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大鹏半岛附近海域春季渔业资源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分析
1
作者 陆虎 谢子强 +5 位作者 孙浩 蓝军南 覃业曼 谢勇琪 廖宝林 肖宝华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为了解大鹏半岛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20年春季对深圳大鹏半岛附近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该调查对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该海域春季渔业资源群落进行了划分,比较了各群落的... 为了解大鹏半岛附近海域的渔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2020年春季对深圳大鹏半岛附近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该调查对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该海域春季渔业资源群落进行了划分,比较了各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均匀度及优势种等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大鹏半岛西侧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略高于大鹏半岛东侧海域,大鹏半岛东南侧海域为东西侧海域春季渔业资源密度变化的过渡带,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的趋势。大鹏半岛附近海域渔业资源量历年来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春季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位于西侧和南侧海域的群落(Group1)资源密度最高,为553.59 kg·km^(-2);位于东侧(Group 2)和东北侧(Group 3)的群落资源密度相近,分别为278.61 kg·km^(-2)和273.33 kg·km^(-2);均较低。总体看来,大鹏半岛海域渔业资源逐渐衰退,优势种演替,应针对各群落特点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进行生态修复。该研究结果可为大鹏半岛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空间分布 群落结构 大鹏半岛附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前后珊瑚白化和恢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
2
作者 刘子怡 刘永春 +3 位作者 朱鸣 陈伯贵 郑惠娜 肖宝华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63,共16页
热胁迫下珊瑚白化现象已被认为是全球珊瑚礁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热胁迫条件下珊瑚全共生功能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和功能特性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然而,迄今还未见珊瑚健康-白化-恢复全过程中菌群结构及组成变化的相关研究。本研... 热胁迫下珊瑚白化现象已被认为是全球珊瑚礁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热胁迫条件下珊瑚全共生功能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和功能特性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然而,迄今还未见珊瑚健康-白化-恢复全过程中菌群结构及组成变化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深圳海域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热胁迫下的珊瑚从健康-白化-恢复健康的过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珊瑚白化和恢复过程中的健康、开始白化、持续白化、开始恢复、恢复健康5个特征阶段珊瑚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和功能基因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形杆菌门在白化过程中明显增多,在恢复过程中减少;拟杆菌门等在白化过程中减少,在恢复过程中增多。在珊瑚白化过程中,与压力耐受能力、生物膜形成、可移动因子及潜在致病性相关的细菌丰度显著增加,而群体感应相关细菌的丰度则在减少。4种微生物在珊瑚白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动杆菌属、罗尔斯通菌属和伯克霍尔德氏菌属是升温导致的珊瑚白化中的关键差异细菌类群;代尔夫特菌属可能通过群体感应机制调节其他菌群,以维持珊瑚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本研究揭示了高温胁迫环境下珊瑚组织内微生物及其功能的变化,为阐明珊瑚白化过程中微生物-宿主互作机制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白化 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典型亚热带珊瑚礁海域海水pCO_(2)的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
3
