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铁地下车站绿色高效智能建造的思考 被引量:32
1
作者 朱旻 孙晓辉 +3 位作者 陈湘生 崔宏志 李爱东 丁志坤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37-2047,共11页
近年来,绿色、高效、智能建造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分析国内地铁地下车站建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地铁地下车站绿色高效智能建造的技术路径,包括:1)形成以“两墙合一”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为代表的新结构型式的系统... 近年来,绿色、高效、智能建造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分析国内地铁地下车站建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地铁地下车站绿色高效智能建造的技术路径,包括:1)形成以“两墙合一”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为代表的新结构型式的系统设计理论和技术体系,推动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应用;2)从材料-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轻量化BIM平台和集成应用、基于工程物联网的结构智能融合感知、智能工程装配和配套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安全智控平台等方面实现地铁地下车站智能建造;3)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相变储能技术、余泥渣土和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实现地铁地下车站绿色建造。通过上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我国地铁地下车站建造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引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绿色高效智能建造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地下车站 绿色建造 智能建造 装配式结构 两墙合一 能源地下结构 相变储能材料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某车站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坤阳 陈湘生 +3 位作者 王雷 阳文胜 吴环宇 段华波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9-197,共9页
为合理量化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温室气体(GHG)排放强度及水平,基于LCA方法,开展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GHG排放评价工作,建立明挖车站建设期GHG排放核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进行GHG排放强度与水平的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明挖地... 为合理量化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温室气体(GHG)排放强度及水平,基于LCA方法,开展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GHG排放评价工作,建立明挖车站建设期GHG排放核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进行GHG排放强度与水平的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的GHG排放总量为47718.61 tCO_(2)e。其中,建材生产、运输和施工阶段分别占比88.91%、3.92%和7.12%;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的GHG排放强度为335.52 tCO_(2)e/100 m^(2)。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城市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挖地铁车站 生命周期评价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城市地质环境影响的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2
3
作者 苏栋 黄茂隆 +3 位作者 韩文龙 李爱国 王恩志 陈湘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4-524,共11页
为了深入分析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本文在系统归纳深圳市地质环境、地表环境、经济发展及地质灾害等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采用指数标... 为了深入分析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适宜性,本文在系统归纳深圳市地质环境、地表环境、经济发展及地质灾害等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采用指数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深圳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6大类14个指标,其中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对适宜性的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而地形地貌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的影响相对较小。适宜性评价结果共分为适宜、次适宜、一般和较差4种等级,其中适宜与次适宜集中在福田区、南山区和宝安区,且适宜与次适宜的区域总面积占全市约80%,说明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整体适宜性较好。该评价结果可为深圳市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且评价体系可应用于与深圳市地质条件相似城市的浅层地下空间开发适应性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环境 地下空间 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法的地铁车站建造方案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雷 刘树亚 +4 位作者 陈湘生 阳文胜 苏栋 高浩 孙波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5,共14页
