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曹黎明 任力杰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3-989,共7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成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诊疗方法的创新,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从多模态影像到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从静脉溶栓到机械取栓,从免疫调节...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成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和对诊疗方法的创新,近年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从多模态影像到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从静脉溶栓到机械取栓,从免疫调节到神经保护策略,从干细胞疗法到纳米医学,从最初的单纯药物治疗发展到药物结合机械取栓的综合性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领域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有效和全面管理的方向发展。应用多样化的先进诊疗技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诊断 治疗 技术 方法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2
作者 张丽苹 曹黎明 +4 位作者 肖楠 廖雨琦 池枫 余艳妮 任力杰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2-1017,共6页
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和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药物受限于血脑屏障阻碍、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低载药量,治疗效果可能欠理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可实时控制的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卒中的诊疗。纳米药物能够有效... 卒中是中国居民致死和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药物受限于血脑屏障阻碍、稳定性差、缺乏靶向性、低载药量,治疗效果可能欠理想。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可实时控制的药物,已被广泛用于卒中的诊疗。纳米药物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相容性、稳定性、靶向性,并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从而有效改善传统药物的疗效。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临床转化等挑战。本文主要综述纳米材料在缺血性卒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和挑战,旨在继续推动纳米材料在卒中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纳米材料 血脑屏障 靶向治疗 诊疗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诊断方法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佳倩 曹黎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997,共7页
卵圆孔未闭存在于约1/4的成年人群中,是公认的隐源性卒中、偏头痛的危险因素。精准诊断卵圆孔未闭对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卵圆孔未闭的主要诊断方法与技术,主要涵盖增强TCD、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 卵圆孔未闭存在于约1/4的成年人群中,是公认的隐源性卒中、偏头痛的危险因素。精准诊断卵圆孔未闭对明确病因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卵圆孔未闭的主要诊断方法与技术,主要涵盖增强TCD、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各检测方法的发展历史、优劣,并指出了发展方向,即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增强TCD同步检查卵圆孔未闭,强调了该同步多模态联合超声造影检查的优劣、改进办法及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诊断技术 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 增强经胸超声心动图 增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心脏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符鹏程 曹黎明 +2 位作者 朱佳倩 赵桂玉 徐格林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4-1011,共8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对策,如优化急救流程、革新操作技术、加强损伤防护等。本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再灌注治疗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卧立位试验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王静祎 李华 曹黎明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8-1003,共6页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可维持正常脑血流灌注,对确保人正常生活及工作至关重要。CA障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脑血管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TCD卧立位试验是一种运用TCD评估CA的无创、便捷方法,...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可维持正常脑血流灌注,对确保人正常生活及工作至关重要。CA障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脑血管病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尤为常见。TCD卧立位试验是一种运用TCD评估CA的无创、便捷方法,其关键在于监测患者从卧位到立位过程中脑血流速度和血管阻力的变化。TCD卧立位试验在脑血管病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标准化操作、结果解读和个体差异等挑战制约着其临床推广。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TCD卧立位试验有望在个体化医疗和早期诊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综述旨在为更好地发挥其临床价值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卧立位试验 脑血流自动调节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影响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 被引量:42
