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被引量:24
1
作者 龚桃根 文忠 柯朝阳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3-906,共4页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探讨NPC放疗后OME的可能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NPC放...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探讨NPC放疗后OME的可能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NPC放疗后OME的相关研究文献,主要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该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同时为今后深入研究指明方向。目前比较公认的病因主要有:放射性副损伤、肿瘤侵犯、细菌上行感染等,这些因素可同时存在,但所占比重不同,其共同作用引起咽鼓管机械性堵塞和/或功能障碍,从而继发中耳积液。因此,根据NPC放疗后OME患者的具体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可望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鼻咽癌 放射治疗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听力及耳蜗内外毛细胞在不同噪声条件下易损性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梦冰 李梦华 +3 位作者 吴俪媛 陈伟 乔月华 林昶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1-438,共8页
目的评价不同噪声条件(100dB SPL白噪声,120dB SPL白噪声和116dB SPL,8-16kHz窄带噪声)对C57BL/6J小鼠听阈、I波幅值、I波潜伏期和耳蜗基底膜内、外毛细胞易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听力正常的5-6周龄雄性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100dB... 目的评价不同噪声条件(100dB SPL白噪声,120dB SPL白噪声和116dB SPL,8-16kHz窄带噪声)对C57BL/6J小鼠听阈、I波幅值、I波潜伏期和耳蜗基底膜内、外毛细胞易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听力正常的5-6周龄雄性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100dB SPL白噪声组(100dB),120dB SPL白噪声组(120dB)和116dB SPL,8-16kHz窄带噪声组(116dB 8-16kHz)以及对照质控组(Ctrl),分别对白噪声和窄带噪声损伤进行观察研究。噪声暴露处理2h,24h后重复一次,于二次噪声结束后1天(NE-1d)、7天(NE-7d)、14天(NE-14d)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对各组小鼠ABR阈值、I波幅值、I波潜伏期进行数据统计,并对毛细胞损伤情况进行计数分析。结果100dB组噪声暴露后第1天仅有16k、24k阈值升高,于第7天继续轻度升高,于第14天基本恢复正常阈值水平;I波幅值统计显示,噪声暴露后第1天、第14天各频率(Click/4k/8k/16k/24k)I波幅值均有下降,且多数差异显著(P<0.01或P<0.05)。120dB组噪声暴露后各频率阈值均明显升高,随着时间略有恢复,但无法达到正常听阈水平;16k和24k频率阈值损伤更为严重;I波幅值和潜伏期统计显示,各频率I波幅值明显降低、潜伏期延长,且随着时间延长未见好转。116dB 8-16kHz窄带噪声暴露组,阈值明显升高或大部分受试动物ABR无法引出,各频率I波幅值明显降低、潜伏期延长,听力无法恢复。此外,毛细胞受损情况评估显示,100dB和120dB白噪声暴露后未见内毛细胞缺损。116dB 8-16kHz组可见内毛细胞显著减少,于顶、中、底回均有出现,但以中回最为严重;内毛细胞损伤或呈渐进性加重,表明这些细胞是噪声暴露后逐渐死亡的。外毛细胞结果显示100dB组未见明显损伤(P>0.05)。120dB组会导致少数外毛细胞缺损情况且多于中、底回出现,其部分时间点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116dB 8-16kHz组会导致外毛细胞大量丢失,顶回见少许残留外毛细胞且排列紊乱,与Ctrl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100dB白噪声暴露4h会导致小鼠暂时性阈移,但出现I波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考虑出现隐匿性听力损失;内、外毛细胞无明显损伤。120dB白噪声暴露4h会导致小鼠全频轻度永久性阈移,同时伴随全频I波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外毛细胞轻度损伤,内毛细胞形态学无显著变化。116dB 8-16kHz噪声暴露4h会导致小鼠全频重度永久性阈移;内、外毛细胞严重受损。即噪声暴露后高频谱段听力和毛细胞更易受损,且噪声损伤与噪声暴露强度正相关,同时相似强度的窄带噪声比白噪声致损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声 窄带噪声 噪声性听力损失 毛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咽喉反流通过NF-κB信号通路介导炎症反应对声带黏膜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倩 吕颜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究咽喉反流通过NF-κB信号通路介导炎症反应对声带白斑患者声带黏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声带白斑切除手术的患者,根据反流性喉炎症状指数量表(RSI)及反流性喉炎体征指数量表(... 目的探究咽喉反流通过NF-κB信号通路介导炎症反应对声带白斑患者声带黏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声带白斑切除手术的患者,根据反流性喉炎症状指数量表(RSI)及反流性喉炎体征指数量表(RFS)及24h双通道测酸结果将患者随机分为反流组(n=25)、反流+质子泵抑制剂(PPI)组(n=26),选取同期无咽喉反流患者为阴性对照(非反流组,n=30)。反流+PPI组口服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反流组与非反流组口服安慰剂,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8周RSI、RFS测定结果,并取患者术后8周声带黏膜标本,做HE染色检测声带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声带黏膜中TNF-α、IL-1β、IL-6、IL-10、IL-13含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声带黏膜中Claudin-3、Occludin、ZO-1及p-p65、p-IKK、p-IκB、IκB-α蛋白含量;术后12个月随访患者声带白斑复发情况。结果反流+PPI组患者声带白斑复发率(26.9%)显著低于反流组(76.0%)(P<0.05);术后给予PPI治疗8周后,反流+PPI组RSI、RFS、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反流组(均P<0.05),声带黏膜组织上皮结构完整性、纤维异型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较反流组明显改善;反流+PPI组患者声带黏膜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低于反流组(均P<0.05),IL-10、IL-13含量显著高于反流组(均P<0.05);且Claudin-3、Occludin、ZO-1、IκB-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0.01),p-p65、p-IKK、p-IκB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反流组(均P<0.01)。