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CT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朱文科 陆普选 +6 位作者 乐晓华 刘映霞 黄湘荣 罗军 刘水腾 刘艳 马威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影像表现与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的1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穿刺活检病理相关资料。13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小于200/μl。结果:13例肺结核中,CT多表现为结节...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影像表现与病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确诊的1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穿刺活检病理相关资料。13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小于200/μl。结果:13例肺结核中,CT多表现为结节、肿块影及片状实变影,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炎。病理组织抗酸杆菌染色阳性9例。干酪样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5例,淋巴细胞、纤维组织增生或类上皮细胞浸润5例,肺组织坏死并炎性细胞浸润3例。所有患者的病理组织中均未见到典型结核结节及朗罕氏巨噬细胞。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主要表现为结节、肿块或片状实变影,合并胸膜炎或纵膈淋巴结肿大。其病理改变主要为炎性肉芽肿和/或合并干酪坏死,缺乏典型结核结节及郎罕氏巨噬细胞,诊断还应结合抗酸杆菌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细胞内HBcAg表达模式与肝组织炎症及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香梅 乐晓华 +3 位作者 王敏 苟继周 孙炎 刘赛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表达模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含量以及ALT、AST酶活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乙型肝炎肝穿刺石蜡包埋组织标本89例...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表达模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含量以及ALT、AST酶活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乙型肝炎肝穿刺石蜡包埋组织标本89例,切片后分别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PV 6000法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判定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模式,同期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和速率法测定各患者的血清HBV DNA含量和ALT、AST酶活性。结果 (1)HBcAg浆型及浆型优势表达组的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核型及核型优势表达组(H=19.884,P=0.0002);(2)8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平均值依次为:肝细胞内HBcAg核型表达组为(16.63±3.39)IU/ml、核型优势表达组为(14.92±3.85)IU/ml、浆型优势表达组为(12.14±3.20)IU/ml和浆型组为(10.91±3.64)IU/ml,其中浆型、浆型优势表达组分别与核型、核型优势表达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6,P=0.000 1);(3)肝细胞内HBcAg浆型或浆型优势表达组的血清ALT、AST酶活性高于核型或核型优势表达组(ALT:F=8.73,P=0.000 1;AST:F=4.26,P=0.007 4)。结论肝细胞内HBcAg呈浆型或浆型优势表达的乙型肝炎患者,其肝组织炎症分级和血清ALT、AST酶活性均较高,但血清HBV DNA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肝炎 血清HBV DNA ALT酶 AST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对肝内TGF-β_1/Smads信号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香梅 乐晓华 +6 位作者 陈培芬 苟继周 孙炎 钟荀珍 周亚敏 刘晓玲 陈青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肝内TGF-β1蛋白表达及Smads信号通路的作用,为制定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运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对照组和慢性乙肝组肝组织中TGF-β1、HBsAg和HBcAg的表达,并采用荧光定...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肝内TGF-β1蛋白表达及Smads信号通路的作用,为制定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运用免疫组化PV-6000法检测对照组和慢性乙肝组肝组织中TGF-β1、HBsAg和HBcAg的表达,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2)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培养HBV刺激的人肝星状细胞系LX-2细胞,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其细胞内TGF-β1、Smad3和Smad7的蛋白表达。结果:(1)慢性乙肝组肝组织内TGF-β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肝内TGF-β1表达水平与血清HBV DNA含量呈正相关(P<0.01),且HBcAg阳性肝组织水平较高(P<0.01)。(2)体外细胞学实验中,HBV刺激组LX-2细胞内TGF-β1和Smad3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和HBV+抗-TGF-β1组(P<0.01);Smad7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GF-β1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含量及肝内HBcAg的表达有关。(2)在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中,HBV致纤维化作用机制以Smad3的正性调控为主,Smad7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转化生长因子 β1 Smad蛋白类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合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香梅 杨桂林 +5 位作者 乐晓华 李红春 陈培芬 吴驰 苟继周 周伯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硬化组织中表达谱的差异。方法:运用LncRNA表达谱芯片检测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配对癌旁肝硬化组织中的LncRNA,对芯片检测的原始数据进行均一化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分层聚类分析将2组间...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肝细胞癌及癌旁肝硬化组织中表达谱的差异。方法:运用LncRNA表达谱芯片检测3例肝细胞癌组织及配对癌旁肝硬化组织中的LncRNA,对芯片检测的原始数据进行均一化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分层聚类分析将2组间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分类。从差异表达的LncRNA中选取4个LncRNA在10例中进行q PCR验证,以判断芯片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肝细胞癌组与癌旁肝硬化组2倍以上差异表达的LncRNA共2 225条,其中表达上调的747条(33.6%),表达下调的1 478条(66.4%),5倍以上表达上调的123条,5倍以上表达下调的353条。q PCR检测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与癌旁肝硬化组织比较,肝细胞癌组织中LncRNA的表达谱具有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长链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华 陆普选 +7 位作者 刘水腾 刘艳 刘映霞 周泱 刘锦清 朱文科 乐晓华 叶如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55-958,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经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搜集9例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艾滋病患者的胸部CT影像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胸部CT影像表现及临床影像的...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经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搜集9例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的艾滋病患者的胸部CT影像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胸部CT影像表现及临床影像的特点。