6
作者 黄美玲 杨万章 +3 位作者 范佳进 龙建军 朱晓龙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46-450,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Z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均按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康复训练4周...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佩戴踝足矫形器(AFO)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Z组)和对照组(D组)。两组均按常规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FO,康复训练4周后进行评定。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二维步态分析仪、表面肌电图机及相应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步态参数及步行功能分级)、踝关节控制肌群(胫前肌及腓肠肌外侧头)的积分肌电值(iEMG)、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步行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步行能力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佩戴AFO能够促进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踝关节控制肌群肌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踝足矫形器 偏瘫步态 步行功能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坤 李雅薇 王玉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49-95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两组均在发病48h内给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 目的:探讨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两组均在发病48h内给予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下肢重复性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第8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NSE水平降低(P<0.01),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1),两组NGF水平升高(P<0.01),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第4周、第8周时,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FAC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有利于改善血清BDNF、NSE、NGF水平,促进下肢运动、平衡和步行能力的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重复性训练 急性脑梗死 运动 平衡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MRI评分与临床膝关节主、客观功能评分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冰 陆伟 +5 位作者 王大平 柳海峰 朱伟民 欧阳侃 李顶夫 李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77-684,共8页
目的研究利用MRI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评分的方法,并探讨MRI评分结果与临床膝关节主、客观功能评分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ACL移植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方法追踪54例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病例,计算... 目的研究利用MRI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移植物评分的方法,并探讨MRI评分结果与临床膝关节主、客观功能评分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ACL移植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方法追踪54例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病例,计算MRI上ACL移植物容量(graft volume)、张力(graft tension)、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作为评估依据进行移植物MRI评分,同时计算MRI评分与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IKDC评分)、客观功能评分(KT2000)的相关性。结果 5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8.3±4.3)月。平均ACL移植物MRI评分及膝关节主、客观功能评分分别为75.19±7.20、85.12±9.45、83.07±12.63。MRI评分结果与膝关节主、客观功能评分结果呈正性线性相关,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696,P=0.001;r=0.767,P=0.000);根据MRI评分(X)及临床膝关节主、客观功能评分(Y)拟合出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评分可以预测膝关节主、客观功能评分(R2=0.485;R2=0.589)。结论 MRI评分可作为一种新工具,补充和完善目前ACL重建术后评判体系,从而有助于更合理地评判ACL移植物愈合情况,进一步指导康复锻炼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临床评估 核磁共振影像 功能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撕裂效果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陆伟 王大平 +2 位作者 欧阳侃 朱伟民 柳海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1-425,共5页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间,随访到的采用上述两种修补方法治疗的32例肩袖撕裂患者(33肩)的疗效,其中骨道组17例(17肩),患者采用全关节镜下改...