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553例门诊儿童PPD试验反应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周亚玲 郑梅 郑跃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676-1677,共2页
关键词 PPD皮试 结核抗体 门诊病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内地首例症状前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43月龄随访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智强 陈黎 +2 位作者 路新国 廖建湘 罗序峰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4,共5页
患儿,女,出生日期为2021年2月,现43月龄,因5q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家族史,生后常规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发现SMN1基因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SMN2基因2个拷贝数。2021年3月第1次入住深圳市儿童医院... 患儿,女,出生日期为2021年2月,现43月龄,因5q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家族史,生后常规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发现SMN1基因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SMN2基因2个拷贝数。2021年3月第1次入住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患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运动功能良好,确诊为症状前5q SMA,完善用药前所有准备并开始诺西那生钠鞘内注射治疗,并按用药计划多次再入院治疗和运动功能评估。至今未间断累计14次鞘注治疗。2024年1月家属自行要求添加利司扑兰口服液联合治疗。患儿呼吸和进食功能始终完全正常,脊柱发育良好,无明显脊柱侧弯现象。患儿大运动发育里程碑稍落后:4月龄竖头稳、俯卧位头抬起90度,6月龄仰卧位翻身到俯卧位,8月龄扶手坐稳、9月龄独坐稳,13月龄牵一手走;16月龄独走,19月龄行走稳,30月龄自行玩滑滑梯,36月龄双脚跳。运动功能评分较正常同龄儿童偏低。但目前患儿各项生活技能、运动功能表现和正常同龄儿童大致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q脊髓性肌萎缩 症状前 治疗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细胞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0
3
作者 杨军 李成荣 +3 位作者 王国兵 黄惠君 祖颖 李永柏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讨Th17细胞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4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比例,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CD4+ T... 目的探讨Th17细胞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48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比例,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CD4+ T细胞IL-17A、IL-17F、转录因子ROR-γt、Foxp3及细胞因子IL-6、TGF-β等mRNA表达;同期4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CD4+ T细胞高表达IL-17A及IL-17F(P<0.01)。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及前炎症细胞因子IL-6 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转录因子Foxp3表达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Th17等促炎性T细胞高表达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的免疫抑制效应不足,是导致过敏性紫癜免疫失衡的重要原因,IL-6高表达与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TH17细胞 调节性T细胞 ROR-γt FOXP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过敏性紫癜2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9
4
作者 方湘玲 易著文 +4 位作者 党西强 何小解 何庆南 吴小川 莫双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肾脏受累因素。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4年3月236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在7~13岁者占78.40%,平均年龄(9.0±2.8)岁,最小... 目的了解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肾脏受累因素。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4年3月236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在7~13岁者占78.40%,平均年龄(9.0±2.8)岁,最小年龄1岁8个月;9月~次年3月发病率占全年发病的84.32%;感染仍是主要诱因(35.59%);胃肠症状首发时36.54%发生误诊。②紫癜遍及全身,以双下肢最多见(99.15%),58.47%反复出现,72.03%紫癜于1个月内消退;胃肠道及关节症状发生率分别是60.59%和47.88%。③55.51%出现肾脏损害,95.42%发生在起病3个月以内,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41.22%),病理改变Ⅲ级以上者占70.26%,4.05%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型,急性期无肾功能不全。④发病年龄≥10岁,反复性紫癜超过1个月在肾脏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儿童HSPN急性期肾衰竭少见,但肾脏病理改变相对严重;起病年龄>10岁、紫癜反复超过1个月是HSP易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肾外症状的严重性并非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过敏性紫癜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重度肝功能损害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代东伶 文飞球 +1 位作者 蔡华波 周少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6-849,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肝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重度肝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患儿,年龄为28 d至12岁;男31例、女24例。急性肝损害45例,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21例(53.3%)、血液肿瘤疾病5例(11.1%)、遗传代谢... 