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铁地下车站绿色高效智能建造的思考 被引量:28
1
作者 朱旻 孙晓辉 +3 位作者 陈湘生 崔宏志 李爱东 丁志坤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37-2047,共11页
近年来,绿色、高效、智能建造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分析国内地铁地下车站建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地铁地下车站绿色高效智能建造的技术路径,包括:1)形成以“两墙合一”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为代表的新结构型式的系统... 近年来,绿色、高效、智能建造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分析国内地铁地下车站建造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地铁地下车站绿色高效智能建造的技术路径,包括:1)形成以“两墙合一”装配式地铁地下车站为代表的新结构型式的系统设计理论和技术体系,推动新型功能材料的研发应用;2)从材料-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轻量化BIM平台和集成应用、基于工程物联网的结构智能融合感知、智能工程装配和配套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安全智控平台等方面实现地铁地下车站智能建造;3)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相变储能技术、余泥渣土和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实现地铁地下车站绿色建造。通过上述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我国地铁地下车站建造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引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绿色高效智能建造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地下车站 绿色建造 智能建造 装配式结构 两墙合一 能源地下结构 相变储能材料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2号线某车站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坤阳 陈湘生 +3 位作者 王雷 阳文胜 吴环宇 段华波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9-197,共9页
为合理量化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温室气体(GHG)排放强度及水平,基于LCA方法,开展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GHG排放评价工作,建立明挖车站建设期GHG排放核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进行GHG排放强度与水平的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明挖地... 为合理量化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温室气体(GHG)排放强度及水平,基于LCA方法,开展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GHG排放评价工作,建立明挖车站建设期GHG排放核算公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数据进行GHG排放强度与水平的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案例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的GHG排放总量为47718.61 tCO_(2)e。其中,建材生产、运输和施工阶段分别占比88.91%、3.92%和7.12%;明挖地铁车站建设期的GHG排放强度为335.52 tCO_(2)e/100 m^(2)。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城市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挖地铁车站 生命周期评价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基坑开挖卸载条件下坑内桩基受力特性数值分析——以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枢纽车站项目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谢赣南 吕闯 费建波 《工程技术研究》 2022年第3期1-4,共4页
超深基坑的开挖过程实际是一个卸荷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坑底产生隆起变形,工程桩对基坑开挖变形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文章依托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枢纽车站主体基坑开挖工程项目,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探究超深基坑开挖卸载条件下坑内桩... 超深基坑的开挖过程实际是一个卸荷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坑底产生隆起变形,工程桩对基坑开挖变形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文章依托深圳市龙岗区大运枢纽车站主体基坑开挖工程项目,进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探究超深基坑开挖卸载条件下坑内桩基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坑底群桩效应下,靠近基坑中心位置,桩顶上升量最大。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桩土相对位移逐渐增大,基坑开挖完成后,桩土相对位移会减小,逐渐向零点逼近,桩身轴力大小依次为中心桩>边桩>角桩,桩身侧向摩阻力主要呈现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桩基 开挖变形 受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法的地铁车站建造方案 被引量:9
