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龟丝补骨片对绝经后早期妇女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阎德文 肖建德 +4 位作者 孙月玲 岳红 吴清平 刘景芳 王月菊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2-364,339,共4页
目的 从中医“肾虚”理论出发 ,观察中药龟丝补骨片对绝经后早期妇女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 6 3例 4 0岁以上的自然绝经 1年以上但不超过 5年的健康妇女 ,先完成中医肾虚证症状量化表调查、并采用DEXA测量BMD ,根据骨密度... 目的 从中医“肾虚”理论出发 ,观察中药龟丝补骨片对绝经后早期妇女骨转换指标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 6 3例 4 0岁以上的自然绝经 1年以上但不超过 5年的健康妇女 ,先完成中医肾虚证症状量化表调查、并采用DEXA测量BMD ,根据骨密度值T score低于 2 0为标准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 (OP)和非骨质疏松症组 (NO) ,依就诊次序按 1∶2比率序贯进入尼尔雌醇组 (n)和龟丝补骨片组 (g)。单盲观察尼尔雌醇和龟丝补骨片的治疗作用 6个月。成功随访率达 93 6 5 %。治疗前和后第 3、6个月分别检测骨转换标志物血清BGP和尿Dpd/Cr,治疗结束时复查BMD。结果 采用龟丝补骨片治疗后 ,第 6个月无论NO组还是OP组 ,血清BGP水平均显著升高 ;尿Dpd/Cr比值更早、更显著地降低 ,在OP组治疗第 3、6个月时降低分别有显著和极显著性意义 ,OP g组尿Ca2 + /Cr排出明显下降。干预治疗第 6个月 ,龟丝补骨片和尼尔雌醇都有增加骨量的作用 ,各组BMD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且发现对治疗的反应性似乎骨质疏松者比非骨质疏松者好 ,腰椎较股骨好 ,其中椎体部分最好 ,股骨颈最差。结论 龟丝补骨片具有保护绝经早期妇女的骨丢失作用 ,我们认为 ,这一保护作用主要与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骨转换 骨密度 早期 尼尔雌醇 BMD 绝经后 OP 妇女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乳头状增生中p16、CD56蛋白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左敏 欧慧婷 +2 位作者 李剑 徐洲稳 李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探讨p16与CD56标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良性乳头状增生(benign papillaryhyperplasia,BPH)中的表达特点与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46例PTC及22例BPH中p16与CD56蛋白的表达。... 目的探讨p16与CD56标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良性乳头状增生(benign papillaryhyperplasia,BPH)中的表达特点与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46例PTC及22例BPH中p16与CD56蛋白的表达。结果乳头状癌中p16阳性率以(+~)为主,分布呈癌巢中央区阳性率低、浸润性边缘阳性率高的特点,癌周组织(-)。CD56在80%的癌组织中表达缺失,其余病例呈(+~),癌周组织(+)。p16、CD56对PTC和BPH的诊断敏感度为98%、80%;特异度为82%、64%;准确度为93%、75%。两者平行联合检测,敏感度达100%,特异性降为55%,如串联联合,特异性升高为91%,敏感度率为78%。结论 p16蛋白是鉴别PTC与BPH的良好标记物,CD56对这两种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p16、CD56蛋白联合检测并不优越于p16单独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良性乳头状增生 免疫组化 P16 CD5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B中药血清对rMSCs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阎德文 李海燕 +4 位作者 吴清平 付林 罗国春 桂耀庭 肖建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480-485,共6页
目的观察GSB中药血清对大鼠MSCs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rMSCs分为对照组(C组)[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和100μg/ml链霉素的完全培养液]、诱导组(O组)[完全培养液,加诱导培养液(0.1μmol/L地塞米松、10mmol/Lβ... 目的观察GSB中药血清对大鼠MSCs定向诱导分化成骨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rMSCs分为对照组(C组)[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和100μg/ml链霉素的完全培养液]、诱导组(O组)[完全培养液,加诱导培养液(0.1μmol/L地塞米松、10mmol/Lβ-甘油磷酸钠及50μg/ml维生素C),加20%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诱导组(G组)[完全培养液加诱导培养液诱导培养液中加入20%含药血清)。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生化法测定上清中Ca^2+浓度,Gomori改良钙钴法进行ALP染色,Von Kossa法进行矿化结节染色,RT-PCR法测定Ⅰ型胶原(COLL1)和脂蛋白脂酶(LPL)的表达,放免法测定上清中骨钙素含量。结果O组和G组在加入诱导培养液3-4天后梭形细胞比例减少,细胞变形成多角形、乃至方形,部分区域细胞成多层生长;改良Gomori钙钻法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Von Kassa染色发现钙盐沉积;培养9d后细胞Ca^2+浓度开始升高,并随时间持续显著增长,且G组明显高于O组。自第15d后,O组和G组细胞ALP活性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增高,且G组显著高于O组;培养的第14d,G组骨钙素分泌量明显高于O组。