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复合麻醉在介入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谢宗贵 胡元明 +4 位作者 黄云龙 游勇 吴涓 黄增平 李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得普利麻(diprivan)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在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65例患者80例次介入手术采用了非气管插管下得普利麻和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术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及患者对介入操... 目的探讨得普利麻(diprivan)为主的静脉复合麻醉在介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65例患者80例次介入手术采用了非气管插管下得普利麻和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术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及患者对介入操作的反应。结果65例患者80例次静脉麻醉均获成功,患者术中处于睡眠状态,无痛苦,对介入治疗过程无记忆。得普利麻用量(500±100)mg,芬太尼用量(0.200±0.025)mg。麻醉前后10 min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1.4±2.2)kPa和(10.6±2.1)kPa,SaO2分别为(98±1.0)%和(96±1.5)%,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非气管插管下的得普利麻和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安全性好,能够达到无痛治疗、患者对手术过程无记忆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普利麻 芬太尼 介入治疗 静脉麻醉 无痛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胆道扩张外引流并^(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四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谢宗贵 刘涛 +3 位作者 郭绍举 李健 甘向阳 林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9-682,共4页
目的观察单纯球囊扩张、胆道外引流同时行^(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 4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为胆管癌1例,肝癌介入治疗术后1例,肝癌手术切除后胆管内癌栓1例,胰头癌1例,术前总胆红素分别为230μmol/L、450μmol/... 目的观察单纯球囊扩张、胆道外引流同时行^(125)I粒子链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 4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别为胆管癌1例,肝癌介入治疗术后1例,肝癌手术切除后胆管内癌栓1例,胰头癌1例,术前总胆红素分别为230μmol/L、450μmol/L、670μmol/L和280μmol/L;采用经皮胆道穿刺途径行胆道球囊扩张、外引流,而不放置胆道支架;同时行胆管内^(125)I粒子链植入。结果 4例患者经皮外引流及^(125)I粒子链植入操作均顺利完成。术后14~19 d总胆红素降至接近正常水平,术后10~23 d拔除外引流管,分别随访6、5、4.5和4个月无黄疸复发;3例仍生存,1例胰腺癌患者术后6.5个月死于全身衰竭。结论单纯球囊扩张、胆道外引流并^(125)I粒子链植入消褪黄疸疗效显著,有获得较长时间胆管开通的可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梗阻 球囊扩张 胆道引流 ^125I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胰管引流及支架置入术在胰腺癌姑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席名未 谢宗贵 +2 位作者 李健 游勇 胡元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23-325,共3页
目的介绍经皮穿刺胰管引流、胰管支架置入治疗胰腺癌胰管梗阻的介入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4例影像学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晚期胰腺癌伴胰管梗阻患者,在CT和DSA联合导向下,行经皮胰腺穿刺胰管外引流和支架置入术。结果4例患者胰管引流及支架... 目的介绍经皮穿刺胰管引流、胰管支架置入治疗胰腺癌胰管梗阻的介入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4例影像学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晚期胰腺癌伴胰管梗阻患者,在CT和DSA联合导向下,行经皮胰腺穿刺胰管外引流和支架置入术。结果4例患者胰管引流及支架置入术均获成功,未出现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术后2例脂肪泻症状完全消失,2例明显减轻;4例上腹部疼痛均明显缓解。随访3~10个月,症状持续缓解时间3~7个月,平均4.8个月。结论经皮胰腺穿刺胰管外引流及支架置入术操作安全,能有效缓解胰腺癌胰管梗阻引起的脂肪泻和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胰管梗阻 经皮穿刺 胰管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胃舒颗粒在胆管结石内镜取石术后的应用观察
4
作者 李健 郭绍举 +2 位作者 张竞超 李恺 黄明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8期1741-1742,共2页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胆胃舒颗粒在胆管结石内镜取石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TBA、GGT)、临床症状、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及2年后胆管结石复发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胆胃舒颗粒在胆管结石内镜取石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TBA、GGT)、临床症状、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及2年后胆管结石复发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5天平均胆汁引流量大于对照组,2年后胆管结石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胃舒颗粒在胆管结石内镜取石术后应用,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增加胆汁排泄,降低胆管结石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胆结石 胆胃舒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伟健 梁艺钟 +7 位作者 张维晴 姜小艳 陈新博 黄彦子 李勉力 李海文 李京伟 郭绍举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844-848,共5页
胃肠功能障碍是多种危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为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发展的驱动要素之一,可归为中医“痞满”“关格”“便秘”等病的范畴。现代医学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仍缺乏统一的认识,临床疗效亦不甚理... 胃肠功能障碍是多种危重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为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发展的驱动要素之一,可归为中医“痞满”“关格”“便秘”等病的范畴。现代医学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仍缺乏统一的认识,临床疗效亦不甚理想。大量研究表明,穴位埋线能有效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显著改善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可作为临床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潜在疗法,但目前国内外却罕有对此方面的研究报道。为进一步阐明穴位埋线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及应用价值,现特对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简称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简称维普资讯,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和Pubmed数据库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穴位埋线能通过调节炎症介质、神经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免疫细胞、胃肠平滑肌及间质细胞、胃肠激素及胃肠道微循环等途径产生抗炎、神经修复、免疫修复、强化肌肉、促胃肠蠕动、修复胃肠黏膜及维持胃肠道稳态的作用。穴位埋线疗法可以作为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有效的补充疗法,针药结合治疗胃肠功能障碍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科学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功能障碍 穴位埋线 作用机制 细胞因子 神经递质 免疫功能 胃肠激素 胃肠道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