结果: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分布于胸部的不同部位;4例患者见肺内结节影;3例患者出现肺实变;4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2例患者可见心包积液;1例患者发现粟粒结节影。结论:淋巴结肿大是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最显著的胸部CT影像表现特点,肿大的淋巴结可出现于胸部不同的部位,其他影像表现包括肺实变、肺内结节、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ti-miR-145促进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及骨桥蛋白合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培芬 邱智辉 +4 位作者 黄国华 张香梅 彭武建 曾辉 赖文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观察miR-145抑制剂(Anti-miR-145)对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HASMCs)的影响,探讨其在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Anti-miR-145(10-100 nmol/L)。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观察miR-145抑制剂(Anti-miR-145)对人支气管平滑肌细胞(HASMCs)的影响,探讨其在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Anti-miR-145(10-100 nmol/L)。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骨桥蛋白合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 nmol/L和50 nmol/L Anti-miR-145显著促进HASMCs增殖及骨桥蛋白合成(P〈0.05或P〈0.01),50 nmol/L Anti-miR-145显著抑制HASMCs凋亡(P〈0.01)。结论 Anti-miR-145通过刺激HASMCs增殖和骨桥蛋白合成,抑制其凋亡,可能在哮喘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iR-145 气道平滑肌细胞 增殖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症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文科 黄湘荣 +8 位作者 陆普选 张莉萍 李苑 刘锦清 曹义 张辉 刘水腾 刘艳 乐晓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艾滋病肺部病变中的应用、诊断价值及其暴露防护。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相关资料,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28.7岁;其中单个病灶7例,多发块影或结节影5例,大片实变影4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肿...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艾滋病肺部病变中的应用、诊断价值及其暴露防护。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相关资料,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28.7岁;其中单个病灶7例,多发块影或结节影5例,大片实变影4例,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合并胸水3例。结果:所有病例均穿刺成功,16例患者行18例次穿刺,12例病例获得诊断,其中肺结核6例,真菌感染3例,细菌感染3例,诊断符合率66.7%;不能明确诊断4例。术后并发症:病灶周围出血5例,少量气胸3例。无医护人员暴露感染。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较为安全,有利于患者早期诊断,操作应严格预防暴露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经Rho激酶途径促进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培芬 邱智辉 +4 位作者 张香梅 黎振兴 罗雅玲 赖文岩 孙秀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38-1942,共5页
目的:观察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IF)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表型转换的作用,探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rMIF(25~100μg/L)分别作用于MRC-5细胞24 h或48 h,RT-PCR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W... 目的:观察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IF)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表型转换的作用,探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rMIF(25~100μg/L)分别作用于MRC-5细胞24 h或48 h,RT-PCR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α-SMA蛋白合成;100μg/LrMIF刺激MRC-5细胞48 h,刺激前0.5 h加入Rho拮抗剂Y27632,RT-PCR法检测α-SMA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α-SMA表达;100μg/L rMIF分别刺激MRC-5 6 h、12 h、24 h或48 h,Western blotting检测磷酸化肌球蛋白磷酸酶目标亚单位1(p-MYP1)蛋白合成。结果:刺激MRC-5 24 h,不同浓度的rMIF对α-SMAmRNA转录未见显著影响(P>0.05)。刺激MRC-5细胞48 h,rMIF可呈剂量依赖地促进α-SMA mRNA(r=0.697,P<0.01)和蛋白(r=0.957,P<0.01)表达。Y27632预刺激后,显著抑制rMIF100μg/L促进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均P<0.01)。rMIF刺激6 h后,p-MYPT1表达显著增加(P<0.01),12 h达到高峰(P<0.01),24 h开始下降,但24 h和48 h其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rMIF通过Rho信号通路刺激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可能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RHO相关激酶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评估大鼠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 被引量:14
9
作者 汪苍 张香梅 王俊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采用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评估大鼠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观察其应用价值。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70)对照组(n=10),分别于背部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及生理盐水,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于注药后第4、6、8、10和1... 目的采用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评估大鼠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观察其应用价值。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70)对照组(n=10),分别于背部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及生理盐水,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于注药后第4、6、8、10和12周,分别随机选取实验组14只和对照组2只大鼠采集MRI,测量肝实质T1值和T2值,并行组织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大鼠肝纤维化划分为S0~S4期,脂肪变性划分为F0~F4度,比较肝纤维化各期T1值和T2值,分析其与肝纤维化及肝脂肪变性相关性。结果 S0期大鼠肝脏T1值和T2值与肝纤维化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1期[(402.01±57.14)ms]肝实质T1值较S3期[(514.83±87.10) ms]和S4期[(518.72±36.50) ms]短(P均<0.05),S2期[(417.49±47.00) ms]肝实质T1值较S4期短(P<0.05);S1期[(65.12±9.46) ms]肝实质T2值较S4期[(55.33±7.30) ms]略延长(P<0.05)。T1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8,P<0.01),T2值与脂肪变性程度呈正相关(r=0.72,P<0.01)。结论磁共振T1 mapping可无创评估大鼠肝纤维化,T2 mapping可无创评估大鼠肝脂肪变性,有望为临床诊断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提供新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大鼠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