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原位淋洗处理深圳河污染底泥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彤宙 劳敏慈 封帅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3,共6页
本文研究了采用非原位高级氧化淋洗方法对深圳河受污染底泥进行的处理。该方法即:根据预先设定的两个底泥淋洗处理目标——"理想处理目标"和"性价比处理目标",分别使用不同的淋洗药剂和步骤对深圳河污染底泥处理。... 本文研究了采用非原位高级氧化淋洗方法对深圳河受污染底泥进行的处理。该方法即:根据预先设定的两个底泥淋洗处理目标——"理想处理目标"和"性价比处理目标",分别使用不同的淋洗药剂和步骤对深圳河污染底泥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非原位高级氧化淋洗处理可有效去除污染底泥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但较难去除以强结合态存在的重金属。淋洗药剂成本直接决定整个处理过程的总费用。若直接照搬相关标准限值作为处理目标,将导致淋洗药剂用量增加,处理费用会显著提高;若根据底泥污染情况提出较为实际的处理目标,则可大大降低处理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底泥 淋洗处理 高级氧化 资源化利用 深圳河治理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河河水与底泥致臭贡献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小菁 刘彤宙 张慧妍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55,59,共4页
深圳河流域由于早期环境保护和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落后于城市化高速推进,曾有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便排入河道,使河水水质受到污染,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其中,河道黑臭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特别是在炎热的夏日,河水浑浊不... 深圳河流域由于早期环境保护和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落后于城市化高速推进,曾有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便排入河道,使河水水质受到污染,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其中,河道黑臭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特别是在炎热的夏日,河水浑浊不堪,河道内散发恶臭,甚至影响到部分河段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改善河道恶臭成为深圳河环境治理首要面对的迫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河 河道黑臭 污染底泥 河水 致臭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污染底泥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王锋 张顺力 +1 位作者 王宏杰 董文艺 《净水技术》 CAS 2020年第7期92-100,共9页
针对现阶段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严重现象,考察了底泥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介绍了稳定化药剂种类及其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总结了常规重金属稳定剂的应用现状及不足,展望了新型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的优势及发展方向,以期为河道污染底泥重金属... 针对现阶段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严重现象,考察了底泥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介绍了稳定化药剂种类及其对重金属的修复效果,总结了常规重金属稳定剂的应用现状及不足,展望了新型重金属稳定化药剂的优势及发展方向,以期为河道污染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底泥 重金属 稳定化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酸盐氧化法降解四溴双酚A及生物毒性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琦 董文艺 +2 位作者 王宏杰 宋欣 田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1-55,共5页
为考察高铁酸盐氧化法对四溴双酚A的降解规律、毒性控制效能和降解机理,利用烧杯试验研究了氧化剂投加量、溶液p H对四溴双酚A降解的影响,利用发光细菌考察急、慢性生物毒性的变化及控制效果,并提出可能性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高铁酸盐可... 为考察高铁酸盐氧化法对四溴双酚A的降解规律、毒性控制效能和降解机理,利用烧杯试验研究了氧化剂投加量、溶液p H对四溴双酚A降解的影响,利用发光细菌考察急、慢性生物毒性的变化及控制效果,并提出可能性降解机理.结果表明,高铁酸盐可高效地降解四溴双酚A,当两者质量浓度均为0.15 mg/L时,在不同p H条件下(6.0~9.0)四溴双酚A均能被完全降解.更高毒性有机中间产物的积累导致反应初期水样的急、慢性毒性有所增强,但随着反应时间延长高铁酸盐氧化法对急、慢性毒性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最佳反应p H为8.0,此时急、慢性毒性当量分别降低至0.02和10.5 TU.机理分析表明,四溴双酚A的降解途径主要包括加成反应、β位断裂反应、去质子化反应和脱溴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酸盐 四溴双酚A 生物毒性 降解产物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基质生物刺激技术去除城市河道底泥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小菁 刘宇 +1 位作者 毛彦青 刘彤宙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2,共5页