作者 杨波 张卓 +5 位作者 周进 林子燚 谢子强 郑惠娜 廖宝林 肖宝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6,共17页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了明晰我国亚热带珊瑚礁海域CO_(2)的源、汇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23年5月的海上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数据,本文探究了春季大澳湾... 由于存在极高的初级生产和高效的碳代谢速率,珊瑚礁海域二氧化碳(CO_(2))的汇源属性仍存有争议。为了明晰我国亚热带珊瑚礁海域CO_(2)的源、汇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23年5月的海上调查结果并结合室内培养实验数据,本文探究了春季大澳湾(珊瑚礁海域)海水CO_(2)分压(pCO_(2))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控制机制。结果表明:春季大澳湾海水pCO_(2)的范围为412.9~555.7μatm,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平均释放通量为0.53±0.90 mmol·m^(-2)·d^(-1)。调查期间,pCO_(2)整体呈现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这主要受到生物活动(净呼吸)和陆源淡水输入的共同控制。此外,海水pCO_(2)的日周期变化显著,其差值最高可达168μatm。生物活动(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昼夜差异是导致pCO_(2)日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礁区和非礁区对pCO_(2)日变化的贡献分别为89.4%和66.4%。物理过程(温度和潮汐作用)对pCO_(2)昼夜变化的影响较小,其中温度变化在礁区和非礁区的贡献分别为12.7%和21.5%,其作用远低于生物过程。此外,近岸珊瑚的代谢过程可能会显著提升大澳湾局部(礁区)的pCO_(2),增强海域的CO_(2)源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pCO_(2) 海-气CO_(2)通量 源汇特征 大澳湾 钙化作用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东部海域造礁石珊瑚资源分布及其群落健康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小舟 缪智渊 +6 位作者 谢子强 杨小东 肖宝华 廖宝林 崔洲平 杨波 陈伯贵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6-580,共15页
采用边界摸查与截线样条法对深圳东部海域的造礁石珊瑚资源分布及其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其群落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深圳东部海域共有造礁石珊瑚群落密集分布区37片,其中23片为重点分布区,总分布面积为193.73 ... 采用边界摸查与截线样条法对深圳东部海域的造礁石珊瑚资源分布及其多样性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其群落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深圳东部海域共有造礁石珊瑚群落密集分布区37片,其中23片为重点分布区,总分布面积为193.73 hm^(2);共有造礁石珊瑚67种,分隶于13科及1个未定类,25属;优势种前三位为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肉质扁脑珊瑚(Platygyra carnosus)和翼形蔷薇珊瑚(Montipora peltiformis);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均值为37.58%,其中站位16的覆盖度最高,为57.33%;站位2最低,为14.89%;丰度(d)、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均值分别为5.32、2.71和0.81;死亡率均值为8.23%,平均补充量均值为3.66 ind/m^(2);深圳东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良好,其中鹅公湾、大鹿湾、西涌—东涌及杨梅坑海域为健康状态,梅沙—溪涌、大澳湾及茅东湾海域为亚健康状态。本研究对深圳东部海域造礁石珊瑚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并对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出做好规划与布局,制定相应保护及修复规划,设立监测站位,加强研究并建立修复示范区,联动公众与社会科普等5条建议,可为区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的保护、管理、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学 造礁石珊瑚 分布特征 多样性 健康评价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流对大鹏湾造礁石珊瑚种苗存活率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树乐 杨小东 +4 位作者 朱鸣 陈伯贵 谢子强 郑惠娜 肖宝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为研究造礁石珊瑚种苗在微电流作用下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大鹏湾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 为研究造礁石珊瑚种苗在微电流作用下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大鹏湾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膨胀蔷薇珊瑚(Montipora turgescens)为研究对象,在300 d的实验周期内,将电压为6、12、18 V的微电流分别作用于造礁石珊瑚种苗,分析比较不同电压微电流作用下各种造礁石珊瑚种苗的存活率及生长情况。在实验期间海水中pH值、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变化范围不大,微电流作用后,珊瑚脱落率由3.33%-6.67%降低到0.00%-5.00%,其中澄黄滨珊瑚6、12 V电压实验组的珊瑚脱落率降至0;珊瑚种苗存活率由91.67%-93.33%提升到93.33%-98.33%。不同种类的造礁石珊瑚生长率和生长速度受微电流促进效果不同,霜鹿角珊瑚的生长率最高,十字牡丹珊瑚的生长率最低;当电压为12 V时,微电流对霜鹿角珊瑚、十字牡丹珊瑚、澄黄滨珊瑚、膨胀蔷薇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的存活状况和生长速度影响效果最佳。