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诊断 被引量:16
1
作者 朱文科 陆普选 +2 位作者 刘艳 叶如馨 周伯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5-747,共3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的资料。结果肺部片状实变影4例;结节影3例;支气管壁增厚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胸部CT扫描的资料。结果肺部片状实变影4例;结节影3例;支气管壁增厚3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2例;弥漫性粟粒小结节影1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3例;胸膜炎4例。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胸部感染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部片状实变影、结节影、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炎性反应。胸部CT检查有利于本病临床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马尔尼菲青霉菌 胸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致病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被引量:25
2
作者 陆普选 周伯平 +3 位作者 朱文科 陈心春 叶如馨 郑广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高致病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胸部X线与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深圳接诊的首例由卫生部确诊,并经过抢救治疗痊愈的高致病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相关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讨高致病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胸部X线与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深圳接诊的首例由卫生部确诊,并经过抢救治疗痊愈的高致病性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相关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胸部影像学特点是:①磨玻璃样影、大小片状影及肺实变影是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较早出现的影像表现;②病灶侵犯肺组织广泛,表现为多叶多段的两肺广泛受累;③病灶蔓延变化迅速;④肺实质、肺间质及胸膜受累可同时存在;⑤病灶吸收慢、迁延时间长,恢复期有肺纤维化的影像表现。结论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仍然是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分析的重要手段。动态观察人禽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变化及影像学表现特点,监测ARDS和肺部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病毒性 高致病性 H5N1人禽流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机遇性胸部感染的X线平片表现 被引量:13
3
作者 朱文科 陆普选 +5 位作者 单鸿 余卫业 刘艳 杨根东 刘锦清 臧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提高艾滋病机遇性胸部感染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艾滋病机遇性胸部感染50例的X线胸片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肺结核2 1例( 4 2 % ) ,片状融合的渗出性病灶1 3例,弥漫性粟粒影6例;胸内淋巴结肿大9例;卡氏肺囊虫肺炎1 6例... 目的:提高艾滋病机遇性胸部感染的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艾滋病机遇性胸部感染50例的X线胸片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肺结核2 1例( 4 2 % ) ,片状融合的渗出性病灶1 3例,弥漫性粟粒影6例;胸内淋巴结肿大9例;卡氏肺囊虫肺炎1 6例( 32 % ) ,双侧肺门及中下肺野可见网状、小点状影,片絮状或斑片状影1 0例,两肺弥漫性或局限性磨玻璃影8例;细菌性感染8例( 1 6 % ) ,片状实变影7例,肺结块影并空洞1例;真菌性感染5例( 1 0 % ) ,弥漫粟粒样小结节影3例,肺门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艾滋病机遇性胸部感染的X线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须结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并注意发病率较高的肺结核与卡氏肺囊虫肺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感染 机遇性 艾滋病 X线平片表现 卡氏肺囊虫肺炎 肺门淋巴结肿大 回顾性分析 渗出性病灶 细菌性感染 真菌性感染 实验室检查 诊断水平 临床资料 X线胸片 中下肺野 斑片状影 磨玻璃影 X线表现 肺结核 弥漫性 结节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X线和CT诊断 被引量:21
4
作者 陆普选 杨根东 +5 位作者 刘锦清 龚小龙 胡毅文 蔡雄茂 刘艳 文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艾滋病 (AIDS)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的胸部X线和CT表现。材料和方法 :对 6例经证实的艾滋病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照片 ( 6例 )和CT扫描 ( 2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典型表现为双侧肺门周围以及中、下... 目的 :探讨艾滋病 (AIDS)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的胸部X线和CT表现。材料和方法 :对 6例经证实的艾滋病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患者的胸部X线照片 ( 6例 )和CT扫描 ( 2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典型表现为双侧肺门周围以及中、下肺野弥漫性网状阴影 ,部分渗出性病变可以相互融合 ,呈斑片样或磨玻璃样改变。