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规划的外在有效性评估探讨--以深圳市城市规划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智慧 宋彦 陈燕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0,36,共7页
以深圳现行法定规划为对象,采用城市发展相关规划编制成果评估和专家评估两种方法,对城市规划编制外在有效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具体包括对垂直级规划的承接性评价和对平行级相关规划的协调性评价,旨在建立一套城市规划外在有效性评... 以深圳现行法定规划为对象,采用城市发展相关规划编制成果评估和专家评估两种方法,对城市规划编制外在有效性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具体包括对垂直级规划的承接性评价和对平行级相关规划的协调性评价,旨在建立一套城市规划外在有效性评估框架,检验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促进规划编制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评估 外在有效性 规划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美城市规划评估实践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50
2
作者 宋彦 江志勇 +1 位作者 杨晓春 陈燕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共5页
城市规划评估具有完善规划方案编制、保障规划实施、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平衡和调解社会各方利益等作用,对当前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城市意义重大。然而,当前我国的规划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得并不充分,应在借鉴北美12个... 城市规划评估具有完善规划方案编制、保障规划实施、促进城市发展目标的实现、平衡和调解社会各方利益等作用,对当前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城市意义重大。然而,当前我国的规划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得并不充分,应在借鉴北美12个城市规划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可供操作的规划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评估 国际经验 评估方法 北美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生境质量评估和电路理论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瑞雪 林小龙 李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4,共7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由56个生态源地、79条生态廊道、面积约71.69 km^(2)的生态夹点和180.12 km^(2)的生态障碍点构成。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中西部的山体、林地等生态质量较高的区域;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区;生态源地间普遍存在生态夹点,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生态障碍点多位于生态源地的边缘或生态廊道内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及东北部。从生态源地、廊道和夹点的保护与质量提升,生态障碍点的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界定与分级三方面,提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策略,为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方法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生境质量评估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在有效性评估探讨--兼谈美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表达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昊哲 宋彦 +1 位作者 陈燕萍 金广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64,共6页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存在要素描述不明晰、目标政策缺乏量化的考察标准、行动计划缺失、各专项措施缺乏有机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规划成果的政策表达能力及其内在有效性。借鉴美国的有关经验,我国可采用以基础事实、愿景陈述...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存在要素描述不明晰、目标政策缺乏量化的考察标准、行动计划缺失、各专项措施缺乏有机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规划成果的政策表达能力及其内在有效性。借鉴美国的有关经验,我国可采用以基础事实、愿景陈述、目标政策、实施工具四项基本要素有机构成为特征的成果模式,增强规划成果的政策表达能力,构建总体规划内在有效性评估技术框架,提高规划成果的内在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有效性 规划评估 政策表达 行动计划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防震避难空间规划探讨——以西昌市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艳 郑岭 高捷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9-25,共7页
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的防震避难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包括: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结合城市用地分级设置避难场所,有效组织防灾避难的通道系统。借鉴以上经验,我国大陆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应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组织核心,由三... 日本、我国台湾等地的防震避难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包括: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空间组织的基本单元,结合城市用地分级设置避难场所,有效组织防灾避难的通道系统。借鉴以上经验,我国大陆城市防震避难空间体系应以防灾生活圈作为组织核心,由三级防灾生活圈与防灾隔离带共同构成。西昌城区防震避难空间规划基于以上体系,结合避难场所划定防灾生活圈,选择防救灾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避难空间体系 防灾生活圈 防救灾通道 西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数据支持的城市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以深圳极端天气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范雅婷 李越凡 +1 位作者 涂伟 李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113,共13页
