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熊涛 刘庆 +1 位作者 胡钧 罗雪英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中国海洋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科学合理评价其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2年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融合新发展理念构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综合指数,并建立面板分位数... 中国海洋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科学合理评价其经济增长质量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2年沿海1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融合新发展理念构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综合指数,并建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广东、山东和海南表现突出,而河北和广西相对较低;东部海洋经济圈在创新和共享维度的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最高;南部在协调、绿色和开放维度的质量最高;北部在五大维度上的综合指数都较低;海洋资本投入、海洋产业结构、海洋技术创新均能促进海洋经济质量提升,海洋经济活动强度对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具有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经济增长 熵值法 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 中国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客观λ_(2)方法的海洋三维涡旋核心线提取
2
作者 田丰林 李博涵 +2 位作者 田万林 唐蓦然 马颖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1,共11页
涡旋核心线是海洋中尺度涡旋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涡旋核心线提取和可视化对于切入中尺度涡三维结构研究、开展海洋垂直物质能量运输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客观参考框架和λ_(2)准则,提出了使用客观化的流场参数得到λ_(2)区域,并... 涡旋核心线是海洋中尺度涡旋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涡旋核心线提取和可视化对于切入中尺度涡三维结构研究、开展海洋垂直物质能量运输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客观参考框架和λ_(2)准则,提出了使用客观化的流场参数得到λ_(2)区域,并提取其山谷线作为涡旋核心线的方法,实现了对海洋三维结构中尺度涡旋核心线的提取和可视化。首先,引入了最优局部参考系,使得速度、速度梯度等测度成为在变化的参考系下保持不变的客观量,提升了在海洋科学实践中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其次,针对含有垂向速度的海洋三维流场数据,计算其空间雅可比矩阵,展示了涡旋核心区域的三维结构,实现了海洋涡旋研究从二维到三维的提升;最后,分别在多个半径大小播撒流线种子点,分析不同旋转方向的涡旋,对已提取的涡旋核心线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客观λ_(2)海洋三维涡旋核心线提取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流场 涡旋核心线 客观性 三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济绿色核算探讨——评《海洋经济绿色核算研究》
3
作者 李莉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I0020-I0020,共1页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增加,导致一些环境和生态问题,如海洋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尤为重要。由徐胜著...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增加,导致一些环境和生态问题,如海洋污染、生态系统破坏、资源过度开采等。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尤为重要。由徐胜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海洋经济绿色核算研究》一书,着眼于海洋经济领域的绿色核算方法,深入探讨了海洋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书中汇总分析了中国海洋经济现状,并以山东省海洋经济绿色核算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海洋经济绿色GDP核算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科学出版社 绿色核算 海洋生态环境 绿色GDP核算 生态系统破坏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核算探讨 海洋经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渤海强壮滨箭虫四季种群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孙颖 陈学超 +3 位作者 沈阳 孙跃 王博渊 朱丽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为深入探究环境因子与渤海强壮滨箭虫四季种群结构动态的关系,并进一步丰富近年来渤海海域浮游动物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在渤海海区开展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工作,对渤海强壮滨箭虫的时空分布以及生长繁殖状况进... 为深入探究环境因子与渤海强壮滨箭虫四季种群结构动态的关系,并进一步丰富近年来渤海海域浮游动物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在渤海海区开展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工作,对渤海强壮滨箭虫的时空分布以及生长繁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温度、盐度、深度以及饵料等环境因子对其种群结构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盐度与强壮滨箭虫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28.5~32.7的范围内,盐度的升高对强壮滨箭虫种群增长有抑制作用;温度通过影响强壮滨箭虫的摄食、代谢来影响其季节上的变化;桡足类作为强壮滨箭虫的主要饵料,也是影响强壮滨箭虫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渤海 强壮滨箭虫 时空分布 生长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翟晓辉 王华伟 +5 位作者 夏天 高建华 聂天亦 游子骏 宋秀青 李芯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 了解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探究全球碳循环机制并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渤、黄海表层沉积物碳、氮、硫元素及其同位素(TOC、TN、TS、S^(2-)、δ^(13)C、δ^(15)N、δ^(34)S)测定,结合比表面积、色素生物标志物、热重分析等,阐明了沉积物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约束机制。结果表明,受水动力条件控制,TOC和TN含量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分布特征,且受沉积物比表面积显著影响。同位素端元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混合了陆地植物、土壤和海洋藻类有机碳。其中黄河口及辽东半岛近岸海域土壤输入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小;而南黄海海洋藻类影响较大,有机碳碳反应指数较高。渤海及北黄海沉积物TOC与TS的显著相关性表明有机碳降解与硫酸盐还原过程密切相关,较负的δ^(34)S表明沉积物-水界面的硫酸盐还原-硫化物氧化-海水硫酸盐扩散的循环过程,暗示了该区域有机质有氧到无氧的降解过程,其中色素降解潜在导致其与表层沉积物TOC之间相关性较弱。随着日益频发的藻华和水体缺氧效应,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海水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与表层沉积物元素循环的耦合关系,这对理解大陆架沉积物有机碳埋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黄海 表层沉积物 有机碳 硫同位素 色素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典型海湾海域使用动态识别中的研究