微电流通过促进造礁石珊瑚组织的延伸,降低了造礁石珊瑚种苗培育过程中的脱落率,并提高了造礁石珊瑚种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流 造礁石珊瑚种苗 存活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波长和光子照度对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肖宝华 廖宝林 +1 位作者 杨小东 谢子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57-64,共8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380~410、430~460、530~560、610~640 nm等4种波长,以及60、120、180、240、300、360μmol·m^(-2)·s^(-1)等6组梯度光子照度,分别观察单枝霜鹿角珊瑚在不同光谱波长、光子照度条件下珊瑚的生长特性和代谢...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380~410、430~460、530~560、610~640 nm等4种波长,以及60、120、180、240、300、360μmol·m^(-2)·s^(-1)等6组梯度光子照度,分别观察单枝霜鹿角珊瑚在不同光谱波长、光子照度条件下珊瑚的生长特性和代谢水平。结果表明:光子照度240μmol·m^(-2)·s^(-1)的不同光谱条件下,霜鹿角珊瑚平均生长率(G)、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Nchl-a)、蛋白质(ω_P)、脂质(ω_L)、碳水化合物(ω_C)质量分数变化呈显著性差异(P<0.05),除ω_C以外,均在波长530~640 nm光谱光照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其中ω_L是ω_P和ω_C的10倍以上;不同光谱、光子照度梯度条件下,光照条件下的钙化率(G_L)、净光合作用效率(P_N)、总光合作用效率(P_G)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定范围内,G_L、P_G、P_N随着光子照度增强而升高,当光子照度超过光合效率光饱和值时,停止升高或开始降低;G_L/G_D和G_L/P_G值也随着光子照度增强而升高,变化范围分别在1.51~7.05、0.26~0.69之间,但P_G/P_N值随着光子照度增强而降低,变化范围在0.69~7.38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光谱 光子照度 光合作用效率 钙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ITS基因分析大鹏半岛海域石珊瑚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谢子强 廖宝林 +3 位作者 肖宝华 杨小东 李晓洁 陈园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8-15,共8页
通过ITS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对大鹏半岛海域46种石珊瑚ITS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长度在674~806碱基对(bp)之间,A、T含量在40%~55.5%之间,大部分物种的序列碱基A、T含量小于G、C含量。46种造礁珊瑚的平均遗传距... 通过ITS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对大鹏半岛海域46种石珊瑚ITS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长度在674~806碱基对(bp)之间,A、T含量在40%~55.5%之间,大部分物种的序列碱基A、T含量小于G、C含量。46种造礁珊瑚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61。采用邻位连接(NJ)和最小进化(ME)法分别构建15种复合型珊瑚的5.8S r DNA系统发育树和28种坚实型珊瑚的ITS2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5种复合型珊瑚的5.8S r RNA序列系统进化聚类结果较符合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而28种坚实型珊瑚的ITS2序列系统进化聚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学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石珊瑚表型的变异性可能对传统分类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ITS 分子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6SrRNA基因的14种造礁石珊瑚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廖宝林 肖宝华 +1 位作者 杨小东 谢子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23-29,共7页
通过16SrRNA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对惠州大亚湾大辣甲岛和小辣甲岛附近海域14种造礁石珊瑚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的平均A+T含量为63.5%,所有物种的序列碱基AT含量大于GC含量,序列都处于高度饱和的状态。1... 通过16SrRNA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对惠州大亚湾大辣甲岛和小辣甲岛附近海域14种造礁石珊瑚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的平均A+T含量为63.5%,所有物种的序列碱基AT含量大于GC含量,序列都处于高度饱和的状态。14种造礁石珊瑚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9。采用NJ、ML和ME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蜂巢珊瑚科单独作为分支处于发育树的基部,而第二支分支包括菌珊瑚科、鹿角珊瑚科、滨珊瑚科和枇杷珊瑚科。裸肋珊瑚科的腐蚀刺柄珊瑚聚到了蜂巢珊瑚科中,与传统形态学分类存在差异,提示造礁石珊瑚表型的变异性可能对传统分类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16S RRNA 分子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质扁脑珊瑚的有性繁殖及早期发育 被引量:3