为解决繁华城区地铁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带来的管线迁改、交通拥堵等难题,以下穿大型箱涵的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沙三站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基于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法的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机械化暗挖建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顶... 为解决繁华城区地铁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带来的管线迁改、交通拥堵等难题,以下穿大型箱涵的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沙三站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基于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法的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机械化暗挖建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顶进工况、结构转换工况和永久结构工况下,单柱方案最大变形分别为5.07,6.50和6.63 mm,双柱方案最大变形分别为5.53,5.20和10.50 mm,施工全过程中单柱方案车站结构整体变形较小;单柱、双柱方案的混凝土结构最大压应力分别为15.7和29.2 MPa,双柱方案须增大柱截面积以满足强度设计要求,因此单柱方案更经济合理;单柱方案中纵梁最大正、负弯矩绝对值均大于双柱方案,且满足强度设计要求,即单柱方案中纵梁受力更明确、抗弯性能充分发挥;预制管节环向接头分别按刚接、铰接设计时,单柱方案车站结构截面设计控制弯矩分别为最大正弯矩、最大负弯矩,考虑到接头实际刚度应介于刚接与铰接之间,结构设计时应按照接头刚接和铰接进行包络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矩形顶管法 暗挖 强度 变形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洞密贴顶管法装配式地铁车站建造方案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湘生 王雷 +3 位作者 阳文胜 苏栋 吴永照 刘树亚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9-1098,共10页
为解决采用较小断面的矩形顶管施工大断面装配式地铁车站的难题,以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沙三站为工程背景,对双洞密贴顶管法装配式地铁车站建造方案及其力学性能开展研究。首先,介绍该新工法的设计理念及总体方案,包括车站断面分割、结... 为解决采用较小断面的矩形顶管施工大断面装配式地铁车站的难题,以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沙三站为工程背景,对双洞密贴顶管法装配式地铁车站建造方案及其力学性能开展研究。首先,介绍该新工法的设计理念及总体方案,包括车站断面分割、结构转换及施工工序等,结合新型结构体系特点,提出双洞车站子结构向整体车站结构转换的竖向、横向受力体系转换方法,并对相应的施工工序进行介绍;然后,介绍顶管法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的管节分块、接头和结构防水体系等方面的设计;最后,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基于荷载-结构法的车站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施工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弯矩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车站左、右洞子结构在各施工工况下弯矩峰值变化不大,说明了施工工序设计的合理性;2)由于左、右洞子结构接头位置的非对称设计和施工时边界条件的不同,其弯矩具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需注意对控制截面的校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洞密贴矩形顶管 装配式地铁车站 接头 结构设计 结构转换 防水设计 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强透水含水层地铁深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案综合比选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曹成勇 彭远胜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0,共9页
针对深厚强透水含水层地铁深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案比选问题,联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数值计算方法,提出深厚强透水含水层地铁深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法定性与定量化比选流程框架,建立了强透水地层地铁深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案综... 针对深厚强透水含水层地铁深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案比选问题,联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数值计算方法,提出深厚强透水含水层地铁深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法定性与定量化比选流程框架,建立了强透水地层地铁深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案综合比选方法。以福州地铁水部站深基坑工程为例,采用建立的比选方法,对5种不同深基坑地下水控制方案(敞开式降水、落底式止水帷幕、深层水平封底帷幕、悬挂式止水帷幕降水以及水下开挖)进行定性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悬挂式帷幕降水方案为该车站深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最优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得到了深基坑降水引发的周边地表沉降值在12~23 mm之间,表明42 m悬挂式止水帷幕降水方案能有效控制深基坑降水引发的地表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地铁 强透水含水层 地下水控制 方案比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DEM的半封闭式地下空间洪水扩散过程仿真
