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部位的神经可塑性 被引量:26
1
作者 曾进胜 李华 +5 位作者 范玉华 余剑 陈向燕 洪华 陶玉倩 黄如训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塞后同侧纹状体、丘脑及对侧脊髓前角的神经结构可塑性。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模型 ,分别于术后第 1周、2周、3周和 4周 ,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 ,检测大鼠不同...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塞后同侧纹状体、丘脑及对侧脊髓前角的神经结构可塑性。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模型 ,分别于术后第 1周、2周、3周和 4周 ,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 ,检测大鼠不同时点纹状体、丘脑腹后外侧核及对侧脊髓前角的微管相关蛋白 2 (MAP 2 )、突触生长素(SYN)和生长相关蛋白 (GAP 43)表达的变化。结果 :大脑皮层梗塞后第 1周 ,同侧纹状体、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对侧脊髓前角GAP 43阳性信号开始增加 ,第 2周达到高峰 ,之后增加幅度逐渐减弱 ;这些部位SYN阳性信号第 1周较对照组高 ,至第 2周恢复正常 ,第 3周和第 4周逐渐降低 ,且显著低于对照组 ;脑皮层梗塞后第 2周 ,同侧纹状体和丘脑腹后外侧核MAP 2阳性细胞数开始减少 ,至 3周、4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大脑皮层梗死后早期远离梗塞灶的相关神经组织有明显的可塑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神经可塑性 大脑皮层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微卫星DNA在中国人中的多态性
2
作者 任力杰 周列民 +2 位作者 周珏倩 韩漫夫 操德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 为了评估中国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内微卫星ALU、IVS3 8GT5 3 0、EVI2 0CA、IVS2 7GT2 8 4的基因多态性及在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 (PAGE)和银染法分析 112名无血缘关系... 目的 为了评估中国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内微卫星ALU、IVS3 8GT5 3 0、EVI2 0CA、IVS2 7GT2 8 4的基因多态性及在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变性聚丙烯凝胶电泳 (PAGE)和银染法分析 112名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南方汉人的片段长度多态性。结果 ALU的信息含量 (PIC)为 0 3 12 ,共有 4种等位片段 ;IVS3 8GT5 3 0有 9种等位片段 ,PIC为 0 782 ;EVI2 0CA有 10种等位片段 ,PIC为 0 83 5 ;IVS2 7GT2 8 4的PIC为 0 814 ,有 14种等位片段。结论 研究人群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群相比 ,这四种微卫星在种类和分布上有差异 ;IVS3 8GT5 3 0 ,EVI2 0CA ,IVS2 7GT2 8 4是高度多态的遗传标记 ,可用于NF1的连锁基因诊断、法医学的个体鉴定和亲权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神经纤维瘤 微卫星DNA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缺血预适应在脑梗死中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旭东 刘萌 +2 位作者 苏颖 周艳霞 任力杰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1,共7页
脑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能够显著提高靶器官对缺血的耐受程度,减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对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脑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能够显著提高靶器官对缺血的耐受程度,减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对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将从神经、体液和免疫3个方面,结合相关信号通路对RIPC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综述RIPC目前在临床缺血性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远端缺血预适应 脑保护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状、挑战和展望:中国卒中急救地图 被引量:4
4
作者 曹黎明 廖雨琦 +1 位作者 池枫 任力杰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4-480,共7页
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了极重的负担。面对这一严峻的卒中救治形势,卒中急救地图应运而生。卒中急救地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整合医疗资源,构建了涵盖急救、转运、治疗到康复全流程的卒中救治网... 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了极重的负担。面对这一严峻的卒中救治形势,卒中急救地图应运而生。卒中急救地图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整合医疗资源,构建了涵盖急救、转运、治疗到康复全流程的卒中救治网络,可较为显著地提升卒中的急救效率并改善患者预后。作为创新技术平台,卒中急救地图在提升卒中急救效率和治疗效果方面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取得初步成效,且发展态势良好,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重要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地图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如何完善这一平台,加强推广,提升应用效果,才能更好地应对我国严峻的卒中救治形势,减轻卒中为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急救 地图 地理信息系统 现状 挑战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曹黎明 任力杰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3-989,共7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成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诊疗方法的创新,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从多模态影像到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从静脉溶栓到机械取栓,从免疫调节...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成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诊疗方法的创新,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从多模态影像到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从静脉溶栓到机械取栓,从免疫调节到神经保护策略,从干细胞疗法到纳米医学,从最初的单纯药物治疗发展到药物结合机械取栓的综合性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领域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有效和全面管理的方向发展。应用多样化的先进诊疗技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诊断 治疗 技术 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彦潼 徐格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血栓栓塞和原位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人体血栓组织获取困难,既往关于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血栓构成创造了条件。该文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组学、力学、外源性物质... 血栓栓塞和原位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人体血栓组织获取困难,既往关于卒中血栓特征的研究较少。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血栓构成创造了条件。该文从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组学、力学、外源性物质5个方面回顾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栓的构成特点,分析了这些特征在卒中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价值,并探讨了这些特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 血栓切除术 病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7
作者 张丽苹 曹黎明 +4 位作者 肖楠 廖雨琦 池枫 余艳妮 任力杰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2-1017,共6页
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和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药物受限于血脑屏障阻碍、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低载药量,治疗效果可能欠理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可实时控制的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卒中的诊疗。纳米药物能够有效... 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和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药物受限于血脑屏障阻碍、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低载药量,治疗效果可能欠理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可实时控制的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卒中的诊疗。纳米药物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靶向性,并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从而有效改善传统药物的疗效。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临床转化等挑战。本文主要综述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和挑战,旨在继续推动纳米材料在卒中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纳米材料 血脑屏障 靶向治疗 诊疗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诊断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佳倩 曹黎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997,共7页
