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东部近岸海域溶解氧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庄晓珊 桓清柳 +3 位作者 彭莹 王节亮 庞仁松 周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8-105,共8页
根据2012—2016年的9个浮标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东部近岸海域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水质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溶解氧浓度含量在2.15~14.86mg·L^(-1)之间,平均值为7.31mg·L^(-1),大鹏湾海域... 根据2012—2016年的9个浮标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东部近岸海域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水质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溶解氧浓度含量在2.15~14.86mg·L^(-1)之间,平均值为7.31mg·L^(-1),大鹏湾海域整体表层溶解氧浓度范围为1.43~15.61mg·L^(-1),平均值为7.13mg·L^(-1);在时间分布上,深圳东部海域溶解氧含量呈现白天高于夜间,春、夏、秋季低,冬季高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深圳东部海域溶解氧含量呈现出夏秋季大亚湾高于大鹏湾,春冬季大亚湾和大鹏湾相差不大的特点。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该海区溶解氧含量与温度、盐度、浊度及叶绿素a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且相关关系呈现出随季节变化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近岸海域 在线监测 溶解氧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浮标连续监测资料分析大亚湾西南部海域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奚琛 林宗轩 +8 位作者 萨如拉 邓玺 刘强 倪亮 罗来才 马腾 谢智杰 陈思若 陈松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4,共12页
水质环境监测对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22—2023年期间位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2个浮标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水质环境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温度、盐度可能受太阳辐射与降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 水质环境监测对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22—2023年期间位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2个浮标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水质环境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温度、盐度可能受太阳辐射与降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夏季温度高、盐度低,冬季温度低、盐度较高;而Chl a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溶解氧和pH存在相似的日变化模式。在夏、秋季,大鹏澳较杨梅坑海域呈现出高温、低盐、低溶解氧、低pH和高Chl a的特点。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秋季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和Chl a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存在区域差异,湾口附近,海浪、上升流等水体运动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近岸,径流输入可能是导致水质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本文还记录了远距离台风引起的海浪及降水事件,继而对大亚湾海域环境造成影响。解析沿海环境参数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近岸海域 环境参数 在线监测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HJ CCD影像悬浮泥沙遥感反演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林 杨建洪 +2 位作者 李冠男 陈艳拢 孟庆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7-83,共7页
基于2012~2014年期间江苏近岸海域实测遥感反射率、悬浮泥沙浓度及HJ CCD数据,建立该海域HJ CCD影像悬浮泥沙遥感反演模型。通过研究水体实测反射光谱特征,确定对悬浮泥沙浓度变化的敏感波段,并与悬浮泥沙浓度进行函数拟合分析。结果表... 基于2012~2014年期间江苏近岸海域实测遥感反射率、悬浮泥沙浓度及HJ CCD数据,建立该海域HJ CCD影像悬浮泥沙遥感反演模型。通过研究水体实测反射光谱特征,确定对悬浮泥沙浓度变化的敏感波段,并与悬浮泥沙浓度进行函数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将HJ CCD Band3的等效遥感反射率、HJ CCD Band3与Band2等效遥感反射率的比值分别作为敏感因子,并采用对数函数模拟低值区、指数函数模拟高值区获得的叠加模型表现最为突出。通过卫星应用发现,第2、3波段比值模型的遥感反演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有效削弱大气校正、表观反射率到遥感反射率的转换方法以及HJ CCD辐射分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的干扰,为江苏近岸海域HJ CCD悬浮泥沙遥感反演的最优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泥沙 遥感反演 HJ CCD影像 江苏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波段Stokes参数遥感数据射频干扰检测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新新 王祥 +1 位作者 韩震 杨建洪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342-2348,共7页
近岸海域盐度卫星微波遥感精度受射频干扰(RFI)严重影响,针对近岸海域检测RFI源并分析其影响特性对后续开展射频干扰抑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SMOS卫星传感器MIRAS独特的全极化特性,以中国海域沿岸陆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合成第3、第... 近岸海域盐度卫星微波遥感精度受射频干扰(RFI)严重影响,针对近岸海域检测RFI源并分析其影响特性对后续开展射频干扰抑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SMOS卫星传感器MIRAS独特的全极化特性,以中国海域沿岸陆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合成第3、第4 Stokes参数来表征RFI源的辐射强度,生成了RFI源分布图并分析了其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国海域的RFI源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陆地区域,渤、黄海全部、东海的西部及南海的北部受RFI污染严重,卫星降轨数据和升轨数据受RFI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RFI源主要可能是微波发射站,表现为点状射线源,受天线辐射旁瓣的影响,会导致其周围数百公里区域卫星数据污染,并且由于受RFI源辐射衰减和天线辐射方向图各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卫星的影响极其复杂,抑制其影响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干扰 盐度遥感 Stokes参数 源检测 L波段微波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夏季曹妃甸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董俊 王艳霞 +3 位作者 田海兰 程林 王红 刘西汉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3-476,共14页
为阐明曹妃甸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于2013年8月在该海域开展调查航次,应用Utermöhl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密度和优势种等特征,采用冗余分析(RDA)和聚类分析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 为阐明曹妃甸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于2013年8月在该海域开展调查航次,应用Utermöhl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密度和优势种等特征,采用冗余分析(RDA)和聚类分析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得到浮游植物3门34属66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0.85~39.07)×104 cells/L,主要优势种为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等。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水平方向上,近岸海域的细胞密度通常高于远岸海域,主要与陆源营养盐输入有关。垂直方向上,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主要出现在水深超过20 m的远岸海域,细胞密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大部分硅藻和甲藻主要分布在表层水体,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底栖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层和底层水体,这些主要与海水的垂直混合受到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空间格局 环境因子 曹妃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