7
作者 刘佳婕 熊昊 陈湘生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25-135,共11页
为深入探究洪水在半封闭式地下空间的水流扩散过程,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与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的方法,研究洪水侵入地下公交车站的动态过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及... 为深入探究洪水在半封闭式地下空间的水流扩散过程,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与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的方法,研究洪水侵入地下公交车站的动态过程。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对SPH-DEM耦合方法进行标定及验证,证明该方法能有效模拟洪水侵入地下空间的物理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洪水从地下公交车站站厅层入口和隧道口灌入2种工况下在半封闭式地下空间的扩散演变规律以及不同类型车辆的动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半封闭式地下空间中,私家车相较于公交车面临的风险更高;2)车辆周围的建筑环境对疏散逃生具有显著影响;3)车辆的具体位置是影响疏散逃生效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DEM耦合方法 地下空间 大尺度模拟 洪涝灾害 地下公交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严肃游戏的建筑地下空间水灾应急逃生路径评价研究
8
作者 丁志坤 李金泽 +2 位作者 李永昌 孙梓桓 熊朝阳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6-204,共9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地下建筑空间的水灾逃生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以深圳市某高校科教综合楼地下实验室为案例,开发了基于Unreal Engine游戏引擎的地下建筑水灾虚拟逃生严肃游戏平台。该平台融合了建筑信息模型(Build...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地下建筑空间的水灾逃生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以深圳市某高校科教综合楼地下实验室为案例,开发了基于Unreal Engine游戏引擎的地下建筑水灾虚拟逃生严肃游戏平台。该平台融合了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流体仿真和严肃游戏模拟技术,通过BIM模型识别建筑逃生路网,并结合虚拟逃生试验获取逃生路径的评价指标数据。此外,采用客观权重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计算逃生路径的综合得分,实现了多目标决策下的最优逃生路径识别。研究开发的严肃游戏平台为地下建筑水灾应急逃生提供了创新的分析和决策工具,对提高地下建筑安全性和应急管理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建筑地下空间 水灾应急逃生模拟 建筑信息模型 严肃游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站水侵应急疏散仿真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胡明伟 汤静妍 何国庆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9-167,共9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沿海沿江城市频繁出现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地铁车站水侵事故时有发生.为制定合理的地铁水侵应急疏散策略,提高乘客应急疏散效率,基于AnyLogic平台构建车站水侵疏散仿真模型,并以中国深圳市车公庙地铁站为例,研究水侵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沿海沿江城市频繁出现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地铁车站水侵事故时有发生.为制定合理的地铁水侵应急疏散策略,提高乘客应急疏散效率,基于AnyLogic平台构建车站水侵疏散仿真模型,并以中国深圳市车公庙地铁站为例,研究水侵条件下应急疏散策略对疏散效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进水点数量与位置对疏散结果有较大影响;车站水侵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疏散效率;综合考虑将自动扶梯用作楼梯使用、布设导流栏及增设应急疏散口3种疏散策略,优化后模型的疏散效率整体提高了11.4%,安全疏散比例达到92.2%.仿真结果可为地铁车站预防水侵的疏散设计与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地铁车站 水侵 应急疏散 AnyLogic平台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洪水漫延过程的地铁车站人员疏散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黄聪 苏栋 +2 位作者 杨磊 雷国平 黄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865-2872,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同时分析洪水漫延和人员疏散的新方法,以此研究洪水漫延对行人疏散过程的动态影响。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利用元胞及其周围相邻元胞上一个时间步长的相关状态变量进行水量转移计算,结合洪水漫延对行人的移动速度... 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同时分析洪水漫延和人员疏散的新方法,以此研究洪水漫延对行人疏散过程的动态影响。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利用元胞及其周围相邻元胞上一个时间步长的相关状态变量进行水量转移计算,结合洪水漫延对行人的移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影响,建立洪水漫延下人员疏散的分析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洪水漫延和人员疏散的动力过程。详细分析不同进水口位置和进水流量对地铁车站应急疏散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洪水时人员疏散的效率显著低于无洪水的情况;进水流量的增加会导致人员疏散效率降低;进水口位置的不同也会对人员疏散的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行人疏散 洪水漫延 地铁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客流场景下地铁电扶梯故障的乘客疏散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微微 楼晓雷 +2 位作者 杨文杰 胡明伟 邓萱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1,共9页
