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产程连续胎心率内、外监护图形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魏晓萍 徐宏里 钟利若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6-187,共2页
关键词 第二产程 胎儿头皮电极胎心内监护 多普勒超声探头胎心外监护 胎心监护图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影像学检查对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病灶的定位诊断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莹 彭东红 +5 位作者 张海 曹满瑞 罗仁颖 夏丽天 饶梓彬 徐坚民 《放射学实践》 2001年第5期295-298,共4页
目的 :综合几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优势 ,总结新的影像学特点 ,提高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病灶的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 35例肝肾间隙巨大肿块的影像学资料 ,比较CT、MR、B超、多普勒超声及综合影像组对各重要结构和定位征象的显示... 目的 :综合几种影像诊断方法的优势 ,总结新的影像学特点 ,提高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病灶的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 35例肝肾间隙巨大肿块的影像学资料 ,比较CT、MR、B超、多普勒超声及综合影像组对各重要结构和定位征象的显示率 ,并对照各影像方法定位诊断正确率。观测肿块中心点与右腹中线 (C线 )的位置关系 ,及肿块与肝下缘的夹角。结果 :综合影像组对重要结构和征象的显示率及定位诊断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与单个影像组。各种影像手段各有独特优势。肝源性病灶中心点位置多位于右腹中线外侧 ,肾上腺源性占位中心多位于该线内侧 ,肝源性病灶与肝下缘的夹角多在内侧 ,肾上腺源性夹角多在外侧或双侧。结论 :几种影像方法相结合能对大多数肝肾间隙巨大占位灶进行正确的定位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间占位病变 定位诊断 成像 CT 超声波诊断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替沙星眼凝胶中加替沙星的含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玲 李玉兰 +1 位作者 李东 聂中越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7期623-624,共2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替沙星眼凝胶中加替沙星含量.方法用Nucleosil 120-5 C18 (4.0 mm×250 mm,5 μm),以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 g溶解于纯化水1 000 mL,用磷酸调节pH值4.0)-甲醇(70 :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6 nm...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替沙星眼凝胶中加替沙星含量.方法用Nucleosil 120-5 C18 (4.0 mm×250 mm,5 μm),以磷酸二氢钾缓冲液(磷酸二氢钾1 g溶解于纯化水1 000 mL,用磷酸调节pH值4.0)-甲醇(70 :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6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加替沙星在10~50 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9.3%,RSD=0.6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可用于加替沙星眼凝胶中加替沙星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眼凝胶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层次分析法快速鉴定酵母菌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何林 李芳芳 +3 位作者 吴劲松 卢月梅 梁训宏 杨发达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74,91,共5页
目的 建立酵母菌快速鉴定新方法。方法 依据双歧鉴定法和层次分析原理建立了双歧层次分析法 (DHPA) ,用DHPA法及API 2 0CAUX试条鉴定酵母菌。结果 DHPA法和API法对酵母菌 4 3个KIU鉴定的正确性均为 10 0 %。DHPA法与API法对酵母菌 2 ... 目的 建立酵母菌快速鉴定新方法。方法 依据双歧鉴定法和层次分析原理建立了双歧层次分析法 (DHPA) ,用DHPA法及API 2 0CAUX试条鉴定酵母菌。结果 DHPA法和API法对酵母菌 4 3个KIU鉴定的正确性均为 10 0 %。DHPA法与API法对酵母菌 2 2 3 8个试验代码分析的总符合率为 77.3 % ,对 2 5 6株临床酵母菌的鉴定符合率为 81.3 %。在4 8株两种方法鉴定不符合的菌株中 ,有 8株为API法缺码 ,占鉴定不符合菌株的 16.7% ,而DHPA法则无缺码现象。结论 DHPA法解决了API法存在的的缺码或不能鉴定问题 ,是酵母菌准确、快速、简便、经济和实用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鉴定 双歧层次分析鉴定法 API20CAUX试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球蚴感染过程中宿主CD_4^+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史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9-62,65,共5页
目的 为了探讨泡球蚴感染宿主CD+ 4 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 ,以及泡球蚴感染与宿主CD+ 4 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泡球蚴感染 12周 ,2 5周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 4 ,CD+ ... 目的 为了探讨泡球蚴感染宿主CD+ 4 淋巴细胞缺失的机制 ,以及泡球蚴感染与宿主CD+ 4 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尼龙柱和补体法从泡球蚴感染 12周 ,2 5周和正常对照组BALB/c小鼠脾脏分离出纯CD+ 4 ,CD+ 8细胞 ,在体外分别经EmAg ,anti-CD3 ,IL - 2 ,TNFα ,PWM刺激培养 16h ;Tunel和PI双染后 ,FCM分析凋亡细胞数 ;并用C -myc ,TGF - β ,bcl- 2cDNA探针检测感染 2 5周EmAg诱导CD+ 4 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结果 FCM分析 ,感染 12周组CD+ 4 ,CD+ 8细胞凋亡数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感染 2 5周组CD+ 4 细胞凋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也显著性高于同组CD+ 8细胞 (P <0 0 1)。