4
作者 王雷 刘树亚 +4 位作者 陈湘生 阳文胜 苏栋 高浩 孙波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5,共14页
为解决繁华城区地铁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带来的管线迁改、交通拥堵等难题,以下穿大型箱涵的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沙三站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基于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法的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机械化暗挖建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顶... 为解决繁华城区地铁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带来的管线迁改、交通拥堵等难题,以下穿大型箱涵的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沙三站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基于超大断面矩形顶管法的预制装配式地铁车站机械化暗挖建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顶进工况、结构转换工况和永久结构工况下,单柱方案最大变形分别为5.07,6.50和6.63 mm,双柱方案最大变形分别为5.53,5.20和10.50 mm,施工全过程中单柱方案车站结构整体变形较小;单柱、双柱方案的混凝土结构最大压应力分别为15.7和29.2 MPa,双柱方案须增大柱截面积以满足强度设计要求,因此单柱方案更经济合理;单柱方案中纵梁最大正、负弯矩绝对值均大于双柱方案,且满足强度设计要求,即单柱方案中纵梁受力更明确、抗弯性能充分发挥;预制管节环向接头分别按刚接、铰接设计时,单柱方案车站结构截面设计控制弯矩分别为最大正弯矩、最大负弯矩,考虑到接头实际刚度应介于刚接与铰接之间,结构设计时应按照接头刚接和铰接进行包络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矩形顶管法 暗挖 强度 变形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洞密贴顶管法装配式地铁车站建造方案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湘生 王雷 +3 位作者 阳文胜 苏栋 吴永照 刘树亚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9-1098,共10页
为解决采用较小断面的矩形顶管施工大断面装配式地铁车站的难题,以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沙三站为工程背景,对双洞密贴顶管法装配式地铁车站建造方案及其力学性能开展研究。首先,介绍该新工法的设计理念及总体方案,包括车站断面分割、结... 为解决采用较小断面的矩形顶管施工大断面装配式地铁车站的难题,以深圳市轨道交通12号线沙三站为工程背景,对双洞密贴顶管法装配式地铁车站建造方案及其力学性能开展研究。首先,介绍该新工法的设计理念及总体方案,包括车站断面分割、结构转换及施工工序等,结合新型结构体系特点,提出双洞车站子结构向整体车站结构转换的竖向、横向受力体系转换方法,并对相应的施工工序进行介绍;然后,介绍顶管法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的管节分块、接头和结构防水体系等方面的设计;最后,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基于荷载-结构法的车站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施工过程中车站结构的弯矩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车站左、右洞子结构在各施工工况下弯矩峰值变化不大,说明了施工工序设计的合理性;2)由于左、右洞子结构接头位置的非对称设计和施工时边界条件的不同,其弯矩具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需注意对控制截面的校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洞密贴矩形顶管 装配式地铁车站 接头 结构设计 结构转换 防水设计 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地下装配式车站监测与安全评估研究
6
作者 洪成雨 饶伟 +2 位作者 吴成刚 戴继 贾科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15-222,共8页
为验证机器视觉监测系统在地下工程中的适用性,探明地下装配式车站的沉降变化规律,在现场进行标定试验,并在地下装配式车站的覆土施工和施工后阶段进行沉降监测。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一套实时的多尺度安全等... 为验证机器视觉监测系统在地下工程中的适用性,探明地下装配式车站的沉降变化规律,在现场进行标定试验,并在地下装配式车站的覆土施工和施工后阶段进行沉降监测。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研究建立一套实时的多尺度安全等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相机与标靶距离小于60 m时,平均测量误差率低于3%,对短距离的结构位移监测具有较高精度。2)实测数据揭示覆土施工作业、出入口开挖作业以及降雨等因素导致车站沉降变化,覆土期间装配式地下车站沉降在-7.0 mm以内,车站结构总体上较为安全。3)机器视觉监测系统实测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值揭示的车站沉降变化模式一致,机器视觉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地捕捉和测量地下车站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在地下工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装配式车站 机器视觉 沉降监测 安全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岩土工程初探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湘生 洪成雨 苏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1-2159,共9页