目的探讨重度肝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重度肝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患儿,年龄为28 d至12岁;男31例、女24例。急性肝损害45例,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21例(53.3%)、血液肿瘤疾病5例(11.1%)、遗传代谢病4例(8.9%)。慢性肝损害10例,均为肝硬化失代偿。退热药、中药/中成药及感冒药是引起儿童重度肝损害的最主要诱因,其中急性肝损害患儿中有31例(68.9%)、慢性肝损害中有4例(40.0%)。急性肝损害患儿中,有消化道症状32例(71.1%),黄疸26例(57.8%),出血表现9例(20.0%),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13例(28.9%)、肝性脑病6例(13.3%);10例慢性肝损害患儿均表现有腹胀、腹水,黄疸9例,消化道出血7例,合并肝性脑病3例,多器官功能障碍1例。55例患儿死亡39例,总病死率70.91%。14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患儿死亡13例(92.9%),3例合并肝性脑病患儿均死亡。结论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儿童重度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退热药、中药/中成药及感冒药是最重要的诱因;重症肝损害患儿病死率高,应加强合理用药,以预防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转移酶 肝功能损害 多器官功能障碍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孤立性垂体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MRI表现 被引量:9
6
作者 黄文献 曾洪武 +2 位作者 张龚巍 陈杰华 干芸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5-247,252,共4页
目的探讨孤立性垂体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孤立性垂体柄LCH患儿的临床及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为LCH,均行垂体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目的探讨孤立性垂体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孤立性垂体柄LCH患儿的临床及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为LCH,均行垂体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临床特点:13例患儿均以中枢性尿崩症为首发症状,且均为孤立性垂体柄LCH,临床及影像检查提示未累及其他系统。MRI表现:初次MRI及复查MRI,13例患儿垂体后叶T1WI正常高信号均消失。初次MRI显示,垂体柄呈结节状增粗7例,均匀增粗4例,漏斗部呈结节状增粗2例,动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直至明显强化。4例行MRI随访,3例分别于治疗后第6个月、第9个月、第10个月随访MRI基本正常;1例病情反复,治疗后第11个月随访MRI显示病变基本消失,第25个月随访MRI显示病变较第一次明显。结论儿童孤立性垂体柄LCH常以中枢性尿崩症为首发症状,垂体后叶T1WI正常高信号消失,同时有垂体柄增粗,应该考虑本病。MRI随访能很好地监测病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疾病 组织细胞增多症 朗格汉斯细胞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样放电对癫痫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黄铁栓 李冰 +1 位作者 胡雁 廖建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09-910,共2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癫痫样放电对癫痫患儿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近4年来在我院治疗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患儿按EEG慢波睡眠期放电指数(NREM睡眠期棘慢波发放的时间/全部NREM睡眠期的时间)多少分为两组:放电指数≥70%为A组,共28例;放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癫痫样放电对癫痫患儿脑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近4年来在我院治疗的小儿良性癫痫(BECT)患儿按EEG慢波睡眠期放电指数(NREM睡眠期棘慢波发放的时间/全部NREM睡眠期的时间)多少分为两组:放电指数≥70%为A组,共28例;放电指数为<30%为B组,共39例。另设年龄、性别匹配的20名正常儿童做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其认知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结果:A组智商明显低于B组和C组;A组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均较B组明显延长和降低、B组又较C组明显延长和降低。结论:睡眠期持续癫痫样放电可损伤患儿的脑功能,应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样放电 癫痫 儿童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林素芳 廖建湘 +2 位作者 赵霞 杨慧 魏雪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7-640,共4页
目的观察深圳地区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2年7月确诊的28例GBS患儿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及预后。结果 28例GBS患儿中,16例(57.1%)发病前3~14 d有呼吸道感染,发病前4周内均无腹泻史;1... 目的观察深圳地区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2年7月确诊的28例GBS患儿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及预后。结果 28例GBS患儿中,16例(57.1%)发病前3~14 d有呼吸道感染,发病前4周内均无腹泻史;1例患儿发病前2周内曾接种乙肝疫苗。春季(3月~5月)为发病高峰季节。根据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分型,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病(AIDP)17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5例、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MSAN)2例,Miller-fisher综合征(MSF)3例,多发性颅神经炎(PN)1例。疼痛是发病早期最常见症状,50.0%的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疼痛。大部分病例在急性期应用了免疫球蛋白和(或)糖皮质激素,2例因呼吸肌脉痹需呼吸机辅助通气。变异型GBS(包括MSF和PN)和经典型GBS(包括AIDP、AMAN、AMSAN)反映病情严重度的Hughes评分、平均住院日、预后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IPD是深圳地区儿童GBS的主要类型;前驱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深圳地区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核糖核酸miR-146a-5p、miR-23a-3p在儿童耐药性癫痫血清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9
