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农架国家公园兰科植物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张成 饶文辉 +6 位作者 姜治国 金胶胶 余辉亮 段晓娟 李健 陈建兵 王美娜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7,共14页
该研究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地区的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该区域的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笔者对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以及濒危... 该研究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地区的兰科植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该区域的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以及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笔者对该地区兰科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区系特征以及濒危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兰科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42个属、111个种;发现新记录种8个,其中4个为湖北新记录种。(2)在区系成分方面,该地区的兰科植物区系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既包含热带成分,也包含温带成分;该地区地理和气候上的独特条件为兰科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其作为植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价值。(3)该地区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较多,有2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另有32种兰科植物的生存状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该研究结果反映了神农架国家公园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该地区的兰科植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未来制定其植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兰科植物 新记录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双扇蕨依存环境的植物群落学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马钰琦 李宇惠 +3 位作者 林琳 沈悦 顾钰峰 王发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 深圳双扇蕨(Dipteris shenzhenensis)是仅在深圳分布的极度濒危(CR)植物。对该种占优势群落进行植物群落学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双扇蕨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9科73属85种,优势种有深圳双扇蕨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谷木叶冬青(Ilex memecylifolia)、竹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neglecta)、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豺皮樟(Litsea rotundifolia var.oblongifolia)、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植株个体随着树木高度增加而减少,呈现“倒J”型分布,是亚热带地区明显特点;各生活型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对相同地区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T检验,证明不同群落之间多样性水平无显著差异,同属生态演替的稳定阶段;生态位分析揭示了深圳双扇蕨在群落中的生存状态,说明该种并非广布种,对环境要求苛刻且对资源竞争力差,在群落演替中存在灭绝风险;种间联结分析揭示了该物种与其他优势草本的种间关系,找到了可能的互补与竞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双扇蕨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群落演替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研究新见解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美娜 胡玥 +3 位作者 李鹤娟 李健 陈建兵 兰思仁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7-502,共16页
兰科(Orchidaceae)在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全部兰科植物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研究兰科菌根真菌对于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对菌根真菌相关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兰科菌根真... 兰科(Orchidaceae)在地球生命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全部兰科植物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研究兰科菌根真菌对于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对菌根真菌相关的概念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兰科菌根真菌的主要类群、特异性及其与兰科植物稀有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兰科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和进化关系进行了总结。兰科菌根真菌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经典研究方法、早期分子生物学方法、rDNA片段高通量测序法、宏基因组学方法。兰科菌根真菌类群主要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门(Mucoromycota)。根据兰科菌根真菌特异性与否,首次明确了兰科菌根真菌定植关系可分为三大类:特异性定植、广泛性定植和特异-广泛兼性定植。根据营养关系特点,首次将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的营养关系划分为三大类:兰花单向利好型、典型共生型、分工合作型。兰科菌根真菌特异性与兰科植物稀有性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两面性,而兰科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进化关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阐明。此外,该文还对兰科菌根真菌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菌根真菌 宏基因组 特异性 营养关系 协同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S和matK序列的兰科沼兰族分子系统研究及二新种(英文) 被引量:12
