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董军涛
林阳阳
+4 位作者
燕铁斌
梁慧英
吕晓
何晓阔
眭明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16-722,共7页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在跑轮中适应3天(剔除运动量不能达到每天270m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各8只。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接扎,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VD模型,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自主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跑轮(直径31.8cm,宽度10cm,旋转阻力约相当于100g物体的重力)上自由运动,用传感器记录跑过的圈数,每天270圈;强迫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电动跑轮(直径31.8cm,长度40cm,转速9r/min)上运动,每天治疗30min;功能性电刺激组:造模1周后开始治疗,诱导大鼠前肢产生以9m/min行走时的动作,每天治疗30min。以上五组于治疗14d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SYN、SYP、PSD-95及MAP-2、TAU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微管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1)新奇事物识别实验:训练阶段各组大鼠对两个相同物体的探寻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4h后进行测试,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自主运动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强迫运动组、功能性电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功能性电刺激组与强迫运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海马区SYN、SYP、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自主运动组和强迫运动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5组SYP蛋白表达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为运动训练促进海马区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改善海马区突触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自主运动
强迫运动
功能性电刺激
突触可塑性
学习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行走模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
22
2
作者
李春镇
眭眀红
+2 位作者
于力争
向云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2-565,共4页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实时调控作用。方法:纳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0例,将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功能性电刺激仪的电极放在偏瘫侧的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的...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实时调控作用。方法:纳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0例,将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功能性电刺激仪的电极放在偏瘫侧的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的运动点上,患者在预先测试好的区域内戴机行走治疗;采用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评定系统检测患者戴机行走状态下的步态参数(主要观察行走中的负重对称性、双侧步长偏差、双侧髋关节屈伸角度及双侧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对称性等),每次检测需时1min;分别在戴机治疗前、戴机行走5min、行走10min、行走15min的4个时间点接受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评定系统检测,获取步态分析参数并采用自觉疲劳程度判断分级法(RPE)同时评定患者的自觉疲劳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未开机刺激比较,患者戴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行走治疗5min、10min、15min后,负重对称性、步长偏差、髋关节屈伸角度及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对称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治疗时间点之间比较,患者戴机行走10min的步态参数优于戴机行走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戴机行走15min的步态参数较戴机行走5min和戴机行走10min比较,开始出现降低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PE的评定发现,戴机行走前及戴机行走5min后,患者无一人表现出疲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疲劳人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戴机行走10min后的疲劳(评分13—15分)人数占总人数的15%;戴机行走15min后,80%患者出现疲劳(评分13—15分之间)。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步态有即时改善作用,但戴机治疗时间以10min的效果最佳,15min后效果开始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董军涛
林阳阳
燕铁斌
梁慧英
吕晓
何晓阔
眭明红
机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
医院
康复
医学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
医院
康复
医学科
中山市
人民医院
康复
医学科
广东三九脑科
医院
神经
康复
科
十堰市太和
医院
康复
医学科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16-722,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1863)
文摘
目的:观察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学习记忆、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行腹腔注射麻醉,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在跑轮中适应3天(剔除运动量不能达到每天270m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每组各8只。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接扎,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作VD模型,术后大鼠置于笼中自由活动;自主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跑轮(直径31.8cm,宽度10cm,旋转阻力约相当于100g物体的重力)上自由运动,用传感器记录跑过的圈数,每天270圈;强迫运动组:造模1周后大鼠在电动跑轮(直径31.8cm,长度40cm,转速9r/min)上运动,每天治疗30min;功能性电刺激组:造模1周后开始治疗,诱导大鼠前肢产生以9m/min行走时的动作,每天治疗30min。以上五组于治疗14d后,采用新奇事物识别实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取大鼠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述各组SYN、SYP、PSD-95及MAP-2、TAU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微管结合蛋白的变化。结果:(1)新奇事物识别实验:训练阶段各组大鼠对两个相同物体的探寻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4h后进行测试,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自主运动组新奇事物认知指数与强迫运动组、功能性电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功能性电刺激组与强迫运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海马区SYN、SYP、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自主运动组、强迫运动组和功能性电刺激组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自主运动组和强迫运动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上述5组SYP蛋白表达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主运动、强迫运动和功能性电刺激诱导的运动均可促进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其可能机制为运动训练促进海马区SYN、PSD-95、MAP-2、TAU蛋白表达,改善海马区突触可塑性。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自主运动
强迫运动
功能性电刺激
突触可塑性
学习
记忆
Keywords
vascular dementia
voluntary exercise
forced exercise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synaptic plas-ticity
learning
memory
分类号
R749.1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行走模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
22
2
作者
李春镇
眭眀红
于力争
向云
燕铁斌
机构
深圳
大学附属第六
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
医院
康复
医学科
出处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2-565,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1613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72477)
+3 种基金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704020140)
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A2018551)
深圳市卫生计生系统科研项目(SZXJ2018026)
2017年深圳市南山区科技计划项目(南科研卫2017009)
文摘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刺激时间下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的实时调控作用。方法:纳入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0例,将基于正常行走模式设计的功能性电刺激仪的电极放在偏瘫侧的胫前肌、股四头肌、腓肠肌及腘绳肌的运动点上,患者在预先测试好的区域内戴机行走治疗;采用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评定系统检测患者戴机行走状态下的步态参数(主要观察行走中的负重对称性、双侧步长偏差、双侧髋关节屈伸角度及双侧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对称性等),每次检测需时1min;分别在戴机治疗前、戴机行走5min、行走10min、行走15min的4个时间点接受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评定系统检测,获取步态分析参数并采用自觉疲劳程度判断分级法(RPE)同时评定患者的自觉疲劳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未开机刺激比较,患者戴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行走治疗5min、10min、15min后,负重对称性、步长偏差、髋关节屈伸角度及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对称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治疗时间点之间比较,患者戴机行走10min的步态参数优于戴机行走5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戴机行走15min的步态参数较戴机行走5min和戴机行走10min比较,开始出现降低趋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RPE的评定发现,戴机行走前及戴机行走5min后,患者无一人表现出疲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疲劳人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戴机行走10min后的疲劳(评分13—15分)人数占总人数的15%;戴机行走15min后,80%患者出现疲劳(评分13—15分之间)。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步态有即时改善作用,但戴机治疗时间以10min的效果最佳,15min后效果开始减退。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步态
分类号
R493 [医药卫生—康复医学]
R741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董军涛
林阳阳
燕铁斌
梁慧英
吕晓
何晓阔
眭明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行走模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态调控的研究
李春镇
眭眀红
于力争
向云
燕铁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