卵圆孔未闭存在于约1/4的成年人群中,是公认的隐源性卒中、偏头痛的危险因素。精准诊断卵圆孔未闭对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卵圆孔未闭的主要诊断方法与技术,主要涵盖增强TCD、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 卵圆孔未闭存在于约1/4的成年人群中,是公认的隐源性卒中、偏头痛的危险因素。精准诊断卵圆孔未闭对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卵圆孔未闭的主要诊断方法与技术,主要涵盖增强TCD、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各检测方法的发展历史、优劣,并指出了发展方向,即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增强TCD同步检查卵圆孔未闭,强调了该同步多模态联合超声造影检查的优劣、改进办法及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诊断技术 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 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 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符鹏程 曹黎明 +2 位作者 朱佳倩 赵桂玉 徐格林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4-1011,共8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对策,如优化急救流程、革新操作技术、加强损伤防护等。本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再灌注治疗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试验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王静祎 李华 曹黎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8-1003,共6页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可维持正常脑血流灌注,对确保人正常生活及工作至关重要。CA障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脑血管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TCD卧立位试验是一种运用TCD评估CA的无创、便捷方法,...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可维持正常脑血流灌注,对确保人正常生活及工作至关重要。CA障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脑血管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TCD卧立位试验是一种运用TCD评估CA的无创、便捷方法,其关键在于监测患者从卧位到立位过程中脑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的变化。TCD卧立位试验在脑血管病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标准化操作、结果解读和个体差异等挑战制约着其临床推广。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TCD卧立位试验有望在个体化医疗和早期诊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卧立位试验 脑血流自动调节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0
11
作者 李竞 冯宏业 +4 位作者 任力杰 韩漫夫 梁玉宏 陈婷 白润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3-665,共3页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MCI 186)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巴...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MCI 186)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巴氏指数(BI)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CSS)评定,并观察脑水肿程度改变及依达拉奉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1个月CSS和BI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 1) ,治疗组2周时中重度(等级为2~3 )脑水肿发生率为12 % ,明显低于对照组3 1% (P <0 0 5 )。依达拉奉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自由基 脑水肿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颅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基底核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葛朝莉 韩漫夫 白润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497-499,共3页
目的旨在研究锥颅抽吸血肿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不同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1例脑基底核区出血的患者,分为锥颅血肿抽吸组(43例)和药物治疗组(38例),根据不同出血量,每组分成两个亚组,锥颅血肿抽吸组出血量40~80 ml为Ⅰa组28例,出血量... 目的旨在研究锥颅抽吸血肿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不同量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81例脑基底核区出血的患者,分为锥颅血肿抽吸组(43例)和药物治疗组(38例),根据不同出血量,每组分成两个亚组,锥颅血肿抽吸组出血量40~80 ml为Ⅰa组28例,出血量>80 ml为Ⅰb组15例;药物治疗组出血量40~80 ml为Ⅱa组25例,出血量>80 ml为Ⅱb组13例.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法对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评分(MESSS),所有患者于发病后30 d行疗效评定,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a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41.7±0.6,治疗后评分为18.9±2.4;Ⅱa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41.6±0.8,治疗后评分为20.2±1.3;Ⅰb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42.1±0.6,治疗后评分为34.3±0.8;Ⅱb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42.2±0.4,治疗后评分为34.5±0.7.Ⅰa组患者在有效性方面显著优于Ⅱa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Ⅰb组Ⅱb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出血量在40~80 ml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行锥颅血肿抽吸治疗,创伤小、疗效肯定,值得推广;而>80 ml的脑出血,建议行外科常规手术,清除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锥颅 治疗 评分 出血量 颅血肿 抽吸 根据 目的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US颈动脉斑块灌注模式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振洲 任力杰 +4 位作者 邵玉凤 陈胜华 秦豫 关晓韵 吴欣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的增强模式及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及再发TIA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选择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厚度>2.5mm的61例患者进行CEUS检查,随访至少18个月,并将患者分为再发病组与未再发病组。患者18个月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服药依从性、二维超声及CEUS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再发病的因素按强度大小排列,分别为CEUS特征、高血压、药物依从性、高血糖及二维超声特征。结论 CEUS可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模式进行评估,并对TIA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再发TIA进行预测,对指导临床进行针对性预防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斑块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造影剂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维生素C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洋 张朝东 +1 位作者 韩漫夫 任力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025-2028,共4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维生素C(Vc)两种影响因子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生长及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特定浓度的bFGF及Vc两种影响因子单独或联合应用,绘制细胞生...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维生素C(Vc)两种影响因子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生长及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特定浓度的bFGF及Vc两种影响因子单独或联合应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细胞的增殖及生长情况。