随着城市河道外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河道污染底泥的治理在全面解决水体污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受污染底泥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中,对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风险。研究采用共基质生物刺激方法,在深圳河污染底泥中单独投加乙酸钠和甲... 随着城市河道外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河道污染底泥的治理在全面解决水体污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受污染底泥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长期残留在环境中,对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风险。研究采用共基质生物刺激方法,在深圳河污染底泥中单独投加乙酸钠和甲醇,通过试验,利用微生物的共代谢行为,考察有机物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河底泥中投加共基质乙酸钠和甲醇后,刺激底泥微生物增殖,进而促进底泥生物降解;(2)使用共基质生物刺激技术可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但对底泥还原状态和黑臭问题并无改善,这可通过后续向底泥投加化学氧化剂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底泥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共基质 生物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注射硝酸钙技术修复污染底泥操作对底泥中硝态氮和氨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军 刘彤宙 赵达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7,共5页
原位生化处理技术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污染底泥修复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向污染底泥直接注射化学或生物制剂来启动底泥修复。硝酸钙是原位生化处理技术最常使用的药剂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底泥治理的实际工程,在抑制磷释放、控制恶臭... 原位生化处理技术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污染底泥修复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向污染底泥直接注射化学或生物制剂来启动底泥修复。硝酸钙是原位生化处理技术最常使用的药剂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底泥治理的实际工程,在抑制磷释放、控制恶臭和降解有机污染物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底泥修复 硝酸钙注射 硝态氮 氨氮释放 深圳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降解低浓度四溴双酚A及生物毒性控制 被引量:2
7
作者 韩琦 董文艺 +3 位作者 王宏杰 马航 宋欣 田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4-59,共6页
为考察臭氧氧化技术对水中低质量浓度四溴双酚A的降解和毒性控制效能,利用臭氧反应装置研究不同pH和臭氧投加量条件下四溴双酚A(质量浓度为0.15mg/L)的降解效果,考察反应过程中水样的急、慢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及控制效果,分析... 为考察臭氧氧化技术对水中低质量浓度四溴双酚A的降解和毒性控制效能,利用臭氧反应装置研究不同pH和臭氧投加量条件下四溴双酚A(质量浓度为0.15mg/L)的降解效果,考察反应过程中水样的急、慢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变化规律及控制效果,分析毒性变化内在原因,并提出可能性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当溶液pH为7.0、臭氧投加量为0.12mg/L,四溴双酚A可被完全降解.反应初期,水样的急、慢性毒性迅速升高,原因主要是产生了毒性更高的有机中间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有毒中间产物被深度降解,急、慢性毒性均得到有效控制,且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毒性控制得更快、更显著.当臭氧投加量为0.12mg/L时,急性毒性在反应20min时即可被完全控制,慢性毒性在反应60min也被控制至0.76TU,反应后水样的急、慢性毒性均满足排放标准.反应过程中水样的致突变比均小于2.0,不具有基因水平的遗传毒性.降解机理分析表明,臭氧降解四溴双酚A主要包括脱溴、β位断裂、加成、去羟基化、甲基化等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四溴双酚A 生物毒性 降解产物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共代谢降解底泥多环芳烃的影响及微生物群落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锋 姚欣泽 +5 位作者 杨跃 赵玥 董文艺 王宏杰 于晓红 赵子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微生物共代谢可有效降解河道污染底泥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沿海城市内河与外海交界处的感潮河段由于受潮汐影响,上覆水盐度波动大,但盐度波动对共代谢降解底泥PAHs的影响及微生物群落的响应仍不清楚。... 微生物共代谢可有效降解河道污染底泥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沿海城市内河与外海交界处的感潮河段由于受潮汐影响,上覆水盐度波动大,但盐度波动对共代谢降解底泥PAHs的影响及微生物群落的响应仍不清楚。为此,采用乙酸钠耦合邻苯二甲酸为共代谢外加碳源,考察上覆水0~50‰盐度波动范围对底泥PAHs降解的影响,监测底泥理化性质和硫化物质量浓度的变化,解析盐度波动条件下底泥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低盐环境(0~20‰)更利于共代谢反应进行,PAHs降解率是高盐环境(>20‰~50‰)的1.5~3.3倍;高盐环境产生的高渗透压会影响微生物活性,导致底泥pH和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下降减缓,SO_(4)^(2-)的还原速率下降。