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冠心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梁晓萍 戴勇 +1 位作者 石丹 徐宜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2期94-95,共2页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 9)血清水平以及与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MMP- 9在冠心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为冠心病者 32例 ,另选 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用 EL ISA法测定两组之间血...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 9)血清水平以及与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的关系。探讨MMP- 9在冠心病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为冠心病者 32例 ,另选 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用 EL ISA法测定两组之间血清 MMP- 9水平 ,并探讨 MMP- 9与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 MMP- 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浓度值呈正相关 (r=0 .6 0 1,P<0 .0 1)。结论  M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并行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于无创产前诊断染色体非整倍体的研究 被引量:63
2
作者 李玉芝 任景慧 +7 位作者 林琳华 姚秋璇 袁红 郭辉 李启运 何薇 张红云 王威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5-480,共6页
目的利用大规模并行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浆中的游离DNA,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诊断。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7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孕龄在8~30周之间高龄妊娠、唐氏综合征生化筛查高风险和(或)彩... 目的利用大规模并行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浆中的游离DNA,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无创产前诊断。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10年7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孕龄在8~30周之间高龄妊娠、唐氏综合征生化筛查高风险和(或)彩超显示胎儿异常等同意介入产前诊断的孕妇941例,抽取孕妇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浆DNA,制备测序文库,应用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基因测序仪检测,测得的基因序列与人类的参考基因组比对并作统计分析。同时采集胎儿羊水或脐血,经细胞培养后行羊水或脐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染色体非整倍体。结果①941例孕妇血浆样本处理后经大规模并行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判定胎儿为唐氏综合征高风险共27例,非唐氏综合征914例;以羊水或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结果对照,检测出的27例唐氏综合征高风险中2例误诊,其中一例核型为47,XXY,一例核型分析正常。经统计分析胎儿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为100%,检出正确率99.78%,误诊率0.22%;②941例样本中,检出18-三体高风险14例,18-三体低风险927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相比,统计分析显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18-三体胎儿的检出率为93.33%(14/15),漏诊率为6.67%(1/15)、误诊率为0。结论利用大规模并行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浆中的游离DNA行无创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其敏感性、特异性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该技术具有无创性、高准确性、高通量等优势,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氏综合征 大规模并行基因组测序技术 染色体 无创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微肝性脑病患者血清中代谢物组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齐素文 戴勇 +3 位作者 欧阳昕 彭武建 蔡安季 涂植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503-2507,共5页
目的检测轻微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患者血清中的代谢物组,初步建立MHE诊断模型。方法采用核磁共振(NMR)方法检测2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25例轻微肝性脑病患者(MHE组)和3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血清中的代谢物... 目的检测轻微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患者血清中的代谢物组,初步建立MHE诊断模型。方法采用核磁共振(NMR)方法检测2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25例轻微肝性脑病患者(MHE组)和3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血清中的代谢物,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NMR谱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并用临床标本验证代谢组模型诊断MHE的可行性。结果 OPLS-DA模型显示,健康对照与肝硬化患者(包括肝硬化组和MHE组患者)之间的区分非常明显,模型的质量参数R2X=35.1%,Q2Y=0.902;肝硬化组和MHE组标本可区分开来,模型质量参数R2 X=30.4%,Q2 Y=0.817。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和MHE组患者血清中葡萄糖、琥珀酸盐、柠檬酸盐等含量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胆碱等含量减少;与肝硬化组相比,MHE组患者血清中的谷氨酰胺、苯丙氨酸、丙酮增高,缬氨酸和异亮氨酸降低。模型准确预测了10例MHE血清标本中的8例。结论基于1H NMR代谢组学技术可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多种代谢物质,有助于研究肝硬化和MHE的发病机制,可能为MHE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轻微肝性脑病 模式识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氏综合征胎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icroRNA差异表达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武县 徐勇 +4 位作者 李紫微 乔王敏 曾君 戴勇 涂植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944-1948,共5页
