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卫生系统康复资源调查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玉龙 李华 +1 位作者 王玉珍 查甫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2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卫生系统康复资源的分布和配置。方法采用调查表通过走访的形式调查深圳市卫生系统90家医疗机构,了解康复医学科的设置、人员、场地和设备等情况。结果90家医疗机构中,55家(61.1%)设有康复医学科,15家(16.7%)设有病床,共... 目的了解深圳市卫生系统康复资源的分布和配置。方法采用调查表通过走访的形式调查深圳市卫生系统90家医疗机构,了解康复医学科的设置、人员、场地和设备等情况。结果90家医疗机构中,55家(61.1%)设有康复医学科,15家(16.7%)设有病床,共有病床384张,康复医师207人(平均2.3人),康复治疗师110人(平均1.2人);每家医疗机构康复设备价值平均为49.3万元,康复训练场地为155.6m2。结论深圳市医疗机构在康复医学科设置、康复专业人员数量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尽管场地和设备的总量较高,但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院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资源 康复医师 康复治疗师 场地 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理探索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华 聂晓云 +4 位作者 王玉龙 张宇 熊元恒 陈海峰 王晓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71-474,共4页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为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模成功的1型糖尿病模型。模型组又分为阳性对照组(未游泳),1h/d游泳组和力竭游泳组...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强度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为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造模成功的1型糖尿病模型。模型组又分为阳性对照组(未游泳),1h/d游泳组和力竭游泳组,每组10只。在3个月时进行开场实验测试活动度和探索能力,Morris水迷宫测试空间搜索和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部海马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反映脑内纤维增生及退行性变情况。结果阳性对照组大鼠学习记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1h/d游泳组明显好于阳性对照组(P<0.05),力竭游泳组效果不明显(P>0.05)。正常对照组和1h/d游泳组比阳性对照组海马区脑组织Fn阳性区域显著减少(P<0.05)。结论适度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和探索能力,究其机理与运动可抑制脑组织退行性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糖尿病 认知功能 纤维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超声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华 王玉珍 +1 位作者 王玉龙 查甫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8-62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23);B组(n=21)和C组(n=20)。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运用经颅超声波治疗,超声强度为1.2...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23);B组(n=21)和C组(n=20)。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组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运用经颅超声波治疗,超声强度为1.25W/cm2,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15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d,再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B组患者每2日做1次经颅超声治疗,余同A组。3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及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个月、3个月后,分别将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和B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C组患者相比较,P<0.01,A组患者比B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经颅超声治疗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超声 脑出血 神经功能缺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华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2),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行膀胱功能训练1次,共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膀胱残余尿量、日单次最大...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对膀胱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45例S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2),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每日行膀胱功能训练1次,共计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膀胱残余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及运动评分来评定患者的膀胱功能及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及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受排尿症状影响的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4周后,分别将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将治疗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分别将治疗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残余尿量及日单次最大排尿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r=-0.095、r=0.304,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残余尿量及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与膀胱功能重建无明显的相关性,但膀胱训练能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助于SCI后膀胱功能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重建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