CD+ 4 细胞内C -myc,TGF - β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bcl- 2mRNA水平则减弱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寄生宿主后期 ,可诱导宿主成熟T细胞中CD+ 4 细胞发生凋亡 ,使宿主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凋亡的形成与凋亡信号增加 ,抑制信号减弱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感染 宿主 CD4^+ 细胞凋亡 凋亡相关基因 转录 T细胞亚群 核酸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状棘球蚴病宿主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史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1-94,共4页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 目的 为探讨泡状棘球蚴病宿主体内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观察至 2 5周 ,在不同时间取脾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CD+ 4 ,CD+ 8细胞数量。对 2 5例泡球蚴病患者和 18例健康人群 ,用FCM分析了CD+ 3 ,CD+ 4 ,CD+ 8,CD+ 19,CD+ 3 8,CD+ 56和HLA -DR+ 细胞的变化。结果 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后 ,1~ 8周以CD+ 4 细胞为主 ,随后CD+ 4 细胞减少 ,CD+ 8细胞增加 ,2 0周后改变显著 (P <0 0 5 ) ,CD+ 4 /CD+ 8比值迅速倒置。泡状棘球蚴病患者CD+ 3细胞未发生改变 ,CD+ 4 细胞较正常对照组下降 (P <0 0 5 ) ,CD+ 8细胞上升 (P <0 0 5 ) ,使CD+ 4 /CD+ 8比值降低 (P <0 0 5 )。CD+ 56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降低 (P <0 0 1) ,CD+ 19,CD+ 3 8和HLA -DR+ 细胞未发生改变 (P >0 0 5 )。结论 泡球蚴感染小鼠前 8周 ,以CD+ 4 细胞反应为主 ,具有保护性免疫。感染后期逐渐以CD+ 8细胞为主 ,使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有利于泡球蚴生存。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机体呈免疫抑制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病 宿主淋巴细胞 变化 临床意义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苯达唑治疗泡球蚴病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富荣 石佑恩 +2 位作者 史大中 DA Vuitton PS Craig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 为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影响。方法  35例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 1 2月前后 ,血清中sIL - 2R ,IFN -γ ,IL - 4IL - 5 ,IL - 6 ,TNFα,及特异性IgG ,IgE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 目的 为探讨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后 ,机体免疫应答的状态和对病程转归影响。方法  35例泡球蚴病患者经阿苯达唑治疗 1 2月前后 ,血清中sIL - 2R ,IFN -γ ,IL - 4IL - 5 ,IL - 6 ,TNFα,及特异性IgG ,IgE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 在治疗 1 2月后 ,Th1型细胞因子sIL - 2R ,IFN -γ无改变 (P >0 0 5) ,Th2型细胞因子IL - 4显著性下降 (P <0 0 1 ) ,IL - 5在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降低 (P <0 0 1 ) ,TNFα和IgE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 (P <0 0 1 )。 结论 泡球蚴病患者治疗后 ,Th2型细胞因子反应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 治疗 泡球蚴病 血清 TH1/TH2型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c-erbB-2癌基因相关性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捷 左敏 +2 位作者 孙国平 王晓玫 徐坚民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c-erbB-2癌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65例乳腺癌患者X线征象中钙化、边缘浸润、病变密度、是否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与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c-erbB-2基因的表达状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65例乳... 目的:探讨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与c-erbB-2癌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65例乳腺癌患者X线征象中钙化、边缘浸润、病变密度、是否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与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c-erbB-2基因的表达状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65例乳腺癌患者中,有钙化者84例,占50.91%;80例有边缘浸润,占48.40%;病变区表现为高密度87例,占52.73%;乳腺癌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85例,占51.52%。95例c-erbB-2基因表达阳性,占57.58%。结论:乳腺癌钼靶X线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erbB-2表达状态,X线表现为钙化、边缘浸润、病变区为高密度及乳腺癌同时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症的乳腺癌患者c-erbB-2基因表达阳性可能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分子生物学 C-ERBB-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和链激酶对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廖昌龙 李启运 李雄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6-426,432,共2页