作者 肖慧媚 廖建湘 蒋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00-503,共4页
目的探讨miR-146a-5p、miR-23a-3p在耐药性癫痫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8例耐药性癫痫患儿、64例非耐药性癫痫患儿及55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标本,用Hiseq测序法对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测序并测定表达量,... 目的探讨miR-146a-5p、miR-23a-3p在耐药性癫痫患儿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8例耐药性癫痫患儿、64例非耐药性癫痫患儿及55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标本,用Hiseq测序法对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测序并测定表达量,用RT-qPCR验证耐药性癫痫患儿血清差异性表达的miR-146a-5p、miR-23a-3p。结果与非耐药性癫痫比较,Hiseq测序显示耐药性癫痫患儿血清中,78种miRNA表达量上升,22种miRNA表达量下降,miR-146a-5p、miR-23a-3p的fold-change分别为1.241和1.302。RT-qPCR结果表明,与非耐药性癫痫miR-146a-5p(1.183±0.848)、miR-23a-3p(1.633±0.970)表达水平比较,耐药性癫痫患儿分别为(1.563±1.831)和(2.119±1.543),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42和2.150,P均<0.05),而且与非耐药性癫痫用药前比较,二者在耐药性癫痫用药前血清中表达已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381和2.345,P均<0.05)。结论耐药性癫痫患儿血清miR-146a-5p、miR-23a-3p表达升高,有望成为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血清微小核糖核酸 分子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7
10
作者 曾洪武 黄文献 +4 位作者 干芸根 陆普选 林飞飞 叶文宏 金晨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47-95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伴CNS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儿住院期间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扫描。结果:4例为流感相关脑病,影像...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伴CNS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儿住院期间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行CT扫描。结果:4例为流感相关脑病,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痊愈出院。死亡4例,其中3例并发急性坏死性脑炎(ANE),影像表现为多灶性、对称性脑部损害,以双侧丘脑受累为特征,内囊、豆状核、脑干及大小脑髓质均可受累,病变区CT呈低密度,MRI呈长T1、长T2信号,DWI示双丘脑中心区呈低信号,周边呈高信号;ADC图示中央呈稍高信号,环状略低信号环绕。另1死亡病例并发颅内真菌感染,真菌性脑膜炎MRI见脑膜明显强化,真菌性肉芽肿MRI呈类圆形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边缘强化。结论:儿童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CNS并发症有:流感相关脑病、ANE和机会性真菌感染。ANE病死率高,但其影像表现有相对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甲型H1N1流感 儿童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2例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智强 廖建湘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9-58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NGS检测结果。结果男女各1例,分别为11和20月龄。均有未熟淡水水产品接触史,病情危重,经历较...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NGS检测结果。结果男女各1例,分别为11和20月龄。均有未熟淡水水产品接触史,病情危重,经历较长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颅脑磁共振成像示脑膜强化。外周血和脑脊液mNGS均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序列数分别为90和4059以及529和718。2例患儿经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均完全康复。结论外周血mNGS检查有助于无创、快速且精准地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 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 诊断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 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太雅 胡颖熠 +3 位作者 黄杨 方佃刚 路新国 李志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94,共7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MRI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 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共75例,其中杜氏肌营养不良(DMD)50例,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25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大腿肌肉T 1WI-Dixo... 目的:本研究探讨MRI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 2-mapping技术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共75例,其中杜氏肌营养不良(DMD)50例,贝氏肌营养不良症(BMD)25例。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大腿肌肉T 1WI-Dixon、多回波M-Dixon quant和T 2-mapping成像,并测量右侧大腿14块肌肉(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股二头肌短头)的FF值、T2值。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DMD组和BMD组各肌肉FF值、T2值及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的差异,并绘制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评估曲线对DMD和BMD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①DMD组以臀大肌FF值最高,其次是大收肌、股四头肌,以股薄肌、缝匠肌及长收肌最低;BMD组以臀大肌FF值最高,其次是股内侧肌,以股薄肌、长收肌最低。