以物联网、现代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了众多研究领域智能化升级的平台,新时代条件下传统岩土工程研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岩土工程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相互融合,如建筑信息模... 以物联网、现代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了众多研究领域智能化升级的平台,新时代条件下传统岩土工程研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岩土工程与最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相互融合,如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增强现实等可实现岩土工程的智能化转型。研究初步构建了“智能岩土工程”的知识图谱,探索了相应的实现路径,阐述了基于新技术的三维地质建模–物联网–深度学习–扩展现实的岩土工程智能化转型方法;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一体化的三维地质建模、“端–边–云–网”的技术架构、以主动伺服加载系统为代表的岩土工程(深基坑工程)风险主动控制系统;阐明了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情况、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岩土工程风险预测预警方面的关键作用;构建了未来智能岩土工程的知识图谱,为拟从事智能岩土工程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岩土工程 三维地质建模 物联网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扩展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洪水漫延过程的地铁车站人员疏散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黄聪 苏栋 +2 位作者 杨磊 雷国平 黄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865-2872,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同时分析洪水漫延和人员疏散的新方法,以此研究洪水漫延对行人疏散过程的动态影响。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利用元胞及其周围相邻元胞上一个时间步长的相关状态变量进行水量转移计算,结合洪水漫延对行人的移动速度... 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同时分析洪水漫延和人员疏散的新方法,以此研究洪水漫延对行人疏散过程的动态影响。基于元胞自动机原理,利用元胞及其周围相邻元胞上一个时间步长的相关状态变量进行水量转移计算,结合洪水漫延对行人的移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影响,建立洪水漫延下人员疏散的分析模型,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洪水漫延和人员疏散的动力过程。详细分析不同进水口位置和进水流量对地铁车站应急疏散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洪水时人员疏散的效率显著低于无洪水的情况;进水流量的增加会导致人员疏散效率降低;进水口位置的不同也会对人员疏散的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行人疏散 洪水漫延 地铁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FEM-SPH的桩承式路基土拱相互作用研究
9
作者 黄华杰 何润 +3 位作者 丘元毅 熊昊 韩凯航 黄明峰 《公路工程》 2025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土拱效应是一种在桩基路堤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会诱发土体的荷载分布和变形特征等力学行为的演变。采用一种基于有限元(FEM)和光滑流体动力学(SPH)的耦合方法,对桩承式路基中出现的土拱效应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与真实活板门试验结... 土拱效应是一种在桩基路堤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会诱发土体的荷载分布和变形特征等力学行为的演变。采用一种基于有限元(FEM)和光滑流体动力学(SPH)的耦合方法,对桩承式路基中出现的土拱效应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与真实活板门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耦合方法和模型的可行性。基于该FEM-SPH数值模型,通过改变活板门的间距和覆盖层土壤的厚度,研究了土拱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3种不同的土体变形模式对应于不同程度的土拱相互作用,分别为三角形模式、双三角形模式和梯形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土拱的相互作用越强,越有利于等沉降平面的形成,同时该平面的出现意味着上方土体的差异沉降消失。