目的 :观察尿激酶 (UK)和链激酶 (SK)是否能直接激活血小板。方法 :在体外制备大鼠血小板 ,以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丙二醛 (MDA)及 5 -羟色胺 (5 -HT)、血小板内游离钙 ([Ca2 + ]i)为指标 ,观察UK和SK对血小板的直接作用 ;在体内观察... 目的 :观察尿激酶 (UK)和链激酶 (SK)是否能直接激活血小板。方法 :在体外制备大鼠血小板 ,以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丙二醛 (MDA)及 5 -羟色胺 (5 -HT)、血小板内游离钙 ([Ca2 + ]i)为指标 ,观察UK和SK对血小板的直接作用 ;在体内观察它们对电刺激诱导大鼠动脉形成血栓的影响。结果 :在体外 2× 10 6U/L的UK与SK对凝血酶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释放MDA含量、5 -HT含量和血小板 [Ca2 + ]i 无明显影响。在体内 4× 10 4 U/kg的UK和SK对电刺激诱导的大鼠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UK和SK不能直接激活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链激酶 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 溶栓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傅小宽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9-490,共2页
关键词 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血供 研究进展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静脉回流 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 浅静脉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M-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富荣 叶志中 +4 位作者 戴勇 齐晖 任莉莉 洪小平 王新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 :研究DNAM 1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上的表达 ,以阐明DNAM 1抗原在SLE患者体内活化作用以及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 :31例SLE患者和 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PHA刺激培养 72小时后 ,三色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 ... 目的 :研究DNAM 1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上的表达 ,以阐明DNAM 1抗原在SLE患者体内活化作用以及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 :31例SLE患者和 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PHA刺激培养 72小时后 ,三色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膜表面DNAM 1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SLE患者抗dsDNA抗体、C3和C4 补体 ,疾病活动性用SLEDAI记分。结果 :SLE患者CD+4、CD+8淋巴细胞上DNAM 1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活动期SLE组CD+ 4、CD+ 8细胞上DNAM 1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静止期SLE组 (P <0 0 1) ,而静止期SLE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SLE患者CD+8细胞DNAM 1表达与SLEDAI、抗dsDNA抗体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与C3和C4 补体水平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5 ) ,CD+4细胞DNAM 1表达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和C4 补体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SLE患者体内存在T细胞亚群异常活化 ;活动期SLE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DNA 1表达增高 ;SLE患者CD+8细胞DNAM 1表达异常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和C4 补体之间有明显相关 ,CD+8细胞活化程度可能与SLE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故DNAM 1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发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M-1 T淋巴细胞亚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多排螺旋CT诊断 被引量:10
12
作者 龚静山 徐坚民 +4 位作者 夏占统 李莹 陈宇 胡丽霞 张景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0期1577-1580,共4页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急性肺血栓栓塞 (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急性PE的 2 1例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行薄层肺动脉造影 (CTPA)及间接法深静脉造影 (CTV)。结果 CTPA检出 12例急性PE ,间接法CTV检出深静脉血栓 8例。 1mm有效层...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急性肺血栓栓塞 (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怀疑急性PE的 2 1例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行薄层肺动脉造影 (CTPA)及间接法深静脉造影 (CTV)。结果 CTPA检出 12例急性PE ,间接法CTV检出深静脉血栓 8例。 1mm有效层厚图像对段、亚段肺动脉及其内血栓的显示高于 3mm有效层厚图像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排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CD69表达及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富荣 戴勇 +5 位作者 齐晖 任莉莉 王新根 叶志中 洪小平 王军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10-512,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69+表达及CD69+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和活化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系统性红班狼疮患者活动期13例、静止...