目的检测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胎儿和正常胎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全基因组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方法运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例DS胎儿(DS组)和6例正常胎儿(对照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i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分析2组m... 目的检测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胎儿和正常胎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全基因组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方法运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例DS胎儿(DS组)和6例正常胎儿(对照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i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分析2组miRNA表达的差异,并用Stem-loop qRT-PCR对Solexa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2组样本显著性差异表达miRNA有167种,8种miRNA在DS组样本中表达上调,159种miRNA表达下调;还有38种和139种miRNA分别特异性表达于DS组和对照组样本中;21号染色体上5个miRNA,除miR-802在DS组中高表达外,miR-99a、let-7c、miR-125b和miR-155均低表达。结论 DS胎儿和健康胎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miRNA的表达差异显著,可能与DS胎儿免疫系统的发育缺陷及DS胎儿循环T、B淋巴细胞数目的减少有关;差异显著和特异性表达的miRNA可作为DS胎儿潜在的产前筛查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唐氏综合征 胎血 Solex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系的建立及表型和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保东 徐红先 +6 位作者 肖学吕 李富荣 谭艳红 冯小欣 刘冬舟 洪小平 蔡文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目的:建立体外扩增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并初步分析其表型和功能,探索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固相法,对15例SLE患者和8例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建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γ... 目的:建立体外扩增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并初步分析其表型和功能,探索γδT细胞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固相法,对15例SLE患者和8例正常人外周血γδT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建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γδT细胞表型,并用MTT法观察γδT细胞对Daud i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建立了SLE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系,其平均纯度为(58.1±11.2)%,较正常对照组(80.3±9.2)%偏低(P<0.05);其细胞表型为:Vδ1(34.4±24.5)%、Vδ2(61.9±28.6)%、Vδ3(16.1±10.6)%、Vγ9(76.4±11.8)%,其中Vδ2表达较对照组降低,而Vδ1和Vδ3表达增加(P均<0.05);其细胞毒作用在二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SLE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的Vδ、Vγ基因的取用表达存在差异,提示其在SLE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ΓΔT细胞 细胞毒作用 T细胞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产前诊断8p23.1重复综合征胎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艳亮 戴勇 +6 位作者 涂植光 李启运 王林纤 张丽 曾君 林秀华 刘士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1700-1701,共2页
目的了解一完全性心内膜垫缺陷(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s,ECD)和右手轴前六指畸形患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化(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 目的了解一完全性心内膜垫缺陷(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s,ECD)和右手轴前六指畸形患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化(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在分子细胞遗传诊断中运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胎儿及其父母进行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运用array-CGH芯片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扫描和分析,实时定量PCR对array—CGH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胎儿和父母的核型均正常。array—CGH结果显示8p23.1嗅觉受体/防卫素重复(ORDRs)之间存在大约1.43Mb的重复(位于10245882~11676699bp)。实时定量PCR证明array—CGH的结果是准确的。结论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分析方法相比,array—CGH具有高分辨率、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 8p23.1重复 拷贝数变化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透析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叶明君 戴勇 +2 位作者 汤冬娥 李强 尹良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治疗方式之一,尽管可以利用自身腹膜作为生物透析膜,从而清除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者体内代谢废物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但透析...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为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治疗方式之一,尽管可以利用自身腹膜作为生物透析膜,从而清除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者体内代谢废物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但透析人群的年死亡率仍然很高,并且腹膜的进行性纤维化导致了腹透技术的应用周期缩短。通过对腹膜透析患者血清进行非靶向及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来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先前研究表明某些代谢物如三甲胺N-氧化物,犬尿氨酸和瓜氨酸,色氨酸代谢物5-甲氧基色氨酸(5-MTP)是检测早期CKD的最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代谢物;CA125、IL-6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VEGF和、MMP2是腹膜纤维化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差异代谢物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在慢性肾脏病的诊断、腹膜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以及腹膜透析患者的治疗、预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因此通过实施各种代谢组学方法来鉴定与腹膜透析相关的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然后将这些知识与功能和机制生物学研究相结合,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诊疗有着积极意义,代谢组学研究有望发现与疾病过程相关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代谢组学 发病机制 代谢通路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氏综合征患儿外周血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及染色体分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武县 陈红 +3 位作者 罗婷婷 李秋红 徐勇 戴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0-425,共6页
