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RH因子与临床输血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伍昌林 王小华 +4 位作者 何建安 顾大勇 党鑫堂 朱奕 邵超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57-1661,共5页
目的:探讨长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患儿不规则抗体的产生情况及其与患儿RH因子基因型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之间的关联性,为地中海贫血患儿临床安全有效输血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46例在本院定期输血的重... 目的:探讨长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患儿不规则抗体的产生情况及其与患儿RH因子基因型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之间的关联性,为地中海贫血患儿临床安全有效输血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46例在本院定期输血的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运用PCR-SSP法检测患儿Rh因子(C/c、E/e)的基因型,用血型血清学方法筛选不规则抗体并鉴定它们的抗体类型,PCR体外扩增结合DNA芯片反向点杂交技术分析患儿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结果:246例患儿RH因子基因型主要为Ce/Ce(143/246,58.1%)、CE/ce(59/246,24%)、c E/c E(14/246,5.7%)、Ce/ce(12/246,4.9%);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为7.7%(19/246),其中抗-E 7例(7/19),抗-c 5例(5/19),抗-C 2例(2/19),抗-E/抗-c 2例(2/19),抗-e 1例(1/19),抗-D抗体2例(2/19);1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中,RH因子的基因分型为:Ce/Ce 11例(11/19),CE/ce 2例(2/19),c E/c E 2例(2/19),Ce/ce 2例(2/19),c E/ce 2例(2/19);1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儿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CD41-42M 13例(13/19),CD71-72M 2例(2/19),IVS-II654M 3例(3/19),-28M 1例(1/19)。结论:长期输血治疗的地中海贫血患儿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与RH因子的基因型、患儿的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位点可能具有关联性,本研究对于有效预防地中海贫血患儿红细胞同种免疫反应,提高其临床输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R556. 61重型β地中海贫血 RH因子 基因分型 基因突变 安全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期输血患者RhCcEe混合视野鉴定及配型输注效果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袁咏梅 李娴 +3 位作者 杨庆伟 伍昌林 党鑫堂 邵超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30-934,共5页
目的:探讨定期输血患者RhC cEe血型抗原混合视野鉴定的可行性,跟踪评价其配型输注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我院142例定期输血患者进行RhC cEe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其中48例患者自愿持续进行RhC cEe同型输血,46... 目的:探讨定期输血患者RhC cEe血型抗原混合视野鉴定的可行性,跟踪评价其配型输注效果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我院142例定期输血患者进行RhC cEe基因分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其中48例患者自愿持续进行RhC cEe同型输血,46例按临床输血规范进行RhC cEe随机输血,42例进行部分RhC cEe同型输血,6例患者流失了输血资料;在RhC cEe配型输注3-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采用RhC cEe微柱凝胶卡复查,并与他们配型输血前结果比较,跟踪评价近5年3类定期输血患者输血后同种抗体发生率、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率及红细胞无效输注率。结果:在48例持续RhC cEe同型输血患者中仅1例出现分层现象,其余47例凝胶卡结果清晰,此结果提示PCR-SSP基因分型的可行性;另外42例部分同型输血患者及46例随机输血患者凝胶卡检测仍然出现混合视野,结果较难确认。跟踪分析近5年输血效果显示,RhC cEe同型输血组发生同种抗体1例(抗-Jka)(1/48),DAT阳性1例(1/48),输注无效2例(2/48);随机输血组同种抗体7例(抗-E 3例、抗-E+抗-c 1例、抗-C 1例、抗M 1例、抗-Fya 1例)(7/46),DAT阳性6例(6/46),输注无效9例(9/46);部分RhC cEe配型输血组同种抗体6例(抗-E1例、抗-E合并自身抗体1例、抗-C 1例、抗-c 1例、抗-M 1例、其它1例)(6/42),DAT阳性7例(7/42),输注无效8例(8/42);统计学分析各组同种抗体阳性率与红细胞无效输注率显示,配型输血组与随机输血组、部分配型输注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5),而随机输血组与部分配型输血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可应用于定期输血患者RhC cEe血型混合视野检测,持续RhC cEe配型输血可有效预防同种免疫产生,并提升定期输血患者临床输血效果与输血安全性,显示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期输血患者 混合视野 RhCcEe配型 同种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TP患者外周血Breg与CD4+T细胞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伍昌林 王前 +3 位作者 郑磊 顾大勇 何建安 邵超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7-1521,共5页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reg亚群与CD4+T细胞数量、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35例C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 