②DMD组以臀大肌T2值最高,其次是大收肌、股四头肌,以股薄肌、半腱肌最低;BMD组以臀大肌T2值最高,其次是股内侧肌,以股薄肌、半腱肌最低。③除缝匠肌及长收肌以外(P>0.05),DMD组其余12块肌肉FF值、14块肌肉平均FF值均高于BM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D组各肌肉T2值及14块肌肉平均T2值均高于BM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块肌肉平均FF值、T2值鉴别DMD组与BMD组的AUC分别为0.709(0.591~0.828)、0.924(0.857~0.992),以14块肌肉平均T2值的鉴别二者效能最高,最佳临界值为41.55 ms,灵敏度86%,特异度88%。结论:多回波M-Dixon quant技术和T 2-mapping技术均可高效的鉴别抗肌萎缩蛋白病患儿,基于T 2-mapping技术的肌肉T2值测量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肌萎缩 肌营养不良 杜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RNA1基因变异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序峰 罗智强 +2 位作者 段婧 龙薇薇 廖建湘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8-661,共4页
总结1例CHRNA1基因变异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患儿出生后双眼睑下垂,伴眼球斜视,考虑先天性上睑下垂,行眼科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近2年出现双下肢肌力下降,查体双眼睑稍下垂,眼球活动受限,下肢近端肌力4级。基... 总结1例CHRNA1基因变异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患儿出生后双眼睑下垂,伴眼球斜视,考虑先天性上睑下垂,行眼科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近2年出现双下肢肌力下降,查体双眼睑稍下垂,眼球活动受限,下肢近端肌力4级。基因检测结果:CHRNA1复合杂合突变。给予溴吡斯的明治疗,效果良好。查阅国内外数据库,总结既往报道病例:部分出生后出现眼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肢体乏力,可伴呼吸困难,部分发病较晚,表现为肢体无力。采用康复治疗+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CHRNA1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化脓性脑膜炎5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邹东方 廖建湘 +1 位作者 胡雁 李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1岁内婴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疗程、预后及提高治疗率的方法。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4年来诊治的55例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惊厥发作类型... 目的:探讨1岁内婴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疗程、预后及提高治疗率的方法。方法:对深圳市儿童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4年来诊治的55例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惊厥发作类型、合并感染情况、病原学检查结果、感染项目检查结果、头颅影像学检查资料、并发症、治疗方案、疗程及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以体温改变、精神反应异常、前囟隆起、惊厥为主要表现;病原学检查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多见,而无乳链球菌感染有增多趋势,尤其以3个月以下婴儿多见;脑脊液培养阳性14例(25.5%),血培养阳性22例(占40%);出现并发症19例(占34.5%),硬膜下积液13例(占23.6%),脑积水5例(占9.1%),脑室管膜炎1例(占1.8%);32例随访1年以上,发现继发性癫痫3例,听力障碍2例,偏瘫2例,智力低下1例,后遗症发生率为25%;治疗方案以静脉使用三代头孢、美罗培南、万古霉素等抗生素,同时应用甘露醇、激素等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部分严重病例联合鞘内注射抗生素取得较好疗效;抗生素疗程14~56d,平均25.4d;临床转归:治愈25例(占45.5%),好转15例(占27.3%),自动出院11例(占20%),死亡4例(占7.3%)。结论:婴儿期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危害严重,早期诊断、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严重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婴儿期治疗疗程偏长,鞘内注射可缩短疗程,提高治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化脓性 婴儿 鞘内注射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多普勒Tei指数检测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损伤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力 夏焙 +4 位作者 李成荣 范舒旻 陶宏伟 李姝娜 李永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正常儿童63例、川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各36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E峰、A峰及E/A比值、肺静脉血流S波、D波及S/D比值、左心... 目的探讨Tei指数评价川崎病患儿心脏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正常儿童63例、川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患儿各36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E峰、A峰及E/A比值、肺静脉血流S波、D波及S/D比值、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射血时间(ET),并计算Tei指数。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患儿较正常儿童Tei指数显著增高(0.51±0.15与0.40±0.12,P<0.01),且Tei指数与EF、E/A、S/D无相关性(P>0.05)。恢复期患儿Tei指数下降,接近正常儿童(0.39±0.13与0.40±0.12,P>0.05)。川崎病各组中,冠状动脉扩张与无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比较,Tei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存在心脏整体功能异常,Tei指数能简便、敏感地检测川崎病患儿左心室的整体收缩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I指数 多普勒 川崎病 心室功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建利 周少明 +3 位作者 程勇卫 朱忠生 蔡华波 代东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172-2174,共3页