少见表现有肺囊性改变、肺实变、肺门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及气胸等。结论 :艾滋病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特异性诊断是找到病原体 ,但是HIV抗体检测阳性者出现典型胸部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 ,并排除其他免疫低下所致的细菌性感染或肿瘤 ,复方新诺明治疗有效 ,诊断AIDS并PCP可以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并发症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X线表现 CT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栓塞与结合局部应用立止血治疗肺结核咯血对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陆普选 曹满瑞 +7 位作者 蔡雄茂 孙燕芝 余卫业 杨根东 刘锦清 龚小龙 陈心春 郑广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1035-1037,共3页
目的 比较单纯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局部使用立止血 +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 ,以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治愈率。方法 将 62例结核咯血病人 ,随机分成两组各 3 1例 ,分别用支气管动脉栓塞 (A组 )和支气管动脉局部用立... 目的 比较单纯支气管动脉栓塞与局部使用立止血 +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 ,以提高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治愈率。方法 将 62例结核咯血病人 ,随机分成两组各 3 1例 ,分别用支气管动脉栓塞 (A组 )和支气管动脉局部用立止血 +栓塞 (B组 )的方法治疗。对两组的疗效 ,复发情况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有效率为64 .5 % ,B组 87.1%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 χ2 =4.3 0 9,P <0 .0 5 ) ;A组共行栓塞治疗 5 2次 ,B组 3 7次 ;两组均未发生脊髓梗塞 ,食管支气管瘘 ,误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用立止血进行支气管动脉局部注射合并栓塞治疗能提高动脉栓塞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疗效 ,局部用立止血安全、严重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立止血 肺结核 大咯血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X线与CT影像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杨根东 陆普选 +3 位作者 张莉萍 李苑 李少珍 钟菊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89-1791,共3页
目的探讨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确诊的28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数字化X线平片资料和其中22例的CT影像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病变位于两肺多叶者19例,单叶者9例;上叶受累26... 目的探讨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X线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确诊的28例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胸部数字化X线平片资料和其中22例的CT影像资料,回顾性比较、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病变位于两肺多叶者19例,单叶者9例;上叶受累26例,其中24例右肺上叶受累;18例中叶受累;6例下叶受累。病变通常以多种形态混杂存在,其中斑片状浸润影见于全部28例,纤维条索影20例,结节影15例,空洞13例,钙化3例,胸膜粘连肥厚23例,胸腔积液1例。CT扫描见支气管扩张13例,肺气肿或肺大泡11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胸部X线平片是肺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首选检查方法。CT扫描对支气管扩张或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征象的显示更敏感。当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叶多种病变形态混杂存在并且抗结核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杆菌感染 肺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朱文科 陆普选 +6 位作者 余卫业 刘艳 刘水腾 刘锦清 苏坚 乐晓华 周伯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2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CT扫描资料,并定期CT复查以及CD4T淋巴细胞的检测,观察其HARRT及抗结核治疗后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结果:病灶分布两个肺...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CT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2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CT扫描资料,并定期CT复查以及CD4T淋巴细胞的检测,观察其HARRT及抗结核治疗后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结果:病灶分布两个肺叶以上10例、中叶(舌叶)及下叶17例。大片状融合实变影9例、斑片状影6例、双肺弥漫性结节影5例和空洞影2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主要分布2R、4R区。