目的:分析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患儿与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表达谱及其染色体分布特征。方法: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别对6例DS患儿(DS组)和6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表达和染... 目的:分析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患儿与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表达谱及其染色体分布特征。方法: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分别对6例DS患儿(DS组)和6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表达和染色体分布特征分析,并用Stem-loop q RT-PCR对差异表达miRNA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两样本共表达911个miRNA,编码于738个miRNA基因,在两样本中的染色体分布趋于一致,但表达丰度染色体分布却不同,DS组主要分布于7、13和21号染色体,而对照组主要分布于7和13号染色体。此外,911个miRNA中有114个miRNA在两样本中差异表达显著(差异倍数≥2且P≤0.001),其中DS组有103种高表达,包括21号染色体编码的5个miRNA(miR-99a、let-7c、miR-125b、miR-155和miR-802);11种低表达。结论:DS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具有其特定的miRNA表达谱和染色体分布特征,两样本表达丰度差异分布染色体编码miRNA的差异表达可能与DS患者免疫缺陷等相关临床症状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唐氏综合征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lumina深度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同海 王正 李富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76-479,共4页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患者的微转移、重新确定临床分期、监测术后患者肿瘤复发与转移、评估预后、选择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术、免疫磁珠富集检测法检测循... 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患者的微转移、重新确定临床分期、监测术后患者肿瘤复发与转移、评估预后、选择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术、免疫磁珠富集检测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研究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流式细胞术 免疫磁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石之驎 王沙燕 王玉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82-383,共2页
关键词 肝癌 治疗 癌基因 死亡率 常见 分子病理 癌发生 极差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微球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富荣 郭跃华 +1 位作者 周汉新 齐晖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9-813,共5页
目的观察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微球(carbopla-tin-Fe@C-load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C-Fe@C-CN)经肝动脉注射后结合磁场在正常大鼠体内靶向分布和药动学参数。方法将C-Fe@C-CN用99Tc标记后,观察大鼠体内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建立... 目的观察卡铂碳包铁纳米笼壳聚糖微球(carbopla-tin-Fe@C-load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C-Fe@C-CN)经肝动脉注射后结合磁场在正常大鼠体内靶向分布和药动学参数。方法将C-Fe@C-CN用99Tc标记后,观察大鼠体内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建立生物样品中卡铂的石墨炉原子分光光度计测定法,并测定大鼠给药后的血浆及组织中药物浓度。结果核素照片显示99Tc标记的C-Fe@C-CN浓集于靶区肝,其它脏器分布很少。经肝动脉注射C-Fe@C-CN在施加磁场的左肝叶各时间段组织中卡铂浓度较卡铂针剂明显增加(P<0.01),非靶向区组织中药物浓度则明显降低(P<0.01)。C-Fe@C-CN的血浆药-时曲线下面积和平均驻留时间分别是卡铂针剂的3和2.6倍,说明C-Fe@C-CN延长了卡铂在血中的存留时间,增大了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结论C-Fe@C-CN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具有很好的肝靶向性及一定的缓释和减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铂 磁靶向 纳米微球 正常大鼠 药动学 生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钟珍 齐晖 +2 位作者 李富荣 周汉新 蒋锦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280-2283,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用于食品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筛查。方法:采用柠檬酸三纳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抗E.coli0157:H7单克隆抗体.制备免疫胶体金复合物,组装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并...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用于食品样品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筛查。方法:采用柠檬酸三纳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抗E.coli0157:H7单克隆抗体.制备免疫胶体金复合物,组装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和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和评价。结果:该试纸条特异性较好.不与其他受试菌株发生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5CFU/mL。120份人工污染E.coliO157:H7模拟食品样本增菌后检测,该法检测阳性118份,灵敏度高达98.3%。结论:本实验成功研制了E.coliO157:H7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该试纸条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可用于现场大量样品的初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O157:H7 胶体金 免疫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程娟 马华林 戴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62-965,共4页