4
作者 唐光大 张国强 +2 位作者 洪文君 刘仲健 庄雪影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47-463,共17页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 沼兰族是兰科植物的大族之一,约2000种,除了极地和沙漠地区,全球均有分布。该族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尤其在东南亚、热带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已有关于该族植物形态和分子系统的研究,但有关该族亚族和属间的系统关系尚不清楚,属的界定争议也较大。该文基于核基因片段ITS和叶绿体基因片段mat K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贝叶斯推理分析法,对现有沼兰族主要属的123种植物和10个外类群植物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沼兰族主要分为3个亚族分支,包括附生的鸢尾兰亚族(Oberoniinae)、地生的羊耳蒜亚族(Liparidinae)和沼兰亚族分支(Crepidium clade)。鸢尾兰亚族包括6个属、羊耳蒜亚族分支包括5个属、沼兰亚族分支包括4个属;丫辦兰亚族(Ypsilorchidinae)应归并为鸢尾兰亚族;Disticholiparis属于Stichorkis属的模式标本相同,应并人Stichorkis属;沼兰属(Crepidium)和无耳沼兰属(Dienia)的唇辦结构差异较大,但二者均为单系类群。此外,在收集野外实验材料过程中,发现了2种产自中国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沼兰族新种,分别命名为麻栗坡羊耳蒜(Platystyliparis malipoensis G.D.Tang,X.Y.Zhuang&Z.J.Liu)和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D.Tang,X.Y.Zhuang&Z.J.Li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兰族 核基因ITS MATK 系统学 并系类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及其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肖繁荣 梁伟 +3 位作者 严岳鸿 曾念开 郝馨 汪继超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3-49,50-55,共13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唯一地处热带且生物多样最高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其丰富的物种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唯一地处热带且生物多样最高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其丰富的物种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分布不均、受胁程度不同以及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缓解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有效手段。为有序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优先保护物种名录遴选工作,拟定了包含脊椎动物、植物和大型真菌在内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研究总结名录的遴选方法与结果,阐明名录对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海南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先保护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拟兰,中国兰科一新种(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利君 刘仲健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对兰科新种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 Z.J.Liu&L.J.Chen)作了描述和绘图。该新种产中国广东南部,与多枝拟兰(A.ramifera S.C.Chen&K.Y.Lang)和日本拟兰(A.nipponica Masamune)相近,但本新种的根生有块根;退化雄蕊明显长... 对兰科新种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 Z.J.Liu&L.J.Chen)作了描述和绘图。该新种产中国广东南部,与多枝拟兰(A.ramifera S.C.Chen&K.Y.Lang)和日本拟兰(A.nipponica Masamune)相近,但本新种的根生有块根;退化雄蕊明显长于花柱,而且上部约1/3不贴生于花柱,可以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 兰科植物 新种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斛属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健 王美娜 +3 位作者 赵美丽 李鹤娟 胡玥 陈建兵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30-1745,共16页
石斛属(Dendrobium)是兰科植物中的第二大属,很多石斛属植物是传统的名贵药用植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石斛属植物抗肿瘤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文对石斛属植物的抗肿瘤主要活性成分、提取方法以及抗肿瘤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 石斛属(Dendrobium)是兰科植物中的第二大属,很多石斛属植物是传统的名贵药用植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石斛属植物抗肿瘤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文对石斛属植物的抗肿瘤主要活性成分、提取方法以及抗肿瘤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石斛属植物抗肿瘤主要活性成分有多糖、生物碱、菲类、联苄类、芴酮类化合物等,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调控或阻滞癌细胞周期、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改变信号通路传导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强对石斛属植物抗癌方面的深入研究,挖掘更多的石斛属药用资源及其特征成分,深入解析它们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为开发石斛属植物抗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为合理、有效地利用石斛属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 抗肿瘤 活性成分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珍稀白蝶兰属(兰科)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汪雨 唐露 +3 位作者 邵士成 马长乐 李健 罗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5,共13页
