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牛Ⅱ型胶原蛋白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关丽 毋丹丹 +2 位作者 胡东生 刘冬舟 刘志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3-516,共4页
按照动物建模方案分别给不同组大鼠灌胃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再给大鼠灌胃牛II型胶原蛋白诱导其产生类风湿关节炎;建模期间进行踝关节直径的测量及关节炎指数评分;然后ELISA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E、IgG)和炎症因子(IL-6、TNF... 按照动物建模方案分别给不同组大鼠灌胃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再给大鼠灌胃牛II型胶原蛋白诱导其产生类风湿关节炎;建模期间进行踝关节直径的测量及关节炎指数评分;然后ELISA实验检测大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E、IgG)和炎症因子(IL-6、TNF-α和IFN-γ);再进一步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表明:经过不同剂量阿司匹林(5、10 mg·kg-1)处理的大鼠,用牛II型胶原蛋白灌胃后,大鼠踝关节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及关节炎症状;10 mg·kg-1处理的大鼠炎症更明显,其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E、IgG)和炎性细胞因子IL-6、TNF-a也显著增加,而细胞因子IFN-r显著降低,同时踝关节组织也发生明显炎症病变.这表明10 mg·kg-1处理的大鼠要比5 mg·kg-1处理大鼠更易用于口服食物抗原牛II型胶原蛋白类风湿关节炎的建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食物抗原 口服 II型胶原蛋白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抗体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冬舟 赵岩 +6 位作者 谭艳红 洪小平 孙保东 肖学吕 冯小欣 蔡文虹 黄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2673-2675,共3页
目的:了解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处于活动期的RA患者,年龄28~56岁,其中女19例,男5例,病程0.5~3年。益赛普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治疗12周。在... 目的:了解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处于活动期的RA患者,年龄28~56岁,其中女19例,男5例,病程0.5~3年。益赛普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治疗12周。在益赛普治疗前、后抽取患者血清,分别检测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抗ENA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心磷脂抗体(aCL)、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等自身抗体。结果:益赛普治疗12周后,R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ANA、抗dsDNA抗体及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前、后抗ENA抗体、aCL、ANCA的阳性率变化无显著性,24例RA患者中无一例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结论:RA患者使用益赛普治疗后可以出现自身抗体的变化,但没有发现患者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肿瘤坏死因子 重组融合蛋白质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洪小平 肖学吕 +2 位作者 谭艳红 孙保东 蔡文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0期3504-3506,共3页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与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52例SLE患者中有肝损害53例(11.7%),有肝损害组...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与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52例SLE患者中有肝损害53例(11.7%),有肝损害组与无肝损害组比较,两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等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LE疾病活动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51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8例,出现黄疸6例(11.3%)。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予护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无一例死于SLE肝损害。结论:SLE本身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并不低,与病情活动有关,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脏损害 临床研究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7对白塞病患者单核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丁利平 黎丽 +1 位作者 刘冬舟 黄钟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7-451,共5页
通过合成白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重组蛋白,对分离的活动期白塞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进行预刺激,研究IL-37对白塞病炎症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白塞病人及正常... 通过合成白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重组蛋白,对分离的活动期白塞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进行预刺激,研究IL-37对白塞病炎症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白塞病人及正常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炎症细胞因子interleukin-1β(IL-1β)、interleukin-17A(IL-17A)和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IL-37能有效降低白塞病PBMC中IL-1β、IL-17A及TNF-α的mRNA表达,减少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17A及TNF-α的细胞外分泌,从而证明IL-37在体外对白塞病的炎症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免疫学 白塞病 白介素37 INTERLEUKIN-1Β INTERLEUKIN-17A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时Fas/FasL的表达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冬舟 褚爱春 +3 位作者 齐晖 谭艳红 肖学吕 马鹏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1295-1297,共3页
目的:检测Fas/FasL在雷公藤内酯醇诱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中的表达。方法:培养人T淋巴细胞,10、20、3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分别刺激细胞4、8、16h,流式细胞仪DNA分析、FITC-Annexin Ⅴ binding/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检测Fas... 目的:检测Fas/FasL在雷公藤内酯醇诱导的T淋巴细胞凋亡中的表达。方法:培养人T淋巴细胞,10、20、3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分别刺激细胞4、8、16h,流式细胞仪DNA分析、FITC-Annexin Ⅴ binding/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检测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形式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雷公藤内酯醇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同时伴随有Fas和FasL表达的上调,同样,雷公藤内酯醇诱导Fas和FasL表达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形式诱导人T淋巴细胞凋亡,雷公藤内酯醇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可能是通过Fas/FasL途径激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 T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Fas/F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临床特征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谢静仪 邹瑞丰 +3 位作者 陈玉兰 陈永 刘冬舟 洪小平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9期911-916,共6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并同时完成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淋巴细...