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功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林泽鹏 彭晓玲 +1 位作者 张志伟 黄向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61-663,共3页
目的探讨药物常规治疗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心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将3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依据PP水平,分为≤48、49~58、59~68、〉68mmHg(1mmHg=0.133kPa)4个组,用log... 目的探讨药物常规治疗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心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将33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依据PP水平,分为≤48、49~58、59~68、〉68mmHg(1mmHg=0.133kPa)4个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组PP与心功能、VEGF及hs-CRP的相关性。结果随着PP逐渐增大,血清VEGF和hs-CR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降低(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功能不全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PP与VEGF及hs-CRP具有一定的关系,PP是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心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闭合装置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夏志琦 罗剑锋 刘幼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7期488-489,共2页
目的比较心血管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采用经皮血管闭合装置(per-close)止血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80例心血管病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145例)和per-close止血组(135例),观察2组止... 目的比较心血管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采用经皮血管闭合装置(per-close)止血与人工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80例心血管病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分为人工压迫止血组(145例)和per-close止血组(135例),观察2组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等。结果止血组与人工压迫组相比,止血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血管并发症明显减少。应用per-close的成功率达95%。结论此研究显示,PCI术后应用经皮血管闭合装置,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止血方法,缩短了止血与下床活动时间,并可减少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不适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合装置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对前壁与非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钟新波 赵有生 +3 位作者 王涓 王小庆 陈文斌 李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7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急性前壁及非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193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STEMI患者,在人院时测量血浆NT—pmBNP水平,并将之以第三四... 目的探讨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急性前壁及非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193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STEMI患者,在人院时测量血浆NT—pmBNP水平,并将之以第三四分位数为界分组,分别评价NT—proBNP水平对前壁及非前壁STEMI患者发病6个月后经超声心动图测量的LVEF的预测价值。结果非前壁STEMI患者中NT—proBNP≥310pg/ml组较NT—proBNP〈310pg/ml组的LVEF低[(41±12)%比(54±7)%](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NT—proBNP≥310pg/ml是非前壁STEMI患者LVEF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β=-6.3,P=0.02)。结论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非前壁STEMI患者中,入院NT—proBNP≥310pg/ml是6个月时LVEF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入院时测定血浆NT—proBNP可能有助于对急性非前壁STEMI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端B型利钠肽原 急性心肌梗死 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彭长农 王小庆 +1 位作者 廖志勇 冼展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811-1814,共4页
目的:评价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方法:6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导治疗组(FFR组)及根据术者以往治疗经验指导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例数及支架置入数量,... 目的:评价压力导丝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方法:6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患者,分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指导治疗组(FFR组)及根据术者以往治疗经验指导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支架置入例数及支架置入数量,同时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其中FFR组共有42处冠脉狭窄病变,有8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置入支架12枚。对照组共有56处冠脉狭窄病变,有15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置入支架26枚。差异有显著性(P<0 05)。术后平均随访11.2月,两组MACE发生率(0%vs 0%,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在FFR指导下决定行冠脉介入术治疗是安全的。由FFR指导植入的支架数量显著减少,医疗费用也相应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导丝 冠脉造影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支架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赵洪磊 罗颖 +4 位作者 范爱玲 彭丽蓉 曾繁芳 龙娟 王丽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通过对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960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收集患者资料,以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为因变... 