为理解珍稀濒危兰科植物龙头兰(Pecteilis susannae)和景洪白蝶兰(P.hawkesiana)的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开发用于物种鉴定、保护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进行浅层基因组测序,采... 为理解珍稀濒危兰科植物龙头兰(Pecteilis susannae)和景洪白蝶兰(P.hawkesiana)的叶绿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开发用于物种鉴定、保护遗传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标记,该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进行浅层基因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的拼接、组装和注释,并与其他近缘物种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龙头兰和景洪白蝶兰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54 407 bp和153 891 bp,由一对26 550 bp和26 523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R)、84 204 bp和83 756 bp的大单拷贝区(LSC)、17 103 bp和17 089 bp的小单拷贝区(SSC)组成;均注释了111个唯一基因,包括7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2)在叶绿体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94个和92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3)二者之间存在70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和152个插入缺失(InDels)位点,其中cpInDel 067等可以区分2个物种。(4)观察到1个差异较大的基因(accD)和9个高变区(rps19-psbA、matK-trnQ-UUG、psbM-psbD、trnT-UGU-ndhJ、accD-psaI、ycf4-cemA、clpP-psbB、ndhF-trnL-UAG、rps15-ycf1)。(5)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龙头兰、景洪白蝶兰和鹅毛玉凤花(Habenaria dentata)的亲缘关系较近。在白蝶兰属2种叶绿体基因组研究中获得的SSR位点、InDels和高变区序列可为物种鉴定、开发利用及其资源保护提供有价值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头兰 景洪白蝶兰 叶绿体基因组 分子标记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特有兰科植物观赏性状综合评价 被引量:16
9
作者 苏梓莹 李斓 +3 位作者 张茜莹 陈美璇 陈利君 李玉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60-1565,共6页
以16种广东省特有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查阅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观花性状、观叶性状和观株性状3个方面选择了12个评价指标对其观赏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用于园林园艺花卉的兰科种类。结果表明... 以16种广东省特有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查阅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观花性状、观叶性状和观株性状3个方面选择了12个评价指标对其观赏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用于园林园艺花卉的兰科种类。结果表明:在各约束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中,花径所占的权重最大;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将16种广东省特有兰科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2.8~3.0),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共计3种;Ⅱ级(2.5~2.8),观赏价值中等的种类,共计8种;Ⅲ级(2.5以下),观赏价值低的种类,共计5种。其中,深圳香荚兰、紫金舌唇兰和蕉岭石斛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极高的观赏价值,为优良的野生花卉,建议引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特有兰科 观赏价值 层次分析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中国兜兰属植物潜在分布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智聪 舒江平 +1 位作者 严岳鸿 陈建兵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基于已知分布点和20个环境因子,该研究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在现在(1970—2000年)气候条件和2种不同共享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2.6、SSP5-8.5)未来(2081—2100年)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的潜在分布格局,找出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结... 基于已知分布点和20个环境因子,该研究利用MaxEnt模型模拟在现在(1970—2000年)气候条件和2种不同共享经济路径情景下(SSP1-2.6、SSP5-8.5)未来(2081—2100年)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的潜在分布格局,找出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兜兰属植物的最适宜分布区位于滇东南地区、贵州西南、广西西部、广东南部、海南北部。影响该属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年降水量、年温度变化和最干旱季降水量。随着全球变暖,适生区有向北和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逐渐往西北亚热带方向延伸。在SSP5-8.5的情景下,高适生区出现大幅度收缩。在未来气候情景下,不同种群的分布区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其分布格局响应气候变化的趋势也有所不同,因此该文针对分布区变化趋势不同的物种提出了不同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兜兰属 最大熵模型 气候因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兰科植物新记录属——槽舌兰属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军 李卿华 +2 位作者 刘金刚 饶文辉 李利强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2期58-60,70,共4页
