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索中国风景园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柔然 陈淑妍 +1 位作者 陈欣 何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0-55,共6页
中国风景园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国内层面对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大意义,从国际层面能够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融合。从梳理中国风景园林的相关文献出发,参考已申报成功... 中国风景园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国内层面对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大意义,从国际层面能够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融合。从梳理中国风景园林的相关文献出发,参考已申报成功的国内外案例经验,分析申报原则和标准,从中国风景园林哲学理念和造园技法两大方面探索申报非遗的可行性,并提出申遗策略。申报非遗的关键是梳理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5个非遗类型的相关证据,并按照《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完善现有保护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 哲学理念 造园技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韧性”框架下高密度城市防洪韧性评估与关键区识别
2
作者 王春晓 汪雪飞 +1 位作者 张智奇 杨晓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69,共8页
高密度城市中建筑、道路等设施的密集化加剧内涝风险,生态空间与防灾设施等的缺位导致韧性短板,风险与韧性长期存在空间错配。解析内涝风险与防灾韧性的空间关联机制,对于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意义重大。既有研究多孤立解析... 高密度城市中建筑、道路等设施的密集化加剧内涝风险,生态空间与防灾设施等的缺位导致韧性短板,风险与韧性长期存在空间错配。解析内涝风险与防灾韧性的空间关联机制,对于建设海绵城市、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意义重大。既有研究多孤立解析内涝风险或韧性的单维度特征,对二者的空间耦合效应及失衡机制研究不足。以高密度城市深圳为例,通过构建基于空间匹配的内涝“风险-韧性”评估框架,解析二者的空间分布差异,精准识别失衡关键区域,进而筛选出优先干预的街道。结果表明:1)内涝风险与韧性存在空间分异,高风险区域通常具有人口、建筑和经济密度高等特点,高韧性区域则具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善等特征;2)二者失衡现象明显,人口、建筑集中,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缺乏区域常表现为“高风险低韧性”,而经济密度较高、蓝绿基础设施占比高的区域多表现为“低风险高韧性”;3)强调了在高风险低韧性失衡关键区与低风险低韧性区进行优先干预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可为高密度城市防洪韧性精细化评价及内涝治理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险-韧性”评估 城市韧性 内涝风险 关键区识别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形态视角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红树林景观特征演进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钊启 何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为应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红树林管理监测面临的“重量轻质”及“尺度效应”困境,提出红树林群落规模-形态景观特征观察框架,关注红树林规模指标,同时运用多尺度自相似的分形维数反映红树林生长的形态与质量。在结合梯度网格法、豪斯道夫... 为应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红树林管理监测面临的“重量轻质”及“尺度效应”困境,提出红树林群落规模-形态景观特征观察框架,关注红树林规模指标,同时运用多尺度自相似的分形维数反映红树林生长的形态与质量。在结合梯度网格法、豪斯道夫维数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验证红树林分形特征及指标稳健性的基础上,梳理了21世纪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红树林规模-形态演变趋势,对不同国家红树林衰退风险进行分类,并探究红树林规模-形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时空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城镇化等宏观社会因素对红树林规模有直接影响,营养不良发生率与红树林形态衰退有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框架下的各方行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海上丝绸之路 红树林景观特征 尺度效应 分形理论 规模-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城市边缘生态区的活化利用——龙华区环城绿道 被引量:6
4
作者 魏伟 张一康 +1 位作者 杨巧婉 程冠华 《风景园林》 2021年第7期102-106,共5页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密度的都市缺乏足够的绿色开放空间,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建成区的公园面积不足,而城市外围的生态郊野地区大多封闭而不友好。龙华区环城绿道项目通过链接、修复、缝合、激活等策略,将生态用地与城市居民的活...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高密度的都市缺乏足够的绿色开放空间,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建成区的公园面积不足,而城市外围的生态郊野地区大多封闭而不友好。龙华区环城绿道项目通过链接、修复、缝合、激活等策略,将生态用地与城市居民的活动联系起来,连接人与自然。项目提升了龙华区的形象与品牌,带动了城市边缘地区的活力及城市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环城公园体系 生态修复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化视域下的自然科普教育实践——以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李萌 王庆 《园林》 2019年第11期20-24,共5页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系统能够为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从而很大程度地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本文以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文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系统能够为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从而很大程度地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本文以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文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对城市人群产生的自然科普价值,旨在为之后湿地生态系统科普教育实践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提升综合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国民综合文化素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侨城 湿地 生态 科普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GⅣ系统园的规划设计——以岭南系统园为例
6
作者 韩若楠 吴思允 +1 位作者 谢晓蓉 何昉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4期163-172,共10页