高通量测序表明:盐度波动可显著改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低盐环境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占主导地位,其中,Marinobacterium菌属和Marinobacter菌属为参与共代谢降解PAHs的优势属;高盐环境的胁迫效应抑制了多数微生物的活性,但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持续增加,SBR1031和Sulfurovum成为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多环芳烃 盐度 共代谢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元素负载改性TiO_2紫外光催化降解林丹 被引量:5
9
作者 朱荣淑 田斐 曾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66-1173,共8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稀土元素负载的光催化剂M/Ti O2(M=Ce,Gd,Er,Y),并研究其在紫外光(365 nm)下光催化降解林丹的活性以及实验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稀土元素改性的光催化剂中,经Ce,Gd或Er负载改性的Ti O2光催化剂在... 采用浸渍法制备不同稀土元素负载的光催化剂M/Ti O2(M=Ce,Gd,Er,Y),并研究其在紫外光(365 nm)下光催化降解林丹的活性以及实验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种稀土元素改性的光催化剂中,经Ce,Gd或Er负载改性的Ti O2光催化剂在适量载量(质量分数≤1.0%)时都提高催化活性,而Y的负载则抑制了Ti O2光催化活性;在Ce载量(质量分数)为0.03%、煅烧温度为500℃、煅烧氛围为空气氛围、反应溶液p H为5、催化剂质量浓度为100 mg/L、林丹质量浓度为2 mg/L时,催化效果最好,80 min林丹降解率达到95%,比P25 Ti O2提高46%。在林丹质量浓度较低(≤1 000μg/L)时,光催化反应表现为一级反应动力学,在较高质量浓度(≥2 000μg/L)时则表现为零级反应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丹 稀土 二氧化钛 负载 光催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离子催化臭氧氧化气相丁醛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荣淑 刘贤博 +2 位作者 何永兵 曹罡 欧阳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6-70,共5页
为研究餐厨油烟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方法,以丁醛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锰离子催化臭氧氧化对丁醛的降解效果,并考察了p H、催化剂浓度、[O3]/[丁醛]浓度比、温度、丁醛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Mn2+催化臭氧氧化丁醛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研究餐厨油烟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方法,以丁醛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锰离子催化臭氧氧化对丁醛的降解效果,并考察了p H、催化剂浓度、[O3]/[丁醛]浓度比、温度、丁醛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Mn2+催化臭氧氧化丁醛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n2+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丁醛的降解率,降解效率随[O3]/[丁醛]浓度比升高和丁醛浓度的降低而增大,随Mn2浓度和温度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浓度为1 mmol/L和温度为30℃时降解效果最好;存在最优p H,即p H=5时降解效果最好;在催化剂浓度为1 mmol/L、p H=5、丁醛初始浓度为50 m L/m3、[O3]/[丁醛]=0.2、温度为室温的条件下,丁醛的降解率可达94.67%,矿化率为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Mn2+ 催化氧化 餐厨油烟挥发性有机物 丁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铝对A-BAF工艺运行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王宏杰 董文艺 +2 位作者 刘杰 刘莉莎 徐桂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5-88,115,共5页
为解决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工艺不能有效除磷的问题,采用向缺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anoxic-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A-BAF)缺氧段投加聚合氯化铝的方法以提高除磷效果.通过小试试验考察聚合氯化铝(poly alumi... 为解决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工艺不能有效除磷的问题,采用向缺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anoxic-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A-BAF)缺氧段投加聚合氯化铝的方法以提高除磷效果.通过小试试验考察聚合氯化铝(poly aluminum chloride,PAC)对A-BAF工艺运行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PAC能有效提高A-BAF工艺的除磷效果,对有机物的去除、硝化和反硝化均无明显影响.在进水TP为3.5 mg/L、PAC投加量为100 mg/L的条件下,出水TP由2.57 mg/L降至0.34 mg/L;而出水COD、NH4+-N和TN质量浓度均在30、1和11 mg/L左右.同时,投加PAC有利于延长BAF滤柱的反冲洗周期,反冲洗周期由原来的4 d提高到10 d,剩余污泥的比阻也由未投加药剂时的210×1012m/kg降至125×1012m/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曝气生物滤池 聚合氯化铝 除磷 反冲洗周期 比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面积负荷对气水交替MBR处理污水的影响
