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活就业的社会基础与风险蕴含:新生代农民工“大神”化的社会学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黄斌欢 王婷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1-129,共9页
在农民工代际更替的背景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向“大神”转化的趋势,这构筑了灵活就业的社会基础,但也蕴含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大神”产生的社会学机制,在于不同代际农民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塑造过程并因此持有不同的劳动... 在农民工代际更替的背景下,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向“大神”转化的趋势,这构筑了灵活就业的社会基础,但也蕴含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大神”产生的社会学机制,在于不同代际农民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主体塑造过程并因此持有不同的劳动伦理,其对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转化及城乡社会治理带来多重挑战。为避免“大神”化趋势加剧,应当重建农民工社会再生产方式,改革劳动力组织模式,并加强对“大神”基地和“大神”文化的治理疏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灵活就业 “大神”化 社会基础 风险蕴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人”或“社会人”?——薪资福利与专业认同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唐咏 罗鹏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43,共18页
文章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数据,立足参与离职倾向调查的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五个城市577份样本的调查现状,从科尔曼“理性人”假设出发,重点分析薪资福利、专业认同因素与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关系,探究社... 文章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数据,立足参与离职倾向调查的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五个城市577份样本的调查现状,从科尔曼“理性人”假设出发,重点分析薪资福利、专业认同因素与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关系,探究社会工作者流失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者职业坚守不易,离职倾向严重,职业稳定性不足;工资满意度、绩效补贴等薪资福利因素与专业价值认同因素共同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产生显著的影响。建议从薪资福利改善和专业价值认同等角度降低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增强社会工作者职业信念,促进社会工作者队伍的职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人 薪资福利 专业认同 离职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的系统综述与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唐苏勤 彭闻捷 +1 位作者 余茵琪 符仲芳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73,I0001-I0018,共36页
网络化心理干预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考察其干预效果及其调节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这项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选取了47个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其中19项随机对照试验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1222),... 网络化心理干预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系统考察其干预效果及其调节因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这项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选取了47个丧亲人群网络化心理干预研究,其中19项随机对照试验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1222),元分析共包括68个效应值。结果发现,干预对总体心理健康的效应达到显著的中等水平(g=0.54;95%CI=[0.39, 0.70]);具体而言,干预对病理性哀伤(g=0.56;95%CI=[0.39, 0.74])、抑郁(g=0.51;95%CI=[0.36, 0.67])和创伤后应激(g=0.63;95%CI=[0.45, 0.81])症状的改善都达到显著的中等效果。在改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未使用意义建构、干预次数大于或等于10次和给予治疗反馈的网络化心理干预效果更好,干预频率为一周多于一次的干预效果要好于一周一次。但是,理论取向、干预过程中是否包含暴露练习、认知重构和行为激活的干预策略、是否设置提醒以及脱落率的高低均不存在调节作用。本研究说明网络化心理干预对改善丧亲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效果较为理想,并且在不同条件下网络化心理干预具有不同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亲 网络化心理干预 病理性哀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居民的政治参与 基于世代差异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11
4
作者 池上新 石耀东 黄继朝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4-234,共31页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8)的中国数据,本文从世代差异的分析视角考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中国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当前中国居民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并不高,但呈现明显的世代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显著更...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8)的中国数据,本文从世代差异的分析视角考察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中国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当前中国居民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得分并不高,但呈现明显的世代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显著更高,并随着世代后移呈现递增趋势;第二,政治参与的世代效应在不同维度上有所差异,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世代在制度外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上呈现世代递增趋势,在基层选举参与上则相反;第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基层选举参与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制度外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制度外政治参与的影响随着世代后移呈现递增趋势。研究证实,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公众价值观的变迁,可以作为解释当代中国居民制度外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变量之一,同时指出在价值观、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上需要更加关注年轻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政治参与 世代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