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6S rDNA研究黄芩素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艳 李新萍 +2 位作者 李利民 姜倩倩 吴正治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5-180,I0005,I0006,共8页
目的以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肥胖小鼠模型,探索黄芩素(Baicalein,BAI)干预对小鼠糖脂水平、附睾脂肪组织病理形态及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D组)、模型组(HD组)、黄芩素低剂量组(BAI-L组... 目的以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肥胖小鼠模型,探索黄芩素(Baicalein,BAI)干预对小鼠糖脂水平、附睾脂肪组织病理形态及肠道微生物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D组)、模型组(HD组)、黄芩素低剂量组(BAI-L组,200mg/kg)和黄芩素高剂量组(BAI-H组,400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外,其余各组均以高脂饲料喂养。灌胃12周后,麻醉并眼球采血后处死,留取血清测定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观察附睾脂肪的病理学改变;收集各组小鼠粪便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HD组小鼠体重、附睾脂肪系数、FBG、TC和TG水平均显著高于ND组(P<0.05,P<0.01);HD组小鼠的附睾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中可见大量脂肪小泡。与HD组相比,BAI-L、BAI-H组均不同程度的降低肥胖小鼠体重、附睾脂肪系数和糖脂水平,且能明显改善附睾脂肪的病理形态。同时,黄芩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肥胖小鼠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显著增加副萨特氏菌(Parasutterella)的相对丰度,降低布劳特氏菌(Blautia)、颤杆菌克(Oscillibacter)、土拉菌(Tuzzerella)、Lachnospiraceae_UCG-006、Anaerovorax、分枝杆菌属(Negativibacillus)的相对丰度(P<0.05,P<0.01)。结论黄芩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体重和糖脂水平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及多样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素 肥胖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辛素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改善油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艳 李子雯 +2 位作者 李利民 胡胜全 吴正治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4,I0004,I0005,共7页
目的观察桑辛素对油酸(oleic acid,O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300μM OA处理HepG2细胞24 h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2.5、5、10μM的桑辛素和OA共同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 目的观察桑辛素对油酸(oleic acid,O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300μM OA处理HepG2细胞24 h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2.5、5、10μM的桑辛素和OA共同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含量情况,DiI-LDL检测细胞脂质摄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桑辛素对胆固醇代谢关键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a(PPARα)和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蛋白表达的情况,并将桑辛素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PPARα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OA刺激HepG2细胞导致细胞内脂滴颗粒明显增加,脂质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桑辛素可明显改善模型组肝细胞脂质蓄积,并降低脂质含量(P<0.05)。桑辛素可抑制HepG2细胞对DiI-LDL的摄取,上调细胞中PPARα和CYP7A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分子对接显示桑辛素与LDLR和PPARα受体表现出良好的对接活性。结论桑辛素对HepG2细胞脂质蓄积模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PPARα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辛素 HEPG2细胞 油酸 PPARΑ 脂质蓄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在1型糖尿病胰岛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淑芳 牟丽莎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19,共6页
胰岛移植被认为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限制。胰岛在分离、培养和移植过程中的缺氧、应激及排斥反应,都会影响胰岛移植的结局。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抗炎、促进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代谢等生物特性,一直备... 胰岛移植被认为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限制。胰岛在分离、培养和移植过程中的缺氧、应激及排斥反应,都会影响胰岛移植的结局。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抗炎、促进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代谢等生物特性,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此外,MSC的衍生物如外泌体在调节缺氧诱导的氧化应激、促进机体血管形成和调节免疫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MSC的胰岛移植可能是1型糖尿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因此,本文就MSC在胰岛移植前后发挥的潜在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及局限性,以期为今后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1型糖尿病 胰岛移植 外泌体 免疫耐受 血管生成 排斥反应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