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度和强度的显著增强,对高密度城市中公众和基础设施等承灾体造成严峻威胁,揭示和评估城市承灾体脆弱性对提升城市韧性具有重大意义。相对传统数据在极端突发灾害事件中的应用局限,社交媒体数据包含了实时且丰富时... 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频度和强度的显著增强,对高密度城市中公众和基础设施等承灾体造成严峻威胁,揭示和评估城市承灾体脆弱性对提升城市韧性具有重大意义。相对传统数据在极端突发灾害事件中的应用局限,社交媒体数据包含了实时且丰富时空信息而呈现出巨大潜力。研究以2018年“山竹”台风灾害3个时间序列阶段和深圳76个街道的空间分布为例,获取并预处理灾害期间相关微博数据后,分别基于LDA模型和SnowNLP模型训练得到公众灾害感知脆弱性和公众情绪脆弱性,并基于语料库构建进一步细分得到6种类型的基础设施脆弱性。研究发现这3种脆弱性的集中峰值呈现依次滞后的时间序列特征以及南北圈层差异和“哑铃状”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针对性提出提升城市承灾体脆弱性时空协调性的相关建议,对城市灾害韧性提供一定规划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灾体脆弱性 社交媒体 公众感知 公众情绪 基础设施承灾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城市与新城行政中心的尝试——记深圳市光明新区科技公园周边地区整体城市设计暨行政中心详细城市设计国际招标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华 骆小荣 孔明君 《南方建筑》 2009年第3期76-81,共6页
本文概述了深圳市光明新区科技公园周边地区整体城市设计暨行政中心详细城市设计国际招标的概况,对四个投标方案的理念构思和设计概念进行了简明介绍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总结了四个方案的构思特征并提出了对绿色城市和新城中心城市设计... 本文概述了深圳市光明新区科技公园周边地区整体城市设计暨行政中心详细城市设计国际招标的概况,对四个投标方案的理念构思和设计概念进行了简明介绍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总结了四个方案的构思特征并提出了对绿色城市和新城中心城市设计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明新区 国际招标 城市设计 绿色新城 新城行政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城市密度时空特征演变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云 罗佳 +2 位作者 陈嫣嫣 翟欣欣 张潇越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75,共8页
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的非常规快速发展对规划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管控城市密度一直是规划决策的重要技术环节。深圳在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建设,导致空间资源(尤其是在原特区内)存量紧张、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等情况出现,... 随着存量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的非常规快速发展对规划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管控城市密度一直是规划决策的重要技术环节。深圳在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建设,导致空间资源(尤其是在原特区内)存量紧张、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等情况出现,因此对城市密度进行研究,已成为深圳高集约、高质量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章以深圳原特区为研究范围,从宏观层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密度管控政策的发展历程,对城市密度的量化指标进行动态研究,分析各类型用地在1999~2020年的时空演变趋势;以服务、交通、环境3个基础因子为变量与城市密度的量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城市密度管理实践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密度 容积率 政策 动态演变 深圳原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评估促进动态规划的作用机制、概念框架与路径 被引量:23
9
作者 丁国胜 宋彦 陈燕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共5页
如何从蓝图式静态规划走向过程性动态规划已成为规划师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现动态规划的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法使得规划过程能够有效地应对城市发展的各种不确定性。规划评估由于能够为规划过程提供一个有效的评判和反馈机制,是促进... 如何从蓝图式静态规划走向过程性动态规划已成为规划师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实现动态规划的关键在于采取什么方法使得规划过程能够有效地应对城市发展的各种不确定性。规划评估由于能够为规划过程提供一个有效的评判和反馈机制,是促进动态规划的重要途径。研究在对动态规划的内涵及规划评估促进动态规划的作用机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规划评估理论,构建规划评估促进动态规划的概念框架,并从规划编制评估、规划实施评估和规划效果评估三个层面探讨规划评估促进动态规划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评估 动态规划 作用机制 概念框架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方专业力量助力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思考——以湖贝更新为例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杨晓春 毛其智 +1 位作者 高文秀 宋成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8-84,共7页
在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层次较低、参与主体能力差异悬殊的情况下,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可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本文总结了深圳湖贝更新项目中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在启迪普通民众、引发学术思考和推进政府民主决策等方面所产生的枳... 在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层次较低、参与主体能力差异悬殊的情况下,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可提高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本文总结了深圳湖贝更新项目中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在启迪普通民众、引发学术思考和推进政府民主决策等方面所产生的枳极作用,同时对该活动在缺乏持续动力、未能获得本地居民支持以及因技术和管控程序不完善而带来的不足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贝 第三方专业力量 公众参与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勤特征的深圳市城中村职住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艳 陈颂茵 +1 位作者 崔志祥 辜智慧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4期55-61,共7页