当活板门间距小于活板门宽度时,土拱的相互作用才能显著地削弱土拱的荷载转移的能力;最后,对破坏平面与等沉降平面高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路基 数值计算 土拱效应 相互作用 破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碎带地层盾构隧道建造关键问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付艳斌 王福道 +5 位作者 陈湘生 陆岸典 沈翔 李旭辉 王贝凌 洪成雨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断层破碎带是引起盾构隧道施工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形态各异、岩性复杂以及高渗透性,都极易导致隧道涌水、塌方等施工灾害,给隧道安全高效掘进带来了巨大挑战。总结分析断层破碎带的形成机理,包括破碎带地层的形成原因、破碎带地层的... 断层破碎带是引起盾构隧道施工灾害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形态各异、岩性复杂以及高渗透性,都极易导致隧道涌水、塌方等施工灾害,给隧道安全高效掘进带来了巨大挑战。总结分析断层破碎带的形成机理,包括破碎带地层的形成原因、破碎带地层的岩体性质及其与盾构施工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介绍了近年来盾构隧道穿越破碎带所面临的刀具磨损、开挖面稳定控制、同步注浆质量控制、衬砌外水土压力确定、破碎带地质预报和地层处理等方面问题。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岩体破碎,黏聚力低,渗透系数从10^(-5)~10^(-3)cm/s不等,且含水率较高;对于高水压断层破碎带管片结构防水应采取防、排结合,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含断层破碎带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应做好断层破碎带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将传统的地质分析法、超前钻孔法等与新型探测技术、数字技术相结合。研究结果可为盾构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提供借鉴与指导,对进一步提高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盾构隧道 高水压 同步注浆 超前地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发育区地铁车站基坑突涌影响因素与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栋 徐壮 +3 位作者 罗小刚 韩莉 姬凤玲 彭远胜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2年第21期133-138,共6页
依托深圳地铁16号线车站基坑工程对基坑突涌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坑突涌影响因素包括岩溶总体发育程度、溶洞分布特征及岩溶涌水量、基坑底板以下溶蚀裂隙及串珠状溶洞发育特征等。进行岩溶预处理时,应按照岩溶塌陷、基坑突涌... 依托深圳地铁16号线车站基坑工程对基坑突涌风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坑突涌影响因素包括岩溶总体发育程度、溶洞分布特征及岩溶涌水量、基坑底板以下溶蚀裂隙及串珠状溶洞发育特征等。进行岩溶预处理时,应按照岩溶塌陷、基坑突涌确定的最不利条件选择最终的处理范围。突涌预处理技术处理对象除溶洞外,还应包括基坑底部溶蚀裂隙。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的岩溶区基坑突涌应急处理技术包括突涌点反压快速有效止水、基坑外部设置截水帷幕截断岩溶水水平渗流路径、基坑内部设置封堵措施封堵岩溶水垂向渗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岩溶 突涌 溶蚀裂隙 应急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渣土中化学助剂的环境影响和绿色处理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紫君 吕果 +2 位作者 孙晓辉 陈子奕 刘广东 《市政技术》 2023年第9期1-7,共7页
盾构法因具有快速、安全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工程建设。在盾构施工和渣土改良处理中,常需要使用泡沫剂、分散剂和絮凝剂等化学助剂。这些化学助剂的添加,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盾构工程的施工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潜在的环境影... 盾构法因具有快速、安全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我国城市工程建设。在盾构施工和渣土改良处理中,常需要使用泡沫剂、分散剂和絮凝剂等化学助剂。这些化学助剂的添加,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盾构工程的施工效率,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潜在的环境影响和危害。总结了目前盾构法施工中常用的化学助剂种类、成分和作用,重点阐述了其对水-土环境的潜在风险,介绍了目前处理盾构渣土的常用绿色技术,并以深圳市地铁14号线绿色施工为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使业界进一步关注由盾构渣土中的化学助剂所带来的潜在环境问题,并通过研发、应用环保助剂和绿色施工技术,为盾构隧道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渣土 化学助剂 环境影响 绿色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mniverse的建筑数字孪生平台构建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超 许城瑜 +2 位作者 刘志威 熊朝阳 丁志坤 《电子设计工程》 2024年第11期22-27,32,共7页