成骨诱导剂作用MSCs12d后,COLLⅠ mRNA表达阳性,LPL mRNA表达阴性,且G组比O组COLLⅠ mRNA表达更强。结论补肾填精中药GSB促进骨钙素分泌、增强ALP活性、促钙盐沉积,具有增强成骨诱导剂诱导r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促进成骨细胞成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药血清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糖皮质激素对男性哮喘患者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敏 阎德文 +2 位作者 沈观乐 方智野 张清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前后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 探讨吸入激素的累积用量与骨质丢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男性成人哮喘患者, 按其用量分为A、B两组, A组起始剂量<800μg/d (... 目的 通过观察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前后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 探讨吸入激素的累积用量与骨质丢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男性成人哮喘患者, 按其用量分为A、B两组, A组起始剂量<800μg/d (折算成布地奈德)、B组起始剂量≥800μg/d, 测量开始治疗时以及用药2 年后患者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 比较用药前后的变化及其与累积用量间的关系。结果 A组用药前后腰椎骨密度无明显变化, B组用药后腰椎骨密度明显下降, 累积用量与骨密度变化值呈负相关; B组血清骨钙素水平用药后显著降低,而A组用药前后变化不明显。尿脱氧吡啶啉排泄率在两组均有明显升高, B组升高更加显著。结论 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2年, 累积剂量达503 mg时, 可引起哮喘患者骨质丢失, 骨质丢失可能与成骨细胞功能减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骨密度 骨钙素 脱氧吡啶啉排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性核特征的量化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剑 尹为华 +2 位作者 欧慧婷 左敏 罗明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6-1001,共6页
目的探讨量化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性核特征(核沟、核重叠、毛玻璃样核及核内假包涵体)的可行性,并分析诊断PTC所需核特征的可能阈值。方法通过对80例PTC的再观察,根据其核特征的分布与分级状况,半... 目的探讨量化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性核特征(核沟、核重叠、毛玻璃样核及核内假包涵体)的可行性,并分析诊断PTC所需核特征的可能阈值。方法通过对80例PTC的再观察,根据其核特征的分布与分级状况,半定量评价为3组,即核特征高、中、低水平表达组。结果 (1)88%(70/80)的病例同时表达4项核特征,12%(10/80)的病例呈3项核特征,无病例仅出现2项或以下核特征。(2)80例PTC中,核特征高水平表达组16例(20%,16/80);中水平表达组59例(74%,59/80);低水平表达组5例(6%,5/80)。分布趋势为正偏态分布。(3)组织学亚型上,高水平表达组包括经典型与微小癌两类;中水平组涵盖经典型、微小癌、滤泡型、高细胞型、嗜酸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实体型及筛状癌8种亚型;低水平表达组由经典型、实体型及弥漫硬化型构成。(4)80例PTC中,非浸润性PTC 8例(10%,8/80),形态学均表现为包裹性经典型PTC。非浸润性PTC在高、中、低表达组内的构成比依次为:19%(3/16)、8%(5/59)、0(0/5)。结论 (1)诊断PTC,应要求病变内至少具备3项诊断性核特征。(2)多数PTC的核特征,为中水平表达,滤泡亚型也归于此组;核特征高水平表达的病例,多为经典型PTC;实体型与弥漫硬化型的核特征表达水平偏低。(3)从核特征"量化"角度分析,当其呈中水平表达时,已满足非浸润性经典型PTC的诊断阈值。(4)中等水平表达的核特征,达到滤泡型PTC(理论上包括包裹性滤泡型PTC)的诊断条件,即WHO定义所描述的"特征性核需占肿瘤相当大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细胞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非典型性滤泡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剑 欧慧婷 +1 位作者 尹为华 左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癌旁非典型性滤泡的形态学特征、分布状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EliVision法观察50例PTC癌旁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特征与组织形态。同时采用半定量评价...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癌旁非典型性滤泡的形态学特征、分布状况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EliVision法观察50例PTC癌旁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特征与组织形态。同时采用半定量评价不典型滤泡的分布密度,分析其与癌旁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多中心性生长、腺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 50例PTC的癌旁组织中94%(47/50)检测到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滤泡常失去圆润轮廓,呈滤泡拉长或边缘成角现象。滤泡腔内胶质缺失,偶见胶质深红染,部分滤泡腔内见多核巨细胞。滤泡上皮胞质增多、淡染,胞核体积略增大,染色质细腻,核仁易见(1~2个)。核重叠常见,而核沟与核分裂象少见,未见核内假包涵体。