9
作者 肖宝华 廖宝林 +1 位作者 杨小东 谢子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71,共7页
在实验室养殖的条件下对肉质扁脑珊瑚Platygyra carnosus的有性繁殖进行初步观察,收集其排放的精卵进行受精,同时记录了肉质扁脑珊瑚早期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肉质扁脑珊瑚为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在月圆后第9天开始出现... 在实验室养殖的条件下对肉质扁脑珊瑚Platygyra carnosus的有性繁殖进行初步观察,收集其排放的精卵进行受精,同时记录了肉质扁脑珊瑚早期发育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肉质扁脑珊瑚为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在月圆后第9天开始出现排卵现象,第11天排卵量达到最大。肉质扁脑珊瑚的卵为粉红色圆球形。在水温27?0.5℃的条件下,肉质扁脑珊瑚早期发育共经历5个发育阶段17个时期,受精卵经48h发育为浮浪幼虫,96h以后开始寻找基底进行附着。本研究为国内首次记录和报道肉质扁脑珊瑚的有性繁殖及胚胎发育过程,可以为石珊瑚的生态修复积累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质扁脑珊瑚 有性繁殖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质量和光子照度对酸化环境中珊瑚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廖宝林 肖宝华 +1 位作者 杨小东 谢子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55-65,共11页
以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稀杯盔形珊瑚(Galaxea astreat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为研究对象,研究光照对酸化环境中的珊瑚钙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随着p H降低,光照钙化率(G_L)下降,且光子照度越低... 以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稀杯盔形珊瑚(Galaxea astreata)、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为研究对象,研究光照对酸化环境中的珊瑚钙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随着p H降低,光照钙化率(G_L)下降,且光子照度越低钙化率越低;酸化环境中,不同光谱低光强(LL)条件下G_L、G_L/GD(暗环境钙化率)比值小于高光强(HL)环境,G_L变化率大于HL环境,稀杯盔形珊瑚尤为明显,酸化对石珊瑚G_L的影响在高光强环境(HL)中受抑制。酸化环境中霜鹿角珊瑚总光合作用效率(P_G)在HL条件下降低速率明显小于LL,稀杯盔形珊瑚和盾形陀螺珊瑚则无差异,光子照度对酸化环境中不同珊瑚的P_G调节效果不同;G_L和P_G、G_L变化率和P_G变化率间的线性相关性显示HL加强了P_G,且可能加强G_L,由于P_G可能受限于pCO_2,且HL条件下,酸化减缓了pCO_2对P_G的抑制作用。低光子照度下珊瑚对酸化环境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光谱 光子照度 酸化 光合作用效率 钙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质量和光子照度对盾形陀螺珊瑚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宝华 廖宝林 +1 位作者 杨小东 谢子强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72-79,共8页
以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为对象,实验室条件下进行4种波长光谱、光子照度梯度变化单因子对照试验,研究其在不同光谱波长、光子照度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代谢水平。结果显示:4种光谱条件,且光子照度240μmol·m^(-2)·s... 以盾形陀螺珊瑚(Turbinaria peltata)为对象,实验室条件下进行4种波长光谱、光子照度梯度变化单因子对照试验,研究其在不同光谱波长、光子照度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代谢水平。结果显示:4种光谱条件,且光子照度240μmol·m^(-2)·s^(-1)时,珊瑚平均生长率(G)、单位面积虫黄藻密度(N_Z)、脂质含量分数(ω_L)变化呈显著性差异(P<0.05),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Nchl-a)、蛋白质(ω_P)、碳水化合物(ω_C)含量分数差异不显著,都在波长范围380~460 nm光谱光照条件下出现较高值;不同光谱、光子照度梯度条件下,光照条件下的钙化率(G_L)、净光合作用量(P_N)、总光合作用量(P_G)差异显著(P<0.05),在一定范围内,G_L、P_G、P_N随着光子照度增强而升高,当光子照度超过光合效率光饱和值时,停止升高或开始降低;G_L/G_D和G_L/P_G值也随着光子照度增强而升高,变化范围分别在1.73~8.42和0.11~0.58之间,但P_G/P_N值随着光子照度增强而降低,变化范围在1.78~4.7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光谱 光子照度 光合作用效率 钙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种分子标记的外伶仃岛石珊瑚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宝华 廖宝林 +1 位作者 杨小东 谢子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共8页
