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效果及准确度探讨 被引量:20
1
作者 郑红 谢井文 黄钢材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1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技术(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128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128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折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技术、CT诊断,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技术(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128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128例疑似膝关节损伤折患者均实施核磁共振技术、CT诊断,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将核磁共振技术、CT诊断结果和关节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对比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80.56%、75.00%、79.69%,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总准确率分别为98.15%、95.00%、97.66%,统计发现,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敏感度、总准确率较CT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检查骨质改变、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半月板损伤的准确率(98.64%)相比CT诊断(87.07%)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一致性检测发现,CT的检测值为0.65,提示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中等,MRI的检测值为0.89,提示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较CT明显更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技术 膝关节损伤 CT 诊断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T磁共振容积成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及心肌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志斌 沈比先 +3 位作者 高德宏 陈胜基 候刚强 钟文新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6期59-61,共3页
目的应用3T磁共振(MR)容积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及心肌功能评估PCI的疗效。方法建立猪心肌缺血模型,将32例心肌缺血模型猪随机分为未治疗组和PCI术治疗组,实验前、后1周、2周和4周进行MR扫描,观察心肌... 目的应用3T磁共振(MR)容积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及心肌功能评估PCI的疗效。方法建立猪心肌缺血模型,将32例心肌缺血模型猪随机分为未治疗组和PCI术治疗组,实验前、后1周、2周和4周进行MR扫描,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与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肌缺血未治疗组PCI实验前心肌梗死范围、LVEF、LVEDV和LVESV与PCI术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治疗组实验后1周、2周和4周心肌梗死范围均明显小于未治疗组(P<0.05),PCI术治疗组实验后1周、2周和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同时间点未治疗组(P<0.05),PCI术治疗组实验后1周、2周和4周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均小于同时间点未治疗组(P<0.05)。结论通过采用3T MR容积成像对PCI术前、术后心肌梗死范围、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积与左室收缩末容积进行检测对比,PCI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肌梗死 磁共振成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及准确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谢井文 沈比先 黄钢材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1期156-158,170,共4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MR 3D-ASL)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0例疑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颅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 目的研究并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MR 3D-ASL)技术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0例疑似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颅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常规扫描(MRI)、弥散加权成像扫描(DWI)、MR3D-ASL,以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诊断结果为参照,分析不同检测方法诊断结果,并分析诊断结果一致性。根据DSC-PWI诊断结果将100例疑似患者分为确诊组、对照组,比较确诊组与对照组的不同分区r CBF、r CBF比值。结果 MR 3D-ASL对短暂性脑缺血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30%、96.15%、97.00%,均高于CT、MRI、DWI(P<0.05)。经Kappa分析,MR 3D-ASL与DSC-PWI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确诊组的感兴趣区r CBF、r CBF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镜像区r CB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予以灵敏反映,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诊断 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LDH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厉玉杰 黄丽婷 +2 位作者 褚千坤 梁江山 罗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3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60例LDH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X线引导下SNRB治疗,对照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PVB)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60例LDH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观察组采用X线引导下SNRB治疗,对照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PVB)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脊柱稳定性指标(腰椎曲度、前凸指数、骶骨倾斜角)。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治愈43例(53.75%),有效27例(33.75%),好转9例(11.25%),无效1例(1.25%),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治愈29例(36.25%),有效25例(31.25%),好转22例(27.50%),无效4例(5.00%),总有效率为67.5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曲度(1.4±0.4)c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8±0.5)cm,前凸指数(2.2±0.6)cm和骶骨倾斜角(30.2±5.5)°显著大于对照组的(1.8±0.7)cm、(26.5±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NRB治疗LDH疗效显著,能有效增强患者脊柱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 腰椎间盘突出症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厉玉杰 黄丽婷 +2 位作者 褚千坤 梁江山 罗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4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20例LID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SNRB组(80例)和椎旁神经阻滞(PVB)组(40例)。SNRB组患者采用DSA引导下SNRB...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SNRB)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疗效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120例LIDH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SNRB组(80例)和椎旁神经阻滞(PVB)组(40例)。SNRB组患者采用DSA引导下SNRB治疗,PVB组患者采用PVB治疗,记录两组加用塞来昔布胶囊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脊柱稳定性的改变情况。结果 SNRB组中仅5例(6.25%)加用塞来昔布胶囊,PVB组中13例(32.50%)加用塞来昔布胶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低于PVB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RB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PVB组的75.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腰椎矢状面垂直轴(S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SNRB治疗LIDH具疗效佳、不良反应少、对脊柱稳定性小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选择性脊神经根阻滞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MRS初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汤小俐 郑海荣 +3 位作者 金军 吕贵文 莫信 曹晋博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22-425,共4页