目的:了解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胆汁淤积患儿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转归情况。结果:175例胆汁淤积患儿病因分析示胆道闭锁为42例,死亡19例,肝移植恢复良好4例,肝硬化等待肝移植8例,葛西手... 目的:了解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胆汁淤积患儿的临床资料,电话随访转归情况。结果:175例胆汁淤积患儿病因分析示胆道闭锁为42例,死亡19例,肝移植恢复良好4例,肝硬化等待肝移植8例,葛西手术后恢复良好5例,失访6例;胆管发育不良2例均恢复良好;先天性胆管扩张2例均恢复良好。CMV感染29例均恢复良好。遗传代谢性疾病16例,其中Citrin蛋白缺陷病13例,恢复良好10例,失访2例,死亡1例;酪氨酸血症3例,恢复良好1例,失访1例,肝硬化等待肝移植1例。TPN相关性胆汁淤积4例均恢复良好。病因未明80例,恢复良好79例,失访1例。临床特点提示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常伴有粪便颜色改变、肝脾肿大等,常合并肺炎、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结论:胆汁淤积性黄疸患儿病因较多,早期诊治,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胆汁淤积 病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5例报告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交生 李冰 董意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0,共2页
无乳链球菌常寄生于妇女生殖道,故而很多新生儿出生时可因垂直传播而感染。1970年以来,已被西方国家列为围生期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对孕妇及新生儿造成极大危害,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蜂窝织炎等[2]。我院2010年1月一2011年1... 无乳链球菌常寄生于妇女生殖道,故而很多新生儿出生时可因垂直传播而感染。1970年以来,已被西方国家列为围生期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对孕妇及新生儿造成极大危害,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蜂窝织炎等[2]。我院2010年1月一2011年1月共有5例患儿血培养为无乳链球菌,均为男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败血症 围生期感染 婴儿 垂直传播 西方国家 蜂窝织炎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表型心-面-皮肤综合征2例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宇慧 刘麟 +4 位作者 李博宁 陈淑丽 欧振恒 谭卫群 刘琮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心-面-皮肤综合征严重表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方法回顾分析2例具有心-面-皮肤综合征严重表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的基因分析结果。结果2例男性患儿,生后即出现喂养困难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除有颅面... 目的探讨心-面-皮肤综合征严重表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方法回顾分析2例具有心-面-皮肤综合征严重表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的基因分析结果。结果2例男性患儿,生后即出现喂养困难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除有颅面部和心脏畸形外,还伴喉气管畸形,均在6月龄内死亡。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的BRAF基因存在新生变异c.1783T>C(p.F595L)、c.770A>G(p.Q257R)。结论发现2例国内未见报道的BRAF基因变异致心-面-皮肤综合征严重表型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面-皮肤综合征 BRAF基因 二代测序技术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食物中牛奶过敏原蛋白成分 被引量:7
19
作者 詹政科 刘萍 +3 位作者 吉坤美 李佳娜 仇什 刘志刚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47,共4页
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食物中牛奶过敏原成分。通过提取牛奶过敏原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牛奶过敏原的多抗,免疫印迹法鉴定多抗与牛奶过敏原蛋白的反应,并建立双多抗夹心ELISA法。结果表明,该法检测牛奶过敏原蛋白... 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食物中牛奶过敏原成分。通过提取牛奶过敏原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牛奶过敏原的多抗,免疫印迹法鉴定多抗与牛奶过敏原蛋白的反应,并建立双多抗夹心ELISA法。结果表明,该法检测牛奶过敏原蛋白的最低检出限为25μg/L,标准曲线在25~10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同时对市场上食物标签标注含有牛奶、未含牛奶成分以及标注不详共12种食品进行检测,结果10种食品检测结果与食物标签标注内容相符,而2种标示不详的食品检测结果一个呈现阳性,一个呈现阴性。这说明本方法对于未标注牛奶过敏原成份的食品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ISA 多克隆抗体 牛奶过敏原 食物过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β与萎缩性胃炎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军 项立 +2 位作者 胡卫东 许瑞环 赵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471-2472,共2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L-1β变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52例,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试验分4组:A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阴性;B组,浅表性胃炎并HP阳性;C组,萎缩性胃炎并HP阴性;D组,萎缩性胃炎半HP阳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IL-1β水平,采用14C-尿素呼吸实验方法(14C-UBT)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尤其萎缩性胃炎伴HP感染阳性患者IL-1β水平升高明显,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与无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相比,其血清和组织中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IL-1β水平在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HP感染比无HP感染的患者也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病变进程中IL-1β可能是关键的功能性细胞因子,并可能是HP感染导致萎缩性胃炎的相关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萎缩性 白细胞介素1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