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足底静态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绍华 张天奉 +1 位作者 王玉龙 肖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在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呈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下肢机器人组(34例)和联合治疗组(34例)。头针组予针刺头皮运动区域治疗,下肢机器人组予下肢... 目的探讨在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呈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下肢机器人组(34例)和联合治疗组(34例)。头针组予针刺头皮运动区域治疗,下肢机器人组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联合治疗组采用头针与下肢康复机器人相结合进行治疗。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月后以步态分析仪测定患者站立相双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干预结束后,3组患者健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等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0.01),患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0.01),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联合治疗组球长度、椭圆面积、球长度/椭圆面积、椭圆倾斜角度、长轴、短轴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静态平衡能力,较单纯头针治疗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偏瘫步态 静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吕星 王玉龙 +3 位作者 龙建军 李小萍 万力 余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787-790,795,共5页
目的:研究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对偏瘫患者关节运动的辅助干预效果,并进行定量化评价。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下肢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语言训练、理疗、运动疗法、水疗... 目的:研究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对偏瘫患者关节运动的辅助干预效果,并进行定量化评价。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下肢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接受语言训练、理疗、运动疗法、水疗、作业疗法、推拿等综合性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辅助干预。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跖屈力矩评价患者的软组织顺应性,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价患者的跖屈肌张力,采用踝主动踝背伸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踝关节各背屈角度(0°、10°、20°、30°)下跖屈肌对抗力矩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踝跖屈肌群改良Tardieu量表评测的R1、R2角度明显增加,R2-R1差值明显减小(P<0.05),并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主动踝背伸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系统进行辅助干预治疗,能在短期内有效提高痉挛型偏瘫踝关节软组织顺应性,减轻跖屈肌的挛缩状态,改善关节运动障碍,同时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度和接受度较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康复机器人 偏瘫 改良Tardieu量表 康复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途训练营”康复督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玉珍 王玉龙 +3 位作者 范佳进 龙建军 查甫兵 欧阳佩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探讨全程康复督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参与"中途训练营"的5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督导组(n=26)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服务的模式;督导组在常规康复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康复督导。共康... 目的探讨全程康复督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参与"中途训练营"的5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督导组(n=26)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服务的模式;督导组在常规康复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康复督导。共康复30 d。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出营时BI均较入营时提高(P<0.05)。出营后30 d,对照组BI与出营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督导组与出营前比较增加(P<0.05)。结论实施全程康复督导可较长期地提高脑卒中患者AD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督导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途训练营 社区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和肥胖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4
作者 蔡汶霏 梁崴 +4 位作者 周林 苏宁 周静 阳益德 刘诗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4-705,共12页
目的:24 h活动行为(身体活动、静坐行为及睡眠)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重和肥胖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纵向关联,为今后促进该群体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从中国某省会... 目的:24 h活动行为(身体活动、静坐行为及睡眠)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重和肥胖儿童24 h活动行为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纵向关联,为今后促进该群体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从中国某省会城市招募445名超重和肥胖儿童,并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测量指标包含由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 GT3X+评估的身体活动和睡眠时长、家长主观报告的儿童静坐屏幕时间(sedentary screenbased time,SST),以及儿童自评心理幸福感。结果:追踪1年后发现,遵从3个活动指南的参与者比例从10.11%上升至11.68%,不遵从任何活动指南的参与者比例从11.24%上升至15.06%。控制相关协变量后,基线时遵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MVPA)单项指南(β=0.377,95%CI 0.209~0.545)、睡眠单项指南(β=0.187,95%CI 0.042~0.332)、MVPA+SST(β=0.545,95%CI 0.377~0.713)和MVPA+睡眠(β=0.602,95%CI 0.449~0.755)指南组合的参与者,其心理幸福感在1年后显著提升。此外,活动指南遵从数量的增加与心理幸福感的提升存在显著关联(β=0.113,95%CI 0.011~0.214)。结论:遵从任意1项活动指南,尤其是MVPA或睡眠指南,以及同时遵从MVPA+SST或MVPA+睡眠指南组合的儿童,其心理幸福感显著提升。整合多项活动行为的干预手段可能是提升超重和肥胖儿童心理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活动 静坐行为 睡眠 心理幸福感 前瞻性队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至2024年脑卒中后肺部感染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
5
作者 郝英姿 支亮 +4 位作者 李雅薇 洪雅晴 柯美华 王娟 王玉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11-1321,共11页
目的分析近10年脑卒中后肺部感染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至2024年6月关于脑卒中后肺部感染的英文文献,使用CiteSpace 6.3.R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681篇文献。发文量在2... 目的分析近10年脑卒中后肺部感染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4年1月至2024年6月关于脑卒中后肺部感染的英文文献,使用CiteSpace 6.3.R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1681篇文献。发文量在2014年至2021年呈逐渐上升趋势,2022年至2024年呈现下降趋势,但仍较2014年多。美国和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发文量高的机构多为高校,发文作者间形成多个独立的合作圈。热点关键词有吞咽障碍、管理、静脉血栓栓塞等,近3年内出现的突现词是量表得分和机械取栓术。结论近10年脑卒中后肺部感染相关研究总体呈倒“U”型,与吞咽障碍、静脉血栓之间的关联研究和风险管理是主要研究热点。未来研究倾向于探讨脑卒中后肺部感染融合量表的敏感性和机械取栓术的危险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肺部感染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仪反馈训练法和Bobath平衡训练法对偏瘫患者平衡和功能性行走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翟浩瀚 王玉龙 +4 位作者 王玉珍 程薇萍 赵晓莉 王晓虹 夏娣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53-755,共3页