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并同时完成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287例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者30例(结核病组),SLE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16例(LTBI组)。按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1∶2的比例,选取同时期性别、年龄匹配的未合并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的SLE患者60例,作为未感染组。同时,从本院体检中心纳入性别、年龄与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组相匹配,并完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健康成年人4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及临床治疗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结核病组的结核病病程为4.0(1.0,8.0)周,以合并单纯肺结核为主[17例(56.7%)]。结核病组的SLE病程为54.0(7.5,96.0)月,明显短于LTBI组[96.0(72.0,180.0)月],而出现间质性肺炎的比例[23.3%,7例]明显多于LTBI组(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32,P=0.005;χ^(2)=4.403,P=0.036)。与未感染组相比,结核病组的CD3+T细胞计数[(766±480)个/μl vs.(1146±636)个/μl]、CD4+T细胞计数[(370±278)个/μl vs.(517±291)个/μl]和CD8+T细胞计数[376(244,421)个/μl vs.420(322,742)个/μ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5,P=0.005;t=-2.298,P=0.024;Z=-2.842,P=0.004)。3组SLE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无明显差异。结论:SLE患者合并的结核感染多累及肺部;SLE合并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比例较高。临床治疗中,如SLE患者出现T淋巴细胞减少,尤其CD8+T细胞严重减少时,应警惕结核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分枝杆菌 结核 疾病特征 淋巴细胞亚群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新生相关蛋白肽在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中的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桃 王云帅 +5 位作者 谷乐辉 周淑艳 叶剑 简优强 李富荣 齐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向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分化的高效、定向诱导方案。方法在传统诱导方案基础上,加入胰岛新生相关蛋白肽,诱导hUCMSCs分化为IPCs,并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ELISA鉴定IPC... 目的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向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分化的高效、定向诱导方案。方法在传统诱导方案基础上,加入胰岛新生相关蛋白肽,诱导hUCMSCs分化为IPCs,并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ELISA鉴定IPCs。结果改良组IPCs的C肽阳性细胞率较传统组有明显提高(P<0.05),胰腺发育相关转录因子PDX-1、Ngn3、NeuroD1、MafA、insulin、Glut-2 mRNA表达明显提高(P<0.05)。同时,改良组蛋白C肽、PDX-1、Nkx6.1表达阳性,葡萄糖刺激试验证实胰岛素及C肽分泌能力也明显增强(P<0.05)。结论胰岛新生相关蛋白肽可促进hUCMSCs分化为IPCs,但仍未达到正常人胰岛β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素分泌细胞 胰岛新生相关蛋白肽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索 刘冬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4-419,共6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表现出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或神经精神性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系统表现多样,通常有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和认知障碍,但也可能有器质性病变,如癫痫、横贯性脊髓炎和脑卒中等。目前认为...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表现出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或神经精神性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神经系统表现多样,通常有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和认知障碍,但也可能有器质性病变,如癫痫、横贯性脊髓炎和脑卒中等。目前认为这些症状是微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自身抗体和炎症介质介导的炎症反应等共同促进狼疮脑病发病的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诊断是临床一重大挑战,且目前无统一标准,需要排除其他病因,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共同评估。治疗主要包括对于神经系统症状的对症治疗,以及根据病情评估给与免疫抑制治疗,甚至还需要抗凝治疗,但目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NPSLE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可能的靶向药物来提高NPSLE的诊治能力。本文基于NPSLE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等展开讨论并作一综述,希望为临床上的诊治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脑病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冬舟 刘翠莲 +1 位作者 洪小平 褚爱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11-1913,共3页
目的: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体外培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树突状细胞(DC)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LE患者DC,用终浓度分别为20、40、6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刺激细胞3、6、12h,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DC刺激T细胞后... 目的:检测雷公藤内酯醇对体外培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树突状细胞(DC)Toll样受体-9(TLR9)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LE患者DC,用终浓度分别为20、40、6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刺激细胞3、6、12h,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DC刺激T细胞后T细胞增殖的变化,RT-PCR检测TLR9 mRNA在D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SLE患者DC表达CD11c+、CD123+的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雷公藤内酯醇以剂量依赖的形式抑制SLE患者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形式下调SLE患者DCTLR9 mRNA表达。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可抑制SLE患者DC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雷公藤内酯醇可能通过下调SLE患者DCTLR9的表达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雷公藤内酯醇 树突状细胞 TOLL样受体-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梁晓萍 肖学吕 +2 位作者 徐宜英 吴伏娜 钟紫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 观察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1) ,表皮生长因子 (EGF)血清水平以及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了 86例在本院老年病门诊和住院的老年人腰椎正位以及股... 