目的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磷蛋白组学分析,为SLE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收集15例SLE患者和15例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使用TiO2富集PBMCs的磷酸化肽段,进行质谱分析,然后进行磷酸化肽段和... 目的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磷蛋白组学分析,为SLE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收集15例SLE患者和15例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使用TiO2富集PBMCs的磷酸化肽段,进行质谱分析,然后进行磷酸化肽段和磷酸化位点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SLE患者与正常人存在有差异的1 035个磷酸化位点,与标注蛋白对应的基因有618个。共筛选出12条代谢通路,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通路含差异的磷酸化位点最多。结论 SLE患者PBMCs具有差异的磷酸化蛋白质及肽段,与代谢通路一起可作为SLE发病机制研究参考和补充,并可作为治疗靶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磷蛋白组学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A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个STR位点在126例法医学亲子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沙燕 张阮章 +2 位作者 石之驎 戴勇 徐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9-80,83,共3页
 目的:运用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检测分析126例亲子鉴定案例。方法:EDTA抗凝血按Chelex法提取DNA,聚合酶联反应(PCR)扩增。应用ABI377自动荧光测序仪及Profilerplus试剂盒,通过检测9个STR位点的基因分型,完成亲子鉴定126例。其中...  目的:运用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检测分析126例亲子鉴定案例。方法:EDTA抗凝血按Chelex法提取DNA,聚合酶联反应(PCR)扩增。应用ABI377自动荧光测序仪及Profilerplus试剂盒,通过检测9个STR位点的基因分型,完成亲子鉴定126例。其中母-子-假想父三联体鉴定90例,假设父-子二联体鉴定36例。结果:在90例三联体鉴定案例中认定存在亲生关系74例,平均父权相对机率(RCP)为99 98%;排除父子关系15例,排除率为16 67%,平均排除位点数为5 3个;不能认定亲生关系1例。在36例二联体鉴定案例中认定存在血缘关系25例,平均父权相对机率(RCP)为99 82%;排除父子关系6例;5例不能认定亲生关系。结论: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STR基因座的联合检测,能使三联体亲子鉴定的排除结论明确无误,是法医亲子鉴定和个体识别应用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串联重复序列 亲子鉴定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患者外周血DC的表面标志及其分泌IL-12和IFN-α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齐晖 李富荣 +4 位作者 刘冬舟 肖学吕 任莉莉 文锦丽 黄瑞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9-501,共3页
目的: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面标志,探讨DC和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培养瓶中贴壁培养3h,吸去悬浮的细胞,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刺激正常人及SLE患者外周血DC的... 目的: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面标志,探讨DC和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培养瓶中贴壁培养3h,吸去悬浮的细胞,联合应用GMCSF、IL4和TNFα刺激正常人及SLE患者外周血DC的增殖及分化成熟。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的表面标志,用ELISA法检测培养9d的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的水平。结果:SLE患者DC表面CD1a、CD11c、CD40、CD83和CD123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8.88±7.64)%、(54.4±10.88)%、(37.29±8.08)%、(57.76±11.54)%和(13.14±4.44)%;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为:(47.71±4.01)%、(43.12±8.82)%、(28.59±7.07)%、(48.31±8.79)%和(9.85±3.97)%,两者相差明显(P<0.05)。SLE患者DC上CD80表达的阳性率为(55.16±10.12)%与对照组[(47.95±12.21)%]相差不明显(P>0.05)。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9.78±0.76)ng/L],较正常对照组[(7.49±0.74)ng/L]明显升高(P<0.05);SLE患者组IFNα的水平为[(2.95±0.61)ng/L]与对照组[(2.70±0.29)ng/L]相比升高不明显(P>0.05)。SLE患者非活动期与活动期培养上清中IL12和IFNα的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SLE患者的DC可能是通过其抗原递呈功能的增强及分泌IL12而参与本病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E 树突状细胞 表面标志 IL—12 IFN-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胡成效 戴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3期3645-3647,共3页
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细胞或组织在某一特殊环境、阶段或状态下表达的全套蛋白质谱,这一研究领域称为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即高通量地确定某一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全套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表达水平、结构和功能特征,用于此项工... 蛋白质组(proteome)是指细胞或组织在某一特殊环境、阶段或状态下表达的全套蛋白质谱,这一研究领域称为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即高通量地确定某一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全套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表达水平、结构和功能特征,用于此项工作的技术有二维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质谱(massspectrometry)分析和蛋白质芯片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 蛋白质芯片技术 细胞组织 蛋白质谱 功能特征 二维电泳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及转分化胰岛样细胞免疫学特性研究
17
作者 齐晖 耿岚 +3 位作者 李富荣 任莉莉 邓春艳 欧阳志斌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13-717,共5页
