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总结时代的文学理论——文学史视野中的《文心雕龙》
1
作者 庄锡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0-154,共5页
诞生于文学自觉时代的《文心雕龙》具有继往开来的总结性特征,作者弥纶群言,创为一家之说,其积学、博观的治学方法和在创作思维、创作个性及文学史观等方面丰厚的创获,奠定了这部巨著在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学批评 刘勰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到“中国哲学”——一个后殖民语境中的初步思考 被引量:13
2
作者 景海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29-33,共5页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可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深究精察,作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此,本刊推出本组笔谈,以期对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后殖民语境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宋《望江南》词的艺术风格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尊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5-142,共8页
《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个词调,在宫调上多属南吕宫,又入大石调,兼具多种声情特征。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丰富多彩,主要有感叹伤悲、风流蕴藉、清新俊爽、流丽疏快、诙谐滑稽五大特征,既与曲调的音乐声情... 《望江南》是唐宋词坛存词数量最多的一个词调,在宫调上多属南吕宫,又入大石调,兼具多种声情特征。唐宋《望江南》歌词创作在艺术风格上丰富多彩,主要有感叹伤悲、风流蕴藉、清新俊爽、流丽疏快、诙谐滑稽五大特征,既与曲调的音乐声情特征相联系,也与该词调独特的形体结构特征及大量赋咏江南风情的内容题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望江南 词调 艺术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文化美学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经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2,共4页
本文从 2 0年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世界美学的发展走向 ,提出“文化美学”这一新命题 。
关键词 文化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翻译史上的破天荒之作——读季羡林《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被引量:2
5
作者 郁龙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9,共4页
吐火罗文是中国新疆古代的一种文字 ,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弥勒信仰是佛教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新博本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的出土 ,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季羡林是我国目前唯一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 ,他在耄耋之年前后花... 吐火罗文是中国新疆古代的一种文字 ,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弥勒信仰是佛教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新博本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的出土 ,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季羡林是我国目前唯一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 ,他在耄耋之年前后花十余载时间翻译研究 ,写成中英文合体本《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一书 ,代表了国际吐火罗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 ,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巨大荣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火罗文 <弥勒会见记> 译释 翻译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在印度 被引量:2
6
作者 郁龙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20-123,共4页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近代。《辛格日记》(《在中国的十三个月》)是早期印度人对中国的宝贵记录。中国学在印度的真正兴起,应归功于诗哲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成立,对印度中国学研究贡献巨大。中国学在印...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近代。《辛格日记》(《在中国的十三个月》)是早期印度人对中国的宝贵记录。中国学在印度的真正兴起,应归功于诗哲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成立,对印度中国学研究贡献巨大。中国学在印度的发展,得到许多著名人士的支持,如印度的甘地(M·K·Gandhi)、尼赫鲁(S·Nehru)及中国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戴季陶诸公。随着中国学在印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学家和优秀学术成果。而谭云山和师觉月(P·C·Bagchi)则用力最勤、成果最著。当代,印度中国学研究方兴未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中国 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辛格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5-118,共4页
“言一道”关系在老子哲学中是以悖论形式出现的,为了避免“道”的无限状态被语言的有限性分割和蒙蔽,老子强调了“道”的不可知性和不可言说性。庄子在“言一道”关系中增加了“意”,使之变成“言一意一道”的关系。相对于“道”, “... “言一道”关系在老子哲学中是以悖论形式出现的,为了避免“道”的无限状态被语言的有限性分割和蒙蔽,老子强调了“道”的不可知性和不可言说性。庄子在“言一道”关系中增加了“意”,使之变成“言一意一道”的关系。相对于“道”, “意”带有主观性,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相对于“言”, “意”又含有客观内容,代表了世界运动的无限性。这就为后来对这一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提供了切实的可能。钟嵘认识到诗歌意象具有超越语言局限性的无限性,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学命题,将道家语言哲学观念与中古诗学理论实现了成功对接,标志着中国古代诗学“言一意”关系理论的真正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语言哲学 诗学 '言-意' 关系 诗歌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的文体观--刘勰文体观念探微 被引量:2
8
作者 杨东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9,共8页
对刘勰文体观念的探讨,通常的路径是从体裁和风格这两个概念出发,作平行的研究。事实上,由人体概念引申出的"体"的整体性和直观形相性是刘勰对文体认识的基础。在刘勰看来,文体不是某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情志事义和辞采宫... 对刘勰文体观念的探讨,通常的路径是从体裁和风格这两个概念出发,作平行的研究。事实上,由人体概念引申出的"体"的整体性和直观形相性是刘勰对文体认识的基础。在刘勰看来,文体不是某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情志事义和辞采宫商等形式因素的有机统一,是文体客观规范与作者主体情性的对立统一,是体裁和风格的交融结合,正是在这多种关系的辩证把握中,刘勰完成了他综合性的辩证的文体观念建构。刘勰这样的一种文体观念架构,因其指涉意义广泛,使中国古代的文体论具有向多种路径发展的可能和潜力,而成为一个包容能力极强的开放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文体观念 文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论与人道主义情结 被引量:1
9
作者 庄锡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8-154,共7页
20世纪初,思想界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社会主义者热心于人道主义的批判,而持进步立场但不赞成社会主义的文学家,则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者联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二三十年代国内政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20世纪初,思想界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社会主义者热心于人道主义的批判,而持进步立场但不赞成社会主义的文学家,则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与社会主义者联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二三十年代国内政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道主义蜕变为一种弱势语言,革命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拉开了距离。建国后,社会恢复了常态,文艺也有了向人情人性回归的要求,却因思想僵化,丧失了实现这一回归的有利时机。为了恢复文学的人道主义传统,理论界进行了充满困难艰险的探求,终于在世纪末重新确立了人道主义在文艺审美领域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20世纪 人性人道主义 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胡适文艺思想的三大矛盾
10
作者 庄锡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0-186,共7页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构成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三大矛盾。胡适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上的矛盾彰显了一个隐身江湖又留神庙堂,有志文学又寄意家国,留连学术又不能忘情政治的现代中国学人的情怀;胡适的形式...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构成胡适文学思想中的三大矛盾。胡适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上的矛盾彰显了一个隐身江湖又留神庙堂,有志文学又寄意家国,留连学术又不能忘情政治的现代中国学人的情怀;胡适的形式主义文学史观并未坚持到底,形式主义立场与他信从实验主义有关;胡适对传统文化激烈的批判背后隐藏着他对传统文化很深的依恋,胡适学术活动的思想资源更多来自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文学 政治 形式主义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衡派”的文化精神与学术立场
11
作者 庄锡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9-174,共6页
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学衡派人物大多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又因涉洋留学掌握了新式学理,能够从中西文化多角度比较的学术层面讲述维护已有文化之必要的道理。他们反对全盘西化,张扬学术民主,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取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学衡派人物大多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又因涉洋留学掌握了新式学理,能够从中西文化多角度比较的学术层面讲述维护已有文化之必要的道理。他们反对全盘西化,张扬学术民主,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取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使一直所向披靡的新派学人遇到了真正的劲敌,其文化精神与论学立场值得作一番深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文化精神 学术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庄锡华 《广东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文艺 现代化 综述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