报道江西省兰科植物一新记录属——槽舌兰属(Holcoglossum Schltr.),以及属下新记录种——短距槽舌兰[H.flavescens(Schltr.)Z.H.Tsi]。介绍槽舌兰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和物种组成,描述短距槽舌兰的分布格局和主要特征。
关键词 江西 槽舌兰属 短距槽舌兰 新记录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桔小实蝇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蒙 徐浪 +2 位作者 张润杰 章桂明 余道坚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24-1438,共15页
【目的】推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中国的扩散路径和新发生地区的入侵来源。【方法】本研究测序获得来自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等地31个种群的192头桔小实蝇个体的COI序列(1 496 bp,占COI基因全长97.3%),并... 【目的】推测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中国的扩散路径和新发生地区的入侵来源。【方法】本研究测序获得来自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等地31个种群的192头桔小实蝇个体的COI序列(1 496 bp,占COI基因全长97.3%),并以软件Dna SP 5.0,MEGA 6.0和Arlequin 3.5等完成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及单倍型分析。【结果】所测31个桔小实蝇种群总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0.00663)和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0.98069)。以F-统计法度量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结果显示中国桔小实蝇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弱,中国种群与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美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中国种群与美国种群及日本种群的遗传分化最大。而Mantel检验发现,中国、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空间距离有关(R=0.670,P<0.0001),中国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是地理隔离所造成的(R=0.038,P=0.534)。中国种群与泰国、日本、老挝、孟加拉国和美国种群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根据种群系统发育树,可将中国原发生地区种群划分为西南、东南两大分支。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结果均表明桔小实蝇曾存在大规模的扩张。【结论】桔小实蝇以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为源头向中国内陆扩散,其中广东、福建、广西和贵州种群为中国内陆种群较为有影响力的源头。根据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单倍型分析,推测新发生地区桔小实蝇的来源,例如安徽合肥桔小实蝇种群主要来源于福建长乐、广东珠海和上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COI基因 种群遗传分化 遗传结构 单倍型 遗传多样性 种群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快速繁殖的研究进展——兼论其学名与中名的正误 被引量:25
13
作者 刘仲健 张玉婷 +3 位作者 王玉 黄启华 陈心启 陈利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3-772,共10页
铁皮石斛是中国长期使用的名贵药用植物。近20年来,该药用植物的研究和生产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系根据文献信息和在中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多年实验,对铁皮石斛快速繁殖研究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和评价。鉴于该种植物的学名... 铁皮石斛是中国长期使用的名贵药用植物。近20年来,该药用植物的研究和生产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系根据文献信息和在中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多年实验,对铁皮石斛快速繁殖研究的进展做一简要总结和评价。鉴于该种植物的学名和中名在不少文献中存在使用混乱,本文将在命名上和分类上予以澄清。笔者认为铁皮石斛的学名应当用其最早的合法名称Dendrobium catenatum Lindl.,而中名则应当用其最为常用的"铁皮石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 快速繁殖 学名 中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栗坡石斛,中国兰科一新变种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利君 刘仲健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7-360,共4页
对中国兰科新变种麻栗坡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 var.malipoense L.J.Chen et Z.J.Liu)作了描述和绘图。该新变种与原变种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 var.moniliforme(L.)Sw.)的区别在于新变种的植株非常细小... 对中国兰科新变种麻栗坡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 var.malipoense L.J.Chen et Z.J.Liu)作了描述和绘图。该新变种与原变种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 var.moniliforme(L.)Sw.)的区别在于新变种的植株非常细小,长4~6cm;茎肉质,纺锤形,有3—6节,被偏鼓的叶鞘所包;花序轴长1~2cm,花中萼片狭矩圆形,唇盘上具3条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栗坡石斛 新变种 兰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惠州发现深圳香荚兰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利君 饶文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5-116,120,共3页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香荚兰属Vanilla的新报道种——深圳香荚兰Vanilla shenzhenica Z.J.Liu et S.C.Chen在广东惠州的分布,对该种的形态以及在新分布地的居群大小、生境和伴生植物等做了详细描述.
