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s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5
1
作者 尹志华 叶志中 +2 位作者 罗秀霞 何伟珍 徐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6-307,共2页
目的:通过比较微小RNAs(microRN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SLE中异常表达的microRNAs。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SLE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将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PMBC分... 目的:通过比较微小RNAs(microRNA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健康对照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在SLE中异常表达的microRNAs。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SLE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将SLE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PMBC分别混合,提取总RNA,分离提纯microRNA,探针标记,芯片杂交,扫描后进行数据分析。以两组间信号强度比值>2或者<0.5表示两组间microRNA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共筛选出27种有效表达的人源性microRNAs,其中SLE组和对照组表达无明显差异的有14种,11种microRNAs在SLE组中高表达,2种microRNAs在SLE组中低表达。结论:多种microRNAs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异常表达,提示它们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微小RNA 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
作者 汪迅 叶志中 +4 位作者 庄俊汉 李博 张丽君 李剑松 钟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60-962,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了16例SLE患者的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分别观察其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 目的:探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剂量反应停治疗了16例SLE患者的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分别观察其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疗效,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其皮肤黏膜损害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获得完全缓解的例数分别有12例(75%)及14例(87.5%),获得部分缓解的例数分别有4例(25%)及2例(12.5%);所有患者的病情活动度、C-反应蛋白(CRP)、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通过减量后症状消失,未发现外周神经病变。结论:反应停治疗SLE患者难治性皮肤黏膜损害的疗效明显,副作用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反应停 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黏膜损害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毛晓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510-511,共2页
目的 :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与同龄男性及性成熟女性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仪。通过对全部受检者脚跟的定位、软组织的测量 ,脚跟骨探测计算出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 目的 :研究围绝经期妇女与同龄男性及性成熟女性的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仪。通过对全部受检者脚跟的定位、软组织的测量 ,脚跟骨探测计算出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同龄男性组 (对照A组 )、性成熟女性组 (对照B组 )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意义 ,P均 <0 0 1。结论 :开展此项研究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预防性治疗 ,防止或减少骨量的丢失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有重要的临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骨量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博卡病毒重组蛋白表达及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的建立
4
作者 张允奇 何涛君 +1 位作者 陆学东 张银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803-2806,共4页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并建立间接酶联免疫法,用于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法从菌种模板WHL-1扩增出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28a中,转化到菌BL21(DE3),经过诱导产生融合蛋白,... 目的:原核表达并纯化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并建立间接酶联免疫法,用于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PCR法从菌种模板WHL-1扩增出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基因片段,克隆至表达载体p ET28a中,转化到菌BL21(DE3),经过诱导产生融合蛋白,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并以该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血清人博卡病毒的间接酶联免疫法。结果: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经双酶切鉴定构建正确,并可与人博卡病毒Ig G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法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2 mg/m L,血清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200,封闭以1%BSA封闭效果最佳,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稀释度为1∶4 000,工作时间最佳为1 h,该检测方法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Cut-off值为0.1,灵敏度为92%,特异性为98%,与对照试剂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结论:原核表达并纯化了人博卡病毒结构蛋白VP2蛋白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法,为人博卡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方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博卡病毒 原核表达 间接酶联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潜伏相关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6
5
作者 尹志华 蒋卫红 +3 位作者 李峰 杨旭宇 冯湘玲 姚开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74-2378,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的潜伏膜蛋白LMP1的序列以及LMP1、EBNA1、EBNA2的mRNA表达来探讨EB病毒的感染状态及其表达产物与鼻咽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LMP1 DNA的存在,并对鼻咽癌来源的LMP1和EB病毒永生化狨... 目的:通过检测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的潜伏膜蛋白LMP1的序列以及LMP1、EBNA1、EBNA2的mRNA表达来探讨EB病毒的感染状态及其表达产物与鼻咽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检测鼻咽癌组织中LMP1 DNA的存在,并对鼻咽癌来源的LMP1和EB病毒永生化狨猴B淋巴细胞系B95-8来源的LMP1进行测序,比较序列的差异。利用巢式RT-PCR检测鼻咽癌组织中LMP1、EBNA1、EBNA2的mRNA表达。结果:47例鼻咽癌组织均含有LMP1 DNA,所有鼻咽癌来源的LMP1 DNA与B95-8来源的LMP1 DNA序列比较均存在着多个单核苷酸变异,最明显的是XhoⅠ酶切位点的丢失。测序后显示鼻咽癌来源的LMP1DNA有30个核苷酸的丢失。巢式RT-PCR显示LMP1、EBNA1、EBNA2在鼻咽癌中的mRNA表达率分别为76.6%、80.0%和74.5%。其中EB-NA1的表达是由Qp启动的,而B95-8细胞中EBNA1的表达是由Cp启动的。结论:鼻咽癌中EB病毒的作用途径比较复杂,LMP1、EBNA1、EBNA2等潜伏期基因还有早期裂解基因BARF1均可能参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泼斯坦巴尔病毒 鼻咽肿瘤 潜伏膜蛋白质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