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CD69+表达及CD69+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和活化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系统性红班狼疮患者活动期13例、静止期23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CD69+表达及其细胞内细胞因子(IL-2、TNFα)进行分析。结果:活动期和静止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CD69+表达与SLEDAI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且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化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IL-2、TNFα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淋巴细胞早期活化现象,与SLE发病程度相关。活化的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IL-2、TNFα呈高表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系统性红斑狼疮 CD69蛋白 流式细胞分析法 SLE 白细胞介素-2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铮 徐位仁 +4 位作者 李志光 卢月梅 林小梅 罗亮 杨健生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Sm)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NVAP)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新生儿科近 3年来NVAP的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用VITEX AMS6 0做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 ,部分菌株采用K B法做药敏分析 ,均按美...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Sm)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NVAP)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新生儿科近 3年来NVAP的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用VITEX AMS6 0做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 ,部分菌株采用K B法做药敏分析 ,均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最新版标准判断结果。结果∶Sm为NVAP第 2位主要病原菌 ,占总菌株的18.1%(15 / 83)。 15株Sm标本来自 14例患儿 ,SmNVAP占NVAP总例数的 2 2 .6 %(14/ 6 2 )。药敏结果显示Sm对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耐药率最低 (0 ) ,其次是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 (均为 2 6 .7%) ,再次为阿米卡星 (4 0 %) ;对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及头孢唑林全部耐药。结论∶Sm是本院NVAP的重要病原菌 ,且耐药率高 ,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新生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呼吸道分泌物 细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Mn-DPDP与Gd-DTPA增强MRI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龚静山 徐坚民 +7 位作者 周康荣 曾蒙苏 彭卫军 严福华 沈继章 陈财忠 施伟斌 张澍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22-326,共5页
目的 :比较Mn -DPDP增强与Gd -DTPA动态增强对胰腺癌的显示及可切除性评价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22例拟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进入本研究 ,行常规平扫及Gd -DTPA动态增强 ,次日经肘静脉滴注Mn -DPDP(0.5ml/kg) ,于给药结束后30min以及24h行SE... 目的 :比较Mn -DPDP增强与Gd -DTPA动态增强对胰腺癌的显示及可切除性评价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22例拟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进入本研究 ,行常规平扫及Gd -DTPA动态增强 ,次日经肘静脉滴注Mn -DPDP(0.5ml/kg) ,于给药结束后30min以及24h行SET1W及SPGRT1W扫描。测量肿瘤、正常胰腺以及噪声信号强度。由两位医生独立阅读平扫、Mn -DPDP增强及Gd -DTPA动态增强三组图像 ,19例手术患者读片结果与手术资料比较 ,采用ROC分析评价三者的诊断效率。结果 :胰腺 -肿瘤CNR于给药结束后30min高于平扫(p<0.05)。Mn -DPDP增强给药结束后30min扫描SPGRT1W图像胰腺 -肿瘤CNR(15.49±.13)略低于Gd -DTPA动态增强动脉期的20.05±9.05 ,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高于门脉期的7.46±14.25和延迟期的2.16±15.38(p<0.05)。平扫、Mn -DPDP增强及Gd -DTPA动态增强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价准确性分别为47.9 %~57.9 %、78.9 %~84.2 %和84.2 %~89.5 %。ROC分析表明 :Mn -DPDP增强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价帮助不大。结论 :Mn -DPDP增强能增加胰腺 -肿瘤CNR ,与Gd -DTPA动态增强动脉期相似 ,可以提高诊断可信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Mn—DPDP Gd—DT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孙国平 张彦舫 窦永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8期1253-1255,共3页