非典型性滤泡呈多灶性、非连续分布,其分布密度为4.63灶/10 HPF,少数病例非典型性滤泡与癌组织间有组织学移行。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密度与癌旁淋巴细胞浸润(P=0.000)及PTC多中心性生长(P=0.002)明显相关。当其分布密度达7.5灶/10 HPF时,对PTC多中心性生长的诊断特异性达91%。结论 (1)多数PTC癌旁组织中存在Galectin-3阳性标记的非典型性滤泡,呈不完全性PTC样的形态学特征。(2)伴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癌旁组织中非典型性滤泡分布密度明显升高,支持甲状腺炎对PTC发生的潜在诱导作用。(3)多灶性分布的非典型性滤泡可能是多中心性PTC组织发生的基础,评价癌旁非典型滤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提示临床PTC多中心性生长的风险。(4)非典型性滤泡的分布密度较好地阐释了免疫性甲状腺炎与PTC多中心性生长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非典型性 GALECTIN-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生长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整合素β4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剑 左敏 +1 位作者 欧慧婷 尹为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27-1132,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生长模式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整合素β4的表达水平与PTC生长模式间的关系。方法 59例经典型PTC依据其生长模式,分为膨胀型、局部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3组;分析其...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生长模式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分析整合素β4的表达水平与PTC生长模式间的关系。方法 59例经典型PTC依据其生长模式,分为膨胀型、局部浸润型及弥漫浸润型3组;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腺外浸润、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突变等因素的关系;免疫组化半定量评价3组间整合素β4的表达状况。结果 (1)经典型PTC中,局部浸润型模式最常见(64%,38/59),弥漫浸润型次之(24%,14/59),膨胀型少见(12%,7/59)。(2)PTC浸润性生长模式与肿瘤腺外浸润密切相关(χ2=12.58,P<0.05)。弥漫浸润型腺外浸润的比例最高(93%,13/14),局部浸润型居中(57%,20/35),膨胀型少见(14%,1/7)。(3)整合素β4表达水平与PTC生长模式(F=20.07,P<0.05)及腺外浸润(t=2.57,P<0.05)均密切相关。β4在弥漫浸润型和局部浸润型外周区的表达高于膨胀型(P<0.05)与局部浸润型中心区(P<0.05);膨胀型与局部浸润型中心区相比,β4表达无差异(P>0.05)。(4)与3种生长模式相对应的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彼此间β4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χ2=0.344,P>0.05)。转移性肿瘤组织β4的表达强度与膨胀型及局部浸润型中心区的水平相当,但明显低于弥漫浸润型与局部浸润型外周区的水平。结论 (1)PTC浸润性生长方式与肿瘤的高腺外浸润密切相关,特别是弥漫浸润型PTC,具有更强的腺外侵袭性。建议病理报告中列入PTC生长模式的描述,以提示其生物学行为。(2)整合素β4高表达参与/介导了PTC的间质浸润,并可能是衔接肿瘤浸润性生长模式与高侵袭生物行为间的重要分子机制。(3)PTC生长模式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BRAFV600E突变等因素无统计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整合素β4 生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1对血管内皮细胞内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淑娟 汪新宇 +1 位作者 李海燕 薛耀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4-1116,共3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分成4大组,分别为对照组、空质粒组(pcDNA3.1/V5-His-TOPO)...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分成4大组,分别为对照组、空质粒组(pcDNA3.1/V5-His-TOPO)或空病毒Ad组、pcDNA3.1/V5-His-TOPO-PGC-1转染组或d-PGC-1α感染组,以及PGC-1αsiRNA转染组。并分别将四组细胞置于正常糖(5mmol/L)及高糖(30mmol/L)环境中进行培养。裂解细胞,提取细胞总DNA,应用Southern blot以细胞色素bcDNA为探针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果与对照组、空质粒组或空病毒组对比,通过质粒转染或腺病毒感染过渡表达PGC-1α,Southern blot显示高糖及正常糖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总DNA中细胞色素b的拷贝数增多,表明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增加,应用小分子干扰RNA转染技术抑制细胞内PGC-1α蛋白的表达,Southern blot显示高糖及正常糖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总DNA中细胞色素b的拷贝数增多,表明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减少。