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间,随访到的采用上述两种修补方法治疗的32例肩袖撕裂患者(33肩)的疗效,其中骨道组17例(17肩),患者采用全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手术;锚钉组15例(16肩),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至少随访13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随访包括并发症、关节活动度、肌力、术后恢复日常生活的时间、恢复运动的时间、达到满意评分的时间、MRI评价术后肩袖愈合情况等,并进行两组手术前后UCLA、VA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恢复运动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UCLA、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两组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现锚钉组再撕裂1例,骨道组无再撕裂,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最终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关节镜下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损伤效果均优良,无统计学差异。前者在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恢复运动时间方面较后者更快,但两组患者的最后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McLaughlin 双排锚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映肢体残疾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指标筛选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玉龙 李旭辉 +6 位作者 郭珊珊 余飞 范佳进 吕星 王玉珍 王坤 袁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33-1338,共6页
目的调查最能反映肢体残疾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指标。方法对肢体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要求受访残疾人从3个层次,27个日常生活活动项目中选择3个与自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为相关的项目。结果共发放调查表196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862... 目的调查最能反映肢体残疾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主要指标。方法对肢体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要求受访残疾人从3个层次,27个日常生活活动项目中选择3个与自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最为相关的项目。结果共发放调查表196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862份。在所有肢体残疾人中,与个人卫生相关的如厕、个人清洁、洗澡3项共被选899次(16.1%);与健康相关的小区诊所看病和小区锻炼共被选570次(10.2%);与社交相关的聊天和打电话共被选500次(9.0%)。一级肢体残疾人主要选择进食、个人卫生、转移和娱乐,二级残疾人主要选择个人卫生和家务活动,三级残疾人主要选择个人卫生、社区活动和家务活动,四级残疾人主要选择社区活动和参与交流。结论个人卫生、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参与是肢体残疾人最为关注的方面。随着残疾程度减轻,反映自理能力的主要功能活动从完成个人清洁增加至家务自理、参与社区活动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 自理 评定 肢体残疾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踝关节智能康复机器人的设计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其洪 卢志江 +8 位作者 王春宝 李伟光 李梦杰 孙同阳 段丽红 王玉龙 吴正治 秦鉴 韦建军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9-43,共5页
在偏瘫康复领域中,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取代传统理疗师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是一种趋势。针对踝关节偏瘫康复的训练方法,提出一种三自由度、融合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适用于早期康复的智能偏瘫康复机器人。通过对踝关节生理特性的分析,并利用传... 在偏瘫康复领域中,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取代传统理疗师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是一种趋势。针对踝关节偏瘫康复的训练方法,提出一种三自由度、融合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适用于早期康复的智能偏瘫康复机器人。通过对踝关节生理特性的分析,并利用传感器检测踝关节的运动特性,建立踝关节生理模型,进而设计了踝关节的机械机构。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结构,并进行了机械性能实验,证实了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康复训练 机器人 工作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足迹精确定位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陆伟 王大平 肖德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3-516,共4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个性化解剖重建术中韧带止点足迹精确定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①15侧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足迹,观察ACL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前内束(AM)中心位点距后软骨缘距离、后外束(PL)中心位点距下软骨缘距离。②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个性化解剖重建术中韧带止点足迹精确定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①15侧膝关节尸体标本,标记ACL股骨足迹,观察ACL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前内束(AM)中心位点距后软骨缘距离、后外束(PL)中心位点距下软骨缘距离。②15例行ACL重建患者,术中采用三入路观察与导航定位方法明确ACL股骨足迹,测量AM与PL连线与股骨干夹角、AM距后软骨缘距离、PL距下软骨缘距离。结果 15例膝关节尸体标本ACL股骨足迹长轴与股骨干角度为(18.5±2.5)°、AM与股骨外髁内面后缘距离为(6.1±1.8)mm、PL距离下软骨缘距离为(6.2±2.2)mm,但每个标本均不相同。导航显示,ACL股骨足迹长轴与股骨干夹角为(19.3±3.1)°,AM与股骨外髁内面后缘为(5.8±1.2)mm、PL距离下软骨缘为(5.9±2.5)mm,各数据相差较大。结论①ACL股骨与胫骨解剖足迹变异较大,应根据每例ACL足迹不同进行精确的个性化解剖重建。