目的 评价血管封堵器对血管性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止血的优势。方法 全组 116例病人 ,分为血管封堵器组 ( 5 5例 )和人工压迫组 ( 61例 ) ,观察分析两组的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血管性并发症。结果 在血管性介入... 目的 评价血管封堵器对血管性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止血的优势。方法 全组 116例病人 ,分为血管封堵器组 ( 5 5例 )和人工压迫组 ( 61例 ) ,观察分析两组的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血管性并发症。结果 在血管性介入术后血管封堵器组 ,止血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 ;股动脉穿刺点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无血管病变发生。结论 血管封堵器对股动脉穿刺点能快速、有效地止血 ,缩短卧床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封堵器 人工压迫 股动脉 血管性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佳证据的早产儿喂养护理实践 被引量:18
17
作者 彭粤铭 邢瑞瑞 燕旭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9,共4页
目的基于最佳证据建立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遵循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获得早产儿喂养的最佳证据。将2019年1~3月住院早产儿96例列入对照组,2019年5~7月住院早产儿129例列入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喂养护理;观察组... 目的基于最佳证据建立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案,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遵循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获得早产儿喂养的最佳证据。将2019年1~3月住院早产儿96例列入对照组,2019年5~7月住院早产儿129例列入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喂养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最佳证据的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案。统计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基于最佳证据的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案,可规范护士喂养行为,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提升早产儿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 喂养不耐受 循证护理 母乳喂养 喂养护理 最佳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脓肿周围一过性节段强化动态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龚静山 徐坚民 +3 位作者 夏丽天 单军 李莹 藏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101-1102,共2页
关键词 肝脓肿 周围一过性节段强化 动态CT 临床意义 诊断 CT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芯针穿刺活检诊断乳腺病变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捷 彭东红 +4 位作者 王国红 潘晖 窦永充 徐坚民 孙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 探讨核芯针穿刺活检技术在诊断乳腺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对 36例患者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进行立体定位穿刺活检 ,对 2 7例 2cm以上乳腺肿块直接进行穿刺活检 ,取得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结果  6 3例患者中 ,乳腺癌 2 0例 (31.7% ) ... 目的 探讨核芯针穿刺活检技术在诊断乳腺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对 36例患者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进行立体定位穿刺活检 ,对 2 7例 2cm以上乳腺肿块直接进行穿刺活检 ,取得病理组织学诊断依据。结果  6 3例患者中 ,乳腺癌 2 0例 (31.7% ) ,良性病变 4 3例 (6 8.3% ) ;诊断符合率 93.6 % ,误诊及穿刺失误各 2例 (3.2 % )。结论 核芯针穿刺活检是一种操作简单、损伤小、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 ,且可明确一些常规检查无法确诊的乳腺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活检 诊断符合率 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 患者 良性病变 乳腺肿块 立体定位 乳腺癌 病理组织学诊断 常规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锐湿疣皮损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吕晓萍 李体远 +5 位作者 戴勇 童秋生 熊峰 李放娟 季卉 许小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154-2156,共3页
目的探讨外生殖器及子宫颈尖锐湿疣患者皮损脱落细胞或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1种基因型别的分布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子宫颈及生殖器尖锐湿疣疣体脱落细胞或尖锐湿疣组织,经PCR扩增后其产物与11种常见HPV亚... 目的探讨外生殖器及子宫颈尖锐湿疣患者皮损脱落细胞或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1种基因型别的分布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子宫颈及生殖器尖锐湿疣疣体脱落细胞或尖锐湿疣组织,经PCR扩增后其产物与11种常见HPV亚型探针进行导流快速反斑点印迹杂交。结果132例尖锐湿疣患者标本中,经PCR扩增并通过通用探针杂交分析后,有123例标本HPV DNA阳性93%。PCR阳性标本中,112例成功分型。高危型HPV16、18、31、33、52、58和66分别检出42例(31.8%)、22例(16.7%)、9例(6.8%)、6例(4.5%)、18例(13.6%)、17例(12.9%)和5例(3.8%)。低危型HPV6、11、53型分别检出55例(41.7%)、75例(56.8%)和7例(5.3%)。危险度待定HPV亚型CP8304检出率为4.5%(6/132)。有63.9%患者存在2~5型、高危/低危型HPV交叉感染,二重、三重、四重和五重型别感染检出率分别为31.8%(42/132)、26.5%(35/132)、4.5%(6/132)和1.5%(2/132)。结论HPV感染趋于多重化;HPV11、6、16型感染仍然是尖锐湿疣发病的主要型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人乳头状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