病灶恶化进展患12例,CD4T淋巴细胞持续降低或衰竭;病灶吸收或缩小11例,早期CD4不同程度降低,3个月后CD4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CT扫描能有效显示病变的各种征象,有利于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CD4T淋巴细胞的量值是影响肺结核病变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结核 CD4T淋巴细胞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顽固性腹水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文科 单鸿 +5 位作者 朱康顺 姜在波 李征然 黄明声 关守海 沈新颖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TIPS)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 1例患者TIPS术后随访 5 0~ 132 3d(中位时间 337d) ,观察腹水 (腹围 )、临床血清学指标、支架通畅性、随访时间、生存率等。结果 在 ...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TIPS)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2 1例患者TIPS术后随访 5 0~ 132 3d(中位时间 337d) ,观察腹水 (腹围 )、临床血清学指标、支架通畅性、随访时间、生存率等。结果 在 1年的各个随访间期内 ,患者的腹水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术后 3~ 6个月的完全有效率为 81% ,9~ 12个月的完全有效率为 9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肝硬化肝功能ChildC级与术后 3个月腹水疗效相关 (P <0 .0 5 ) ;TIPS术后血清钠 (Na+ )、肌酐 (Cr)与术前基线相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患者 3、6个月病死率分别为14 %、2 0 % ,1年生存率为 72 %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血清白蛋白、肝性脑病、血清总胆红素与术后预后相关 ;多因素COX回归仅显示肝性脑病、Child分级与预后相关。结论 TIPS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 ;术前自身的肝功能情况决定腹水的疗效 ,而TIPS对于肝功能相对较好伴有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 肝内门体分流术 顽固性腹水 TIPS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骨症的临床及X线表现——着重分析7个家族22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成林 王立振 +3 位作者 吴政光 刘辉安 陆普选 龚小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5期763-765,共3页
目的 探讨家族性石骨症的遗传、临床及X线表现特点。方法 对 5 9例石骨症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在家族性病例中以恶性型 (幼儿型 )居多 ,多在Ⅰ、Ⅱ代发病 ,偶见连续三代发病者。散发型中则以良性型 (成人型 )为主。X... 目的 探讨家族性石骨症的遗传、临床及X线表现特点。方法 对 5 9例石骨症患者临床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在家族性病例中以恶性型 (幼儿型 )居多 ,多在Ⅰ、Ⅱ代发病 ,偶见连续三代发病者。散发型中则以良性型 (成人型 )为主。X线表现以骨质硬化 ,髓腔闭塞为基本特征 ,椎体“夹心征”及髂骨“同心圆征”为其特征性表现。结论 临床工作中要注重对石骨症患者进行家系调查 ,尤其对有遗传倾向者 ,有必要在胎儿期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骨症 临床 X线征象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喷粉器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10
作者 陆普选 胡文晖 +2 位作者 贺国辉 王索宇 杨建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75-477,共3页
目的:通过研制一种新型器械——压力喷粉器进行鼻咽腔干钡粉X线造影,从而大大提高鼻咽癌的检出率,尤其为基层提供一种价廉、方便及鼻咽癌检出率较高的有效手段。材料与方法:压力喷粉器包括一个由像胶制成的压力球,进出气活塞以及... 目的:通过研制一种新型器械——压力喷粉器进行鼻咽腔干钡粉X线造影,从而大大提高鼻咽癌的检出率,尤其为基层提供一种价廉、方便及鼻咽癌检出率较高的有效手段。材料与方法:压力喷粉器包括一个由像胶制成的压力球,进出气活塞以及喷粉连接管及橡皮软导管等组成。利用该器械均匀地向鼻咽腔注入干钡粉后摄片。结果:通过使用压力喷粉器行鼻咽腔干钡粉造影3270例证实器械简单实用、价格低廉、钡粉无毒、病人无痛苦,造影成功率100%,病变检出率为95%,诊断符合率为97.6%。结论:使用压力喷粉器进行干钡粉X线造影明显优于传统的钡胶浆鼻咽腔造影,适应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及普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喷粉器 诊断 鼻咽癌 临床应用 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器预防肺栓塞:滤器血栓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曹满瑞 陆普选 +1 位作者 李莹 徐坚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对腔静脉滤器使用后出现的滤器血栓进行研究 ,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73例安放滤器3~ 86个月的病人 ,用彩色多普勒和增强CT扫描检查有无滤器血栓。共安放滤器 73支 ,其中LGM滤器 (VTF) 5 5支 ,钛制Greenfield滤器 (TGF... 目的 对腔静脉滤器使用后出现的滤器血栓进行研究 ,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73例安放滤器3~ 86个月的病人 ,用彩色多普勒和增强CT扫描检查有无滤器血栓。共安放滤器 73支 ,其中LGM滤器 (VTF) 5 5支 ,钛制Greenfield滤器 (TGF) 6支 ,Simon镍钛合金滤器 (SNF) 12支。结果  9只VTF、1只TGF内有血栓。安放滤器是绝对或相对适应证、深静脉血栓上端位置在髂静脉以上或以下、安放滤器后抗凝少于或多于 3个月 ,滤器血栓的发生率与适应证 (绝对或相对 )、安放滤器后抗凝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1例滤器放置后再发PE。结论 滤器预防PE安全、有效 ,但是由于长期安放后发生的滤器血栓与再发PE有关 ,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腔静脉滤器 滤器血栓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