目的通过对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冠脉支架术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960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方式收集患者资料,以是否出现消化道出血为因变量(是=1,否=0),以年龄(≥65岁=1;<65岁=0)、性别(男=1,女=0)以及吸烟史、服用华法林、肌酐清除率下降、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饮酒史、消化道疾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有=1,无=0)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960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中有46例(4.79%)出现消化道出血事件,分析显示:老年(≥65岁)、有吸烟史、服用华法林、肌酐清除率下降、有饮酒史、有消化道疾病病史、左室射血分数下降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而联用PPI为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消化道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冠脉支架术后患者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包括老年(≥65岁)、有吸烟史、服用华法林、肌酐清除率下降、有饮酒史、有消化道疾病病史、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运动程序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荣 周淑英 +3 位作者 汤昌莲 赵自强 苏绮文 张琢玉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应用早期康复运动程序的护理效果。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PCI术后按照康复运动程序进行康复运动、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术侧肢体...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应用早期康复运动程序的护理效果。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PCI术后按照康复运动程序进行康复运动、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术侧肢体制动5h后给予被动翻身,24h后开始康复运动。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实施护理计划,PCI术后绝对卧床24h,1周后下床活动。结果两组术后腰背痛、焦虑、便秘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康复程序的实施可以减轻患者术后腰背疼痛不适症状及减少便秘,并对调节患者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康复运动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植入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周淑英 汤昌莲 +2 位作者 苏绮雯 张琢玉 戴艳星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8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植入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植入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1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镇静、止痛,仔细观察患者疼痛及病情进展情...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植入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5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带膜支架植入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果1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镇静、止痛,仔细观察患者疼痛及病情进展情况,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重视健康教育;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支架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环搏动变形特性的动态三维CT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贤主 钟新波 +1 位作者 袁旭春 赵有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9期644-648,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环三维形态的搏动变化。方法35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1±6)岁]及20例健康对照者[年龄(53±12)岁]行多排螺旋CT检查,每隔5%心动周期重建主动脉瓣环平面,测量其面积、周长、长轴径、短轴径并计算...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环三维形态的搏动变化。方法35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1±6)岁]及20例健康对照者[年龄(53±12)岁]行多排螺旋CT检查,每隔5%心动周期重建主动脉瓣环平面,测量其面积、周长、长轴径、短轴径并计算椭圆率指数。结果健康对照组瓣环面积、周长、长轴径及短轴径收缩期分别增加(26.9±8.1)%、(14.3±2.6)%、(8.0±2.1)%和(20.4±1.9)%,椭圆率指数则下降(18.4±8.3)%;主动脉瓣狭窄组瓣环面积、周长、长轴径及短轴径收缩期分别增加(19.3±8.3)%、(9.1±2.5)%、(5.4±1.9)%和(12.0±2.3)%,椭圆率指数则下降(12.5±4.6)%,上述参数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主动脉瓣环面积、周长及径线在心动周期中均有显著变化,提示其存在变形搏动。上述特性可能对经皮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环 多排螺旋CT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荣 杨莉莉 +3 位作者 周淑英 黎凤群 杨丽娟 凌云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14期1044-1046,105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CABG)围术期的不适症状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21例ACS行CABG患者的围术期不适症状及并...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ing,CABG)围术期的不适症状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21例ACS行CABG患者的围术期不适症状及并发症进行调查,其中行择期CABG者98例、急诊CABG者23例。结果急诊CABG患者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应激性胃溃疡出血及心肌梗死的比例高于择期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急诊CABG患者发生与心绞痛及术后饮食、排泄和康复活动相关的不适症状的比例均高于择期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急诊CABG患者围术期抑郁发生率及康复运动指导需求均高于择期手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针对ACS患者围术期存在的并发症和不适症状,通过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和心理支持减轻或缓解急诊CABG患者的不适,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术期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淑英 李荣 +3 位作者 赵自强 张琢玉 苏绮文 汤昌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1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并总结2006年12月至2009年3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收治的30例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合...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并总结2006年12月至2009年3月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收治的30例胰岛素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能较快达标,同时并未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更好地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而准时、严格地监测血糖是成功实施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糖尿病 胰岛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金光临 刘幼文 +4 位作者 员凤英 刘强 曾繁芳 左辉华 师姗姗 《罕少疾病杂志》 2009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研究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98例首次AMI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直径狭窄程度≥50%)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目的研究无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398例首次AMI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直径狭窄程度≥50%)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直径狭窄程度<50%),比较分析二组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情况。结果39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1例,占心肌梗死患者的7.79%(31/398)。二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的AMI患者在少于40岁的比例(71.0%对46.5%p<0.005)、吸烟(71.0%对56.5%p<0.005)和有诱发因素(67.7%对25.9%p<0.005)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比例较高(70.1%对45.2%,P<0.05),而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较低(20.1%对40.3%,P<0.05)。结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AMI患者心功能较好,在年轻人及吸烟者相对多见,常伴有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忠红 衣为民 +3 位作者 龙娟 张志伟 彭长龙 方卫华 《罕少疾病杂志》 2003年第4期9-10,共2页
