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己烯酸治疗婴儿痉挛症颅脑MRI异常表现及分析
1
作者 符念霞 宋建勋 +7 位作者 向超 李晨曦 段祺 郭啸林 矫秉轩 边祥兵 娄昕 吕晋浩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目的总结氨己烯酸(vigabatrin,VGB)治疗婴儿痉挛症过程中相关颅脑MRI异常的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服VGB治疗并出现颅脑影像学改变的婴儿痉挛症患儿,分析其基线影像学特点及... 目的总结氨己烯酸(vigabatrin,VGB)治疗婴儿痉挛症过程中相关颅脑MRI异常的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服VGB治疗并出现颅脑影像学改变的婴儿痉挛症患儿,分析其基线影像学特点及随访影像学特点。结果共收集32例婴儿痉挛症患儿,年龄(10.34±0.86)个月。颅脑MRI表现:21例累及双侧丘脑、脑干(背侧)、苍白球、小脑齿状核,呈对称性分布;9例累及双侧海马,1例累及单侧海马,1例累及双侧壳核及尾状核头。各序列对病变的检出率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100.0%,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序列50.0%,T2WI序列46.9%,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25.0%,T1WI序列25.0%。经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典型与不典型VGB相关头颅MRI异常(vigabatrin-associated brain abnormalities on MRI,VABAM)的表现与性别、年龄、病因、VGB峰值剂量、MRI检查时VGB剂量、新发临床症状等多种临床因素无关,P值分别为0.888、0.924、0.955、0.360、0.058、0.636。10例患儿随访时1例原异常信号完全消失,5例减轻,1例变化不大,3例异常信号较前明显。发现MRI异常时,2例新出现锥体外系为主的症状,停药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结论颅脑MRI丘脑、脑干(背侧)、苍白球、小脑齿状核的对称性DWI异常信号可出现在VGB治疗婴儿痉挛症过程中,部分可累及海马,多为可逆性的。DWI对病变的检出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己烯酸 婴儿痉挛症 磁共振成像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斑块的HR-VWI分析
2
作者 钟丽玲 徐棣豪 +2 位作者 宋建勋 林国辉 符念霞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研究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几何形态与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的发生、分布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根据HR-VWI上BA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角、BA-中角、BA曲折率。再根据3D-TOF-MRA将患者的VBA几何形态分为步行型、音叉型、λ型和一侧VA不汇入型,统计4种VBA几何形态BA斑块的发生率,并比较4种VBA几何形态的BA-VA角、BA-中角、BA曲折率、斑块分布、外管腔直径、斑块体积、血管外壁面积、血管壁面积、斑块厚度、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斑块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的差异。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其中54例(76.1%)有斑块,17例(23.9%)无斑块。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VBA形态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斑块发生率高于音叉型(92.3%vs.55.6%,P=0.033)。音叉型[(166.83±13.27)°vs.(150.77±19.65)°,P=0.008]和λ型[(163.82±12.36)°vs.(150.77±19.65)°,P=0.028]的BA-中角均大于步行型。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曲折率最大(P=0.005)。4种几何形态的BA斑块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斑块特征、PB和ER等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症状性AIS患者的VBA几何形态与BA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相较于音叉型,步行型更容易发生BA斑块,4种VBA几何形态中步行型的BA更容易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症状性急性缺血性卒中 椎基底动脉几何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垂体柄重复畸形合并拉特克裂囊肿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华荣 宋建勋 +2 位作者 梁久平 符念霞 胡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16-1416,共1页
患者女,65岁,因“四肢乏力,肢体震颤11年”入院。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黄体生成素升高(25.30 IU/L),卵泡刺激素升高(25.30 IU/L),雌二醇降低(<20 pg/ml),孕酮降低(0.18 ng/ml),空腹血糖升高(6.91 mmol/L),泌乳素、睾酮... 患者女,65岁,因“四肢乏力,肢体震颤11年”入院。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黄体生成素升高(25.30 IU/L),卵泡刺激素升高(25.30 IU/L),雌二醇降低(<20 pg/ml),孕酮降低(0.18 ng/ml),空腹血糖升高(6.91 mmol/L),泌乳素、睾酮、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甲状腺功能正常。MRI:鞍上区见2个垂体柄与垂体腺相连;垂体中部见7.4 mm×8.5 mm×10.3 mm类圆形异常信号,矢状位T1WI呈高信号(图1A)、T2WI呈等信号(图1B),增强后重复垂体柄明显强化,拉特克(Rathke)裂囊肿未见强化(图1C、1D);矢状位图像上2个垂体柄呈前后排列,冠状位分居左右,可见1个垂体腺、1个蝶鞍。影像学诊断:垂体柄重复畸形合并Rathke裂囊肿(Rathke cleft cyst,RCC)。予抗震颤药物治疗,垂体病变未予特殊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囊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鳞癌合并孢子丝菌病1例
4
作者 彭华荣 宋建勋 柳玉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9-159,共1页