数字孪生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于USD标准的NVIDIA Omniverse生态于2020年推出,可实现多参与方和软件平台的协同和交互,加速建筑业产业升级。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法,针对建筑数字孪生发展中的问题,以NVIDIA Omniverse生态为... 数字孪生是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于USD标准的NVIDIA Omniverse生态于2020年推出,可实现多参与方和软件平台的协同和交互,加速建筑业产业升级。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法,针对建筑数字孪生发展中的问题,以NVIDIA Omniverse生态为例探索其如何支持建筑数字孪生平台的构建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Omniverse生态具有标准化、并行算力、智能算法和平台可扩展性等优势,能够有效支持建筑行业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产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建筑信息模型 Omniverse 产业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噪声影响分析及降噪管理措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宗彬 黄均 +3 位作者 白旭辉 黄俊威 张玮 吴泽洲 《工程管理学报》 2024年第3期76-81,共6页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为了减少施工期间的噪声对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噪声进行监测和管理。通过采用噪声传感器和声级计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产生的噪声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Cadna/A软件模拟预测...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为了减少施工期间的噪声对施工人员和周边居民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噪声进行监测和管理。通过采用噪声传感器和声级计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产生的噪声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Cadna/A软件模拟预测噪声特性及其分布。结果发现,项目施工场界噪声昼间最高达89.5dB(A),噪声排放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为减轻噪声影响,根据噪声特点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接收处和施工规划等方面提出降噪方案,预测降噪量约为10~20dB。填补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噪声方面的研究空白,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噪声控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工程 建筑噪声 噪声污染控制 噪声监测 Cadna/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断面矩形顶管姿态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平 李茂 +3 位作者 陈建航 吴祥 吕庆龙 苏栋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第7期32-35,共4页
针对深圳某地铁站矩形顶管隧道工程的超大断面、浅覆土、密贴顶进等特点,对顶管姿态控制难点进行分析,并对该工程采用的姿态测量、铰接纠偏、多螺旋机出土、多刀盘模式控制、注浆纠偏等多种技术结合的纠偏控制方案进行介绍。根据该工程... 针对深圳某地铁站矩形顶管隧道工程的超大断面、浅覆土、密贴顶进等特点,对顶管姿态控制难点进行分析,并对该工程采用的姿态测量、铰接纠偏、多螺旋机出土、多刀盘模式控制、注浆纠偏等多种技术结合的纠偏控制方案进行介绍。根据该工程实践表明:①顶管姿态偏移主要源于顶管开挖面及隧道两侧水土压力不平衡;②矩形顶管姿态控制重点是水平姿态以及垂直姿态控制;③通过采用铰接油缸控制、注浆纠偏、多螺旋机出土、多刀盘转动模式控制等技术,可有效控制顶管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隧道 超大断面 密贴顶进 姿态控制 铰接纠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滚刀正常磨损规律分析与预测——以珠海兴业快线工程为例
16
作者 李煜钦 姚占虎 +4 位作者 沈翔 张亚洲 苏栋 张志宇 周晓青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04-1914,共11页
为解决盾构施工过程中严重磨损刀具无法及时更换而导致的掘进效率下降问题,建立滚刀磨损量预测模型,以优化施工效率和提高滚刀的利用率。采用等效磨损量辅助分析累计磨损量与掘进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扩展数据库预测累计磨损量。通过将兴... 为解决盾构施工过程中严重磨损刀具无法及时更换而导致的掘进效率下降问题,建立滚刀磨损量预测模型,以优化施工效率和提高滚刀的利用率。采用等效磨损量辅助分析累计磨损量与掘进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扩展数据库预测累计磨损量。通过将兴业快线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中的滚刀磨损数据进行分区统计,研究滚刀的磨损类型及变化规律;引入等效磨损量概念,分析其在不同地层下的变化特征,拟合磨损量与掘进参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磨损量预测模型。研究发现:1)工程中的滚刀磨损主要表现为均匀磨损和偏磨,其中偏磨多见于软硬不均地层;2)滚刀磨损量与安装半径、刀刃宽度、地层类型及掘进距离存在正相关关系;3)等效磨损量在软土地层中变化平稳,而在软硬不均地层中经历适应、平稳和加剧3个阶段。通过拟合分析,等效磨损量与推力、转矩呈正相关关系。最终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建立的磨损量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掘进参数 滚刀 等效磨损量 磨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泥水盾构隧道泥膜稳定性模拟分析