目的探讨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1年12月至2002年5月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28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876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人群中,共发现18例冠状动脉肌桥,发生率为0.... 目的探讨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1年12月至2002年5月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28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876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人群中,共发现18例冠状动脉肌桥,发生率为0.626%,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50%的有15例,其中8例收缩期狭窄≥75%。14例有心绞痛症状。8例收缩期狭窄≥75%的患者行心肌核素显像提示前壁心肌缺血。2例患者发生前壁心肌梗塞,其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使用b-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所致心绞痛。16例随访1~5年,无1例新发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及左心功能不全。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可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b-阻滞剂可缓解所致心绞痛,极少心肌桥患者需行心肌桥剥离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安全有效的办法。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预后较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心肌桥 心绞痛 心肌梗塞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长农 衣为民 +4 位作者 徐验 龙娟 张治伟 李忠红 王涓 《罕少疾病杂志》 2004年第4期31-33,共3页
目的 了解急性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以及急诊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45例急性升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的发... 目的 了解急性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以及急诊外科手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对此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45例急性升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 结果 3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颈、胸、背部"撕裂"样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3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例为马凡综合征患者。23例急性A型夹层患者行药物治疗,另外22例患者经确诊后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45例患者中1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28.9%),其中药物治疗组有9例(39.1%),手术治疗组有4例(18.2%),两组差异显著(39.1%vs 18.2%,P<0.001)。结论 急性升主动脉夹层,有很高的住院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急诊外科手术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主动脉夹层 药物治疗 人工血管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被引量:5
14
作者 龙娟 方卫华 衣为民 《罕少疾病杂志》 2005年第3期20-22,共3页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转归,分析其病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因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大致正常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性别选择32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转归,分析其病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因心肌梗死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大致正常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年龄、性别选择32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基本临床情况、可能病因、随诊临床预后等。结果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冠心病组在吸烟率、冠心病家族史方面无差异。冠心病组患者有更高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发生率(P=0.02~0.05)。冠脉正常组24例疑为冠脉痉挛或血栓自溶,1例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1例有结缔组织病,1例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冠状动脉畸形,3例发现有梗死相关血管肌桥。冠脉正常组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冠心病组(P=0.04)。平均随访42个月(12~118个月),联合终点(死亡、再发心梗、心衰、中风)在冠脉正常组为28.2%,冠心病组为68.8%(P<0.01)。冠脉正常组生存率为93.7%,冠心病组90.6%,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单变量分析冠脉正常组的预后预测因子为左室射血分数、年龄、糖尿病和吸烟,多变量分析冠脉正常组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为左室射血分数和糖尿病。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患者长期预后比冠心病所致心肌梗死者要好,死亡率亦明显低。冠脉正常并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差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为左室射血分数和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验 彭长农 +5 位作者 方卫华 衣为民 王涓 张治伟 李忠红 龙娟 《罕少疾病杂志》 2003年第4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AMI患者共240例分为AMI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AMI患者共240例分为AMI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240例AMI伴发RBBB 26例,占10.8% ,与不伴RBBB比较,其磷酸肌酸激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 < 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 短暂性RBBB为11.1% ,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 vs 88.9%, P < 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右束支传导阻滞 AMI RBBB 治疗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哒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16