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内过度表达PGC-1α可以显著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内PGC-1α的表达,线粒体生物合成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C-1α氧化应激 线粒体生物合成 糖尿病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54、CD40和B7-1分子在桥本甲状腺炎患儿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琴 付勤 +3 位作者 刘鹏鹰 张帆 李永柏 李成荣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1-493,共3页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_1在儿童桥本甲状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HRP)法观察11例儿童桥本甲状腺炎(HT)和11例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NTG)甲状腺组织的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_1的表达,应用Mias99图...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_1在儿童桥本甲状腺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HRP)法观察11例儿童桥本甲状腺炎(HT)和11例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NTG)甲状腺组织的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_1的表达,应用Mias99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CD54、CD40和B7_1分子在所有HT患儿的甲状腺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而在NTG的甲状腺组织几乎不着色;其阳性颗粒面积、平均吸光度及积分吸光度值,在HT组明显高于NTG组(P均<0.01)。结论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_1的异常表达与儿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有关,并可扩大和加重免疫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共刺激分子 桥本甲状腺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治疗COPD患者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敏 阎德文 +3 位作者 张清玲 沈观乐 陈桂莲 袁本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40-343,共4页
目的 评价阿仑膦酸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骨质疏松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COPD患者 38例 ,经骨密度检查 ,并根据WHO诊断标准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连续服用阿仑膦酸钠和碳酸钙 ,于治疗 6个月后复测患者骨... 目的 评价阿仑膦酸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骨质疏松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COPD患者 38例 ,经骨密度检查 ,并根据WHO诊断标准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连续服用阿仑膦酸钠和碳酸钙 ,于治疗 6个月后复测患者骨密度、肺功能以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 (ALP)、血清骨钙素 (BGP)和晨尿游离脱氧吡啶啉排泄率 (Dpd/Cr) ;在服药期间每月在门诊随诊 1次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结果 治疗 6个月后患骨痛症状改善 ,FEV1及FEV1%有显著提高 ,腰椎正、侧位、左股骨颈、左股骨近端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治疗前FEV1、治疗后FEV1变化值△FEV1与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变化值△APL1 4及△LatL2 4间呈正相关。治疗后血清钙、BGP水平升高 ;血清磷、ALP水平及晨尿Dpd/Cr值均下降。无严重的副作用及过敏反应。结论 阿仑膦酸钠是治疗COPD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可提高患者骨密度 ,也有利于肺通气功能的改善 ,特别适合于病情较重或有骨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后 阿仑膦酸钠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COPD患者 肺功能 FEV1 侧位 晨尿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成人哮喘患者骨质丢失与吸入激素累积用量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敏 阎德文 +2 位作者 方智野 彭庆 沈观乐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的累积用量与骨质丢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男性成人哮喘患者,按其用量分为A、B两组,A组起始剂量<800μg/d(按布地奈德折算)、B组起始剂量≥800μg/d,测量开始治疗...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的累积用量与骨质丢失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64例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男性成人哮喘患者,按其用量分为A、B两组,A组起始剂量<800μg/d(按布地奈德折算)、B组起始剂量≥800μg/d,测量开始治疗时以及2年后患者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和血清骨钙素水平,比较用药前后的变化及其与累积用量间的关系。结果 A组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无明显变化,B组治疗后腰椎骨密度明显下降,累积用量与BMD变化值呈负相关;血清BGP水平在B组治疗后显著降低,而A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2年,累积剂量达500 mg以上,即可引起哮喘患者骨质丢失;且认为骨质丢失可能与成骨细胞功能减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成人 哮喘 骨质丢失 累积用量 骨密度 骨钙素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骨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阎德文 罗国春 何慕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0-81,93,共3页
