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煤岩三轴破断行为与能量释放的加载率效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谢晶 高明忠 +3 位作者 张盛 付成行 彭高友 刘军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713-2724,共12页
以同煤特厚煤层开采扰动为工程背景,联合AE微破裂探测技术,在实验室尺度下开展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三轴力学参数、损伤破断行为以及能量演化差异性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力学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均存在临界加载速... 以同煤特厚煤层开采扰动为工程背景,联合AE微破裂探测技术,在实验室尺度下开展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三轴力学参数、损伤破断行为以及能量演化差异性规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煤岩力学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均存在临界加载速率区间0.054~0.108 mm/min;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煤岩三轴强度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宏观裂隙数量及长度最小值发生在加载速率为0.018 mm/min的条件下;煤岩试样内部AE事件数及AE事件能量量级随加载速率增加逐渐演化,煤岩试样损伤变量随加载速率总体符合二次函数关系;煤岩总能量、弹性应变能及耗散能均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呈现先减小而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演化过程,推测加载速率效应与外部围压效应存在博弈,从而导致煤岩力学行为的加载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速率 破裂 声发射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向应力下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建伟 管增伦 +7 位作者 鞠文君 张修峰 薛珊珊 王帅 李海涛 杨国强 李春元 王之禾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3,共10页
为进一步探究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三向应力和支护应力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力学模型,推导了巷道围岩煤岩体应力分布的解析方程,借助COMSOL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通过赋值法讨论了13种应力边界(三向应力P_(x),P_... 为进一步探究支护应力对圆形巷道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三向应力和支护应力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力学模型,推导了巷道围岩煤岩体应力分布的解析方程,借助COMSOL进行了可靠性验证;通过赋值法讨论了13种应力边界(三向应力P_(x),P_(y),P_(z))及4种支护应力(0.2,1,2,5 MPa)下巷道围岩煤岩体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当水平应力(P_(x))大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随着深距(至巷道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当水平应力(P_(x))小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降低;(2)当水平应力(P_(x))等于垂直应力(P_(y))时,轴向应力值不变,径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增加,切向应力随着深距的增加而降低;(3)围岩上的切向应力随着支护应力的增加而降低,过高的支护应力将导致局部拉应力的出现;径向应力随着支护应力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程度的支护应力不仅可以使巷道表面围岩从两向应力状态恢复到三向应力状态,同时可以降低切向应力,增加径向应力,降低围岩上的剪应力,均化巷道围岩应力,从而维护巷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力学分析 三向应力 支护应力 主动支护 应力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龙门地区岩溶热储特征及地热系统成因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敏 魏正安 +4 位作者 黄少鹏 王帅 何沛欣 覃夏南 唐灵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中国广东省地热资源丰富,岩溶热储分布广泛,极具勘探开发潜力.研究岩溶型地热系统成因对广东省乃至中国南方岩溶型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具指导意义.采用地质调查、钻井测量和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多视角系统性地研究广东龙门地区岩溶... 中国广东省地热资源丰富,岩溶热储分布广泛,极具勘探开发潜力.研究岩溶型地热系统成因对广东省乃至中国南方岩溶型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具指导意义.采用地质调查、钻井测量和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多视角系统性地研究广东龙门地区岩溶型地热田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龙门地区岩溶热储层主要赋存在龙门和永汉等断拗陷盆地的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sh)和上泥盆统天子岭组(D3t)碳酸盐岩层中,以岩溶溶洞裂隙热水为主,埋藏浅,主热储层埋深0~300 m.地热流体化学类型以HCO_(3)-Ca·Na型和HCO_(3)-Ca型为主,其次为SO_(4)-Ca·Na型和HCO_(3)·SO_(4)-Na型,溶解性总固体85~1 284 mg/L,实测水温为25.4~79.9℃.热水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大气降水为主要的补给来源,补给高程为57~584 m;13C同位素分析表明,地热水中碳的来源具有多重性,未受到碳酸盐变质作用的影响,根据14C方法测定地热水的年龄介于1.62~14.29 ka.二氧化硅(玉髓)温标热储温度为72~120℃,循环深度为1 814~3 504m.热储受断裂带和碳酸盐岩层位控制,总体呈带状兼层状,热源为相对较高的大地热流和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以上认识揭示了广东龙门地区岩溶热储特征及地热系统成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岩溶热储 控热构造 热储温度 同位素 水文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储含义 被引量:8
4
作者 魏正安 黄少鹏 +1 位作者 王成善 张敏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32,共16页
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丰富,但人们对区内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27组地下热样品的水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陆地热水的水化学相主要为重碳酸盐型,沿海地热水则主要呈氯离子型。地热水的δ^(2)H和δ^(18)O值分... 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丰富,但人们对区内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27组地下热样品的水化学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陆地热水的水化学相主要为重碳酸盐型,沿海地热水则主要呈氯离子型。地热水的δ^(2)H和δ^(18)O值分别为–30‰~–48‰和–5.2‰~–7.5‰。内陆地热水的δ^(2)H和δ^(18)O值沿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分布,表明内陆地热水来源于当地大气降水补给。沿海地热水的δ^(18)O值偏离当地大气降水线并向海水数据点靠拢,沿海地热水的δ^(18)O值与Cl–含量呈强正相关,表明沿海地热流体源于当地大气降水和海水混合补给。经典地球化学温标、多矿物平衡状态模拟、硬石膏-玉髓矿物对饱和指数模拟以及硅-焓混合模型揭示的粤港澳大湾区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为104~156℃。内陆地热水中的地下冷水的混入比例为52%~84%,沿海地热水中海水的混入比例高达37%。内陆和沿海地热水的最大循环深度分别为3300~4800 m和3200~4200 m,没有显著差别。水化学组成与氢氧同位素研究均表明,水岩反应和混合作用共同控制着研究区地下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补给来源 混合作用 热储温度 循环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地热异常空间分布特征的GIS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讲湾 黄少鹏 +1 位作者 魏正安 李勇义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8,I0004-I0008,共16页
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丰富,研究地热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大湾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开发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地热流、花岗岩分布、断裂、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和居里面深度等空间数据层,... 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丰富,研究地热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大湾区地热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开发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地热流、花岗岩分布、断裂、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和居里面深度等空间数据层,综合分析地热异常与地质和地球物理场特征的空间关联关系,揭示研究区地热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地热流值大于75 mW/m^(2)、燕山期花岗岩边界或内部、与主断裂距离小于3 km、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大于1.6 mGal/km、航磁异常值为-5~5 nT及居里面深度小于15 km等区域,与地热异常区的空间关联密切;强地热异常的出现与居里面深度、燕山期花岗岩和主断裂关系最为密切.基于数据层分类,采用证据权重模型和加权信息量模型两种矿产资源预测方法对上述多元信息进行复合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广泛且岩石热导率较高的低山或丘陵区地区易出现强地热异常,具有这一特征的江门西部、肇庆中部、广州东北部、惠州东北部以及深圳等地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地热资源高潜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学 地理信息系统 地热异常 空间叠加分析 空间关联 证据权重模型 加权信息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