关键词 香荚兰属 深圳香荚兰 形态 居群大小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栗坡长叶兰,中国云南兰科一新杂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利君 周宏博 +3 位作者 刘仲健 郑芳 王玉 饶文辉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84,共4页
报道了产自云南麻栗坡的兰科兰属一新杂种——麻栗坡长叶兰(Cymbidium×malipoense L.J.Chen,H.B.Zhou&Z.J.Liu),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该种可能是长叶兰(Cymbidium erythraeum Lindl.)与龙州兰(C.eburneum var.longzhou... 报道了产自云南麻栗坡的兰科兰属一新杂种——麻栗坡长叶兰(Cymbidium×malipoense L.J.Chen,H.B.Zhou&Z.J.Liu),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该种可能是长叶兰(Cymbidium erythraeum Lindl.)与龙州兰(C.eburneum var.longzhouense Z.J.Liu et S.C.Chen)的天然杂交种。本种与长叶兰的区别是:本种的花葶自叶腋发出;萼片和花瓣浅黄绿色,具浅紫红色的纵条纹和斑点;唇盘具黄色褶片;蕊柱浅紫红色;中裂片卵状肾形。长叶兰的萼片和花瓣绿色,有红褐色脉纹和不规则斑点;中裂片心形到剑形;唇盘密被毛。本种与龙州兰的区别是:本种萼片和花瓣浅黄绿色,具浅紫红色的纵条纹和斑点;侧裂片有紫红色条纹;蕊柱浅紫红色。龙州兰萼片和花瓣白色,外表面略带粉红色;唇瓣白色,侧裂片和中裂片具有紫红色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栗坡长叶兰 新杂种 兰科 麻栗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东南部发现竹茎兰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利君 李俊民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对兰科竹茎兰(Tropidia nipponica)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和生态生境调查。它分布于中国台湾和日本琉球群岛,而今发现于云南麻栗坡。作为在中国大陆的新记录种,对其植物地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竹茎兰(Tropidia nipponica) 新记录 植物地理学意义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褶贝母兰的重新发现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
18
作者 李利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1-475,共5页
自从1903年Rolfe报道双褶贝母兰产中国云南后,在中国一直未再采到标本,直到最近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发现了它的野外居群。作为中国国内首次采到的活体标本,对其进行野外生境、开花生物学调查和形态补充描述、绘图以及植物地理学意义讨论。
关键词 双褶贝母兰 重新发现 植物地理学 云南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氏石斛,中国兰科一新种 被引量:8
19
作者 邓小祥 陈贻科 +1 位作者 饶文辉 陈利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2,共4页
描述了自湖南省新宁县发现的兰科石斛属石斛组一新种——罗氏石斛(Dendrobium luoi L.J.Chen&W.H.Rao),并给出其与近缘种河口石斛(D.hekouense Z.J.Liu&L.J.Chen)的区别特征:本种的花梗与子房长2~2.5cm;花淡黄色,萼片先端红褐色... 描述了自湖南省新宁县发现的兰科石斛属石斛组一新种——罗氏石斛(Dendrobium luoi L.J.Chen&W.H.Rao),并给出其与近缘种河口石斛(D.hekouense Z.J.Liu&L.J.Chen)的区别特征:本种的花梗与子房长2~2.5cm;花淡黄色,萼片先端红褐色,中萼片狭卵状椭圆形;唇瓣倒卵状匙形,不裂,具紫褐色斑块;唇盘中央具3条褶片并从基部延伸至先端;褶片中间增粗并具乳突状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属 新种 兰科 新宁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甲兰属种质资源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玉 温福岳 +1 位作者 陈利君 陈庭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60-968,共9页
该文综述了指甲兰属种质资源的历史、地理分布概况和保护现状,以及该属植物在组织培养、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分析、香味成分研究与种系发生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该属植物在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指甲兰属植... 该文综述了指甲兰属种质资源的历史、地理分布概况和保护现状,以及该属植物在组织培养、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分析、香味成分研究与种系发生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该属植物在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指甲兰属植物是热带地区重要的花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通过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好该属资源,并在多个学术领域内开展该属植物研究,不仅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持,而且能够充分挖掘其应用价值。然而,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各项研究进展还不够深入,未来指甲兰属植物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1)开展资源引种与回归保育等方面的实践工作及研究;(2)利用稀缺资源和母本优势,开展组织培养与属间品种培育方面的研究;(3)充分发掘其药用价值,积极开展植物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4)开展指甲兰属香味成分分析与应用研究,进而开展该属传粉生物学的研究;(5)利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揭示出该属在相关类群中的地位和其界定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甲兰属 种质资源 组织培养 化学成分 香味 种系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