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骶穴叠加腹穴联合盆底训练对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娜娜 郑仕中 +1 位作者 曾馥馥 刘烜玮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该研究拟在骶部穴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腹穴组,通过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讨骶穴叠加腹穴联合盆底训练相对于腹穴联合盆底训练及单独盆底训练对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否更有优势,评价... 目的该研究拟在骶部穴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腹穴组,通过临床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探讨骶穴叠加腹穴联合盆底训练相对于腹穴联合盆底训练及单独盆底训练对于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否更有优势,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出优效方案;同时通过分析在不同治疗后,SUI患者尿失禁程度转化的比例,评价电针对SUI的预防效应。方法选取该院住院或门诊接受治疗的符合诊断标准的96例轻中度SUI患者,随机分为盆底肌训练组(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PFMT+骶穴组、PFMT+骶穴组+腹穴组,经过每周治疗3次,持续6周,共治疗18次。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评定: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病情程度好转率、尿失禁次数、国际尿失禁问卷短表。结果在治疗6周后,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的变化值分别为PFMT组:(18.5±6.3)mL,PFMT+骶穴组:(11.7±4.8)mL,PFMT+骶穴+腹穴组:(6.2±3.1)mL。经过6周治疗,3组尿垫试验漏尿量均有显著下降,其中PFMT+骶穴+腹穴组降低幅度最大(P<0.001)。病情程度好转率方面,PFMT组为56.25%,PFMT+骶穴组为75%,PFMT+骶穴+腹穴组为87.5%。PFMT+骶穴+腹穴组的好转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在骶穴叠加腹穴联合盆底训练的治疗方案中,PFMT+骶穴+腹穴组的疗效最好,尿失禁的次数、尿垫试验漏尿量、ICIQ-SF评分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即骶穴和腹穴的结合可以提高PFMT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穴 腹穴 盆底训练 压力性尿失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足底静态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绍华 张天奉 +1 位作者 王玉龙 肖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在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呈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下肢机器人组(34例)和联合治疗组(34例)。头针组予针刺头皮运动区域治疗,下肢机器人组予下肢... 目的探讨在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呈偏瘫步态的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34例)、下肢机器人组(34例)和联合治疗组(34例)。头针组予针刺头皮运动区域治疗,下肢机器人组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联合治疗组采用头针与下肢康复机器人相结合进行治疗。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3月后以步态分析仪测定患者站立相双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平衡参数的变化。结果干预结束后,3组患者健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等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0.01),患侧足底触地面积、负重比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0.01),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联合治疗组球长度、椭圆面积、球长度/椭圆面积、椭圆倾斜角度、长轴、短轴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明显优于头针组和下肢机器人组(P<0.05~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静态平衡能力,较单纯头针治疗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偏瘫步态 静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谢玉瑶 郑冬香 +3 位作者 李圣娟 李晨 王欢 王栋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90-1194,共5页
主要阐述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历史来源与发展、优势、干预媒介、应用及效果,并就现存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为开展适合我国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病人的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踏车训练对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小华 任力杰 +1 位作者 曾静 王尧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9期812-816,共5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结合康复踏车训练对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B... 目的观察和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结合康复踏车训练对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常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桥式训练、坐站训练、常规踝背屈训练等,每日训练1次,每次45 min,每周训练5 d,训练2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FES结合康复踏车系统训练,每次20 min,每周训练5 d,训练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 (1)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FAC评分、下肢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康复踏车训练能显著地提高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踏车 卒中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式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尧 李浅峰 司徒杏仙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6期2121-2122,共2页
目的本实验引入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胸式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探讨两种呼吸训练方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康复组)30例、B组(胸式呼吸训练组)30例和Cc组(腹式呼吸训... 目的本实验引入肌电生物反馈仪进行胸式呼吸训练与腹式呼吸训练,探讨两种呼吸训练方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康复组)30例、B组(胸式呼吸训练组)30例和Cc组(腹式呼吸训练组)30例。结果;C组训练12周后的潮气量(TV)、公斤摄氧量(VO2/k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O2)、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rthel评分)的指标均明显优于A组及B组,而B组则优于A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腹式呼吸训练的疗效优于胸式呼吸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训练 肌电生物反馈仪 早期脑卒中 呼吸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