②以同一个标准进行所有ACL重建难以达到真正的解剖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足迹 个性化 精确定位 临床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治疗距骨软骨损伤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柳海峰 吴冰 +2 位作者 梁达强 李皓 陆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探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MACI)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距骨软骨损伤并行MACI手术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 【目的】探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MACI)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距骨软骨损伤并行MACI手术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1.4)岁(21~48岁),平均损伤面积(3.4±0.8)cm^2(1.6~5.8 cm^2),Hepple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3例。第一次手术行软骨取样,经2~4周组织工程软骨制备后,返院行软骨回植手术。对比术前与术后VAS评分、AOFAS足踝功能评分、软骨修复核磁共振影像评分(magnetic resonance observati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MOCART)。结果患者随访时间(52.3±5.6)月(38~72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MOCART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0.8±0.6)vs(7.8±1.4),(94.8±1.9)vs(69.2±2.7),(6.5±0.4)vs(3.6±0.8),(P<0.05)。末次随访时MRI显示:肥厚性软骨完全覆盖6例,正常厚度完全覆盖11例;与周边正常软骨信号强度一致4例,基本一致13例。结论 MACI手术治疗软骨下骨全层距骨软骨损伤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距骨 软骨损伤 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三维数字化模型初步报道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冰 陆伟 +9 位作者 田毅 王大平 朱伟民 欧阳侃 柳海峰 彭亮权 李皓 冯文哲 叶建平 张吉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1-575,579,共6页
目的研究利用MRI二维图像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ACL)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并评估模型的真实可靠程度。方法选择20例临床诊断为ACL断裂患者的术前健侧MRI图像资料,导入自主开发的ACL快速分割技术软件(3D MIA)进行图像分割,再以面绘制方式... 目的研究利用MRI二维图像快速建立前交叉韧带(ACL)三维数字化模型的方法,并评估模型的真实可靠程度。方法选择20例临床诊断为ACL断裂患者的术前健侧MRI图像资料,导入自主开发的ACL快速分割技术软件(3D MIA)进行图像分割,再以面绘制方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膝关节及ACL三维数字化模型,测量模型的ACL长度、宽度、厚度及与人体三个解剖平面的角度,所得数据与前期解剖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对比,评估模型的可靠程度。结果造模包括膝关节各骨性结构及前后交叉韧带,平均造模时间18 min,测量得到ACL长(39.80±1.86)mm、宽(5.80±1.83)mm、厚(9.96±1.26)mm;ACL与冠状面夹角(27.58±3.64)°、与矢状面夹角(39.82±4.01)°、与水平面夹角(22.27±4.23)°。与前期研究获得的相应数据对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用自主开发的ACL分割技术及三维重建软件可以快速且较准确地建立健侧ACL三维数字化模型,为计算机辅助ACL手术系统及实现ACL临床仿真个体化解剖重建提供了参考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三维重建 数字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途训练营”康复督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玉珍 王玉龙 +3 位作者 范佳进 龙建军 查甫兵 欧阳佩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探讨全程康复督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参与"中途训练营"的5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督导组(n=26)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服务的模式;督导组在常规康复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康复督导。共康... 目的探讨全程康复督导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参与"中途训练营"的5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督导组(n=26)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服务的模式;督导组在常规康复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康复督导。共康复30 d。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出营时BI均较入营时提高(P<0.05)。出营后30 d,对照组BI与出营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督导组与出营前比较增加(P<0.05)。结论实施全程康复督导可较长期地提高脑卒中患者AD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督导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途训练营 社区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抗原修复对子宫颈癌前病变中hTERT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昝沁 许美权 宋建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2-223,共2页