结果细胞生长曲线、MTT法、流式细胞仪结果均显示第3~5天各组BMSCs增殖能力达高峰,其中Vc+bFGF组增殖能力最强(P<0.05)。第7天,对照组及单独应用bFGF和Vc组细胞增殖力均有所下降,仅Vc+bFGF组细胞仍保持较强的增殖能力(P<0.05)。结论bFGF和Vc均有促进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联合应用bFGF和Vc促增殖作用最强,可以作为体外扩增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培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维生素C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胡诗雨 任力杰 +2 位作者 韩漫夫 王洋 李维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58-760,共3页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从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血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Lp-PLA2)和氧...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因各种原因造成脑局部供血不足的一类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从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血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Lp-PLA2)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具有通过加强氧化应激反应破坏血管内膜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1-3],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Lp-PLA2及ox-LD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现就两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PLA2 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同型半胱氨酸及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振洲 肖亮 +4 位作者 任力杰 吴伟清 陈胜华 罗长锐 李泉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76-127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动脉硬化组,再进一步细分为内膜增厚亚组(75例)与斑块亚组(68例),选择91名无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表现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4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动脉硬化组,再进一步细分为内膜增厚亚组(75例)与斑块亚组(68例),选择91名无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Hcy及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MTHFR C677T基因CC、CT及TT型血浆Hcy水平依次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未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血浆Hcy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正常人群中分布不同,并与血浆Hcy水平相关,但不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高半胱氨酸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艳霞 高庆春 +2 位作者 杨容坤 黄楚明 陈秀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cerebral arerio-venous pulse wave time,CAV-PWT)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集40例LI患者和20例对照组人口学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采用经颅多普...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间脉搏波传导时间(cerebral arerio-venous pulse wave time,CAV-PWT)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集40例LI患者和20例对照组人口学资料和相关危险因素。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 ultransonograp,TCD)仪同步监测颈内动脉终末段(termin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TICA)与基底静脉(Rosenthal’s veins;venae basalis,BVR)的脉搏波,计算CAV-PWT,比较2组间CAV-PWT的差异,以及分析CAV-PWT与人口学资料和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的CAV-PWT(73.53±15.81 ms)与对照组(106.02±28.06 ms)比较明显缩短(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AV-PWT与体重指数X1和年龄X3负相关(rs=-0.697与-0.3258,P<0.05),与头围、性别、血糖、血脂和血压无明显相关性。回归方程Y=210.168-4.661X1-0.459X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X3、PWTX4和高血压X9是LI的危险因素(P<0.05),其回归方程logit P=-8.034-2.178X1+5.066X3+3.775X4+4.865X9(掊2=20.181,P<0.01)。结论LI患者CAV-PWT明显缩短,可能与脑小动脉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脉搏波传导时间 经颅多普勒 小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天内再次阿替普酶溶栓的复发性急性脑梗死1例报告 被引量:4
18
作者 肖小华 徐玮 +4 位作者 黄正义 张继文 韩漫夫 王传明 李宝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70-572,共3页
2013年美国AHA/ASA制定的急性脑血管病的诊疗指南指出在3个月内有脑卒中的病史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禁忌症。本文首次报告1例在9d内2次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且预后非常好的病例,因此,在满足某些条件下对3个月内卒中复发的患者两次静脉溶... 2013年美国AHA/ASA制定的急性脑血管病的诊疗指南指出在3个月内有脑卒中的病史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禁忌症。本文首次报告1例在9d内2次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且预后非常好的病例,因此,在满足某些条件下对3个月内卒中复发的患者两次静脉溶栓或可取得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旭彬 周艳霞 王洋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3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8例脑卒中患者(试验组)和同期48例我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糖、血脂和Hcy水平,探讨血浆中Hcy与脑... 目的:探讨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8例脑卒中患者(试验组)和同期48例我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糖、血脂和Hcy水平,探讨血浆中Hcy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患者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的Hcy与健康人相比明显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脑卒中患者的Hcy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脑卒中的发生率有密切的关系,监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可为预防、缓解和治疗脑卒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脑卒中 健康体检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常规与动态脑电图检查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小华 吴萍 +3 位作者 苏曼 杨春水 陈婷 韩曼夫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54-556,共3页
目的研究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常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与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的特点。方法观察40例急性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的病灶分布、范围、癫痫发作形式及频数,所有病例作EEG及AEEG检... 目的研究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常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与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的特点。方法观察40例急性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的病灶分布、范围、癫痫发作形式及频数,所有病例作EEG及AEEG检查,将检查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研究对象的病灶分布主要在颞叶、额叶及丘脑,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EEG检查异常的比率为47.5%,其中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的52.6%,中度和重度异常占47.4%;AEEG检查异常的比率为80%,其中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的12.5%,中度和重度异常占87.5%,AEEG较EEG检查的异常比率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EEG可显著提高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的脑电异常检出率,其检查结果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癫痫发作 常规脑电图 动态脑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