患者男,45岁,发现右鼻背肿物1个月,伴局部轻度瘙痒。查体:皮肤局部隆起伴破溃,约1.0cm×1.5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明显异常。鼻部MR:平扫T1WI见鼻背右侧12.0mm×15.0mm×20.0mm结节状等信号,边缘较模糊(图1A);脂肪抑制T2W... 患者男,45岁,发现右鼻背肿物1个月,伴局部轻度瘙痒。查体:皮肤局部隆起伴破溃,约1.0cm×1.5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明显异常。鼻部MR:平扫T1WI见鼻背右侧12.0mm×15.0mm×20.0mm结节状等信号,边缘较模糊(图1A);脂肪抑制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图1B);增强后肿物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于鼻部破溃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右鼻背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伴过度角化,见游离层状角化物,其间散在孢子菌丝样物,上皮下炎症较明显,血管扩张,伴出血(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鳞状细胞 孢子丝菌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髓脂肪瘤1例
5
作者 彭华荣 宋建勋 柳玉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75-1275,共1页
患者女,33岁,因“胸背部疼痛2周,胸部CT发现T8椎体后份及附件异常1周”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8棘突及棘突旁轻压痛,轻度叩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T8椎体后份及附件呈膨胀性改变,内见低密度填充,累及椎弓根、椎板、横突... 患者女,33岁,因“胸背部疼痛2周,胸部CT发现T8椎体后份及附件异常1周”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T8棘突及棘突旁轻压痛,轻度叩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T8椎体后份及附件呈膨胀性改变,内见低密度填充,累及椎弓根、椎板、横突及棘突,间夹少许骨嵴,未见明显钙化或骨化,CT值-61~74 HU(图1A);MRI:T8椎体棘突、双侧椎弓根、椎板及横突呈膨胀性改变,各序列图像上病灶相比邻近椎体多呈等信号(图1B、1C),反相位T1WI及脂肪抑制T2WI内见斑片状低信号,增强后呈中等强化程度与相邻椎体骨髓信号接近,内见小斑片状无强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髓脂肪瘤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基底动脉末端不稳定斑块一例 被引量:9
6
作者 符念霞 宋建勋 +1 位作者 陈思静 梁久平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1期1034-1035,共2页
患者男,44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乏力、麻木1个月。查体: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用药,血压控制不佳。头颅MRI平扫示:左侧豆状核区条片状的T2WI低信号,第三脑室区可见圆形的T2WI等高信号影(图1... 患者男,44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乏力、麻木1个月。查体: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用药,血压控制不佳。头颅MRI平扫示:左侧豆状核区条片状的T2WI低信号,第三脑室区可见圆形的T2WI等高信号影(图1A);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容积重建(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MRA)及3D等体素增强检查: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V4段管腔增宽,呈瘤样扩张;基底动脉走行迂曲,远端管腔变窄(图1B、C);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ascular wall imaging,HR-MRI VWI)检查: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走形迂曲,基底动脉末端位置较高,延伸至第三脑室底部,基底动脉末端管壁增厚,分叉处管壁周缘可见附着的稍高信号影(图1D、E);增强检查椎动脉与基底动脉汇合处角度变小,可见扩张的基底动脉管壁均匀性增厚并均匀强化,基底动脉末端分叉处前壁、下壁可见管壁结节状强化改变(图1F^H)。最后MRI诊断: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伴基底动脉末端不稳定斑块形成;左侧豆状核区陈旧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不稳定斑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 3D高分辨率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显示豆纹动脉的可行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谦 林国辉 +2 位作者 宋建勋 符念霞 甘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4-767,共4页
目的 观察3.0T 3D高分辨率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HR CE-MRA)显示豆纹动脉(LSA)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因疑诊脑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部3.0T 3D HR 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患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n=21)和中青年... 目的 观察3.0T 3D高分辨率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 HR CE-MRA)显示豆纹动脉(LSA)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因疑诊脑血管疾病而接受头部3.0T 3D HR 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患者,根据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60岁,n=21)和中青年组(<60岁,n=39)。对3D HR CE-MRA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比较3D HR CE-MRA与DSA显示LSA主要分支(直线长度>5 mm)数目及其长度的差异。结果 3D HR CE-MRA及DSA所示组间双侧LSA主要分支数目之和及LSA长度之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 HR CE-MRA与DSA所示左侧LSA[4.0(3.0,4.0)支vs.3.5(3.0,4.0)支]及右侧LSA[4.0(3.0,4.0)支vs.3.5(3.0,5.0)支]主要分支数目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D HR CE-MRA显示左侧LSA长度[(30.95±5.25)mm]及右侧LSA长度[(30.93±5.14)mm]均短于DSA[(44.77±5.95)mm、(42.91±6.25)mm,t=-15.559、-12.161,P均<0.001]。结论 3.0T 3D HR CE-MRA技术可用于显示L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纹动脉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