实验发现,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很大,尤其在子宫颈癌前病变石蜡组织中的表达,用一般的方法检测很难得到满意结果。目前认为,这与临床取材前使用醋酸以及福尔马林固... 实验发现,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很大,尤其在子宫颈癌前病变石蜡组织中的表达,用一般的方法检测很难得到满意结果。目前认为,这与临床取材前使用醋酸以及福尔马林固定等因素相关,需要抗原修复;而微波抗原修复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原修复方法之一。为此,本文拟观察分析不同微波抗原修复模式(包括强度和时间)对hTERT在子宫颈癌前病变石蜡包埋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前病变 抗原修复 端粒酶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关节外撞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刚 钟名金 +4 位作者 陆伟 柳海峰 欧阳侃 朱伟民 王大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8-534,共7页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最早由瑞士骨科医师Ganz于2003年提出,其病理机制是由于股骨头颈结合部的异常凸起(Cam型)或(和)髋臼缘的过度覆盖(Pincer型)导致髋关节在运动终末期两者之间发生撞击,造成...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最早由瑞士骨科医师Ganz于2003年提出,其病理机制是由于股骨头颈结合部的异常凸起(Cam型)或(和)髋臼缘的过度覆盖(Pincer型)导致髋关节在运动终末期两者之间发生撞击,造成髋关节内髋臼盂唇和软骨损伤,从而引起髋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撞击 关节外 髋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钟名金 柳海峰 +4 位作者 彭亮权 欧阳侃 朱伟民 陆伟 王大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9-433,共5页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关节镜的应用,人们对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LHBT)病变的认识也不断提高。LHBT病变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之一[1],其病变类型包括肌腱炎、部分撕裂和完全断裂、半脱位和完全...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关节镜的应用,人们对肱二头肌长头腱(long head of biceps tendon,LHBT)病变的认识也不断提高。LHBT病变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之一[1],其病变类型包括肌腱炎、部分撕裂和完全断裂、半脱位和完全脱位[2]。目前对LHBT在肩关节运动中的生物力学功能还不完全明确,因此对LHBT病变的治疗也一直存在争议[3]。单纯的LHBT病变比较少见,大多数LHBT病变常常合并肩关节其他病变,如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盂肱关节不稳、盂肱关节炎等,保守治疗效果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二头肌长头腱 肩关节 肌腱切断术 肌腱固定术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钟名金 丘志河 +6 位作者 梁达强 柳海峰 李阔阔 欧阳侃 朱伟民 陆伟 王大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86-491,共6页
目的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方法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 目的探讨人体髋臼盂唇的形态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方法解剖12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及8例新鲜冰冻成人髋关节标本,测量:(1)髋臼盂唇的宽度和厚度;(2)盂唇增加髋臼窝表面积;(3)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4)髋臼盂唇所增加髋臼窝的容积等指标,并对髋臼盂唇进行HE、甲苯胺蓝、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学特点。结果髋臼盂唇为具有类软骨特性纤维环,最大宽度在时钟2:00位,为(7.37±2.72) mm,最大厚度在9:00位,为(6.25±1.60) mm;髋臼盂唇增加髋臼窝的深度为(5.30±0.83)mm,增加髋臼窝表面积为(4.98±0.94) cm2,增加髋臼窝的容积为(7.69±2.03) ml。髋臼盂唇的截面为三角形,关节囊侧为疏松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基底侧附着于骨性髋臼上,关节面侧与髋臼软骨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相连。结论髋臼盂唇为覆盖在骨性髋臼缘上的纤维组织环,具有一定的类软骨特性,主要起到稳定髋关节的作用。髋臼盂唇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关节面侧通过盂唇-软骨复合体过渡区与关节软骨相连续,是髋臼盂唇损伤的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盂唇 髋臼盂唇-软骨复合体 解剖 形态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线袢法Latarjet术后早期移植骨块微动的生物力学机制: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新枝 覃其煌 +8 位作者 梁达强 邓桢翰 李瑛 丘志河 李盛 吴冰 李皓 柳海峰 陆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2-379,共8页
目的:通过肩关节三维模型构建和有限元分析探讨改良线袢法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微动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采集美国虚拟人网站(Visible Hum)的男性人体(亚洲)数据库右肩数据,根据肩关节复发脱位改良线袢法Latarjet手术技术过程构建有限... 目的:通过肩关节三维模型构建和有限元分析探讨改良线袢法Latarjet术后移植骨块微动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采集美国虚拟人网站(Visible Hum)的男性人体(亚洲)数据库右肩数据,根据肩关节复发脱位改良线袢法Latarjet手术技术过程构建有限元模型,包含肩胛骨、肱骨、锁骨、移植骨块,模拟肱骨在肩胛骨平面外旋,模拟肱骨头与关节盂相对活动,收集相关应力数据、应力图片和位移图片(以骨块中心为基点,分别设置X-骨块沿肩胛骨左侧滑行方向、Y-骨块向肩胛骨下方滑行方向、Z-骨块向外运动方向),分析肱骨及移植骨块应力变化。结果:1)肱骨外旋并与移植骨块撞击开始后,骨块所承受的撞击应力主要集中在移植骨块与高强线连接处。但随着肱骨的外旋角度增大,应力不再集中在移植骨块与高强线连接处,而表现为上下延展向骨块四周扩布,类似肱骨沿撞击中心的扩散分布。2)随着肱骨的外旋角度增大,移植骨块在被撞击过程中于X、Y、Z方向产生位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肱骨外旋角度为0°-10.89°时,Z方向位移几乎没有(小于0.2且增值较小),该阶段中移植喙突骨块主要向肩胛骨内、下位移,其X方向位移最大值为2.05 mm,其Y向位移最大值为0.50 mm;当肱骨外旋角度为10.89°-24°时,Z方向的位移不断增加直至2.22 mm,骨块沿X方向增加直至2.89 mm,而骨块沿Y向的位移不再增加,保持在0.40 mm左右。此时移植骨块位移以向外侧翻转为主,附带向X方向的少量滑移。总的来说,3个方向位移距离随外旋过程增大;其位置由稍外于关节盂关节面,逐渐与之持平,最后稍偏内于关节面。结论:改良线袢固定法Latarjet术后早期移植骨块在肩关节外旋过程中产生微动;且肱骨与移植骨块的接触区始终为最大应力区,总体应力沿撞击中心向四周类同心圆样扩散分布,应力大小则呈阶梯状由内到外层层递减,可能与骨块塑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 线袢固定 骨遮挡手术 有限元分析 外旋 微动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