目的:通过对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胰岛样细胞与天然胰岛细胞进行免疫原性比较,了解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及转分化胰岛样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方法: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在体外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淋... 目的:通过对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胰岛样细胞与天然胰岛细胞进行免疫原性比较,了解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及转分化胰岛样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方法:大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在体外与淋巴细胞共培养,检测淋巴细胞MHCⅠ、MHCⅡ抗原决定簇,IFN-γ和IL-2、IL-4水平。将三组细胞分别植入到大鼠糖尿病模型皮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MHCⅠ、MHCⅡ表达、ELISA检测IL-2、IL-4水平和机体对其反应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三组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MHCⅠ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MHCⅡ的表达胰岛样细胞(29.5%±3.1%)和天然胰岛细胞(32.6%±3.6%)较胰腺导管上皮细胞(10.8%±0.9%)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分泌IL-2水平和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细胞数,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较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显著性降低(P<0.01)。植入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外周血IL-2水平和淋巴细胞MHCⅡ表达均随着植入时间逐渐升高,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较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组升高明显,IL-4水平在三组细胞无明显差异。病理结果显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组淋巴细胞浸润较胰岛样细胞和天然胰岛细胞组为轻。结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转分化的胰岛样细胞免疫原性近似天然胰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上皮细胞 胰岛样细胞 天然胰岛细胞 免疫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mPEG嵌段共聚物胶团的制备及其表面张力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涛 李富荣 +2 位作者 张渊明 唐渝 周汉新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3-406,共4页
利用无催化剂方法合成丙交酯,再与封端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共聚,制备出低分子量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FT IR谱显示该嵌段共聚物兼有PLA、mPEG750 .2种聚合物的特征结构,GPC测得其分子量Mw的峰值在1 696。测定了一系列两亲性共聚物水... 利用无催化剂方法合成丙交酯,再与封端的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共聚,制备出低分子量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FT IR谱显示该嵌段共聚物兼有PLA、mPEG750 .2种聚合物的特征结构,GPC测得其分子量Mw的峰值在1 696。测定了一系列两亲性共聚物水溶液的表面张力,求得临界胶束浓度(CMC)值在3 .5×10-5 ~5 8×10-5 mol/L之间,表明该两段式共聚物具有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似的表面活性。将两亲式共聚物溶于水中,形成胶团,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得到不同尺寸的纳米胶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交酯 甲氧基聚乙二醇 嵌段共聚物 纳米胶团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融合蛋白ZtaN-p23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毅 周淑艳 +4 位作者 孙业红 涂惠英 秦晓林 陈锐 李体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克隆EB病毒立即早期蛋白ZtaN和衣壳蛋白p23,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为后续利用蛋白进行疾病诊断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B95-8细胞中分别扩增出目的基因BZLF1N和BLRF2,利用融合... 目的:克隆EB病毒立即早期蛋白ZtaN和衣壳蛋白p23,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为后续利用蛋白进行疾病诊断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B95-8细胞中分别扩增出目的基因BZLF1N和BLRF2,利用融合PCR法将两个基因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BZLF1N-BLRF2,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加入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ZtaN-p23,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确定蛋白表达量及活性鉴定。结果:重组质粒pGEX-4T-1-BZLF1N-BLRF2经双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正确,证实已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SDS-PAGE显示诱导的蛋白Mr约46 000,与预期值一致;对融合蛋白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后,发现其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亲和层析结果显示纯化后的ZtaN-p23纯度>95%;Westernblot显示ZtaN-p23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结论: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BZLF1N-BLRF2,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表达纯化,融合蛋白显示出良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BZLF1N基因 BLRF2基因 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缓大鼠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华林 张万帆 +3 位作者 戴勇 李富荣 吴耀炯 张欣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进展的保护作用。方法贴壁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为正常SD大鼠,无任何干预措施;模型组及移植组大鼠分别在第1天、第8天尾静脉注射4 mg/kg、3...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进展的保护作用。方法贴壁法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为正常SD大鼠,无任何干预措施;模型组及移植组大鼠分别在第1天、第8天尾静脉注射4 mg/kg、3.5 mg/kg阿霉素;移植组大鼠在第1、8、15、22天尾静脉注射HuMSCs细胞悬液(2×106个),而模型组尾静脉注射等剂量的DMEM 1 mL。结果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能改善阿霉素肾病的尿蛋白及低白蛋白血症、降低血胱抑素C及改善肾脏病理损伤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组织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降低,且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明显下降。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慢或阻止大鼠FSGS的进程。机制可能与调节炎性介质的合成、释放和抑制炎性细胞的浸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胱抑素C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