目的 为了观察糖皮质激素(GC)短期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患者前后血清骨保护素(OPG)的变化和阿仑膦酸钠(ALN)的骨保护作用。方法 对确诊亚甲炎患者25例(男9女16),24-41岁,平均年龄(32.4±5.6)岁,分为A组(14例)、B组(11例),分... 目的 为了观察糖皮质激素(GC)短期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患者前后血清骨保护素(OPG)的变化和阿仑膦酸钠(ALN)的骨保护作用。方法 对确诊亚甲炎患者25例(男9女16),24-41岁,平均年龄(32.4±5.6)岁,分为A组(14例)、B组(11例),分别给与GC(首剂30 mg/d,逐渐减量,总疗程3个月)和GC(同前)+ALN(10 mg/d,qod×4周)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清(OPG)、骨钙素(BCP)、甲状旁腺素(PTH)和25(OH)2D3水平以及尿脱氧吡啶啉/肌酐比值(Dpd/Cr)和尿钙/肌酐比值(Ca/Cr)。结果 GC治疗后,血清OPG、BGP水平明显降低(P<0.01),尿Ca/Cr、Dpd/Cr比值明显增高(P<0.01);而血清PTH、Ca、P、ALP和25(OH)2D3水平无明显变化。加用ALN后,血清OPG水平仍降低(P<0.05),但明显高于A组(P<0.05);尿Dpd/Cr比值仍显著增高,但明显低于A组(P<0.05);而血清BGP和尿Ca/Cr比值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亚甲炎患者,可使其血清OPC和BGP显著降低,尿Dpd和Ca排泄显著增加,促进骨丢失;而阿仑膦酸钠可能通过增加OPG水平,抑制RANKL-RANK途径促破骨活性,而具有骨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仑膦酸钠 糖皮质激素 药物治疗 亚急性甲状腺炎 血清 骨质疏松 骨保护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ves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IL-10、IL-18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晖 刘鹏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336-1338,共3页
目的:比较Graves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10、IL-18的变化,考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血清IL-10、IL-18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Graves病初诊患者,给予丙硫氧嘧啶(PTU)治疗。病情缓解后开始药物减量,3~5个月后改... 目的:比较Graves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IL-10、IL-18的变化,考察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血清IL-10、IL-18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Graves病初诊患者,给予丙硫氧嘧啶(PTU)治疗。病情缓解后开始药物减量,3~5个月后改维持量。每次均采集病人治疗前、缓解后、维持治疗期、停药1年后及复发后的静脉血,以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及IL-10、IL-18浓度的改变。比较血清IL-10、IL-18浓度及淋巴细胞亚群在健康人群及不同治疗阶段的变化,并研究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中IL-10、IL-18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外周血中CD3+CD4+淋巴细胞以及自然杀伤(NK)细胞明显减少(P<0.05),而CD3+CD8+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血清中的IL-10和IL-18浓度显著升高(P<0.01)。在给与药物治疗1~3个月后病情均出现缓解,其NK细胞明显增加,CD3+CD8+细胞数开始减少(P<0.05)。血清中免疫因子IL-10、IL-18则显著降低。改为维持治疗后,患者IL-10、IL-18的浓度继续回落,但仍然高于对照组(P<0.01),此时外周血CD3+CD4+、CD3+CD8+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比治疗前升高,已接近正常。有21例患者在停药半年到1年后复发,复发者体内CD3+CD4+、CD3+CD8+淋巴细胞以及NK细胞均出现异常(P<0.05),血清IL-10、IL-18又明显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CD3+CD4+、CD3+CD8+、CD4+/CD8+、NK与IL-10之间均有相关性。结论:Graves病患者免疫功能明显失调。抗甲亢药物治疗能有效地逆转这种免疫失调,但这种逆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缓解后的维持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失调的纠正也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夫斯病 淋巴细胞亚群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共刺激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琴 袁辉 +4 位作者 刘鹏鹰 张帆 刘磊 李永柏 李成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86,190,共4页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48例桥本甲状腺炎(HT)、51例Graves病(GD)和50例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NTG)的甲状腺组织中CD54、CD40和B7-1的表达,应用Mia... 