目的 观察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1) ,表皮生长因子 (EGF)血清水平以及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了 86例在本院老年病门诊和住院的老年人腰椎正位以及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粗隆部位的骨密度 (BMD) ,受试者均为老年男性 ,平均年龄为 6 9 97± 5 73岁 ,按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 (第二稿 ) ,将其分为非骨质疏松组 (NOP)、腰椎骨质疏松组 (OP1 )和股骨上段骨质疏松组 (OP2 ) ,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TGF β1 ,IGF 1,EGF水平。结果 腰椎骨质疏松组和股骨上段骨质疏松组血清IGF 1浓度值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 ((P <0 0 1) )。腰椎骨质疏松组血清TGF β1 浓度值与非骨质疏松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 ,股骨上段骨质疏松组血清TGF β1 浓度值低于非骨质疏松组 (0 0 1<P <0 0 5 ) ,骨质疏松组血清EGF值与非骨质疏松组无差异 (P >0 5 )。腰椎骨密度值与血清IGF 1值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2 12、0 32 5、0 2 2 8) ,腰椎骨密度值与血清TGF β1 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373、0 32 8、0 341、P <0 0 5 )。股骨颈、Ward三角、大粗隆的骨密度值与IGF 1和TGF β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骨质疏松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表达Fas用于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和疗效的价值
11
作者 高双全 李富荣 +3 位作者 齐辉 肖学吕 任莉莉 王新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水平,探讨其用于评价疾病活动指数和疗效的价值。方法:对36例活动期SLE患者和18名正常人群,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Fas表达和凋亡率。对SLE患者分别给予泼尼松、甲泼尼龙...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水平,探讨其用于评价疾病活动指数和疗效的价值。方法:对36例活动期SLE患者和18名正常人群,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Fas表达和凋亡率。对SLE患者分别给予泼尼松、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在入院3d内、出院时(平均住院天数为22·6d)、出院后4周分别检测T细胞Fas表达(Fas+T)。结果:活动期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与T细胞凋亡率和SLEDAI之间,具有明显正相关(P<0·01),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活动期SLE患者后,出院时T细胞表面Fas表达(Fas+T)明显升高;出院后4周复诊时呈下降趋势。结论:SLE患者T细胞表面Fas表达上调,由Fas介导的T细胞凋亡增强,刺激机体产生抗dsDNA等多种自身抗体,可能是SLE免疫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T细胞表面Fas密度可能是评价SLE疾病活动性和临床疗效的主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FAS分子 T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富荣 徐红先 +3 位作者 肖学吕 齐辉 任莉莉 王新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 目的探讨γδ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中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检测17例正常人群和4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及亚群的表达情况。以TCRγδ单克隆抗体固相法体外选择性扩增获得17例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0例正常人群外周血TCRγδ细胞系。测定γδT细胞毒活性。用正常人群γδT细胞系与异体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MBC)以1∶5、1∶10比例共同培养48小时,活动期SLE患者PMBC作对照孔,观察γδT细胞系对活动期SLE患者PMBC活化和凋亡、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SLE患者的γδT细胞及亚群数量明显减少(P<0.05)。IL-2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正常人γδT细胞系与异体SLE活动期患者PMBC细胞共同培养,共同培养二组SLE患者PMBC的CD69表达和凋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共同培养二组培养上清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LE患者γδT细胞数及亚群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γδT细胞对SLE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和活化具有抑制性作用,并使IL-10分泌水平升高,表明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具有保护性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ΓΔT细胞 活化 凋亡 IL-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患者外周血DC的表面标志及其分泌IL-12和IFN-α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晖 李富荣 +4 位作者 刘冬舟 肖学吕 任莉莉 文锦丽 黄瑞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9-501,共3页
目的: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面标志,探讨DC和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培养瓶中贴壁培养3h,吸去悬浮的细胞,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刺激正常人及SLE患者外周血DC的... 目的: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面标志,探讨DC和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培养瓶中贴壁培养3h,吸去悬浮的细胞,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刺激正常人及SLE患者外周血DC的增殖及分化成熟。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的表面标志,用ELISA法检测培养9d的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的水平。结果:SLE患者DC表面CD1a、CD11c、CD40、CD83和CD123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88±7.64)%、(54.4±10.88)%、(37.29±8.08)%、(57.76±11.54)%和(13.14±4.44)%;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为:(47.71±4.01)%、(43.12±8.82)%、(28.59±7.07)%、(48.31±8.79)%和(9.85±3.97)%,两者相差明显(P<0.05)。SLE患者DC上CD80表达的阳性率为(55.16±10.12)%与对照组[(47.95±12.21)%]相差不明显(P>0.05)。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9.78±0.76)ng/L],较正常对照组[(7.49±0.74)ng/L]明显升高(P<0.05);SLE患者组IFNα的水平为[(2.95±0.61)ng/L]与对照组[(2.70±0.29)ng/L]相比升高不明显(P>0.05)。SLE患者非活动期与活动期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SLE患者的DC可能是通过其抗原递呈功能的增强及分泌IL12而参与本病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 树突状细胞 表面标志 IL—12 IFN-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洛昔芬对骨质疏松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晓萍 董少红 +2 位作者 肖学吕 徐宜英 钟紫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39-340,共2页
关键词 雷洛昔芬 骨质疏松 治疗 雌激素替代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