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肺肾治疗慢性肝炎体会
1
作者 曹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89年第6期36-36,共1页
一、奠囿常规另辟蹊径祖国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时邪外袭,郁而不达,或内因饮食不节,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日积月累,进而“湿热相搏”,熏蒸于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液不能循行于常道,而外滥于肌肤,发为黄疸,是为阳黄。一言蔽之,即因肝脾湿热... 一、奠囿常规另辟蹊径祖国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时邪外袭,郁而不达,或内因饮食不节,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日积月累,进而“湿热相搏”,熏蒸于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液不能循行于常道,而外滥于肌肤,发为黄疸,是为阳黄。一言蔽之,即因肝脾湿热,故于施治莫不是“疏肝清热,运脾化湿”,宗以茵陈蒿汤加上大队清热化湿之药,或佐以活血祛瘀之品。而至后来,往往每多因过用苦寒攻伐,愈损脾气,以致缠绵多年不愈,转为阴黄。当然,也有一开始即便为阴黄,或虚黄,“知肝传脾”,则认为已是肝郁脾虚,且脾虚为主,故于施治又莫不是“当先实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肺(中医)/病理生理学 肾(中医)/病理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宣通化湿法治验二则
2
作者 曹艺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0年第3期33-34,共2页
一、三年高热,化湿通阳霍愈【验案一】丁×,女,5岁。1986年7月26日初诊。病发3年,每于4~9月间呈周期性持续午热早凉高热,热退无汗,体温38~39.3℃,甚则达39.8℃,然待10月秋风一起壮热自退,不药而复。伴纳呆神疲,溲赤便难,四、五天... 一、三年高热,化湿通阳霍愈【验案一】丁×,女,5岁。1986年7月26日初诊。病发3年,每于4~9月间呈周期性持续午热早凉高热,热退无汗,体温38~39.3℃,甚则达39.8℃,然待10月秋风一起壮热自退,不药而复。伴纳呆神疲,溲赤便难,四、五天方得解一次溏便,且量少,尚常夜有四肢微抽,甚则循衣摸床,体形日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痛/中医药疗法 肾炎/中医药疗法 化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