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栽后高度生长恢复年限和优势决定的造林潜力差异分析——以托木尔峰青海云杉与雪岭云杉混交造林试验为例
1
作者 周浩 蒋少伟 黄铭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4期18-22,共5页
为了探究混交造林树种选择和抚育管理,以5 a生的本地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与引种的青海云杉P.crassifolia移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混交造林试验比较移栽后主干高度生长表现的种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青海云杉在移栽后第3年高度生... 为了探究混交造林树种选择和抚育管理,以5 a生的本地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与引种的青海云杉P.crassifolia移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混交造林试验比较移栽后主干高度生长表现的种间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青海云杉在移栽后第3年高度生长潜力开始恢复。青海云杉移栽第3年的主干生长量(21.7±1.6 cm)显著高于移栽第1年(11.7±1.2 cm)和移栽第2年(9.5±1.6 cm)的主干生长量(P<0.05),但是雪岭云杉移栽后各年间主干高度生长量无显著差异(P>0.05);(2)移栽后第3年,与雪岭云杉相比,青海云杉的主干高度生长能力优势明显,青海云杉的主干高度生长(21.7±1.6 cm)显著高于雪岭云杉(>2倍,9.8±1.6 cm,P<0.001)。研究结果表明,在造林株行距为2 m×2 m时,青海云杉移栽苗在第3年恢复生长,并且表现显著的高度生长优势。原因可能与青海云杉采取快速高度生长策略而非树干粗生长策略有关,从而在演替早期占据生存空间,雪岭云杉则相反。试验结果支持了引种的青海云杉(贺兰山区)是南部天山山区造林的适宜树种。试验结果表明混交造林必须考虑树种的移栽后生长恢复年限和种间高度生长优势差异。未来在混交造林过程中,有必要采取修剪雪岭云杉侧枝,提高其高度生长潜力,进而促进混交造林的多样性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木尔峰国家自然保护区 青海云杉 雪岭云杉 高度生长 混交造林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生境中华穿山甲洞穴共栖物种群落及其典型行为特征
2
作者 侯方晖 沈君瀚 +5 位作者 华彦 黄万和 章雅倩 温瑞宸 黄铭 孙松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5期32-42,共11页
提升海岛生境质量,维持海岛物种多样性是当前生物保护的重点。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洞穴能增加生境资源异质性,并被多物种共用,促进区域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恢复。为探究中华穿山甲洞穴在海岛生境的关键生态作用,利用红外相机... 提升海岛生境质量,维持海岛物种多样性是当前生物保护的重点。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洞穴能增加生境资源异质性,并被多物种共用,促进区域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恢复。为探究中华穿山甲洞穴在海岛生境的关键生态作用,利用红外相机在广东省内伶仃与南澳海岛对洞穴进行持续监测,记录了洞穴利用物种、数量、时间及行为,确定共栖物种群落组成,并采用差异性检验与广义加性模型分析了其洞穴利用模式。结果表明,共记录到32种动物,其中24种动物对洞穴利用强度大于0,属于洞穴共栖物种;共栖兽类的洞穴利用强度显著高于鸟类(P=0.038);共栖物种的最大体质量正向显著影响其洞穴利用强度(P=0.013);海岛生境中,鸟类和兽类利用洞穴的月节律重叠系数高(>0.8),日节律重叠系数低(<0.6),鸟类主要在白天利用洞穴,兽类则在夜间;中华穿山甲洞穴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重要的休息点与交流场,同时也是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肉食动物的主要觅食场所。因此,加强以中华穿山甲为代表的穴居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有利于维持岛屿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居动物 生态系统工程师 洞穴共用 资源驱动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