12
作者 王宏杰 董文艺 李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2-85,共4页
为提高气水交替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充分利用膜组件,通过小试试验,考察膜面积负荷对该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膜腔供氧压力不超过200 kPa、原水碳氮比为10左右的条件下,AMBR对COD、NH4+-N和TN的最大膜面积去除负荷... 为提高气水交替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充分利用膜组件,通过小试试验,考察膜面积负荷对该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膜腔供氧压力不超过200 kPa、原水碳氮比为10左右的条件下,AMBR对COD、NH4+-N和TN的最大膜面积去除负荷分别为84.9、6.75和6.5 g/(m2.d).对于AMBR去除COD,供氧速率是限制其去除效果的关键因素;供氧速率和硝化速率两者对NH4+-N的去除均有影响;而硝化速率是限制TN去除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面积负荷 气水交替膜生物反应器 模拟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BrO_3协同载贵金属TiO2光催化降解阿莫西林 被引量:3
13
作者 田斐 朱荣淑 +1 位作者 董文艺 欧阳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47,共7页
为提高二氧化钛光催化去除阿莫西林的效率,利用光沉积法制备了载贵金属TiO2催化剂(M/TiO2,M为Ru、Rh、Pd、Ag、Ir、Pt或Au),研究紫外光(365 nm)下KBrO3协同M/TiO2光催化降解阿莫西林的活性,并以KBrO3协同Rh/TiO2研究实验条件对催化活性... 为提高二氧化钛光催化去除阿莫西林的效率,利用光沉积法制备了载贵金属TiO2催化剂(M/TiO2,M为Ru、Rh、Pd、Ag、Ir、Pt或Au),研究紫外光(365 nm)下KBrO3协同M/TiO2光催化降解阿莫西林的活性,并以KBrO3协同Rh/TiO2研究实验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TiO2光催化降解阿莫西林的催化活性与贵金属的功函数密切相关;KBrO3对不同M/TiO2光催化降解阿莫西林的反应均具有很好的协同效果;在Rh载量为0.1%(质量分数)、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15 g/L、KBrO3浓度为0.5 mmol/L、溶液pH为5的条件下,20 mg/L的阿莫西林溶液90 min光催化降解率达100%,且该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酸钾 协同光催化 载贵金属二氧化钛 阿莫西林 功函数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期雨水调蓄设施的优化设计--以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雅 董文艺 +2 位作者 孙飞云 吴建立 李梓龙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19,共5页
以龙岗河干流初期雨水的调蓄设施工程为实例,计算了初期雨水调蓄设施的雨水处理规模和调蓄容积,分析了敞开式和封闭式调蓄池的优缺点,对水力翻斗和人工清淤两种清淤方式进行了比选。结果表明,敞开式调蓄池和水力翻斗清淤更有利于调蓄设... 以龙岗河干流初期雨水的调蓄设施工程为实例,计算了初期雨水调蓄设施的雨水处理规模和调蓄容积,分析了敞开式和封闭式调蓄池的优缺点,对水力翻斗和人工清淤两种清淤方式进行了比选。结果表明,敞开式调蓄池和水力翻斗清淤更有利于调蓄设施的管理维护,且节约经济成本。龙岗河初期雨水处理调蓄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对实现经济环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岗河流域 初期雨水 调蓄设施 龙岗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黏结基石墨电极生坯焙烧过程中的膨化行为
15
作者 赵子龙 王宏杰 董文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如木质素、胶原蛋白具有替代煤沥青黏结剂制备碳素制品的潜力,高温热解过程中其膨化行为的控制是影响碳素制品理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此,以松木木质素/胶原蛋白共混体系为黏结剂,采用热压技术制备石墨电极生坯,重点考察... 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如木质素、胶原蛋白具有替代煤沥青黏结剂制备碳素制品的潜力,高温热解过程中其膨化行为的控制是影响碳素制品理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此,以松木木质素/胶原蛋白共混体系为黏结剂,采用热压技术制备石墨电极生坯,重点考察焙烧工艺及膨化抑制剂对其焙烧过程中膨化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元素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低加热速率(低于500℃范围内0.04℃/min,500~800℃范围内0.07℃/min),并适当提高冷却速率(1.08℃/min)有利于抑制焙烧过程中膨化行为的产生;椰壳炭、褐煤、硼酸、三氧化二铁和氯化铁等膨化抑制剂难以适用于生物质黏结体系的膨化抑制,随着膨化抑制作用的加强,碳化电极的表观密度呈逐渐衰减趋势;在含有三氧化二铁的石墨电极生坯体系中,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C元素不断富集,N、O、S元素质量分数不断减少,Fe元素质量分数则呈波动性变化,松木木质素/胶原蛋白黏结焦逐渐以表面黏附、内部填充或桥接等形式固结,并最终形成"类石墨结构"焦炭,石墨化阶段Fe元素以颗粒状单质铁形式沉积在焦炭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胶原蛋白 石墨电极生坯 膨化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