系统园是展示地域植物景观、体现植物园科研水平、反映植物进化关系的园林空间,也是植物园建设的重要单元,应用前沿性、科学性的被子植物分类法反映植物进化关系,是其建设核心。首先,以APGⅣ系统(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Ⅳ)为例,明... 系统园是展示地域植物景观、体现植物园科研水平、反映植物进化关系的园林空间,也是植物园建设的重要单元,应用前沿性、科学性的被子植物分类法反映植物进化关系,是其建设核心。首先,以APGⅣ系统(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Ⅳ)为例,明确APGⅣ分类系统的科学特征,分析其在国内外植物园的应用现状,从“空间结构一致性、植物选择代表性、生境营造适宜性、景观序列丰富性”4个方面提出兼具“科学内涵、生态底蕴、景观艺术”的APGⅣ系统园规划策略;然后,以岭南系统园为实践案例,将空间结构、植物布局与APGⅣ系统结合,提炼岭南园林艺术及文化内涵,并将其应用于景观空间,探讨系统园从传统科学主导到现代多功能融合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植物专类园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GⅣ分类系统 岭南系统园 岭南文化 规划设计 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模拟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春晓 邓孟婷 +1 位作者 汪雪飞 洪武扬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6,共7页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 VEST模型对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设定多种情景发展模式,对不同模式下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模拟。最后,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深圳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区域碳储量下降的根源;2)未来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生态用地面积均明显下降,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3)在高度城市化区域,碳储量与生态面积、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综合指数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研究结果为土地紧缺的城市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土地利用 碳储量 多情景模拟 景观格局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的吸引力:品牌效应对访客到访意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乔昀 曾颖然 +2 位作者 王嘉欣 秦仪 钟乐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21,共7页
中国国家公园已成为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大国形象的名片,其品牌构建愈发重要,但国家公园在吸引公众到访方面是否产生了应有的品牌吸引力,尚未得到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通过爬取携程、高德地图、微博和百度等平台的POI、访客评... 中国国家公园已成为向世界展示生态文明大国形象的名片,其品牌构建愈发重要,但国家公园在吸引公众到访方面是否产生了应有的品牌吸引力,尚未得到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通过爬取携程、高德地图、微博和百度等平台的POI、访客评论、词条检索量等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和双变量莫兰指数分析,探讨品牌吸引力对访客到访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的关注度在特定时间节点波动;2)品牌吸引力对访客到访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作用路径包括2种,分别为直接促进和通过影响情感状态、实际体验间接促进;3)品牌吸引力与访客到访意愿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协同关系,尤其是在国家公园内的东北角和国家公园外的西北处等区域,二者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可持续游憩发展和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公园 品牌吸引力 到访意愿 大数据集 情感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保护的生态成效评估: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例
9
作者 钟乐 许欢 +2 位作者 刘开意 王上 孙乔昀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8,共7页
大尺度景观保护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举措,但其保护成效究竟如何,还未得到充分验证,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为验证其成效提供了良好契机。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案例,以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为评估指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建构反... 大尺度景观保护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举措,但其保护成效究竟如何,还未得到充分验证,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为验证其成效提供了良好契机。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案例,以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为评估指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建构反事实评估模型以克服样本选择的内生性偏差,评价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生态成效。分别比较了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内非自然保护区、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内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各自的对照区在试点建立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减缓景观破碎化、提升生态保护成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对非原有保护区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对于原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制试点的进一步保护措施效果提升并不明显,需要更长时间观察或更深入的干预措施才能显现出其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景观格局 匹配 反事实 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D-GIS耦合模型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发明 李娜 +1 位作者 王婷婷 李相逸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69,共5页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城市公园的使用率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户外运动中监测自身活动轨迹、距离和能量消耗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通过手机信令、微博、百度...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城市公园的使用率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户外运动中监测自身活动轨迹、距离和能量消耗等。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通过手机信令、微博、百度POI等大数据与GIS技术结合,构建依托大数据的GIS耦合模型,从游人的行为需求出发对公园的慢跑游线、景点热度、游人空间分布等进行使用后量化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大数据与GIS的结合可以为公园的景观优化提供客观且理性的整改依据,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城市公园的景观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数据 GIS 空间分析 城市公园 使用后评价 景观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用自然力量应对极端风暴的韧性设计——珠海香炉湾沙滩景观带 被引量:9
11
作者 魏伟 张一康 +1 位作者 张忠起 赖继春 《风景园林》 2020年第12期80-84,共5页
东南沿海台风频发给城市造成严重损害,应对极端风暴的韧性设计对此有着重要的作用。珠海香炉湾沙滩景观带项目借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研究自然沙滩对于海岸环境的保护作用,在波浪场数学模型计算和波浪输... 东南沿海台风频发给城市造成严重损害,应对极端风暴的韧性设计对此有着重要的作用。珠海香炉湾沙滩景观带项目借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研究自然沙滩对于海岸环境的保护作用,在波浪场数学模型计算和波浪输沙岸线变形分析的基础上,借用自然力量让自然做功,修复香炉湾沙滩景观带,建立韧性生态系统,化解极端风暴的威胁,并成功抵御了后续台风的严峻考验。以资源高效节约的方式,实现了低成本建设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受极端风暴影响城市的滨海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台风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沙滩修复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