以广东省珠海市外伶仃岛地区常见的4属5种石珊瑚为研究对象,对线粒体COI、16S rRNA和ITS三种基因片段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了种间遗传距离。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种石珊瑚的COI、16S rRNA基因片段碱基AT含量大于GC含量,而ITS序列碱基AT含量... 以广东省珠海市外伶仃岛地区常见的4属5种石珊瑚为研究对象,对线粒体COI、16S rRNA和ITS三种基因片段数据进行分析,并计算了种间遗传距离。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种石珊瑚的COI、16S rRNA基因片段碱基AT含量大于GC含量,而ITS序列碱基AT含量小于GC含量;5种石珊瑚种间的三种基因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43、0.134和0.763,所得遗传距离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将三种基因串联起来并利用邻位连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和最小进化法(ME)分别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在系统发育树中,科一级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形态学分类一致,但蜂巢珊瑚科内的分子系统分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阐述的遗传进化关系略有差别,说明石珊瑚传统分类可能受骨骼可塑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外伶仃岛石珊瑚的亲缘关系研究提供相关基础数据,并为该地区石珊瑚资源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COI 16S RRNA ITS 分子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海庙湾岛海域造礁石珊瑚的分布及种类多样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宝华 廖宝林 +4 位作者 谢子强 谢勇琪 魏娜娜 蓝军南 赵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43-52,共10页
【目的】对珠海庙湾岛海域进行造礁石珊瑚分布及种类多样性调查。【方法】采用石珊瑚群落边界摸查和截线样条法开展石珊瑚群落的面积分布及生态资源调查。【结果与结论】造礁石珊瑚分布区共有14个,分布面积共42.33 hm^2,分布区主要集中... 【目的】对珠海庙湾岛海域进行造礁石珊瑚分布及种类多样性调查。【方法】采用石珊瑚群落边界摸查和截线样条法开展石珊瑚群落的面积分布及生态资源调查。【结果与结论】造礁石珊瑚分布区共有14个,分布面积共42.33 hm^2,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庙湾岛滃崖礁东、下风湾、庙湾岛西中、水坑湾、钳虫尾湾及庙湾岛东南近岸海域;珠海庙湾岛海域共有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50种及2个未定种,优势种为澄黄滨珊瑚、翼形蔷薇珊瑚和秘密角蜂巢珊瑚;庙湾岛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显著下降,珊瑚礁资源退化严重,其中水坑湾降幅达43.56%,下风湾及钳虫尾湾珊瑚覆盖率降低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礁石珊瑚 多样性 覆盖率 分布 庙湾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loop区的广东沿岸和三沙海域绿海龟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华灵 叶明彬 +5 位作者 谢子强 肖宝华 廖宝林 王付民 王少锋 姜怡薇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349-356,共8页
通过线粒体调控区D-loop基因部分序列对广东沿岸和三沙海域3个地理群体(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粤西和海南省三沙市)共132个绿海龟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绿海龟地理群体的D-loop基因片段序列的A+T含量为68.... 通过线粒体调控区D-loop基因部分序列对广东沿岸和三沙海域3个地理群体(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粤西和海南省三沙市)共132个绿海龟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个绿海龟地理群体的D-loop基因片段序列的A+T含量为68.2%,碱基组成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共定义了1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在0.157~0.775之间,核苷酸多样性在0.00063~0.01017之间;3个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分化,其中三沙群体和其他2个群体存在高度的分化,粤西群体和海龟保护区群体存在较小的分化,3个群体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现象;采用邻位连接法(NJ)对132个序列片段和19个单倍型分别构建了系统发育树,3个群体的绿海龟存在较为复杂的交叉聚类现象,19个单倍型聚类为3个大的分支。本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的绿海龟总体样本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广东沿岸与三沙海域的绿海龟种群存在基因交流现象。本研究为探究我国绿海龟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开展绿海龟种质资源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海龟 D-LOOP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