地铁车站客流量大、疏散路线复杂、地下空间有限,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而乘客未得到及时疏导,易造成人员恐慌,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因此,基于安全疏散的地铁车站客流调控,对确保乘客安全出行,维持地铁系统运营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社会... 地铁车站客流量大、疏散路线复杂、地下空间有限,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而乘客未得到及时疏导,易造成人员恐慌,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因此,基于安全疏散的地铁车站客流调控,对确保乘客安全出行,维持地铁系统运营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社会力模型,以深圳地铁1号线车公庙站为例,运用仿真软件AnyLogic建立地铁车站大客流场景下的疏散模型,从微观角度模拟分析了叠加电扶梯故障突发事件对客流疏散的影响,对比实际调查的高峰期站台容纳量数据,突出大客流场景研究的重要性.通过仿真实验证明突发事件发生时平均分配疏散客流措施效果更佳,将原目的地为拥挤处电扶梯的乘客引导至其他电扶梯虽然会造成部分乘客走行距离的增加,但疏散速率会提升,高峰时期能够提升46.51%,大客流场景下能够提升93.26%.在大客流疏散背景下,叠加不同位置的电扶梯故障假设情景,分类讨论具体的客流平均分配方案,通过仿真实验定量确定各情景下的最佳客流分配方案,为地铁运营部门制定疏散预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地铁车站 大客流 突发电扶梯故障 客流疏散 微观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地下装配式车站监测与安全评估研究
12
作者 洪成雨 饶伟 +2 位作者 吴成刚 戴继 贾科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15-222,共8页
为验证机器视觉监测系统在地下工程中的适用性,探明地下装配式车站的沉降变化规律,在现场进行标定试验,并在地下装配式车站的覆土施工和施工后阶段进行沉降监测。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一套实时的多尺度安全等... 为验证机器视觉监测系统在地下工程中的适用性,探明地下装配式车站的沉降变化规律,在现场进行标定试验,并在地下装配式车站的覆土施工和施工后阶段进行沉降监测。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一套实时的多尺度安全等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相机与标靶距离小于60 m时,平均测量误差率低于3%,对短距离的结构位移监测具有较高精度。2)实测数据揭示覆土施工作业、出入口开挖作业以及降雨等因素导致车站沉降变化,覆土期间装配式地下车站沉降在-7.0 mm以内,车站结构总体上较为安全。3)机器视觉监测系统实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值揭示的车站沉降变化模式一致,机器视觉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地捕捉和测量地下车站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在地下工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装配式车站 机器视觉 沉降监测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岩土工程初探 被引量:21
13
作者 陈湘生 洪成雨 苏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1-2159,共9页
以物联网、现代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了众多研究领域智能化升级的平台,新时代条件下传统岩土工程研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岩土工程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相互融合,如建筑信息模... 以物联网、现代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了众多研究领域智能化升级的平台,新时代条件下传统岩土工程研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岩土工程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相互融合,如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增强现实等可实现岩土工程的智能化转型。研究初步构建了“智能岩土工程”的知识图谱,探索了相应的实现路径,阐述了基于新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物联网–深度学习–扩展现实的岩土工程智能化转型方法;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一体化的三维地质建模、“端–边–云–网”的技术架构、以主动伺服加载系统为代表的岩土工程(深基坑工程)风险主动控制系统;阐明了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岩土工程风险预测预警方面的关键作用;构建了未来智能岩土工程的知识图谱,为拟从事智能岩土工程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岩土工程 三维地质建模 物联网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扩展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畏情绪对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购买意愿影响机制
14
作者 丁志坤 黄涛 +2 位作者 杨起帆 熊朝阳 任风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809-4816,共8页
