具有三维、连通孔隙结构且无任何杂质相,孔隙率为71.4%,孔径500μm,平均密度为2.45 g/cm3,具有与人体松质骨相匹配的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多孔铌不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黏附和表型表达。结论多孔铌具有高孔隙率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细胞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铌 泡沫 浸渍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三维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盛 吴冰 +3 位作者 崔家鸣 朱伟民 王大平 陆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0-783,共4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膝关节损伤,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目前治疗ACL损伤最普遍的术式,理想的ACL重建移植物附着点应近似于生理性ACL止点,即达到解剖重建。但是ACL起止点的大小、形态、位...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膝关节损伤,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是目前治疗ACL损伤最普遍的术式,理想的ACL重建移植物附着点应近似于生理性ACL止点,即达到解剖重建。但是ACL起止点的大小、形态、位置具有个体化差异,甚至性别也是引起个体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一般的解剖概念及骨道定位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达到个性化手术的要求。建立ACL三维空间结构模型是了解膝关节解剖结构和功能的手段之一,一个逼真的模型可以完整再现膝关节的结构及功能,在任何平面、任何角度观察想要研究的点和面,使得解剖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具有准确的定位,并能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与分析,获得准确的膝关节及ACL的解剖数据,使测量数据更具有代表性。精确的ACL三维空间结构能为重建手术提供术前参考、术中定位及术后随访,提高手术准确性,完善手术评估,减少并发症。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ACL三维空间结构还能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ACL的生物力学数据,为移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三维空间结构 个性化手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聚乳酸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性能测试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黄江鸿 王大平 +1 位作者 刘建全 马经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4-328,共5页
目的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新型的聚乳酸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找到两者复合的最佳配比,从而得到理想的人工骨移植材料。方法采用原位聚合法按一定的配比(纳米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0%,30%,40%)聚乳酸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 目的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新型的聚乳酸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找到两者复合的最佳配比,从而得到理想的人工骨移植材料。方法采用原位聚合法按一定的配比(纳米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分别为0,10%,20%,30%,40%)聚乳酸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对这类新型的人工骨进行性能测试,通过抗弯,抗压,弹性模量,电镜扫描,体外降解实验,观测该人工骨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纳米羟基磷灰石在聚乳酸中的分散情况以及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结果 (1)力学测试显示:随着n-HA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减少。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在n-HA微粒的质量分数为20%时弯曲强度出现峰值(156.8 MPa)。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随着n-HA微粒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2)SEM扫描显示:纯PDLLA材料断裂表面较平整;在n-HA含量为10%时出现大量的韧窝,明显的粗糙断裂面;在n-HA含量为20%断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大量的韧窝;在n-HA含量为30%以上时断口又变得越来越平整,尚有许多小的韧窝。(3)体外降解实验显示: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降解液的pH值均逐渐降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也逐渐的产生一定的衰减。结论当n-HA含量为20%时,该人工骨复合材料有着更好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筛选出该种新型人工骨的最佳配比,制备出性能良好的PDLLA/n-HA复合人工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纳米羟基磷灰石 人工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多孔支架材料PLLA/n-HA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江鸿 陈洁琳 +4 位作者 段莉 张巨峰 熊建义 朱伟民 王大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59,63,共6页
目的研究三维多孔支架材料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PLLA/n-HA)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细胞培养材料和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大鼠成骨细胞接种于PLLA/nHA复合支架上,体外共同培养后,CCK-8法检测大鼠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荧光... 目的研究三维多孔支架材料聚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PLLA/n-HA)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细胞培养材料和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将大鼠成骨细胞接种于PLLA/nHA复合支架上,体外共同培养后,CCK-8法检测大鼠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荧光倒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PLLA/n-HA复合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内细胞粘附情况。结果 CCK-8法检测显示实验组复合支架材料上细胞的增殖与空白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观察到细胞在复合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内大量黏附、生长,并且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增加,材料表面的细胞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结论三维多孔支架材料PLLA/n-HA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可望成为一种性能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多孔 聚乳酸 纳米羟基磷灰石 大鼠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苷激酶1(TK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8
作者 许美权 王大平 +7 位作者 熊建义 关弘 吴俊辉 黄雨华 朱伟民 李伟 杨雅洁 张继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4-567,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肿瘤细胞胸苷激酶1(TK1)的表达状况及骨肉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20例骨巨细胞瘤组织标本中TK1的表达;点印迹免疫酶化学发光法检测20例骨肉... 【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肿瘤细胞胸苷激酶1(TK1)的表达状况及骨肉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骨肉瘤和20例骨巨细胞瘤组织标本中TK1的表达;点印迹免疫酶化学发光法检测20例骨肉瘤患者和20例骨外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结果骨肉瘤肿瘤细胞TK1阳性信号位于胞浆及胞核,高级别骨肉瘤阳性率显著高于低级别骨肉瘤(P〈O.05);骨肉瘤肿瘤细胞TK1阳性率亦显著高于骨巨细胞瘤(P〈0.05);骨肉瘤患者血清TK1的水平(2.95+1.33)pmol/L(0.97~7.25pmol/L)高于外伤除外肿瘤患者(O.89+0.51)pmolFL(0.32~2.58pmol/L),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TKI在骨肉瘤与骨的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此外,TK1在骨肉瘤患者血清中可被检测到较高的水平,是一项检测骨肉瘤增殖活性较灵敏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苷激酶1 骨肉瘤 免疫组化 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临床疗效 被引量:7