目的:探讨平衡仪反馈训练法和Bobath平衡训练法对偏瘫患者平衡和功能性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试验条件的住院卒中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对象在试验开始前Berg平衡得分(BBS)、“起立-走”计时试验(Up&am... 目的:探讨平衡仪反馈训练法和Bobath平衡训练法对偏瘫患者平衡和功能性行走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试验条件的住院卒中患者分层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对象在试验开始前Berg平衡得分(BBS)、“起立-走”计时试验(Up&Go)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的平衡训练使用平衡仪视觉反馈法,对照组平衡训练使用Bobath平衡训练法,测试指标采用BBS和Up&Go,在试验开始前和训练6周后各评定1次。结果:训练6周后试验组的BBS、Up&Go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使用平衡仪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行走功能比单纯的Bobath平衡训练法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训练 视觉反馈 偏瘫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强化躯干肌的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玉龙 翟浩瀚 +3 位作者 王玉珍 程薇萍 赵晓莉 王晓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的躯干肌训练方法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以及应用躯干肌训练改善平衡功能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第一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37例,分常规组(18例)和躯干组(19例),常规组采用我科常规平衡训练方法,躯干组则在常规平衡训练... 目的:探索不同的躯干肌训练方法对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以及应用躯干肌训练改善平衡功能的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第一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37例,分常规组(18例)和躯干组(19例),常规组采用我科常规平衡训练方法,躯干组则在常规平衡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对躯干肌的训练,患者的其它康复治疗相同。第二阶段试验共有脑卒中患者51例,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在采用第一阶段躯干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A组患者增加坐位躯干的前屈抗阻运动和坐位躯干的后伸抗阻运动;B组患者增加仰卧位上部躯干旋转运动、坐位躯干前屈旋转抗阻运动和A组的两项运动。第一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10次后,第二阶段试验,在治疗前和治疗20次后,由专人用Berg平衡量表和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定量表中平衡项目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第一阶段试验常规组和躯干组治疗后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的改变,评分普遍增高,且躯干组高于常规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常规组和躯干组BBS评分和MPP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第二阶段试验,治疗后A、B组患者平衡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B组评分绝对增加幅度高于A组。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A组和B组平衡评分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依据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力低下的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平衡功能 躯干肌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坤 李雅薇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49-95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两组均在发病48h内给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两组均在发病48h内给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下肢重复性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第8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NSE水平降低(P<0.01),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NGF水平升高(P<0.01),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第4周、第8周时,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FAC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有利于改善血清BDNF、NSE、NGF水平,促进下肢运动、平衡和步行能力的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重复性训练 急性脑梗死 运动 平衡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即刻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敬璞 倪莹莹 +5 位作者 林瀚波 刘慧华 吕晓 董军涛 庄志强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FCS)的影响。方法:纳入11例符合MCS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27±8.36岁,平均病程3.36±0.12个...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FCS)的影响。方法:纳入11例符合MCS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脑外伤10例,脑出血1例;平均年龄37.27±8.36岁,平均病程3.36±0.12个月。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给予1次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s-f MRI)扫描,随后固定tDCS的电极,阳极固定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阴极固定在眶上区,并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研究。首先给予单次安慰tDCS刺激(20min),单次安慰刺激完成后进行第2次rs-f MRI扫描,然后给予单次真tDCS刺激(20min),单次真tDCS刺激结束后进行第3次rs-f MRI扫描,每次给予rs-f MRI评估同时应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进行测评。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单次安慰tDCS治疗后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功能连接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次真tDCS治疗后听觉网路(右侧颞下回)、额顶网络(左侧角回及颞叶后部)的功能连接强度(FCS)显著增强(P<0.05)。单次真tDCS与单次安慰tDCS比较,默认网络(右侧楔前叶)、额顶网络(右侧角回、右侧中央后回)、感觉运动网络(双侧辅助运动区)功能连接强度显著增强(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静息态脑功能连接产生显著影响,双侧大脑半球感觉运动网络、左侧额顶网络功能、意识水平相关的默认网络关键节点(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强度增强,可能是这种干预促进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最小意识障碍 脑功能网络 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影响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黄美玲 杨万章 +3 位作者 范佳进 龙建军 朱晓龙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6-450,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Z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均按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康复训练4周...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Z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均按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康复训练4周后进行评定。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二维步态分析仪、表面肌电图机及相应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步态参数及步行功能分级)、踝关节控制肌群(胫前肌及腓肠肌外侧头)的积分肌电值(iEMG)、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步行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步行能力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佩戴AFO能够促进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踝足矫形器 偏瘫步态 步行功能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理学疗法士的教育现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359-360,共2页
关键词 物理治疗师 理学疗法士 日本 教育现状 理学疗法 教育机构 课程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