结论伴有咽喉反流的声带白斑病患者,给予PPI抑酸治疗后,可明显减轻咽喉反流症状,降低声带白斑复发率,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减少促炎因子的分泌,并增强声带黏膜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喉反流 声带白斑 NF-ΚB信号通路 质子泵抑制剂 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后移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黄荣彩 郑铨艺 +1 位作者 龙金凤 熊国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72-977,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上颌窦底与磨牙牙根位置的关系,是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后移的有效率及整体后移率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13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上颌磨牙向后的病...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上颌窦底与磨牙牙根位置的关系,是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后移的有效率及整体后移率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13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上颌磨牙向后的病例,根据牙根是否嵌入上颌窦分为嵌入组18颗,非嵌入组27颗。正畸治疗前及上颌磨牙后移到位后拍摄CBCT,运用Mimics软件对上颌骨进行重叠,建立以牙合平面为基准的三维坐标,测量磨牙后移的距离、轴倾度、转矩角的变化。结果: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牙冠远中移动有效率嵌入组为86.35%,非嵌入组为79.24%。牙根整体远移率嵌入组为59.48%,非嵌入组为76.46%。远中倾斜角度嵌入组为2.43°,非嵌入组为3.51°。颊向转矩角度嵌入组为4.29°,非嵌入组为3.28°。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底与牙根位置关系的不同,对上颌磨牙后移的有效率及整体远移率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锥形束CT 无托槽隐形矫治 推磨牙向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桃体切除方式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伟 刘明 黎金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87-688,690,共3页
关键词 扁桃体 切除术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与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陶晶 卢永田 王晓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研究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EB病毒(EBV)感染和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中有关免疫表型CD20、CD3、CD79a、细胞毒颗粒相关抗... 目的:研究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EB病毒(EBV)感染和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中有关免疫表型CD20、CD3、CD79a、细胞毒颗粒相关抗原-1(TIA-1)、CD56、CD45RO、颗粒酶B(Granzyme B),以此确定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及EBV潜伏蛋白(LMP-1),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 1/2)。结果:CD3、CD56、CD45RO、Granzyme B阳性表达率达100.0%,EBER阳性表达率达87.2%;LMP-1阳性表达率为40.4%。结论:感染EBV与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 NK T淋巴瘤 EB病毒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泽兰黄素通过降低活性氧效应拮抗新霉素诱发的听觉毛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兵 向登 +3 位作者 李健 陆小婵 董洪松 聂国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2-777,共6页
异泽兰黄素是一个已在临床应用的新型抗氧化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多种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异泽兰黄素具有拮抗新霉素耳毒性,保护听觉毛细胞的作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异泽兰黄素显著降低新霉素对HEI-OC1细胞的毒性作用... 异泽兰黄素是一个已在临床应用的新型抗氧化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多种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异泽兰黄素具有拮抗新霉素耳毒性,保护听觉毛细胞的作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异泽兰黄素显著降低新霉素对HEI-OC1细胞的毒性作用,保护HEI-OC1细胞。通过活性氧探针检测本研究发现异泽兰黄素显著降低新霉素诱发的HEI-OC1细胞活性氧。此外,本研究通过线粒体荧光标记检测发现异泽兰黄素显著抑制新霉素对HEI-OC1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最后,本研究利用斑马鱼耳毒性模型发现异泽兰黄素明显抑制新霉素对斑马鱼侧线神经丘毛细胞的损伤作用。结合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本研究证实异泽兰黄素通过降低活性氧而拮抗新霉素对听觉毛细胞的损伤,发挥对听觉毛细胞的保护作用。因此,异泽兰黄素可能是一种有临床价值的防治药物性耳聋的听力保护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泽兰黄素 新霉素 听觉毛细胞 药物性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呼吸道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展望 被引量:6
8
作者 陈黛诗 柯朝阳 陈雷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62-967,共6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生物体中广泛表达,是许多生理过程的关键酶,参与细胞的各种重要活动,包括染色质重塑、蛋白转录调节、细胞周期、衰老、氧化应激、炎症和免疫基因的表达等。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平衡状态与呼吸道炎...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生物体中广泛表达,是许多生理过程的关键酶,参与细胞的各种重要活动,包括染色质重塑、蛋白转录调节、细胞周期、衰老、氧化应激、炎症和免疫基因的表达等。研究表明,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平衡状态与呼吸道炎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失衡可导致炎症基因的表达及氧化应激的发生。本文从HDAC的结构分类及其与呼吸道相关炎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这两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慢性鼻窦炎 变应性鼻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哮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