为提高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市场接受度,探讨了敬畏情绪如何影响消费者对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购买意愿。采用情绪评估量表、购买意愿评分以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结合虚拟购买实验范式... 为提高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市场接受度,探讨了敬畏情绪如何影响消费者对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购买意愿。采用情绪评估量表、购买意愿评分以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结合虚拟购买实验范式考察自然视频诱发敬畏情绪对被试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购买意愿。分别测量了自然视频刺激诱发的情绪类型、建筑废物再生产品购买意愿以及观看自然视频时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变化。量表结果显示自然视频诱发了显著的敬畏情绪,fNIRS结果显示,自然视频刺激导致与自我加工相关的大脑默认网络区域(default mode network, DMN)出现“去激活”现象,表明自我意识的抑制与敬畏情绪体验相关,评分结果显示敬畏情绪显著提升了被试对建筑废弃物再生生活用品的购买意愿,而对再生建材的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建筑废弃物再生生活用品营销策略中,通过自然视频的方式诱发敬畏情绪可提升建筑废弃物再生生活用品购买意愿,进而提高建筑废弃物再生生活用品市场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 敬畏情绪 购买意愿 FNI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短时客流机器学习预测方法 被引量:12
15
作者 胡明伟 施小龙 +1 位作者 吴雯琳 何国庆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3-599,I0003,I0004,共9页
轨道交通具有载客量大、安全及环保等优点,已成为多数乘客的优先出行方式,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提高轨道系统的运行效率,实现轨道交通智慧化运营,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理论,结合轨道交通车站的时间、空间及外部影响因素等客... 轨道交通具有载客量大、安全及环保等优点,已成为多数乘客的优先出行方式,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提高轨道系统的运行效率,实现轨道交通智慧化运营,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理论,结合轨道交通车站的时间、空间及外部影响因素等客流特征,建立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及LightGBM-LSTM融合模型的车站短时客流预测模型,同时构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和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作为预测实验的对照模型.以中国杭州地铁自动售票系统刷卡数据为例,选取了5种地铁车站(居住类型、工作类型、居住工作混合类型、购物类型及交通枢纽类型)和3个准确性评价指标(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及平均绝对百分误差),量化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多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较好预测地铁车站短时客流,弥补了传统时间序列模型的不足.但单一模型在不同类型车站的预测效果波动性较大.基于多模型融合的LightGBM-LSTM模型可以综合单一模型的优点,预测性能更佳,对于不同类型车站的适应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 短时客流预测 数据处理 特征工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渣土凝聚-脱水-固化处理中的物料归趋及滤液循环回用
16
作者 韩志豪 张明 +4 位作者 孙晓辉 陈长卿 吴思麟 陈佛赐 董紫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604-9612,共9页
利用凝聚-脱水-固化耦合工艺可以显著提高工程渣土的资源转化效率,但工艺中投加物料归趋及压滤滤水循环回用优势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凝聚-脱水-固化试验,揭示了絮凝固化剂各组分在凝聚-脱水-固化过程中的归趋情况,并在此... 利用凝聚-脱水-固化耦合工艺可以显著提高工程渣土的资源转化效率,但工艺中投加物料归趋及压滤滤水循环回用优势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凝聚-脱水-固化试验,揭示了絮凝固化剂各组分在凝聚-脱水-固化过程中的归趋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压滤滤液循环回用产生的效益。结果显示,絮凝固化剂中18%~35.57%的Na+和0.1%~0.56%的Si元素存在于压滤滤液中,而Ca、Mg、Al元素主要存在于泥饼之中,比例接近甚至等于100%。将强碱性的压滤滤液循环回用于工艺中,在提高泥砂筛分解离效率的基础上,还相当于对工程渣土后续的凝聚-脱水-固化完成了“预处理”,渣土颗粒吸附了滤液中残留的物料,有助于根据物料变化规律及泥饼性能需求,动态调节物料投加,使流失于水体的物料始终处于动态循环利用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聚脱水固化 物料归趋 碱性滤液 滤液循环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铁盾构隧道建设期碳排放强度与减排潜力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坤阳 段华波 +2 位作者 张怡 周雯雯 陈湘生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064-2072,共9页
为合理量化地铁盾构隧道建设的碳排放水平并测度其减排潜力,采用LCA方法开展地铁盾构隧道建设阶段碳排放评价工作,并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进行碳排放强度和水平量化分析;同时,基于情景分析法从推广绿色建材及清洁能源等角度探究其减碳潜力... 为合理量化地铁盾构隧道建设的碳排放水平并测度其减排潜力,采用LCA方法开展地铁盾构隧道建设阶段碳排放评价工作,并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进行碳排放强度和水平量化分析;同时,基于情景分析法从推广绿色建材及清洁能源等角度探究其减碳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单环预制管片碳排放强度约为7.1 t CO_(2)e/环,而单位地铁盾构隧道建设碳排放强度约为1.1万t CO_(2)e/km;其中,建材及预制管片生产、运输及盾构施工和安装等过程占比分别为72.7%、1.9%和25.4%。若通过提高再生建材和优化能源结构,年均碳排放量下降约6%,但碳排放量累积可达约13 MtCO_(2)e(2022—2035年),与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排放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碳排放强度 碳减排潜力 情景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带地层盾构隧道建造关键问题 被引量:6