本研究检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Breg亚群与CD4+T细胞数量、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择35例CITP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Th1、Th17、Th22以及Breg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运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PBMNC培养液上清中IFN-γ、IL-17、IL-22以及IL-10水平,与同期选择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C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升高(P<0.05),调节性B细胞(Breg)的比例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TP患者治疗前PBMNC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17、IL-22水平升高,IL-10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Breg细胞的比例变化与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9,P<0.05),Breg细胞与Th1、Th17、Th22细胞亚群的变化呈负相关性,IL-10水平与IFN-γ、IL-17、IL-22水平也呈负相关性。结论:调节性B细胞比例及IL-10的水平下调可能参与CITP患者的CD4+T细胞免疫调节紊乱机制,可为其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D4+ T细胞 调节性B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技术在红细胞血型同种抗体筛选与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伍昌林 何建安 +6 位作者 顾大勇 邵永红 党鑫堂 朱奕 王诗月 易品 邵超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7-562,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n resonance,SPR)技术对红细胞血型同种抗体筛选与鉴定的可行性,为红细胞输注相容性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采用氨基偶联法在SPR芯片表面固定红细胞抗原谱,优化芯片分析条件,检测红细... 目的:探讨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n resonance,SPR)技术对红细胞血型同种抗体筛选与鉴定的可行性,为红细胞输注相容性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采用氨基偶联法在SPR芯片表面固定红细胞抗原谱,优化芯片分析条件,检测红细胞血型抗体阳性对照血清,分析SPR芯片技术的检测性能;对比研究SPR芯片技术与微柱凝集法检测129例长期输血的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样本的一致性;同时运用SPR芯片技术对7例血型抗体阳性患者输血前进行血型抗体鉴定,选择红细胞抗原相容性血液输注;跟踪评价红细胞输注效果。结果:SPR芯片技术检测血型同种抗体的重复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好;SPR技术与微柱凝集法对129例临床样本血型同种抗体筛查结果显示,2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χ2=0.333, P> 0.05),总体一致性为97.2%;SPR技术对7例血型同种抗体阳性患者鉴定结果为:抗-E 3例、抗-M 1例、抗-C 1例、抗-Jka 1例、自身抗体1例,与微柱凝集法鉴定结果基本一致;SPR技术选择配合性输血后,6例患者红细胞输注有效,1例患者存在自身抗体输注无效。结论:SPR芯片技术筛检与鉴定红细胞血型抗体的性能与微柱凝集法总体一致,而SPR技术操作更简便快速、高通量且非标记,可满足批量红细胞输注前血型同种抗体快速筛查和鉴定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同种抗体 抗体筛查 特异性鉴定 SPR芯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D845A/1227A基因型个体家系调查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伍昌林 徐华 +2 位作者 朱奕 党鑫堂 邵超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7-520,共4页
本研究对1例RHD845A/1227A基因型个体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并分析他们的遗传特性。通过盐水法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RH(D)抗原,PCR-SSP法检测RHD1227A和RHD845A等位基因以及RHD合子型,基因测序方式分析RHD基因编码区序列。研究结... 本研究对1例RHD845A/1227A基因型个体进行家系调查分析,并分析他们的遗传特性。通过盐水法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RH(D)抗原,PCR-SSP法检测RHD1227A和RHD845A等位基因以及RHD合子型,基因测序方式分析RHD基因编码区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血清学检测发现1例RH(D)抗原盐水法检测阴性、IAT法检测阳性样本,经RHD基因编码序列分析发现,RHD第845位与第1227位均出现G/A碱基杂合现象,推测该个体基因型可能为RHD845A/1227A。家系调查显示,先证者父亲为RHD阴性,母亲为RHD阳性。PCR-SSP检测结果显示,父亲携带RHD1227A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1227A/RHD-;母亲携带RHD845A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845A/RHD+,证明先证者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遗传RHD1227A和RHD845A等位基因,基因型为RHD845A/1227A。结论:经过家系调查分析发现了1例罕见的RHD845A/1227A基因型个体。根据家系调查证明,RHD845A和RHD1227A等位基因分别由遗传获得,而非由个体基因变异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1227A RHD845A 等位基因 家系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