目的探讨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48例桥本甲状腺炎(HT)、51例Graves病(GD)和50例非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NTG)的甲状腺组织中CD54、CD40和B7-1的表达,应用Mias99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①3种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在HT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强阳性染色区域主要分布在甲状腺滤泡细胞胞膜和细胞质;在GD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大部分呈弱阳性表达,少数病例在浸润的淋巴细胞区呈强阳性表达;在NTG的甲状腺组织中呈阴性表达。②CD54、CD40和B7-1的阳性颗粒面积、平均吸光度及积分吸光度值比较:HT组明显高于GD组,而GD组明显高于NTG组,3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T细胞共刺激分子CD54、CD40和B7-1的异常表达可能与AITD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共刺激分子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固一通”针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鲍圣涌 王华 +2 位作者 阎德文 张少君 林婉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19-623,共5页
目的探讨"双固一通"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后饲养90 d,造成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取穴组[6]、"双固"组、"一通"... 目的探讨"双固一通"针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切除双侧卵巢后饲养90 d,造成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取穴组[6]、"双固"组、"一通"组、"双固一通"组共5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常规取穴组取背俞穴"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双固"组取"关元"、"足三里";"一通"组取"肾俞"、"膈俞"、"大杼";"双固一通"组取"关元"、"足三里"、"肾俞"、"膈俞"、"大杼"。电针连续治疗12周。①取死大鼠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②取同侧股骨上端,制成脱钙骨切片,应用光镜观察骨小梁的形态结构,借助VIDAS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骨小梁的体积(TBV%)、骨小梁的宽度(Tb.Th)和骨小梁的间隙(Tb.Sp)。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取穴组、双固组、一通组的IGF-1均增高(P<0.05),双固一通组显著增高(P<0.01);双固一通组较经验取穴组、双固组、一通组显著增高(P<0.05);经验取穴组、双固组、一通组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所有治疗组单位面积内骨小梁的体积及宽度增大(P<0.05),间隙变窄(P<0.05),双固一通组骨小梁的体积及宽度增大显著(P<0.01),间隙变窄显著(P<0.01);双固一通组较常规取穴组、双固组、一通组的骨小梁的体积和宽度增大(P<0.05),间隙变窄(P<0.05);常规取穴组、双固组、一通组3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针刺能够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IGF-1的水平,且"双固一通"针法优于常规取穴针法;②针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或恢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组织形态结构,"双固一通"针法优于其他常规取穴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双固一通”针刺法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骨组织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血清IL-6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马文松 刘磊 +2 位作者 朱小弟 杜冀晖 阎德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26-327,354,共3页
目的 探讨女性骨质疏松病人的IL 6、OC和E2 与骨代谢的关系 ,留晨尿测PYD。方法 空腹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血 2ml,分离血清 ,分别测血清中IL 6、OC和E2 的含量。比较其变化的显著性意义。结果 实验组的IL 6、OC、PYD含量较对照组... 目的 探讨女性骨质疏松病人的IL 6、OC和E2 与骨代谢的关系 ,留晨尿测PYD。方法 空腹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血 2ml,分离血清 ,分别测血清中IL 6、OC和E2 的含量。比较其变化的显著性意义。结果 实验组的IL 6、OC、PYD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0 0 1和 0 0 5。而E2 明显降低P <0 0 5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IL 6、OC、PYD和E2 对骨质疏松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血清 IL-6 骨代谢 OC PYD E2 OP 女性 尿胶原吡啶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C肽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22