6
作者 刘可 《河北渔业》 2025年第7期31-33,共3页
为了提升典型海湾海域使用动态识别的精度与效率,本研究分析了多源遥感影像在港口作业区、滩涂缓冲区、海洋养殖区等典型用海类型判别中的适用性,并以胶州湾为研究区域,整合了多源遥感数据(Sentinel-1、Sentinel-2及MODIS),采用CNN-RF... 为了提升典型海湾海域使用动态识别的精度与效率,本研究分析了多源遥感影像在港口作业区、滩涂缓冲区、海洋养殖区等典型用海类型判别中的适用性,并以胶州湾为研究区域,整合了多源遥感数据(Sentinel-1、Sentinel-2及MODIS),采用CNN-RF复合算法,实现整体分类精度91.68%、Kappa系数0.869。这些结果优于传统SVM方法(81.35%、0.756)和多尺度分割法(85.92%、0.802),验证了多源遥感融合与智能算法在复杂海域判读中的识别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识别 海湾海域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生物杀生剂对黑鲷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7
作者 倪燕 牛军锋 +1 位作者 黄小林 贾春斌 《水产养殖》 2025年第7期46-48,共3页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普遍采用海水作为LNG气化的热源。然而,海水中富含藻类、苔藓虫、藤壶和贻贝等海洋生物,容易在气化器的热交换管壁上附着生长,降低传热效率,影响气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防止这些海洋污损生物进入气化系统,LNG接...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普遍采用海水作为LNG气化的热源。然而,海水中富含藻类、苔藓虫、藤壶和贻贝等海洋生物,容易在气化器的热交换管壁上附着生长,降低传热效率,影响气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防止这些海洋污损生物进入气化系统,LNG接收站通常在进水口投加“海生物杀生剂”。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杀生剂主要包括电解制氯、溴、臭氧、碘等氧化剂,以及季铵盐、聚季铵盐、氯酚等非氧化性化学品。虽然这些传统杀生剂具有一定的杀菌灭藻效果,但其毒性较大,且不易降解,对海洋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危害[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毒性试验 LNG接收站 黑鲷幼鱼 海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大鹏湾一次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过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悦 李丽 +3 位作者 翟晓辉 周娟 叶鹏浩 黄盛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4-171,共8页
2021年1月下旬深圳大鹏湾沿岸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为了探究球形棕囊藻藻华发生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1月20日至2月1日系统调查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球形棕囊藻囊体数量、营养盐水平以... 2021年1月下旬深圳大鹏湾沿岸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藻华。为了探究球形棕囊藻藻华发生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1月20日至2月1日系统调查分析了藻华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优势种演替、球形棕囊藻囊体数量、营养盐水平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月20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绝对优势种,1月21日球形棕囊藻囊体开始出现,1月25日囊体数量达到最高,达69colonies·L^(–1);1月27日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藻华出现,随后球形棕囊藻藻华逐渐消退。灰关联分析显示,铵盐和硝酸盐是影响球形棕囊藻囊体丰度的最主要因素。水体扰动和球形棕囊藻在磷限制条件下的竞争优势也可能有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红色赤潮藻藻华可能是球形棕囊藻藻华消退的主要原因。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发生和消亡是各种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鹏湾 球形棕囊藻 藻华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演变及赤潮预警关键因子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丽 马方方 +3 位作者 翟晓辉 杨伟思 叶鹏浩 刘悦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82-89,共8页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 2020年5月初,深圳湾海域发生近5年来首次赤潮,面积达到6km^(2),前期赤潮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后期转变为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布放于深圳湾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浮标自动监测到了赤潮发生过程的海水水质和生态数据变化:赤潮发生前(4月底)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大幅升高;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最高值达到127.1μg·L^(-1)(5月2日),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盐度整体下降;5月4日开始,赤潮逐渐消散,当日水温日均值达到28℃以上,风力也开始升高,盐度则继续降低。经研究分析,本次深圳湾赤潮的主要调控因素可能是水温,活性磷酸盐大幅升高可能是引发中肋骨条藻大规模增殖的诱因,而赤潮后期的陆源水体输入导致的悬浮物增加导致了赤潮快速消亡。本次赤潮优势种从硅藻到针胞藻的转变,主要原因可能是赤潮前期磷酸盐快速消耗导致的磷供应不足。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近十几年来,深圳湾海域赤潮生物逐渐从硅藻转变为甲藻及其他藻类,其原因与海域氮磷比持续升高、磷成为限制因子有关,故海域赤潮监测预警应重点关注磷酸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磷酸盐 赤潮 中肋骨条藻 赤潮异弯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台风气象场对深圳近海海域风暴潮模拟的比较研究——以台风“山竹”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哲然 胡俊洋 +3 位作者 周凯 张鹏晖 邢久星 陈胜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共14页