本文选取深圳市14个居住型城中村作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中村的通勤特征,探讨其与就业的职住关系模式。研究发现,城中村的通勤特征呈现出了显著的区位差异性:从通勤距离看,城边村最长,城内村次之,城外村最短;从通勤方向看,城... 本文选取深圳市14个居住型城中村作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中村的通勤特征,探讨其与就业的职住关系模式。研究发现,城中村的通勤特征呈现出了显著的区位差异性:从通勤距离看,城边村最长,城内村次之,城外村最短;从通勤方向看,城内村和区位条件较好的城边村具有较强的市中心指向,而城外村的通勤多局限于外围区。结合深圳的就业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归纳了不同区位城中村的职住关系模式,分析职住空间错配的表现,进而提出优化职住空间格局的政策建议,包括针对不同区位的城中村制定差异化的空间引导政策,以及在城市中心区外培育非工业类就业中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通勤特征 职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际花卉园艺物流交易中心规划设计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华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67,共5页
中国国际花卉园艺物流交易中心规划设计为打造综合完善的复合功能城区、人性化的场所空间,在交通组织方面,充分考虑与外围交通干线的衔接,促进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在此前提下进行园区内部的客货分区交通组织;在功能组织方面,考虑功能的... 中国国际花卉园艺物流交易中心规划设计为打造综合完善的复合功能城区、人性化的场所空间,在交通组织方面,充分考虑与外围交通干线的衔接,促进城市交通体系的完善,在此前提下进行园区内部的客货分区交通组织;在功能组织方面,考虑功能的多元化,引入服务性功能,并与周边城区衔接;在景观环境方面,充分考虑滨水空间和组团庭院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的四层次绿地系统;在建筑形象上,通过运用简洁有效的手法、材料和色彩,提高建筑的亲和力和识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流园区 花卉园艺 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教学共促规划学科发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吴唯佳 冷红 +12 位作者 任云英 王承慧 张赫 李和平 王智勇 杨晓春 王成芳 武凤文 耿慧志 王富海 耿宏兵 朱子瑜 石楠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56,共14页
本场学术对话主题针对的是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对四年或五年本科专业教学的最终考核,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掌握能力的综合训练,过去本科毕业设计基本上采取“师傅带徒弟”,即一位老师带几位学生的方式,教学效果因教... 本场学术对话主题针对的是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本科毕业设计是高校对四年或五年本科专业教学的最终考核,是对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掌握能力的综合训练,过去本科毕业设计基本上采取“师傅带徒弟”,即一位老师带几位学生的方式,教学效果因教师不同,选题不同而不同,质量缺乏保障。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特别是高校学生缴费上学,高校教学环境发生变化;有学生对在毕业设计给老师干项目,干私活提出质疑,有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新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设计 高等教育体制 联合教学 高校教学 高校学生 四年 综合训练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20计划”事件看规划公众参与的制度创新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晓春 宋成 毛其智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0-135,共6页
2016年发生在深圳市的"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以第三方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学家、艺术家和媒体人为主体,从保护城市公共利益出发,通过对湖贝片区更新项目的专业介入,最终影响了规划决策,引发了深圳市规划界对城市更新与... 2016年发生在深圳市的"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以第三方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学家、艺术家和媒体人为主体,从保护城市公共利益出发,通过对湖贝片区更新项目的专业介入,最终影响了规划决策,引发了深圳市规划界对城市更新与规划制度的思考。文章在梳理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如实记录了"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的事件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深圳市专业人士对城市公共利益的关注意识的觉醒,揭示了第三方专业力量在参与城市规划事件中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积极作用,进而从规划公众参与的"主体"、"层次"、"方式"和"实施"四个层面提出该事件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第三方专业力量 制度创新 深圳市湖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探讨——深圳地铁2号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艳 曹康 +1 位作者 何奕苇 周维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7-115,共9页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土地使用 空间适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深港跨界生活圈研究
16
作者 吕凯 魏广玉 +1 位作者 刘懿 李云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54,共8页
通过明确跨界生活圈的概念,针对研究对象、范围划定和影响因素3个核心问题展开理论探讨,进而构建跨界生活圈的引力模型和时空间行为模式。以深圳和香港地区为例,将深港跨界生活圈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历史变迁、跨界萌芽、跨界探索和深度融... 通过明确跨界生活圈的概念,针对研究对象、范围划定和影响因素3个核心问题展开理论探讨,进而构建跨界生活圈的引力模型和时空间行为模式。以深圳和香港地区为例,将深港跨界生活圈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历史变迁、跨界萌芽、跨界探索和深度融合4个阶段,从交通出行、人员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剖析深港跨界生活圈的时空间行为特征,从空间演化、规则对接和柔性规划3个方面探讨深港跨界生活圈的发展趋势,以为其他跨界生活圈规划的编制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生活圈 时空间行为 演进历程 规则对接 柔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