17
作者 梁倩 汪新宇 +4 位作者 胡豪飞 赖嘉宝 姚伟力 陈妙玲 饶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0-495,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C肽(F-CP)与血尿酸(SU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7例住院的T2DM患者,根据F-CP水平按照四分位法分为4个亚组,依次为C1(<0.74 ng/mL)、C2(0.74~1.21 ng/mL)、C3(1.22~1.87 ng/mL)、C4(>1.87 ng/m...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C肽(F-CP)与血尿酸(SU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47例住院的T2DM患者,根据F-CP水平按照四分位法分为4个亚组,依次为C1(<0.74 ng/mL)、C2(0.74~1.21 ng/mL)、C3(1.22~1.87 ng/mL)、C4(>1.87 ng/mL),比较各亚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的差异,并探讨随着F-CP亚组水平的增加,SUA的水平以及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的变化。按照SUA水平分为升高组(>420μmol/L)和正常组(≤420μmol/L),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空腹C肽以及其他临床指标等的差异,分析两组患者SUA水平与F-CP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及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分层交互检验分析探讨SUA升高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影响SUA升高的所有独立危险因素,观察F-CP对SUA的影响程度,寻找相应的cut-off值。结果与正常组SUA相比,SUA升高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F-CP、餐后2h C肽(2h P-CP)、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肌酐(SCr)等水平增加(均P<0.05),合并饮酒史比率较高(44.8%vs 32.6%,P=0.006);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偏低(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证明,SUA与F-CP、2h P-CP、BMI、腰臀比、舒张压、TG、HCY、SCr、吸烟史、饮酒史等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性别、年龄、发病年龄、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e GFR等呈负相关(均P<0.05)。F-CP四个亚组间存在着明显差异(P<0.0001),且随着F-CP的增加,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F-CP是SU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分层交互检验分析显示,性别不会影响F-CP与SUA的关系。ROC曲线表明,当F-CP在1.260 ng/mL以上时,T2DM患者出现高尿酸血症几率将明显增加。结论 T2DM患者F-CP与SUA之间关系密切,F-CP可能是预测T2DM患者血尿酸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空腹C肽 血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70、镁依赖性蛋白磷酸酶1D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8
作者 张石芬 曾还有 +2 位作者 牟赛辉 刘利明 成志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7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镁依赖性蛋白磷酸酶1D(protein phosphatase magn e sium-dependent 1 delta,PPM1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镁依赖性蛋白磷酸酶1D(protein phosphatase magn e sium-dependent 1 delta,PPM1D)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来源的甲状腺组织病理标本92份,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45份、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织32份、正常甲状腺组织15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三组标本组织中HSP70、PPM1D、TNF-α表达情况,分析HSP70、PPM1D、TNF-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SP70、PPM1D、TNF-α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均P<0.05);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SP70、PPM1D、TNF-α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SP70、PPM1D、TNF-α阳性表达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HSP70、PPM1D、TNF-α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潜在的临床诊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热休克蛋白70 镁依赖性蛋白磷酸酶1D 肿瘤坏死因子-Α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