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沿岸,是易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区域,对深圳近海海域风暴潮开展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对风暴潮物理机制的认识,同时对沿海城市有效... 台风引起的风暴增水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深圳市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沿岸,是易受风暴潮灾害影响的区域,对深圳近海海域风暴潮开展研究不仅能够提升对风暴潮物理机制的认识,同时对沿海城市有效防灾减灾预警有重要意义。在风暴潮模拟研究过程中,台风气象场是风暴潮模拟准确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针对深圳近海区域海洋环境,以海流模型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和海浪模型SWAN(simulation wave nearshore)为基础,建立了区域风暴潮–波浪耦合模型,分别用再分析气象数据(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 weather forecasting,ECMWF)、理想台风模型(Holland)及大气模型台风模拟结果(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作为驱动场条件,对台风“山竹”期间的风暴潮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分辨率较低的ECMWF再分析气象数据难以准确体现台风水平结构,从而导致模拟误差;Holland气象场在整体上能够对台风“山竹”进行准确模拟,但无法再现台风在近岸区域的结构形变,从而导致在蛇口及附近(深圳湾,珠江口内侧)区域的风暴潮模拟水位偏高;WRF对风速、气压、水位、波浪都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且WRF很好的改善了Holland在靠近台风登陆点的区域风暴潮水位偏高的问题,对珠江口、深圳湾区域定量改进约20%~30%。在未来的风暴潮预报中,如果采用类似于Holland这样的理想台风场,需注意上述区域的模拟结果。此外,Holland理想台风场和WRF模型结果驱动下的波浪场模拟效果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近海 台风“山竹” 台风气象场 风暴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施肥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δ^(13)C、δ^(15)N值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佳珍 董文旭 +1 位作者 陈拓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42-850,共9页
农田土壤是重要的碳氮库,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但土壤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红... 农田土壤是重要的碳氮库,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但土壤碳氮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增温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碳氮同位素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全球变暖,使5 cm土壤温度增加约2℃。通过测定灌溉前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研究增温、施氮和灌溉对华北平原小麦田土壤碳氮库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不施氮不增温(N0T0)、不施氮增温(N0T1)、施氮不增温(N1T0)和施氮增温(N1T1)。结果表明:灌溉前,增温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N1T1处理与不增温处理(N0T0和N1T0)之间差异显著(P<0.05),10~20 cm土层N1T1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显著(P<0.05);灌溉后,增温虽有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施氮条件下,增温显著提升了δ^(13)C值(P<0.05)。增温降低了土壤全氮含量,并在灌溉前10~20 cm土层和灌溉后0~10 cm土层达显著水平(P<0.05);增温提升了土壤δ^(15)N值,灌溉前0~10 cm土层N0T0处理与增温处理(N0T1和N1T1)差异显著(P<0.05),灌溉后0~10 cm土层仅N0T1和N1T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而10~20 cm土层增温处理(N0T1和N1T1)均与N1T0处理差异显著(P<0.05)。同一处理同一时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δ^(13)C和δ^(15)N值随深度增加而升高,但土壤有机碳和δ^(13)C值的变化差异不显著,全氮含量和δ^(15)N值的变化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在灌溉前后的差异均不显著。连续5年的增温施氮试验表明,未来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快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解,造成更多轻组有机碳损失。灌溉在短期内不会显著改变土壤碳氮含量及δ^(13)C和δ^(15)N值,但其长期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究。此外,未来研究还应该重视多因素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施氮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δ^(13)C值 δ^(15)N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生物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毒性和温度适应初步研究
12
作者 张静 刘悦 +3 位作者 岑竞仪 吕颂辉 洪洁漳 王建艳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76-985,共10页
2021年8月26日,我国广东省海门湾海域暴发了一起裸甲藻赤潮,现场藻细胞密度达3.39×10^(3)cells·mL^(−1).本文对该次赤潮肇事种进行了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对现场赤潮水样进行了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48 h急性生... 2021年8月26日,我国广东省海门湾海域暴发了一起裸甲藻赤潮,现场藻细胞密度达3.39×10^(3)cells·mL^(−1).本文对该次赤潮肇事种进行了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对现场赤潮水样进行了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48 h急性生物毒性分析,对赤潮藻纯培养细胞进行了卤虫(Artemia salina)48 h急性生物毒性分析、溶血活性测定以及最佳生长温度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赤潮肇事种为伊姆裸甲藻(Gymnodinium impudicum).急性生物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赤潮海水对海洋青鳉鱼无明显致死效应,海洋青鳉鱼48 h内游动正常,无异常反应.该藻纯培养藻种对卤虫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藻密度4.32×10^(3)cells·mL^(−1)时,48 h卤虫死亡率为35%.溶血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藻溶血活性较低,藻细胞密度为3.66×10^(3)cells·mL^(−1)时,溶血活性百分数为26.7%.实验室纯培养下,该藻对温度适应性较强,在20℃、25℃、30℃下均可生长,最高密度达(2.35—2.54)×10^(4)cells·mL^(−1).25℃时藻细胞比生长速率最高(μmax=0.371);33℃不适宜该藻增殖,此温度下,藻密度长时间维持在(1.40—6.85)×10^(2)cells·mL^(−1).本次赤潮为我国南海海域首次报道伊姆裸甲藻赤潮,该藻的潜在危害及赤潮灾害效应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姆裸甲藻 生物毒性 溶血活性 温度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