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和输卵管原发癌肉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向亚莉 韩安家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87-1289,共3页
目的探讨卵巢和输卵管原发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对2例分别原发于卵巢和输卵管的癌肉瘤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7岁,双侧卵巢均可见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构... 目的探讨卵巢和输卵管原发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对2例分别原发于卵巢和输卵管的癌肉瘤进行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57岁,双侧卵巢均可见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构成。免疫表型:肿瘤上皮及间叶成分均表达CK和vimentin,不表达desmin、CD34和HCG。部分淋巴结可见转移瘤。例2,57岁,左侧输卵管腔内见一占位性病变,肿瘤组织由恶性的上皮和间叶成分共同构成。免疫表型:上皮成分表达CK和vimentin,间叶成分表达vimentin,不表达CK。结论原发性卵巢和输卵管癌肉瘤少见。需与未成熟性畸胎瘤、分化差的癌、卵巢及输卵管肉瘤等鉴别。该肿瘤病程进展快,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输卵管肿瘤 癌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微生物组学研究
2
作者 黄平 兰康云 +4 位作者 梁炎春 陈勍 金瑛 陈光元 牛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23-3030,共8页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微生物组学,为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手术病理证实为深部浸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子宫内膜正常健康育龄期女性纳入研究,收集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n=10)、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微生物组学,为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手术病理证实为深部浸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子宫内膜正常健康育龄期女性纳入研究,收集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n=10)、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DIE在位内膜组,n=14)及病灶(DIE病灶组,n=10),进行16s rRNA测序。使用细菌群落多样性算法(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A)距离矩阵算法(Bray-Curtis和Unifrac矩阵)、生物学标识算法(LeFSe)找出组间微生物组学差异,相关的差异细菌及KEGG功能富集。结果3组菌群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5)。病灶组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相对较低,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丰度相对增加。在属水平上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普雷沃特拉菌属(Prevotella)丰度相对增加。LEFse分析提示病灶组中微生物菌群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伽马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占主要优势。3组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键差异物种有伽马变形菌门,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结论相较于正常组及DIE在位内膜组,DIE病灶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伽马变形菌纲、肠球菌属和普雷沃特拉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微生物组学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