作者 夏志琦 王虹 +2 位作者 章慧洁 张少敏 吴杨慧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5期346-347,共2页
目的比较咪哒普利和螺内酯治疗重度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及基础用药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进行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口服咪哒普利从2.5mg每天1次开始,一周后加至5mg每天... 目的比较咪哒普利和螺内酯治疗重度心力衰竭(CH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及基础用药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进行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口服咪哒普利从2.5mg每天1次开始,一周后加至5mg每天1次;B组口服螺内酯20mg,每天1次,维持至6个月。治疗前、后对比心功能分级、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左室舒张末期容量(W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W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D)。运动耐量检测用6min步行试验。服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每两周记录1次。结果两组治疗前后6个月的超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心率、血压明显下降,6min步行试验均有明显提高,而A组较B组更为显著。两组实验室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咪哒普利与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在运动耐量改善方面,咪哒普利更为明显,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又一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咪哒普利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后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碧芳 黄素风 《北方药学》 2015年第4期183-184,共2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后的临床护理。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0月采用随机双盲的多中心对比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82例,经患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两组均予以...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后的临床护理。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0月采用随机双盲的多中心对比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82例,经患者同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两组均予以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个性化护理,比较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显效率及护理满意度(95.12%、87.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力衰竭患者行高通量血液透析过程中,积极开展个性化护理干预,有效改善患者干体质量及心功能,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肺心病 心力衰竭 高通量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支循环对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18
作者 龙娟 衣为民 +2 位作者 彭长农 李忠红 王丽丽 《中国医学工程》 2005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分析侧支循环对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影响,探讨影响侧支循环的可能预测因素。方法该院近10年因前壁心肌梗死而行冠脉动脉造影示前降支TIMI血流0-1级者且院内存活并行冠脉血运重建术(PTCA、STENT或CAB... 目的分析侧支循环对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并发症及生存率的影响,探讨影响侧支循环的可能预测因素。方法该院近10年因前壁心肌梗死而行冠脉动脉造影示前降支TIMI血流0-1级者且院内存活并行冠脉血运重建术(PTCA、STENT或CABG术)者138例,将冠状动脉影像学示前降支无侧支循环或只有局限于小分支的侧支循环者分为第1组(n=86),前降支主干部分或完全经侧支循环显影者分为第2组(n=52)。比较两组的临床情况、左室射血分数,并进行定期随诊观察临床预后。结果侧支循环与性别、年龄、糖尿病史无相关性,侧支循环良好组完全闭塞性病变和多支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前心绞痛史和非Q波心肌梗死在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更多见;且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更好;在随诊中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有进一步改善;侧支循环良好者院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两者在死亡率及临床心脏事件上侧支循环良好者均较低。结论侧支循环良好的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恢复更好,长期死亡率及患病率更低,多支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有梗塞前心绞痛史的患者存在良好侧支循环的可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壁心肌梗死 侧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19
作者 刘希伶 周楚芝 +2 位作者 冯东杰 陈伟新 董卫欣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痛)体外循环(CPB)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间成活的264例婴幼儿先心痛CPB术后肺部情况资料,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相关...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痛)体外循环(CPB)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6月-2009年12月间成活的264例婴幼儿先心痛CPB术后肺部情况资料,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发现引起肺部并发症的因素除患儿的个体情况及CPB因素外,术后呼吸系统的监护及循环维护非常重要等,各方面数据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CPB术后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和护理治疗肺部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体外循环 肺部并发症 相关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在心肌纤维化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物标志物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易明 柯晓 刘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99,共3页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虽然目前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1]。心肌纤维化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衰老、压力超负荷和急性心肌梗死等[2]。轻度或短暂性心肌纤...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人口死亡的首位原因,虽然目前防治工作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1]。心肌纤维化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如衰老、压力超负荷和急性心肌梗死等[2]。轻度或短暂性心肌纤维化对于心室结构完整性和心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然而,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多沉积,可引起组织结构破坏以及电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并破坏心脏传导[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症 生物标记 细胞外基质 心力衰竭 环状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