9
作者 钟名金 欧阳侃 +7 位作者 丘志河 梁达强 柳海峰 彭亮权 李阔阔 朱伟民 陆伟 王大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2-98,共7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特点及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采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原发性滑膜软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特点,对术后疗效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目的:探讨髋关节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的临床特点及髋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采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原发性滑膜软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特点,对术后疗效进行追踪随访。结果:18例髋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在我院进行了髋关节镜手术治疗,平均年龄38.2±8.6岁,男性11例,女性7例;右髋10例,左髋8例;病程28.5±8.7个月,术后随访32.2±10.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活动范围受限,4例有捻发感,2例有跛行步态,1例自行可触及肿块感。15例"4"字征阳性,4例前方撞击试验阳性。术前X线能够显示出游离体的有13例;X线阴性而3D-CT能够诊断的有15例;X线和3D-CT阴性而MRI诊断的有3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髋关节镜手术并在关节镜术中及术后病理被最终确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髋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mHHs)、髋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量表(HOS-ADL)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髋关节功能评分-体育运动量表(HOS-SSS)评分术前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5例(33.3%)患者术后有骨性游离体残留。终末随访时,2例(11.1%)患者复发,3例(16.7%)患者髋关节骨关节炎进行性加重。结论: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原发性滑膜软骨瘤病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短期疗效满意,能显著改善髋关节活动度和功能。但是,髋关节后方及前内侧区域是髋关节镜的操作盲区,增加了游离体残留和复发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滑膜软骨瘤 髋关节镜 游离体取出 滑膜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钟名金 丘志河 +6 位作者 梁达强 柳海峰 李阔阔 欧阳侃 朱伟民 陆伟 王大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6-491,共6页
目的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方法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 目的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方法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积等指标,并对髋臼盂唇进行HE、甲苯胺蓝、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髋臼盂唇为具有类软骨特性纤维环,最大宽度在时钟2:00位,为(7.37±2.72) mm,最大厚度在9:00位,为(6.25±1.60) mm;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为(5.30±0.83)mm,增加髋臼窝表面积为(4.98±0.94) cm2,增加髋臼窝的容积为(7.69±2.03) ml。髋臼盂唇的截面为三角形,关节囊侧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基底侧附着于骨性髋臼上,关节面侧与髋臼软骨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相连。结论髋臼盂唇为覆盖在骨性髋臼缘上的纤维组织环,具有一定的类软骨特性,主要起到稳定髋关节的作用。髋臼盂唇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关节面侧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是髋臼盂唇损伤的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盂唇 髋臼盂唇-软骨复合体 解剖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姜骆永 陈洁琳 +4 位作者 崔家鸣 林威 熊建义 王大平 朱伟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4-788,共5页
关节软骨损伤后其再生能力极为有限。随着细胞治疗与软骨组织工程等相关技术和学科的发展进步,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已发展到第三代。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ACI技术在治疗软骨损伤方面有着明显... 关节软骨损伤后其再生能力极为有限。随着细胞治疗与软骨组织工程等相关技术和学科的发展进步,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已发展到第三代。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ACI技术在治疗软骨损伤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其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软骨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及其发展、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基因修饰在ACI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对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修复软骨损伤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优缺点和发展史,着重介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和基因修饰在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损伤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基因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骨近端皮质旁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耀玺 段莉 +1 位作者 杨文杰 王大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025-1026,共2页
患者男性,36岁,右上臂疼痛6年余,加重2个月,于2018年3月5日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格检查显示:右上臂无明显肿胀,未见明显畸形,局部皮肤完整,浅表静脉未见曲张,局部压痛及叩击痛(+),右肩及肘关节活动稍受限,右上肢感觉、末梢血运... 患者男性,36岁,右上臂疼痛6年余,加重2个月,于2018年3月5日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格检查显示:右上臂无明显肿胀,未见明显畸形,局部皮肤完整,浅表静脉未见曲张,局部压痛及叩击痛(+),右肩及肘关节活动稍受限,右上肢感觉、末梢血运正常。CT显示:右肱骨中上段低密度影,局部骨皮质变薄,欠规整,累及范围约6.4 cm,周围软组织未见确切异常(图1)。CT初步诊断:考虑纤维源性骨肿瘤。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收治入院。入院后行右上肢MRI显示:右侧肱骨中上段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灶,直径约为6.9 cm×1.7 cm(图2);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上下缘亦见小血管强化,邻近肱骨骨质受压,不规整,周围软组织未见确切异常。于2018年3月20日行右肱骨近端穿刺活检术,病理显示:镜下组织由软骨、纤维及黏液基质构成,细胞丰富、胞质红染,核大小不等,核分裂像偶见,局灶伴钙化(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皮质旁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