17
作者 周宇 张志民 +3 位作者 熊昊 陈凡 韩凯航 黄明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44,共6页
[目的]由于厦门地铁3号线工程在隧道施工中,泥水盾构段始发端头隧道砂层与海水有贯通联系作用,盾构始发时可能发生涌水、涌泥及地面塌陷事故。故有必要研究城市泥水盾构隧道泥膜的稳定性,以确保施工安全。[方法]采用DEM-CFD(离散元-计... [目的]由于厦门地铁3号线工程在隧道施工中,泥水盾构段始发端头隧道砂层与海水有贯通联系作用,盾构始发时可能发生涌水、涌泥及地面塌陷事故。故有必要研究城市泥水盾构隧道泥膜的稳定性,以确保施工安全。[方法]采用DEM-CFD(离散元-计算流体动力学)耦合法,构建了模拟不同渗透条件下泥膜成形和渗透过程的数值模型,并通过分析泥浆颗粒的空间分布、泥膜液压变化及力链网络来评估泥膜的抗渗稳定性。[结果及结论]砂粒尺寸和泥浆黏聚力的增加分别抑制和增强了泥膜的形成及其在动态水力载荷下的长期抗渗性和机械稳定性。黏聚力的增加对泥膜成形密度和抗渗稳定性都有提升作用,然而对于粒径较小地层的泥膜抗渗稳定性的提升有限。在砂质地层中,当孔隙较大且黏聚力低时,泥膜易崩坏,但增大黏聚力可有效增强稳定性。因此,通过选配合适的粒径比和泥浆黏聚力,可以提高泥膜的抗渗稳定性以满足工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施工 泥水盾构隧道 泥膜稳定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组合式大断面顶管密贴顶进施工
18
作者 谢军 何茂周 +3 位作者 张润麒 吕庆龙 曹宜乐 苏栋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4年第6期99-102,共4页
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组合式矩形断面的顶管机,结合双洞密贴顶进施工技术,首次应用在深圳地铁12号线某地铁站项目。首先对过往经典的顶管施工研究进行介绍,在介绍本工程的基本情况与施工流程的基础上,围绕顶管系统的设计、施工参数的控制以... 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组合式矩形断面的顶管机,结合双洞密贴顶进施工技术,首次应用在深圳地铁12号线某地铁站项目。首先对过往经典的顶管施工研究进行介绍,在介绍本工程的基本情况与施工流程的基础上,围绕顶管系统的设计、施工参数的控制以及一些关键的施工措施进行详细介绍。掘进参数采用10~15 mm/min掘进速度,相应刀盘转速0.8~1.0 rpm和螺旋机转速2~3 rpm,有效平衡了地表沉降和开挖面稳定性,顶管施工共历时186 d实现双线贯通。旨在总结该示范项目的工程经验,为未来相关组合式超大断面顶管车站施工提供实用的工程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大断面 组合式顶管 平行密贴顶进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供排水系统安全风险及生物污染阻控措施
19
作者 宁克明 宁雨阳 +2 位作者 董紫君 孙晓辉 王颖雯 《中国市政工程》 2024年第1期42-45,152,153,共6页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阶段性的产物,建筑密度大、楼宇建筑不规整,供排水系统存在较多薄弱节点。对典型城中村供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明确致病微生物在街区供排水系统中潜在传播途径及关键节点,构建供排水系统面向生物风...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阶段性的产物,建筑密度大、楼宇建筑不规整,供排水系统存在较多薄弱节点。对典型城中村供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明确致病微生物在街区供排水系统中潜在传播途径及关键节点,构建供排水系统面向生物风险防控需求的“建筑、社区、街区”多层级应急响应体系防控措施,期望为保障城中村卫生安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供排水系统 生物风险 污染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次扰动影响的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林星涛 陈湘生 +3 位作者 苏栋 朱旻 韩凯航 陈仁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1-601,共11页
科学合理地评估盾构隧道结构状态对保障列车安全运维至关重要。针对目前评估方法无法较好定量评估隧道结构的现状,基于韧性理论,提出了多次扰动下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评估方法。首先,通过构建多阶段隧道结构韧性分析模型,获得了隧道结构韧... 科学合理地评估盾构隧道结构状态对保障列车安全运维至关重要。针对目前评估方法无法较好定量评估隧道结构的现状,基于韧性理论,提出了多次扰动下盾构隧道结构韧性评估方法。首先,通过构建多阶段隧道结构韧性分析模型,获得了隧道结构韧性指标计算方法。其次,根据隧道结构在加载和卸载工况下的不同响应,提出了相应工况的结构性能分析指标。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隧道结构韧性等级划分标准。然后,探讨了隧道结构性能恢复程度和加固决策时间对结构韧性程度的影响。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新建平行隧道下穿既有隧道工程中。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结构性能指标获得的韧性指标差异明显。对于下穿隧道工程而言,仅以收敛变形作为隧道结构性能指标,会导致计算结果偏高,即高估结构的韧性,由下穿案例可知,隧道沉降和轨道板的差异沉降应该更需要关注,尤其是轨道板的差异沉降。研究成果将为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评估及受损结构性能恢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韧性评估 性能指标 韧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