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转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志彪 邓先华 +5 位作者 谢静 高北陵 李学武 李毅 王轶 吴冬凌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89-492,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转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7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2.5%患者完成了随访,随访期间复吸率达88.9%,随访前6个月内仍有吸毒行为者占17.0%;69.0...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所致精神病性障碍转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37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结果72.5%患者完成了随访,随访期间复吸率达88.9%,随访前6个月内仍有吸毒行为者占17.0%;69.0%患者随访期内接受过住院治疗。患者首次入院后精神病性症状1个月内完全缓解者占62.9%(症状短暂型),6个月内精神病性症状逐渐缓解者占28.2%(症状持久型),>6个月仍残留部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者占8.9%(症状残留型);症状残留型组吸毒年限、精神病家族史阳性率、多次住院率、随访时存在精神病性症状率均显著高于症状短暂型组及症状持久型组(P<0.01),初次吸毒年龄显著小于症状短暂型组及症状持久型组(P<0.01);多种物质滥用率显著高于症状短暂型(P<0.05)。结论多数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预后不良,脱离毒品后可能仍然长期残留精神病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毒品 精神障碍 精神病性症状 复吸率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万凤 戴静 +2 位作者 韩雪 杨和增 陈周文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0-11,19,共3页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5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口服帕罗西汀治疗.观察4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电解质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电解质各项指标均无显著...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 将5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口服帕罗西汀治疗.观察4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电解质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电解质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QTc间期虽较治疗前有所延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同期两组QTc间期及治疗后QTc间期延长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常规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抑郁症患者QTc间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心电图 QTC间期 艾司西酞普兰 帕罗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对抑郁模型大鼠纹状体5-HTDA及腺苷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冯飞 许崇涛 +1 位作者 徐国建 吴东辉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1-3,7,共4页
目的:通过对抑郁模型大鼠的快速眼动睡眠剥夺,观察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及大鼠纹状体5-羟色胺、多巴胺和腺苷水平的变化,了解睡眠剥夺快速改善抑郁情绪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健康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抑郁模型组(B... 目的:通过对抑郁模型大鼠的快速眼动睡眠剥夺,观察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及大鼠纹状体5-羟色胺、多巴胺和腺苷水平的变化,了解睡眠剥夺快速改善抑郁情绪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健康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抑郁模型组(B组)、抑郁模型+睡眠剥夺组(C组),在建立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的抑郁模型后,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对大鼠进行72 h快速眼动睡眠剥夺,以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的不动时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3组大鼠纹状体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3组大鼠纹状体腺苷水平。结果21 d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后,大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 P<0.05),快眼动睡眠剥夺后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A组、C组大鼠纹状体5-羟色胺及腺苷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 P<0.05或0.01),C组大鼠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显著高于A组、B组(P<0.01)。结论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可以逆转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并提高大鼠纹状体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腺苷可能参与了睡眠剥夺的抗抑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抑郁模型 快速眼动睡眠剥夺 纹状体 5-羟色胺 多巴胺 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