18
作者 付艳斌 王福道 +5 位作者 陈湘生 陆岸典 沈翔 李旭辉 王贝凌 洪成雨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断层破碎带是引起盾构隧道施工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形态各异、岩性复杂以及高渗透性,都极易导致隧道涌水、塌方等施工灾害,给隧道安全高效掘进带来了巨大挑战。总结分析断层破碎带的形成机理,包括破碎带地层的形成原因、破碎带地层的... 断层破碎带是引起盾构隧道施工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形态各异、岩性复杂以及高渗透性,都极易导致隧道涌水、塌方等施工灾害,给隧道安全高效掘进带来了巨大挑战。总结分析断层破碎带的形成机理,包括破碎带地层的形成原因、破碎带地层的岩体性质及其与盾构施工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介绍了近年来盾构隧道穿越破碎带所面临的刀具磨损、开挖面稳定控制、同步注浆质量控制、衬砌外水土压力确定、破碎带地质预报和地层处理等方面问题。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黏聚力低,渗透系数从10^(-5)~10^(-3)cm/s不等,且含水率较高;对于高水压断层破碎带管片结构防水应采取防、排结合,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含断层破碎带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应做好断层破碎带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将传统的地质分析法、超前钻孔法等与新型探测技术、数字技术相结合。研究结果可为盾构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提供借鉴与指导,对进一步提高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盾构隧道 高水压 同步注浆 超前地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方法在盾构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湘生 曾仕琪 +1 位作者 韩文龙 苏栋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随着盾构隧道工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隧道掘进设备作业过程监测技术日益完善,记录的工程数据蕴含了掘进设备内部信息及其与外部地层的相互作用关系。机器学习因其数据分析能力强,无需先验的理论公式和专家知识,相较于传统的建模统计分析... 随着盾构隧道工程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隧道掘进设备作业过程监测技术日益完善,记录的工程数据蕴含了掘进设备内部信息及其与外部地层的相互作用关系。机器学习因其数据分析能力强,无需先验的理论公式和专家知识,相较于传统的建模统计分析方法具有更大的应用空间。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收集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分析其内在联系,有助于提升盾构隧道工程建设的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简述机器学习方法的基本原理,总结和分析机器学习方法在盾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状况,综述基于机器学习的盾构设备状态分析、盾构设备性能预测、围岩参数反演、地表变形预测和隧道病害诊断等5个方面的进展,并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最后,分析盾构隧道工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需重点攻克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机器学习 隧道施工 大数据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直径盾构下穿高铁路基的沉降数值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娄洪峻 苏栋 +2 位作者 林星涛 王雪涛 宋明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为探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下穿城际铁路路基沉降规律,以中国武汉两湖隧道工程为例,基于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铁路路基-土体-隧道的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探讨盾构掘进过程中地层损失率、开挖面支护压力、盾尾注浆压力对隧道上方城际铁路... 为探究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下穿城际铁路路基沉降规律,以中国武汉两湖隧道工程为例,基于Plaxi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铁路路基-土体-隧道的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探讨盾构掘进过程中地层损失率、开挖面支护压力、盾尾注浆压力对隧道上方城际铁路路基沉降的影响.结果显示,盾构下穿复合地层的过程中,高铁路基道砟层表面在盾构掘进方向上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当盾构掘进引起的地层损失率从1.0%增加到1.6%时,铁路路基的最大沉降从18.86 mm增加到22.71 mm,增大了20.4%;当开挖面支护力处于隧道拱顶侧向静止土压力的0.7~1.4倍时,不同工况下盾构掘进引起的铁路路基变形差异较小(小于0.67 mm);注浆压力对铁路路基的沉降影响明显,随着注浆压力增大,铁路路基的沉降明显减小.当隧道拱顶注浆压力增大到拱顶侧向静止土压力的3倍(648 kPa)或以上时,沿铁路路基的最大差异沉降未超过规范要求(≤5 mm/10 m).研究结果可为超大直径盾构下穿高铁路基时掘进参数的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超大直径盾构 盾构施工 下穿铁路 沉降控制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