目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目前对于其发病原因缺乏全面了解,本研究通过MRS技术观察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区域代谢物的改变。方法本研究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作为RFCA组,同期纳入年龄、... 目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出现焦虑状态,目前对于其发病原因缺乏全面了解,本研究通过MRS技术观察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区域代谢物的改变。方法本研究搜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2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作为RFCA组,同期纳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RFCA组(0.71±0.16)与对照组(0.87±0.14)相比,Cho/Cr比值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z=2.364);在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RFCA组(0.73±0.12)与对照组(0.84±0.15)相比,Cho/Cr比值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9,z=2.304)。其余代谢物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焦虑状态患者双侧前额叶背外侧皮层Cho水平的下降,可能反映病理性焦虑状态神经元的损伤及潜在的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更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焦虑症 磁共振成像 前额叶背外侧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脊柱内镜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脊柱稳定性的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厉玉杰 黄丽婷 +2 位作者 褚千坤 梁江山 罗鹏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1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方法 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行经皮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术,B组行侧后路脊柱内镜杨氏椎间盘镜系统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疗...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方法 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行经皮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术,B组行侧后路脊柱内镜杨氏椎间盘镜系统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疗效。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0.12±7.08)min,B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6.25±6.6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6,P<0.05);A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38.42±4.28)ml,B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40.26±4.1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6,P>0.05)。治疗后,A组患者优17例,良15例,中1例,差2例,优良率为91.43%;B组患者优15例,良14例,中2例,差4例,优良率为82.8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8,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术后脊柱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治疗 脊柱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识别 被引量:3
8
作者 汤小俐 陈文晶 +7 位作者 莫信 金军 曹晋博 黄宽龙 徐丙仁 高德宏 谭四平 陆普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821-1824,共4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CT影像学征像特点,加用手绘画对比,尝试医学与艺术结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通过双盲读片法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CT影像学征像特点,加用手绘画对比,尝试医学与艺术结合,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通过双盲读片法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并与手绘画对应。结果COVID-19患者胸部CT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GGO伴血管增粗征及充气支气管征,可伴粗大纤维索条影及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早期CT主要表现形态为羽毛征、蒲公英征、石榴征;雾淞征为重症表现,占比少。结论COVID-19肺部早期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羽毛征、蒲公英征、石榴征都与疾病病理机制吻合并都属于相对早期或普通型肺炎改变,早防、早诊、早治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征象 手绘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源双能量CT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莫信 王明月 +1 位作者 金军 汤小俐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0期56-57,共2页
目的探究单源双能量CT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疑似泌尿系结石或确诊泌尿系结石患者,行泌尿系宝石能谱CT成像(GSI)及常规平扫或CT尿路造影(CTU)检查,观察分析结石部位、大小、数目,通过GSI图像上结石的有效原子序数(Zeff)预... 目的探究单源双能量CT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疑似泌尿系结石或确诊泌尿系结石患者,行泌尿系宝石能谱CT成像(GSI)及常规平扫或CT尿路造影(CTU)检查,观察分析结石部位、大小、数目,通过GSI图像上结石的有效原子序数(Zeff)预测结石成分,并与红外光谱仪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单源双能量CT检查100例患者,共检出86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通过GSI图像上有效原子序数分析,尿酸为主结石19例,非尿酸结石67例。红外波谱分析仪分析结石显示,尿酸为主结石18例,非尿酸结石68例。GSI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与红外光谱仪分析结石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4, P=0.853>0.05)。结论单源双能量CT对泌尿系结石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有效预测体内结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源双能量CT 泌尿系结石 有效原子序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诊断颌面部骨折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土兴 莫信 王明月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3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30例颌面部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X线与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准确率以及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30例颌面部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X线与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检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准确率以及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在不同图像模式下的显示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与X线诊断颌面部骨折的总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颌面部骨折的多层螺旋CT扫描重建中,图像的显示总体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多层螺旋CT横断面和3D容积再现(3D-VR)图像。结论在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影像学检查中,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建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的颌面部X线,其中图像质量最佳的图像模式为重建MPR图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颌面部骨折 X线 3D容积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